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后常态科学下的公共政策决策——以转基因水稻审批过程为例
陈玲;薛澜;赵静;林泽梁
2010 Vol. 28 (9): 1281-1289.
摘要 (
)
以中国转基因水稻审批过程为例,探讨了后常态科学下的中国公共政策决策机制,指出专家委员会的内部咨询模式和技术官僚为主体的内部决策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对比分析了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管理制度,探索在科学不确定性下公共决策机制的改进方向,即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政策实施中的审慎预防原则,以及有效的政策纠偏和损害救济机制。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文化价值观科学功能探讨——以清教伦理与儒家文化为例
戴宏;徐治立
2010 Vol. 28 (9): 1290-1293.
摘要 (
)
文化价值观在特定时代条件内对科学发展起着不经意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从清教伦理与儒家文化的比较角度来看,这两种文化价值观对近代科学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科学价值导向功能、科学思想方法导引功能、科学兴趣培养功能以及科学精神培育功能。文章认为不断建构恰当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和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是促进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
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徐海燕
2010 Vol. 28 (9): 1294-1301.
摘要 (
)
通过对清末洪仁玕最早提出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专利制度畸形发展、“百日维新”时期颁布中国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清末新政时期成立了管理专利机构及其核准的专利以及清末有关专利制度的争论等历史事件的阐述,详细介绍了近代专利制度在中国萌芽的过程,并分析了当时的专利制度与西方专利制度的区别。
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中的社团参与
范铁权
2010 Vol. 28 (9): 1302-1307.
摘要 (
)
20世纪30年代初,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科学救国”思想一度升温,科学化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拟定科学化运动的宗旨、方针和最终目标,在这场运动中担当了“旗手”的角色。而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科学社团也积极配合,倾力投入,为运动的深入开展推波助澜。科学化运动促成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一个高潮,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运动中亦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表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科学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农业科技组织体系60年
唐旭斌
2010 Vol. 28 (9): 1308-1315.
摘要 (
)
农业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构成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组织基础。农业科学研究组织体系伴随政治和经济体制变革而相应调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依附政治生态的同时,围绕推广实效不断进行推广组织和形式的创新。解决中国农业科技组织体系存在问题,必需重新组合科学研究资源,改革县乡技术推广组织体系。
基于被引频次的网络计量分析
王晓芳;徐俊
2010 Vol. 28 (9): 1316-1318.
摘要 (
)
采用提出假设,用实证分析验证假设成立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区域分析法,对CNKI数据库中的论文进行被引频次分布规律实证研究,得到被引频次分布曲线,通过与布拉德福分布曲线分析对比后,指出对于网络信息计量研究中的Web被引频次分布规律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中国被SCI收录的论文被引延迟的计量分析
张志旻;于光;高翰祥
2010 Vol. 28 (9): 1319-1322.
摘要 (
)
科学文献和专利被引用行为体现了知识和技术传播和扩散的模式,基于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对中国学者1990至2004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被引延迟特征参数的变化揭示我国科技发展态势和不足之处,为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会商路线图——省部科技会商制度均衡的政策工具
何为东;钟书华
2010 Vol. 28 (9): 1323-1330.
摘要 (
)
省部科技会商制度是新时期的一种创新型制度安排。但从制度均衡视角考察,会商制度还存在非均衡现象,其原因是会商制度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会商路线图是会商制度均衡的政策工具。系统的会商路线图主要包括国家会商路线图、区域会商路线图、部门会商路线图、企业会商路线图、第三部门会商路线图,是这五类路线图的融合与集成。
技术空间扩散范围测度研究——以我国四大直辖市为例
刘璇;邓向荣
2010 Vol. 28 (9): 1323-1330.
摘要 (
)
针对以往技术空间扩散测度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利用威尔逊模型对我国四大直辖市技术空间扩散范围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在科研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R&D投入强度是影响最终技术空间扩散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技术空间扩散过程的耗散性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技术辐射,技术进步缓慢从而诱发“技术落后陷阱”的出现,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
熊文;姚梓璇;王铮;孙翊
2010 Vol. 28 (9): 1338-1346.
摘要 (
)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同于其他产业影响要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一系列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要素,并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一个指标体系得出各个城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发现其中资源条件和公共服务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大。此外,由于高技术产业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枢纽-网络结构,影响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城市所适合发展的枢纽类型也不同。为此本文对发展潜力较高的城市枢纽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北京,上海适合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枢纽;深圳、广州的发展方向是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枢纽发展;天津、武汉、西安和南京应该集中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枢纽等。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简略的政策建议。文章在方法学上给出了一种权重计算方法。
国际贸易、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
仇〓怡;吴建军
2010 Vol. 28 (9): 1338-1346.
摘要 (
)
首先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外贸易情况。以我国1998-2007年间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行业集中度和HHI指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其各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检验了高技术产业的国际贸易、产业集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区域集中特征,产业集聚度逐年增强,不断增长的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产业集聚,同时提高了当地的技术水平。
基于集群治理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知识资产保护模式研究
魏江;孔小磊;周泯非;李红
2010 Vol. 28 (9): 1354-1360.
摘要 (
)
产业集群内成员企业由于其邻近性和快速知识溢出,导致相互之间技术很容易模仿,而现有知识产权法律难以有效地保护集群企业的知识资产,这种现象已对集群企业产生创新负激励。从集群治理视角研究如何保护集群内企业知识资产的有效模式,在分析集群知识资产保护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从治理主体是否具有权威和治理主体与其他个体网络关系类型两个维度划分集群企业知识资产的保护模式,并分析了与之对应的集群中知识资产保护模式和机制。
