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跨越专家与公民的边界 ——基于后常规科学背景下的决策模式重塑
  • 刘然
  • 2019 Vol. 37 (9): 1537-1542.
  • 摘要 ( )
  • 摘要:20世纪初的公共政策制定走向了一条科学化和理性化的道路。但后常规时代的科学往往无力提供政策制定所需的那种明确答案,因而也无法减少决策中日益增加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当前,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诸如“知识生产的模式2”、“知识分工”与“公民参与科学”等新兴概念,它们共同指向了专业知识生产的民主化趋势——必须重新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以一种与传统科学生产模式不同的、强调非职业化与情境化的知识范式去重新理解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以适应高度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情境下的政策争端。这意味着突破专业知识的规范性承诺和前提性预设,赋予公民智慧与科学专家以能力上的平等地位,在开放、多元的参与情境中实现公众与专家的共同磋商。在科学领域,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导向的是科学的认知转型;在政策领域,它将突破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导向一种更为扩大化的公民参与。
  • 论知识民主的功能及其限度
  • 田甲乐
  • 2019 Vol. 37 (9): 1543-1549.
  • 摘要 ( )
  • 知识民主为知识生产提供一条新的合法化路径,目的在于生产出具有确定性的、平等服务于所有人的、获得公众信任的知识,解决知识面临的信任危机。然而,民主从来不是无条件的,知识民主实践受到主体性和公共性的制约。前者体现在社会中公共精神、多元治理观念、学习型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对个体理性、责任、知识的要求,后者体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公共性程度差异和知识生产不同阶段的公共性程度差异。知识民主符合理论发展趋势和社会实践要求,具有发展的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它对传统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和民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超越知识生产中的利益纠纷,在更宏观的尺度得到考量和发展。
  • 诺奖候选人学术影响、提名人身份与获奖概率
  • 孙玉涛 陈灵芝
  • 2019 Vol. 37 (9): 1550-1557.
  • 摘要 ( )
  •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 张建清 龚恩泽 孙元元
  • 2019 Vol. 37 (9): 1558-1569.
  • 摘要 ( )
  • 文章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创新性地引入旅游收入作为工具变量处理环境规制的内生性问题,进而考察了强化环境规制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化会诱发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波动,但其通过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间接补偿效应;环境规制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力度明显高于非传统产业;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力存在地域异质性,对长江中、上游的影响显著高于下游。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
  • 陈钰芬 侯睿婕
  • 2019 Vol. 37 (9): 1570-1580.
  • 摘要 ( )
  • 本文在SNA框架下估算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为后续经济分析提供相对可靠的基础数据。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对R&D支出及其构成进行估算与调整,有效解决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等数据不可比问题;其次,在SNA框架下将R&D支出转换为R&D投资,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1990~2016年制造业28个两位数行业的R&D资本存量;最后,对典型行业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
  • 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了吗
  • 黄继炜 周宝玉
  • 2019 Vol. 37 (9): 1581-1588.
  • 摘要 ( )
  • 衡量一国制造业的技术复杂度,是分析一国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以人均研发投入作为标志变量、鉴别国际贸易中的中间投入品,提出了测算我国出口制成品复合技术复杂度的改进方法。结果显示,我国复合技术复杂度及国内复合技术复杂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与我国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升级、国内企业积极获得技术溢出密切相关。但当前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必须引起足够警惕。
  • 双重驱动的省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 宫诚举 易平涛 李伟伟
  • 2019 Vol. 37 (9): 1589-1597.
  • 摘要 ( )
  • 针对中国省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对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省域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提出了一种双重驱动的中国省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从“功能驱动”和“差异驱动”两个角度对中国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功能驱动”用于衡量省域科技发展的能力,“差异驱动”用于衡量省域科技发展的均衡程度,并针对“差异驱动”构建了一种新的客观赋权方法。最后,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16年中国31个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发展水平发展最好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最差的是西藏、内蒙古和青海,且中国省域间的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各省域自身的发展均较为均衡,并未出现某些省域过度强调某些指标发展的现象。
  • 基于增长视角的政府R&D投资选择——基础研究或是应用研究
  • 张小筠
  • 2019 Vol. 37 (9): 1598-1608.
