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基于前沿生物技术主观不确定性风险的研究
  • 廉思秋 高山行 郝志阳
  • 2022 Vol. 40 (5): 769-778.
  • 摘要 ( )
  • 技术风险的主观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相关主体不同的利益或价值追求。前沿生物技术较高的主观不确定性在其社会扩散过程中容易被级联放大,进而埋下风险隐患。对此,文章基于Oxitec公司转基因伊蚊技术环境释放试验的案例研究,探究了前沿生物技术主观不确定性风险产生的源头与过程。研究发现:(1)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是风险争议产生的起点,主要通过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博弈产生;(2)技术研发机构是技术不确定性向社会扩散的过渡点,焦点机构与其他主体之间由于价值追求的冲突而产生相关争议;(3)制度环境决定着技术不确定性扩散的方向,不完善的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容易导致对各主体利益保护的失衡。文章拓展并丰富了技术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对实践中前沿生物技术的风险防范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专长周期表及其意义、批评与优化
  • 陈强强
  • 2022 Vol. 40 (5): 779-786.
  • 摘要 ( )
  • 专长周期表是科林斯和埃文斯主要基于“专长与经验研究”绘制的一张专长分类表,也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第三波的一个缩影。基于专长周期表,技术决策的“延伸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专家与公众之间有了基本界限;走出第二波泥淖的路径得以开辟;一种建构的科学观念得到重塑;科学(家)理解公众的要求获得了合法性;科学民主化也受到了初步限定;科学支撑民主也有了一定基础。专长周期表也面临诸多批评,主要是各种专长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专长的判定标准和判定者难以界定、互动专长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探究与辨析的地方。可从以下思路优化专长周期表:一是对各类专长做更细致的探究,对能够明确界定的专长类型进行保留,而对没必要的专长类型进行剔除;二是通过考察与之相应社会化和生活方式来考察默会知识,以此尝试给出判定各类专长和专家的标准;三是探究互动专长时需关注和汲取关于具身概念的前沿理论,并将探究它的维度向神经生物学等方面拓展。
  • 社会创新视阈下的知识动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肖彦博
  • 2022 Vol. 40 (5): 787-795.
  • 摘要 ( )
  • 社会创新是解决贫困、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但其成果转化和实践机制更为复杂,需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的交流与合作生产。知识动员能打通知识主体间的“藩篱”,有效对接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改变知识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社会创新水平。现有关于知识动员和社会创新的文献呈碎片化,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以2007年-2020年间的224篇文献为样本,系统梳理了知识动员的概念框架、运行机制、演进范式,并基于四螺旋理论,探讨了知识动员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了社会创新视阈下知识动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弥合社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鸿沟、有效推动社会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动员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单向转移和线性传播,而是知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双向互动与知识的共享。知识动员具有复杂性、回应性、情境性、系统性等特点,是由知识生产者、知识使用者、知识中介以及所在情境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知识动员包含了生产者拉动、使用者推动、知识交流和知识合作生产四种模式,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循环迭代模型的演化发展历程,其运行机制是一个包括研究、传播、利用和影响等阶段在内的循环迭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被纳入社会创新系统,形成了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公众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不同知识主体不断交流互动,推动知识共同生产,实现价值增盈。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吗?
  • 万源星 魏紫萱 王怡舒
  • 2022 Vol. 40 (5): 796-807.
  • 摘要 ( )
  • 基于2001-2019年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事件,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出口管制、进口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贸易调查涉案企业会选择在下一期减少研发国际化活动。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负面冲击在遭受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企业,在美国或发展中国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更显著。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的建议。
  • 制造业智能化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与收敛性
  • 孟凡生 崔静文
  • 2022 Vol. 40 (5): 808-817.
  • 摘要 ( )
  • 缩小制造业智能化区域差异,已成为全面协调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视角构建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刻画空间分布,量化区域差异,检验收敛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存在同质性集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2)区域内差异是制造业智能化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区域贡献率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3)在考虑了技术创新投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因素后,区域间和各区域内部的制造业智能化差异将逐渐缩小,其中,人力资本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和东、西部区域内部差异,信息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和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
  • 互联网改善了制造业要素市场扭曲吗?
  • 李焕杰 张远
  • 2022 Vol. 40 (5): 818-829.
  • 摘要 ( )
  •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嵌入对要素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城市数据相匹配,构建与测算了城市—行业层面的要素市场扭曲指标,定量分析了互联网对制造业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马歇尔集聚经济外部性的分析框架,进一步探究了互联网与经济集聚的交互效应对制造业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①互联网对要素市场扭曲会产生显著弱化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②政府干预引致的市场分割及行政贸易壁垒会对要素市场扭曲产生加剧效应,且会通过抑制互联网效应的发挥进一步强化要素市场扭曲;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则会有效改善要素市场扭曲,且这种效应会因互联网的嵌入得到深化。③互联网可以通过降低行业垄断程度作用于要素市场扭曲,且这一中介效应的发挥因行业所在的行业特性及城市特征而异。④互联网与经济集聚的交互效应能够有效降低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这主要得益于专业劳动力可得性与技术外溢效应。在将要素市场具体解构为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后发现,资本市场扭曲程度的改善受到“人”与“知识”的共同作用,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改善则仅仅受到“知识”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目前中国正大力推进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
  • 价值共识、技术确定与新兴产业发展
  • 肖建华
  • 2022 Vol. 40 (5): 830-840.
