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科学文化论及其意义
陈文勇
2011 Vol. 29 (02): 161-166.
摘要 (
)
在现代科学及其来源学科的影响下,科学的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研究科学的主要路径。它的兴起代表科学论从康德模式转向黑格尔模式,从唯实论转向唯名论。文化论具有典型的后人文主义特征,可分为温和的文化论和激进的文化论两种类型。这种取向实现了科学有效性论证的转变,也导致了当前科学论更加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微观方面,更加注重科学的主体性和动态性。
默顿科学社会学:当前困境与未来趋向
卢艳君
2011 Vol. 29 (02): 167-174.
摘要 (
)
目前,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两大派别——默顿学派与SSK学派的科学社会研究均处于困顿状态。基于实证主义科学观,默顿科学社会学只关注科学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悬置科学知识的做法成为SSK攻击的把柄,SSK的批判使默顿学派在痛苦中反思、调整自己。与此同时,SSK突出强调社会维度的决定作用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理性标准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传统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其强纲领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还遭遇到了反身性难题。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精神实质是捍卫和阐扬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性,其大方向是正确的,SSK并不能否定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存在价值。此外,默顿科学社会学与SSK虽然同属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但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却无法调和,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的希望渺茫。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默顿科学社会学大概会在与SSK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
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
王雁;李晓强
2011 Vol. 29 (02): 175-180.
摘要 (
)
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开拓新产业为己任,承担了发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创业”的历史责任。毫无疑问,这种创业型大学的价值理念、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对于加速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内涵建设为导向的学科发展研究——基于内在动力的实证分析
钟雨轩
2011 Vol. 29 (02): 181-185.
摘要 (
)
针对当前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学科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学科多而全、规模追求综合化等现象,提出两点待验证的假设,建立可拓分类模型并以内涵建设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内在关键动力学科方向及学科体系为载体,研究证实:学科方向确立多并非学科发展水平高,学科设置多而全也并非学科体系完整化。我国大部分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应该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完整化学科体系,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实力。
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型人研究——以区域经济的学科竞争力分析为例
顾立平
2011 Vol. 29 (02): 186-191.
摘要 (
)
为扩展科学计量学的应用、将图书馆员的工作嵌入到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及创新图书馆服务,分析了SSCI中1999-2009年间研究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亚太的经济学论文。结果发现:(1)不同研究机构的不同特征;(2)不同研究机构内的不同研究人员的不同特征;(3)他们需要不同程度的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建议:(1)利用平均发文量和平均被引量,绘制一套坐标体系;(2)在坐标体系上创建型人;(3)图书馆员运用型人与研究团队交流,以获得对图书馆服务的建议。研究表明,创建与使用型人(群组行为)能够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而且不需要使用昂贵的数据库、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大量的人力与经费。
高被引科学家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
刘俊婉
2011 Vol. 29 (02): 192-197.
摘要 (
)
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才流动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机构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不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职业流动频次和流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大部分高被引科学家的机构流动频次在2-5之间,半数以上的高被引科学家有过国外工作经历。每经过6-7年高被引科学家更换一个工作单位;此外还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国际人才流动去向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技术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韩工业部门的实证比较
陈菲琼;王寅
2011 Vol. 29 (02): 198-205.
摘要 (
)
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演进,技术结构合理性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突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深入探讨了技术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得出了核心结论:合理的技术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互相促进。在与韩国的实证对比基础上,认为中国工业部门技术结构经历调整后正趋于合理。
经济结构、R&D投入及构成与R&D空间溢出效应
项歌德;朱平芳;张征宇
2011 Vol. 29 (02): 206-214.
摘要 (
)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地区1998-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地区之间R&D空间溢出效应。根据R&D溢出特点,重新对空间加权矩阵进行了定义,得到了一个经济距离与地理空间距离综合的最优空间加权矩阵。同时,通过实证对比分析得出R&D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最大贡献滞后期为2期。研究发现,无论是间接途径还是直接途径,R&D空间溢出效应都十分显著,并且这种溢出效应呈现出M-A-R外部性。在对R&D经费投入按照来源构成分为私人投入和公共投入后,发现模型估计的精度有明显提高,前者对专利产出的贡献明显高于后者,而且直接途径下的前者的R&D空间溢出效应也要大于后者。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研究——基于行业专利产出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张传杰;乔永忠
2011 Vol. 29 (02): 215-219.
摘要 (
)
企业的技术溢出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滞后性的角度,探讨了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问题。通过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跨国公司的技术示范效应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而竞争效应则是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
FDI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槛效应研究
李燕;韩伯棠;张庆普
2011 Vol. 29 (02): 220-229.
摘要 (
)
运用我国199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槛效应”,一定的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FDI溢出作用的前提,技术落后地区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同时FDI溢出的边际效用随技术水平的提高递减,技术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作用更大。
