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信任与公众参与
  • 宋艳 陈琳 李琴 何嘉欣 汪悦
  • 2022 Vol. 40 (7): 1153-1162.
  • 摘要 ( )
  •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的内在理路与二元结构———以《生物安全法》为中心展开
  • 杨博文
  • 2022 Vol. 40 (7): 1163-1171.
  • 摘要 ( )
  • 科技研发应当遵循“科技向善”的理念,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机制的建立十分重要。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机制是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从“形式要件”到“实质要件”,均应当体现实体伦理正义和程序伦理正义的科技善治。我国应当构建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二元体系结构:在内部审查结构中,制定具有统一性的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实体性规则、程序性规则,从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审查类型、主体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对科技研发行为和科技产出成果予以规范。在外部审查结构中,建立信用机制及负面清单制度,形塑公众参与式审查模式,以期从源头有效规避科技伦理与安全风险。
  • 科学史视域下的原始创新:以高温超导研究为例
  • 顾超
  • 2022 Vol. 40 (7): 1172-1180.
  • 摘要 ( )
  • 原始创新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原始创新,但学术界对于原始创新的内在特征缺乏研究。高温超导研究是当代科学史的典型案例。通过梳理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科学事件完成了高温超导知识史的建构,以此界定原始创新、一阶创新、二阶创新的概念、特征和内涵。高温超导的发现改变了超导领域的整体格局和研究面貌,具有颠覆性的范式革新意义,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一阶创新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程度不如原始创新,未能建立新的范式;二是在新范式建立之前大力推动常规科学的进步。二阶创新是跟踪性、扩展性的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用科学史的方法分析创新的内在特征,判断创新的性质,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生产和消费环节的“非补贴型”政策孰优孰劣? ———基于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促进效果视角
  • 熊勇清 熊 祯 吴敬静
  • 2022 Vol. 40 (7): 1181-1191.
  • 摘要 ( )
  •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加大“非补贴型”政策的实施力度,对于减少“补贴依赖症”并且有效激励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考虑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差异的基础上,应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从显著性、敏捷性两个维度比较了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作用变化,分析两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孰优孰劣。结果表明:“生产”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促进的显著性相对更高、敏捷性相对更强,能更大程度、更加迅速地促进车企研发投入的增加。新能源车企政治关联的差异性对生产和消费环节“非补贴型”政策实施效果存在影响,对于政治关联较低的车企,“生产”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对于政治关联较高的车企,“消费”环节政策对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理想。中国新能源汽车“非补贴型”政策未来的政策制定重点应向“生产”环节政策倾斜,倒逼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不同政治关联的车企要实行分类引导,明确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权利边界,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精准性”。
  • 科技规划事前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探索
  • 陈光
  • 2022 Vol. 40 (7): 1192-1200.
  • 摘要 ( )
  • 规划的高质量编制是其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基础前提。事前评估不仅可作为提高规划编制质量的有效工具,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在我国科技规划的制定环节引入事前评估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后续实施效率与效果,形成覆盖规划“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监测评估体系。本文在借鉴国外规划文本质量评估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事前评估试点经验,围绕外部有效性、内部有效性、过程合规性和预期风险等4个维度提出了科技规划事前评估的通用指标体系,并开发了相应的适用评估工具方法。上述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工具方法的开发,对于开展其他领域发展规划的事前评估,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对外贸易是否促进了中部地区集约化增长?
  • 张建清 龚恩泽 赵雅婷
  • 2022 Vol. 40 (7): 1211-1223.
  • 摘要 ( )
  •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是一柄双刃剑,在逆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厘清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区域集约化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直接正向影响,且会通过提高产业绝对专业化水平、增加政府支出水平产生正向间接影响,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开放度较低的城市、小型城市以及外贸政策条件较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高,同时影响效应因相对专业化产业的差异存在异质性,对制造业、科研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低;第三,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刺激不明显,且会造成区域内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政策依赖过强、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风险。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 专利侵权诉讼中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 蒋启蒙 朱雪忠
  • 2022 Vol. 40 (7): 1224-1233.