产品差异化、竞争强度与企业R&D策略分析
何慧爽
2010 Vol. 28 (9): 1361-1367.
摘要 (
)
复杂的经济现实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创新活动的R&D策略、R&D的溢出效应总是互动影响的。在产品差异化框架下以古诺竞争和伯川德竞争代表两种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结论:较弱的竞争环境——古诺竞争总是会比伯川德竞争下R&D投入更多,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消减、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R&D合作对社会总福利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因此政府除了鼓励和支持企业R&D合作的技术创新方式之外,也要对产品市场的竞争状况加以规制,并根据本身违法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产品市场的合谋。
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及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俊
2010 Vol. 28 (9): 1368-1374.
摘要 (
)
运用我国28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及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在R&D决定方程的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中,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都是显著存在的。然而,在专利决定方程中政府R&D补贴的激励效应却是不显著的,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正面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启示在于:政府除了继续加大对企业R&D补贴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R&D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资助方式。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补贴力度。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企业网络中知识传导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TD-SCDMA产业联盟的案例研究
江积海
2010 Vol. 28 (9): 1375-1382.
摘要 (
)
企业网络中知识及其传导是网络竞争优势的源泉。论文首先分析了企业网络中知识传导的特性,然后运用层次性和结构性的分析方式,提出广度、密度、速度和交互度四个方面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四度”因素提出八个“结构因子”,重点剖析“八大结构因子→四度结构因素→知识传导绩效”的内在机理及影响方向,论证“四度”因素与企业网络中的知识传导绩效正相关的关系;最后,以TD-SCDMA产业联盟为案例,印证相关结论,提高企业网络知识创新的绩效应设计和改善知识主体的广度、知识活动的密度和速度、知识传导主体与传导路径及活动的交互度等方面的机制。
顾客参与对新产品开发作用机理研究
汪涛;郭锐
2010 Vol. 28 (9): 1383-1387.
摘要 (
)
传统观念威胁到企业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大多集中在企业角度探讨,却忽略了真正使用产品的顾客。从知识分享的角度,分析顾客参与对产品创新的作用机理,即顾客参与通过关系涉入影响顾客与新产品开发企业的知识分享,进而改善新产品绩效,同时加入了顾客知识异性作为调节变量,更好解释了这一机制。
虚拟社区成员线下互动对线上知识贡献的影响
李国鑫;李一军;陈易思
2010 Vol. 28 (9): 1388-1394.
摘要 (
)
专业虚拟社区是知识传播、分享和创造的有效载体,也是成员构建网络人际互动关系的平台。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展开虚拟社区成员的社会网络关系研究,但是成员线下互动关系对线上知识分享行为是否存在或存在何种影响作用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构建了成员线下互动关系和成员个人参与、社区管理水平与成员知识贡献水平的影响模型,通过在线问卷调查获得224份有效问卷,采用层次回归分析证实了成员线下互动关系对线上知识贡献水平具有显著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丰富了社会关系理论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专业虚拟社区的知识传播和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助服务科技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多案例研究
李靖华;王祺
2010 Vol. 28 (9): 1395-1404.
摘要 (
)
我国自助服务科技主要是借鉴和模仿在该领域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其对我国企业绩效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从员工视角出发,选择自助取单机、自助值机、ATM机和自动售药机4种自助服务科技,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自助服务科技对我国服务企业绩效的影响。旨在分析自助服务科技系统中的资源是如何通过影响服务生产率,最终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发现理论模型中各阶段变量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其中成本效用、自助服务科技的社会效益成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核心变量或得到不同的解释。
潜在企业家创业机会开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
张爱丽
2010 Vol. 28 (9): 1405-1412.
摘要 (
)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了潜在企业家创业机会开发的影响因素,潜在企业家创业机会开发的影响因素包括感知机会理想性、感知机会可行性、感知机会社会规范、创业意图和创业自我效能。本研究的学术贡献是提出并验证了扩展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并为潜在企业家、创业教育者和政府政策提供有益的实践借鉴。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不确定性环境下创业能力与创新类型关系研究
梅德强;龙勇
2010 Vol. 28 (9): 1413-1421.
摘要 (
)
研究创业能力与创新类型的选择的关系。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演绎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和维度,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我国164例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等动态环境下创业能力对创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而运作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负相关,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与突破性创新负相关,其中组织不确定性加强运作能力与突破性创新的负相关关系,而技术不确定性减弱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关系。
供应商参与服务创新的过程及影响研究
张红琪;鲁若愚
2010 Vol. 28 (9): 1422-1427.
摘要 (
)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服务创新过程中供应商的参与越来越普遍,供应商参与服务创新可以提高服务创新的绩效,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根据服务创新过程的特殊性,首先建立了服务创新过程模型;然后对供应商参与服务创新的过程进行分析,供应商在适当的时机参与新服务创新的过程,可以帮助提升服务创新传递效果,发现服务创新过程各阶段供应商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得出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从供应商不参与到供应商完全参与服务创新时,随着供应商参与程度的不断增加形成了一个连续谱线;最后讨论了供应商参与服务创新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
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
2010 Vol. 28 (9): 1428-1434.
摘要 (
)
通过假设建立了经济增长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的单因素影响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验证两者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影响的显著性,采用1991-2007中国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弹性不存在明显促进关系,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显著,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有显著影响。结论认为,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技术溢出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于旭;朱秀梅
2010 Vol. 28 (9): 1435-1440.
摘要 (
)
诸多研究认为,技术溢出是集群内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创新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技术溢出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构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等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的97家软件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群内,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且两者之间关系受到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另外,企业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间技术溢出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