  • 摘要 ( )
  • 技术、业态和模式的创新推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兴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具有明显规律。既有研究过多关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扶持和监管问题,相对忽视了其发展路径的类型分析及影响因素。不确定性是新兴产业的核心特征,借鉴道格拉斯·诺斯的应对不确定性的分析框架,选择“价值共识”和“技术确定”作为理解和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两个重要维度。基于区块链、无人驾驶、共享经济和金融科技四个典型案例,勾勒出新兴产业发展的四种路径:价值引领的指数式增长、技术支撑的对数式增长、价值技术双驱动的直线式增长和价值共识调整下的曲折生长。研究发现,价值共识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确定性是其直接制约,政府作用则内嵌于新兴产业发展中起到引导和调节作用。论文力图建立一个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解释框架,对理解和认识新兴产业从“0”到“1”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有积极意义。
  • 技术- 组织- 环境框架下数字化政策组合研究
  • 王雪原 李雪琪
  • 2022 Vol. 40 (5): 841-851.
  • 摘要 ( )
  •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设计数字化情境特征测度指标,结合投影寻踪方法,利用2011-2019年样本数据,识别我国东、中、西地区数字化情境特征;利用LDA方法提取关键词,获得要素类、流程类与应用类三大政策十项主题;采用fsQCA方法探索政策适配性组合,给出区域数字化情境特征与政策组合对应匹配关系。提取的四类核心政策为要素与流程类政策,应用类为辅助政策。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判定不同地区政策组合优先序。结果表明政策组合效果优于单项政策执行效果,要素类的政策是高阶政策,其内部重要性顺序为数字技术、数字人才、数字基础和数字分析;流程类是中间政策,顺序为数字商务、数字生产、数字物流;应用类是初阶政策,顺序为数字政府、数字产业、数字社会。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演进研究
  • 张羽飞 原长弘
  • 2022 Vol. 40 (5): 852-862.
  • 摘要 ( )
  •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背景下,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怎样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与理论难题。本文以三一集团为例,深入探讨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演进路径,并依据“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逻辑构建动态演进模型。研究发现: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产学研融合策略经历了“松散型→探索型→利用型→深度融合型”的路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遵循“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集成创新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整机自研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数字化全面创新能力”逐阶提升路径,且存在逆向促进作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遵循“功能性突破→性能性突破→可靠性突破→前沿性突破”的路径。研究结论丰富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与能力相关研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 制度复杂性、创业导向与创新型创业———一个基于跨国案例的组态分析
  • 谢智敏 王霞 杜运周 谢玲敏
  • 2022 Vol. 40 (5): 863-873.
  • 摘要 ( )
  • 创新型创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提升创新型创业水平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制度复杂性和创业导向理论,本文提出了探究创新型创业驱动路径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且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全球50个经济体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政府政策、金融资本、创业教育、创业文化、风险承担性和创新性,均不是产生高创新型创业的必要条件,但加强创业教育对高创新型创业的产生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2)3条路径可以产生高创新型创业,包括政府主导下的教育驱动型、政府与文化助力下的资本-教育-风险承担驱动型和文化主导下的资本与教育驱动型,不同路径代表着不同经济体高创新型创业的多重实现方式。(3)5条路径导致非高创新型创业,并且与产生高创新型创业的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多因素并发影响创新型创业的复杂因果机制,深化对制度复杂性的认识,并为提升中国创新型创业水平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 在孵企业要素特征何以影响创业绩效? ———以创新行为为中介变量
  • 宁靓 孙晓云
  • 2022 Vol. 40 (5): 874-884.
  • 摘要 ( )
  • 当前国家“双创”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孵化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实践中在孵企业绩效水平低、成长性不足等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研究从组织要素理论视角出发,实证分析在孵企业要素特征对创新行为选择及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创新性组织文化、创业型战略导向和柔性组织结构作为在孵企业要素特征,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行为的开展及创业绩效提升;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行为均对在孵企业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同时,两种创新行为在在孵企业要素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分别从加强在孵企业创新性要素特征培育、注重创新行为选择与融合、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政策氛围方面提出启示性对策。
  • 首次创业失败的烙印效应与消退机制
  • 郑馨 陈芸 陆思茗 潘哲文
  • 2022 Vol. 40 (5): 885-895.