  • 摘要 ( )
  • 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是优化专利质量的有效政策工具。厘清专利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专利无效宣告制度效率、促进中国专利质量提升。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以2019年公布的671件发明专利侵权案为样本,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专利侵权诉讼中无效宣告倾向的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专利法律稳定性、专利无效宣告成本抑制了被告的无效宣告倾向,原告的诉讼期望、专利市场价值促进了被告的无效宣告倾向,而信息不对称程度与无效宣告倾向没有显著相关性。我国应保障专利权人实现其合理的诉讼期待利益,建立专利无效宣告费用补偿或转移规则,强调高质量专利培育与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对提升或发挥专利市场价值的效用,以期实现优化中国专利质量之政策目标。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数字化功能、平台策略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
  • 缪沁男 魏江
  • 2022 Vol. 40 (7): 1234-1243.
  • 摘要 ( )
  •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渗透与数字平台的大量涌现,平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现有平台采用了相似的发展策略,但是不同平台的市场绩效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平台层特征之一,即平台数字化功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探究平台数字化功能如何影响平台策略与平台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77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平台规模策略、平台排他策略与平台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受到平台数字化功能的影响;(2)平台规模策略在社群支持功能的影响下,对平台市场绩效的影响更大;(3)平台排他策略在数据赋能功能的影响下,对平台市场绩效的影响更大。本研究从参与者层面和平台层面共同剖析了不同平台市场绩效差异的核心动因,并量化了数字化功能对平台绩效提升的作用效果,贡献于平台绩效管理与数字化功能的相关研究领域。
  • 数字平台架构与整合能力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 冯军政 王海军 周丹 金姝彤
  • 2022 Vol. 40 (7): 1244-1253.
  • 摘要 ( )
  • 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平台整合企业内外资源来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已有研究对数字平台如何创造价值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并不清晰。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本文识别出了数字平台情境下的两种管理行为—数字平台架构柔性和整合能力,以解释数字平台的创造价值逻辑。基于中国129家企业样本数据,研究证实:(1)数字平台架构通用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均显著正向影响组织绩效;(2)整合能力在数字平台架构柔性的价值创造机制中扮演着中介作用,其中整合能力在数字平台架构兼容性、扩展性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效应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扩展了资源编排理论在数字平台情境下的适用性,为数字平台价值创造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 宽容的创业文化对再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 石永东 蓝雅 刘榆潇 卫武 贺远琼
  • 2022 Vol. 40 (7): 1254-1262.
  • 摘要 ( )
  • 既有研究聚焦于创业者个体内部因素来解释连续创业者的再创业绩效,而嵌入于社会环境中的连续创业活动如何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研究尚处初始阶段。在创业失败率较高的背景下,对失败宽容的创业文化如何影响连续创业者的再创业绩效尚未清楚。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从连续创业者的创业情绪以及认知视角切入探讨宽容的创业文化对连续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来自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的225位有过创业失败经历后又再创业的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检验方法。结果表明:社会宽容对再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宽容和再创业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创业激情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宽容和再创业绩效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宽容的创业文化对再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证实了文化因素是驱动创业激情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对于创业文化与连续创业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对推动宽容的创业文化实践也具有启发价值。
  • 创业导向对企业战略重心的影响研究
  • 王业静 刘勇 单鹏
  • 2022 Vol. 40 (7): 1263-1273.
  • 摘要 ( )
  • 研究基于期望价值理论,从创业导向视角探索企业战略重心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权力理论和高阶理论,从高管权力与高管团队异质性方面挖掘创业导向对企业战略重心影响的边际价值。研究通过理论推演提出假设及研究模型,以生物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源、多年数据集,采用多层回归模型分析及稳健性测试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创业导向能够有效促使企业战略重心向价值创造偏移。(2)高管权力与高管团队年龄队异质性均对创业导向与企业战略重心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强化作用。(3)高管权力具有二次调节作用,当高管权力较大时,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对创业导向与企业战略重心关系的积极调节效应更加强烈。研究揭示了创业导向对企业战略重心形成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动态过程,为创业导向在企业层面的应用和战略重心决策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企业R&D 补贴分配的“马太效应”及其影响研究
  • 李奎 杜丹
  • 2022 Vol. 40 (7): 1274-1284.