排污权交易制度下企业环境技术采纳时间研究
杨伟娜;刘西林
2011 Vol. 29 (02): 230-237.
摘要 (
)
分析企业采纳环境技术的动机,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下企业环境技术采纳的净收益模型,通过净现值最大原则得到了环境技术采纳的最优时间;通过模型分析和模拟得到企业环境技术采纳的最优时间与排污许可证市场价格、政府污染排放控制量、技术一次投资成本、贴现率、生产变动成本、技术行业采纳速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变量对企业环境技术采纳的具体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行业采纳环境技术的平均速度、减少的可变生产成本变动量、许可证市场价格、减排成本变动量、环境技术减排弹性与企业最优采纳时间呈反向变动关系;(2)环境技术一次投资成本和贴现率与采纳时间呈正向变动关系。
双重价值导向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孙玉涛;刘凤朝
2011 Vol. 29 (02): 238-244.
摘要 (
)
针对学术界以政府科技投入私人价值实现研究为主的现状,对三维价值实现模型进行改进,建立政府科技投入双重价值实现模型,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难以直接评价的问题,引入相关性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可信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科技投入的公共价值溢出高于私人价值溢出,政府对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支持回报最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也比较显著。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影响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研究
谢伟;孙忠娟;李培馨
2011 Vol. 29 (02): 245-251.
摘要 (
)
面对激烈的竞争、快速的技术更新,技术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技术并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呢?为什么技术并购行为不断增多,失败率却居高不下呢?在这三问题的指引下,基于文献综述,总结了技术并购的重要性,提出了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之理论框架和研究命题,并为企业成功进行技术并购提出启示性建议。
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丛聪;徐枞巍
2011 Vol. 29 (02): 252-256.
摘要 (
)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是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而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是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分析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中的知识构成与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视角对基于母子公司控制关系的几种主要跨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知识构成、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控制关系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对如何建立合理的基于知识的跨国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建议。
企业家导向对企业间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间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分析
高展军;江旭
2011 Vol. 29 (02): 257-267.
摘要 (
)
研究企业家导向对企业从关键合作企业处知识获取的影响,并关注企业间社会资本的三个具体维度——网络连接、关系信任和共享愿景——对企业家导向和企业间知识获取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利用122家企业样本数据,采用多阶段线性回归法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导向倒U影响企业间知识获取;企业间网络连接、关系信任和共享愿景均以这样的方式分别调节企业家导向与企业间知识获取之间的倒U关系:相比于低水平时,高水平的网络连接、关系信任以及共享愿景使不同水平的企业家导向均更有利于企业间知识获取,并且高水平的企业家导向比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企业家导向更有利于企业间知识获取。
联盟网络自主知识创造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吴翠花;于江鹏;杨娜
2011 Vol. 29 (02): 268-274.
摘要 (
)
考察了联盟网络企业中的自主知识创造能力的类型,分析了不同自主知识创造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程度和贡献大小,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300家联盟网络企业自主知识创造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所获有效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两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知识)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而组织知识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则不显著,组织学习机制在知识创造能力之间发挥着明显的中介效应。
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
汤超颖;朱月利;商继美
2011 Vol. 29 (02): 275-282.
摘要 (
)
相关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创新与创造力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其中的作用机理并不明确。基于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本研究建立了包含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及团队创造力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78个科研团队的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通过团队支持文化、团队灵活变革文化和团队市场绩效文化影响科研团队创造力,但层级规范文化对变革型领导与科研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起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层级规范文化有推动作用。研究结果对科研团队领导和创造力管理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研发团队领导成员交换、心理感知与员工创新
彭正龙;赵红丹
2011 Vol. 29 (02): 283-290.
摘要 (
)
揭示我国研发团队中心理感知在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通过本土企业研发团队中研发主管及其直接下属的504个跨截面配对样本,运用层级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背景下的研发团队中,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的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员工心理感知会正向调节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但是,在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中,心理感知的公平维度比信任维度所起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与实施细则关联性研究
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
2011 Vol. 29 (02): 291-299.
摘要 (
)
结合调查数据和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关联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建议要明确自主创新产品的认证评价标准,制订实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专项资金,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快速更新机制,制定国防采购政策细则扶持自主创新,加大补贴型采购的比例,加大对不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惩罚力度,增加对非职务发明自主创新产品技术的政府采购支持,应将本土民族企业作为政策支持重点。
我国出口贸易和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组
余官胜
2011 Vol. 29 (02): 300-305.
摘要 (
)
出口贸易和技术创新是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出口贸易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章使用国内专利申请数度量技术创新,并采用联立方程组系统估计方法对1986-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发现出口贸易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政府政策方面,研究结果则表明了任何促进出口贸易或技术创新的政策均能一举两得同时对两者起到推动作用。
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
陈伟;冯志军;康鑫;田世海
2011 Vol. 29 (02): 306-313.
摘要 (
)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为由创新能力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效率为测度“工具”的过程子系统的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收集的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原始数据,对各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二象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协调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协调指数和创新发展综合水平两个维度对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情况进行归类、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实证研究——基于隐性知识和地理邻近视角
韩宝龙;李琳
2011 Vol. 29 (02): 314-320.
摘要 (
)
从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获得方式和空间来源角度将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力划分为6种类型,从隐性知识流动和地理邻近性理论视角解析了各驱动力对区域产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之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医药制造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偿性创新驱动力和邻近区域间外部性创新驱动力对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创新能力有明显正影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