  • 摘要 ( )
  • 首次创业失败会对连续创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创业失败的负向烙印效应如何消褪?本研究探索首次创业失败的烙印效应与消褪机制,并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跨区域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首次创业失败对连续创业具有负向影响;但创业者越年轻、创业失败持续时长越短、失败时处于企业成长期,以及当失败发生在社会环境宽容和支持的区域,首次创业失败者更容易重整旗鼓、连续创业。本研究拓展和补充了烙印理论在创业失败领域的应用,对创业者走出失败藩篱、东山再起具有实践意义,对政府推动高质量创业活动也具有启发。
  • 数字平台创业如何突破机会资源的双重约束?
  • 周文辉 阙琴
  • 2022 Vol. 40 (5): 896-905.
  • 摘要 ( )
  • 基于数字平台赋能的创业受到业界关注,但创业者如何借助数字平台突破创业机会资源双重约束尚未得到揭示。本文从平台赋能与价值共创的整合视角,结合机会资源一体化开发理论,选取基于小米数字平台的4家创业企业为主分析单元做嵌入式多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在需求识别阶段,创业者借助数字平台的知识赋能与数据赋能,促进与创业服务商的价值共创,实现机会资源一体化识别,突破机会资源识别约束;在产品开发阶段,借助数字平台技术赋能与供应链赋能,促进与技术开发商与供应商的价值共创,实现机会资源一体化利用,突破机会资源利用约束;在市场推广阶段,借助数字平台品牌赋能与渠道赋能,促进与用户及渠道商的价值共创,实现机会资源一体化拓展,突破机会资源拓展约束。本文揭示了数字平台创业突破机会资源双重约束提升创业绩效的过程“黑箱”,丰富数字情境下的创业理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学合作网络、伙伴动态性与企业创新绩效
  • 曾德明 张志东 赵胜超
  • 2022 Vol. 40 (5): 906-914.
  • 摘要 ( )
  • 通过2000-2015年间中国502家生物医学工程企业的9233篇合著论文数据构建科学合作网络,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获取其在2001-2016年间申请的共16754条发明专利数据,我们实证分析了科学合作网络关系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科学合作网络中的关系广度和关系强度均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科学合作网络关系广度有助于提升企业合作伙伴扩展性,关系强度则对企业合作伙伴稳定性有正向作用;合作伙伴稳定性和扩展性在科学合作网络关系广度和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之间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 数字技术可供性与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关系研究
  • 程聪 缪泽锋 严璐璐 陈锋
  • 2022 Vol. 40 (5): 915-926.
  • 摘要 ( )
  • 新一轮全球制造业格局大调整中,数字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高阶迭代,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将解构的数字技术可供性划分为积累可供性和变异可供性,并基于搜索视角探讨其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通过对894家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积累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和价值范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异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和范围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一致搜索机制在积累可供性与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变异可供性与数字创新价值范围之间都起到了强化作用;而敏捷搜索则强化了变异可供性和数字创新价值范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厘清数字技术可供性、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实现机理有显著的理论贡献,同时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创新价值实现提供实践启示。
  • 中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识别———基于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 杨骞 刘鑫鹏 孙淑惠
  • 2022 Vol. 40 (5): 927-937.
  • 摘要 ( )
  •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只有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并精准发力地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本文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构造超效率EBM模型评价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揭示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运用QAP方法识别科技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实现了快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而技术市场交易额的区域差异成为科技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决定力量。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准确认识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现状及其区域差异,对于全面协同提升中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激励结构分析
  • 张毅 闫强
  • 2022 Vol. 40 (5): 938-949.
  • 摘要 ( )
  • 激励结构对企业核心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对于企业如何配置激励结构获得较高的创新效率以及其内在机制仍然缺少研究。通过对华为核心技术创新的激励结构的扎根研究,发现物质激励是组织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组织激励是精神激励及其内在化的基础,情绪是各种激励内在联系的基础;企业整体激励强度与创新强度相关,较高激励强度产生较高的创新目标,较高的创新目标同时产生较大创新阻力和创新压力,高强度激励能够消除员工的创新阻力,并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在激励总成本约束下,通过调整激励内容和频率可以提高整体激励水平;激励目标是使员工在经济、情感及精神层面与组织一致,持续投入和聚焦技术研发,不断突破核心技术,进而实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资本的积累,并构成激励的增强回路。
  • 破坏性创新中的设计驱动研究———以五菱宏光等“客货两用”紧凑型MPV 车型为例
  • 薛捷
  • 2022 Vol. 40 (5): 950-960.
  • 摘要 ( )
  • 作为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之外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设计驱动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却尚未得到现有研究的重视。论文在设计驱动视角下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的美学设计、主流功能设计和次要功能设计对消费者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模型,并以国内五菱宏光等“客货两用”紧凑型MPV车型的潜在购买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基于PLS-SEM的分析结果显示,破坏性创新的三个设计维度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三类顾客感知则会进一步正向作用于顾客购买意愿;美学设计和次要功能设计对于顾客购买意愿既有直接影响,又会通过顾客感知对其产生间接作用,而主要功能设计则要完全通过顾客感知来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破坏性创新的不同设计维度对于顾客感知和购买意愿的作用机理,对于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演进和国内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扎根国内市场实现创新突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