  • 摘要 ( )
  • 当前企业R&D补贴研究大多关注补贴对企业R&D活动的效果评估,对R&D补贴的分配问题研究较为不足。现实中R&D补贴分配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曾经获得补贴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后续补贴,以前未能获得补贴的企业未来也较难获得补贴。本文分析了马太效应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形成马太效应的五大根源:竞争择优机制、学习积累效应、纯粹声誉优势、利益集团捕获及审计反腐效应,并根据成因的不同将其分为“良性的马太效应”和“恶性的马太效应”。通过转移概率矩阵法考察了企业R&D补贴分配中的持续效应,证实了企业R&D补贴分配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通过Probit模型分析了造成马太效应的关键变量,发现企业经济指标、R&D指标对企业持续获得补贴存在显著正影响,说明我国企业R&D补贴存在的马太效应为良性马太效应;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考察了马太效应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发现马太效应对企业R&D投入、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均为正向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深度数字化条件下的突破性创新机遇与挑战
  • 孟庆时 余江 陈凤
  • 2022 Vol. 40 (7): 1294-1302.
  • 摘要 ( )
  • 深度数字化条件下数字技术的嵌入如何消除突破性创新过程面临的多重壁垒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发国家如何利用数字化的突破性创新“机会窗口”是目前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系统辨析深度数字化条件下突破性创新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后发国家场景下深度数字化促进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和机制,提出运用数字化手段克服组织、产业和国家层次等多重壁垒的途径,最后总结提炼了深度数字化背景下突破性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本研究为拓展深度数字化条件下的突破性创新理论体系和探索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突破性创新的新机遇提供借鉴。
  • 专利密集型企业原始创新知识搜寻作用机理
  • 李柏洲 王丹
  • 2022 Vol. 40 (7): 1303-1313.
  • 摘要 ( )
  • 研究将原始创新知识搜寻划分为前瞻型知识搜寻与反应型知识搜寻,探究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及差异,以及知识积累的中介作用和原始创新意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反应型知识搜寻与原始创新知识创造间具有倒U形关系。知识积累在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知识积累在反应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原始创新意志可以正向调节前瞻型知识搜寻对原始创新知识创造的影响,且原始创新意志显著调节了反应型知识搜寻与原始创新知识创造之间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果为专利密集型企业实现原始创新知识创造而选择适宜的知识搜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语言文化多样性与技术创新:两阶段价值链视角
  • 刚翠翠 胡海青 李娟伟
  • 2022 Vol. 40 (7): 1314-1327.
  • 摘要 ( )
  •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并选取中国城市地方志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文献资料对省域语言文化多样性进行测度,实证探究语言文化多样性对技术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研发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三类创新均具有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但对成果转化阶段技术创新输出与吸收合同以及相关交易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研发阶段的倒U型拐点会逐渐向右偏移,为语言文化多样性技术创新效应的发挥提供更大区间,而在成果转化阶段,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抑制作用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交易规模的提高呈现弱化趋势。这为地方政府夯实科技创新的语言文化基础、发挥中国语言文化的科技创新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
  • 双循环格局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分析
  • 刘宏笪
  • 2022 Vol. 40 (7): 1328-1344.
  • 摘要 ( )
  •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而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亦成为推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力量。本文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科技创新为研究对象,基于世界投入产出关系构建双循环定量测度模型,并利用Index DEA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在2008-2014年间就基本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导的循环体系,但产业链低端锁定现象制约国外循环体系的有效拓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科技创新呈现积极耦合关系,但产业内部存在差距较大、尖端创新不足等现实问题;国内循环与产业科技创新保持在科技创新前沿耦合态,国外循环与产业科技创新则停留在循环超前状态,双循环与科技创新的耦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