  • 摘要 ( )
  • 本文基于Romer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型,引入政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资,通过求解一般均衡与数值模拟发现,政府投资基础研究比投资应用研究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在此基础上,采用1991-2015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政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VAR模型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政府投资应用研究虽在短期内可实现显著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政府投资基础研究会获得更高水平的增长。(2)政府投资应用研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第5个滞后期达到最大,政府投资基础研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第8个滞后期达到最大,即充分发挥政府基础研究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3)政府基础研究投资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政府应用研究投资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即政府基础研究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本文研究结论为科学制定政府R&D政策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 从“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看“社会5.0”的趋势
  • 康佳立
  • 2019 Vol. 37 (9): 1609-1616.
  • 摘要 ( )
  • “回顾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此种方法,选取一段时间,对某一事件特别是完成后的回溯加以提炼和甄别,找出隐含的规律和代表的趋势,为今后类似事件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法。本文选取的两个战略计划和目标,均是日本官方公开定性并与其它国家有关战略类似的政策。其中在探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时,以日本国家战略和目标的研究意义为缘起,选取从制定、实施到现在三十年有余的时间段,回顾并阐释了该计划制定的初衷和现状。然后与日本国家层面最新拟定的“社会5.0”大目标相比较,试图通过发现两者内部隐含的脉络,为“社会5.0”的未来走向提供预测。最后在更大层面上为国家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个不限于日本一国的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知识整合能力、联盟管理能力与标准联盟绩效
  • 姜红 刘文韬 孙舒榆
  • 2019 Vol. 37 (9): 1617-1625.
  • 摘要 ( )
  •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手段。由于知识基础的限制,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标准联盟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高级战略联盟竞争形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参与标准联盟的261家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知识整合能力、联盟管理能力、关系质量与技术标准联盟绩效四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对提升技术标准联盟绩效有积极作用;第二,企业的联盟管理能力对提升技术标准联盟绩效有积极作用;第三,技术标准联盟中伙伴关系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知识整合能力和联盟管理能力对技术标准联盟绩效产生积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结论与启示以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希望为我国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
  • 孵化到众创:双创政策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转型
  • 乌仕明 李正风
  • 2019 Vol. 37 (9): 1626-1631.
  • 摘要 ( )
  • 双创政策带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众创空间发展。本文探讨了在双创政策下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型为众创空间的机制与动力。文章以为我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实地案例考察、访谈,分析其设立众创空间服务的背景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边探索传统孵化工作转型的可能性,一边把握了双创政策与创客群体契合的优势,展开了众创空间的探索业务。自下而上的草根的理念,打开了创客与创业家的交流,为科技企业孵化转型的机制奠定基础,基于制度的创客运动本土化,则提供了转型的动力。从孵化到众创转型,快速地外来的创客运动本土化,同时也丰富了既有技术孵化的方式。
  • 创业政策与创业模式匹配对创业绩效影响机制
  • 黄永春 陈成梦 徐军海 黄晓芸
  • 2019 Vol. 37 (9): 1632-1641.
  • 摘要 ( )
  • 尽管我国创业活动在全球经济体处于活跃状态,但我国的创业成功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创业政策供给与异质性创业模式的匹配度不高。以供需匹配为视角,借助MOS模型,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创业政策与创业模式匹配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动机激发和机会增加政策有助于提升生存推动型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2)动机激发和技能培育政策有助于增强机会拉动型创业者的创业自信心,提升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3)机会增加和技能培育政策有助于扩展创新驱动型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鉴于此,政府应采取异质性的创业政策供给,即关注生存推动型创业者的动机激发和机会增加,注重机会拉动型创业者的动机强化和技能培育,侧重创新驱动型创业者的技能提升和机会增加。
  • 谁更受青睐:创业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定性比较分析
  • 项国鹏 娄淑珍 王节祥
  • 2019 Vol. 37 (9): 1642-1650.
  • 摘要 ( )
  • 尽管已有研究从创业企业自身出发考察了商业模式、团队特征和社会网络等因素对其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但理论发现存在诸多相悖之处。本研究改变单一变量对结果影响的分析范式,采用基于组态思维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系统考察商业模式创新属性、团队成员多样性特征和社会网络关系强度交互形成的不同组态对创业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四种组态显著提升创业企业融资可得性。具体地,创业企业可以通过“高教育多样性*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强关系”组态和“高职能多样性*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组态提升创业企业债权融资可得性;可以通过“高职能多样性*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弱关系”组态和“高职能多样性*高教育多样性*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弱关系”组态提升创业企业股权融资可得性。本文为创业融资可得性研究构建起一个组态模型,特别是在以往创业融资可得性研究较为关注社会网络分析基础上引入了高管团队特征与商业模式交互作用的微观行为视角,有助于消弭已有研究争论,并且为创业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战略启示。
  • 技术替代背景下需求轨道形态及特征研究
  • 程鹏 张佳慧
  • 2019 Vol. 37 (9): 1660-1670.
  • 摘要 ( )
  • 技术和需求是创新的两个重要来源。既然存在描述技术进步的轨道,也必然存在描述需求演化的轨道。对比现有学者在技术轨道方面的研究进展,显然需求轨道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诸如需求轨道的形态特征是否类似技术轨道的S型曲线,以及新旧需求变迁过程是否类似新旧技术替代过程等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地回答。本文选取中国电视机产品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的需求演化历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彩色CRT电视机对黑白电视机、平板电视机对彩色CRT电视机、液晶电视机对等离子电视机三次成功市场替代,背投电视机对彩色CRT电视机一次失败市场替代过程的总结和讨论,发现消费者价值主张驱使技术性能的持续提升,以及价格与技术性能提升的协同构成了需求演化的两个方面,通过需求结构的技术性能和价格曲线绘制了技术范式限定下的需求演化轨迹,即需求轨道。研究结果表明,需求轨道是由技术性能轨迹和价格轨迹构成,需求轨道的形态是技术性能轨迹和价格轨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性能轨迹是一条斜率向上的连续曲线,并不存在间断的特性,连续的消费者需求欲望拉动多条间断性技术轨道的接力式衔接。价格轨迹是由多条间断的曲线构成,每条价格轨迹都是斜率向下的曲线。在理论上,研究结果为需求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在实践上,研究结果为后发企业理解新产品进入主流市场的规律提供参考,为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提供借鉴,也为后发企业认识到技术在促进产品创新中的着力点奠定基础。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创新管理范式的解构与重塑——性别化的视角解析
  • 吴欣桐 陈劲
  • 2019 Vol. 37 (9): 1671-1679.
  • 摘要 ( )
  • 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随着现实情境和理论演进而不断拓展。对创新管理范式进行性别化的解构和重塑,是在创新管理研究成果之中加入性别维度、进行理论的性别化再建构和反思,有助于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承担对两性的责任、实现社会普惠。性别化的创新管理,融合了女性主义科学史、性别与科学技术、性别与管理实践、性别与创新实践、创新管理的理论成果,是以创新全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修正制度、修正知识和修正数量”三种性别化创新策略,对创新战略制定、创新计划制定、创新项目组合、创意发展、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商业化和阶段性调整八个阶段实现性别化解构和重塑,从而解决原有创新管理过程的性别盲视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创新管理的性别价值倾向性,实现创新管理中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提升人文关怀和道德可接受性。
  • 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与创新能力动态演化
  • 刘海兵
  • 2019 Vol. 37 (9): 1680-1693.
  • 摘要 ( )
  • 本文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开放式创新实施的情境、实施路径和效应,在深入分析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轨迹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创新能力”的整合分析模型。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开放式创新方面有代表的海尔集团作了2009-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本文研究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核,从作用于创新链的节点、交易逻辑和类型等三方面诠释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定义了开放式创新的类型,提出从驱动力、创新链开放节点、交易逻辑、知识流、卷入的创新资源、沟通方式、沟通频率和核心特征等8个维度定义开放式创新,可划分为内部依赖-内向型、主导参与—内向型、主导参与—双向型、社群共创-双向型4种类型。研究结论发现,由技术控制力和创新活跃度反映的创新情境是决定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开放式创新是一个依据企业面临环境和战略选择发生的连续的、动态的创新资源吸引、整合、利用、释放和扩散过程,随着创新情境越来越有利,开放式创新依次经历内部依赖—内向型、主导参与—内向型、主导参与—双向型、社群共创—双向型4个阶段,与之对应的创新能力则沿着“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能力—生态创新能力”的路径演化。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核,定义了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并基于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与创新能力动态演化路径提出了COC模型,为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政府补助、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
  • 李园园 李桂华 邵伟 段珅
  • 2019 Vol. 37 (9): 1694-1701.
  • 摘要 ( )
  • 摘要 采用2013-2017年中国重污染企业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非线性的视角采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技术,并分别以政府补助和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探讨了政府补助、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对于我国重污染企业而言,政府补助对技术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U型门槛效应;(2)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投入有着正向的非线性效应,且这种正向影响呈现出边际效率递减的特征。(3)在政府补助强度差异的情况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呈现正向的非线性关系,且在超过第二个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最强。
  • 中国清洁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特征及演化分析
  • 邹乐乐 陈佩佩 吴怡 王毅
  • 2019 Vol. 37 (9): 1702-1711.
  • 摘要 ( )
  • 加快推动清洁技术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路径之一。清洁技术的发展,与研发主体和创新过程密切相关,然而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清洁技术的创新过程和结果分析,缺乏对创新源头——研发主体引导作用的探究。本文以产学研的研发主体为对象,基于专利网络的视角,进行中国清洁技术的研发主体特征及演化分析。本文根据2009-2014年间清洁技术领域公开的中国专利样本数据构建网络,通过网络结构分析探讨我国清洁技术领域的研发主体合作模式,并根据主路径分析方法探究我国产学研合作在清洁技术创新中的演进规律。研究发现:在研发主体共现网络中,网络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产学研合作的类型逐步均衡;在空间上以北京为核心、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两翼形成辐射带,且其影响力逐年扩大;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以竞争状态为主,政府需要在现有技术研发态势的基础上强化技术诱导和政策指引。在产学研演进网络中,合作模式逐渐从高校-民营企业为主向研究院所和国企主体转移,发挥研究院所和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影响力成为重点。
  • R&D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杨武 杨大飞 雷家骕
  • 2019 Vol. 37 (9): 1712-1720.
  • 摘要 ( )
  • 将R&D投入分为资本投入和人员投入,构建资本投入指数和技术创新绩效指数,利用门限回归模型检验资本投入和人员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2006-2015年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人员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对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技术获取及改造呈显著抑制作用。资本投入存在单一门限,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先促进后抑制,人员投入存在双重门限,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先降后升。样本产业普遍过度重视资本投入,投入数量超过门限值,人员投入利用效率较高。
  • 空间集聚与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
  • 顾洁 胡雯 胡安安
  • 2019 Vol. 37 (9): 1721-1728.
  • 摘要 ( )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以上海1966家云计算企业为样本,从地理空间集聚和社交网络嵌入两个维度,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企业外部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空间集聚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呈现U型关系,结合上海云计算产业城市空间分布情况可知,空间集聚对上海云计算创新的正向激励效应目前尚未显现;此外,以董事兼任构建公司社交网络,发现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云计算市场,网络中心度对企业创新呈现一致性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对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激励具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