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的起源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周程
  • 2010 Vol. 28 (4): 481-488.
  • 摘要 ( )
  • 虽然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了不少“科学”用例,但它们都不是“science”意义上的“科学”。将“科学”用来对译“science”的用例率先出现在日本。“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实际上发生在大批留日学生归国之前。继康有为戊戌变法前在书中征引了日文“科学”一词之后,梁启超在日本、王国维在国内相继使用“科学”一词。1900年后,杜亚泉、钟观光、虞和钦等有过日语学习经历的学者开始频繁使用“科学”,不通日文的严复1902年起也开始大量使用“科学”,加上章太炎、马君武、鲁迅等赴日学人的推波助澜,“科学”很快就取代了“格致”,并对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顾雪松;迟国泰;程鹤
  • 2010 Vol. 28 (4): 508-514.
  • 摘要 ( )
  • 根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海选科学技术评价指标,利用R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构建了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R聚类将同一准则层内的指标分类,使不同的类代表科技评价的不同方面。二是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各个类中因子载荷最大的指标、并剔除其他指标,既保证了筛选出的指标在所在类别中对评价结果影响最显著、又避免了同一类指标的信息重复。三是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用18%的指标反映了98%的原始信息。四是通过科技进步贡献率、万元GDP综合能耗等指标反映了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内涵。五是在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高频指标基础上进行客观数据筛选的指标体系,兼具专家知识和客观实际的双重信息。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的路径依赖
  • 文少保;杨连生
  • 2010 Vol. 28 (4): 535-541.
  • 摘要 ( )
  • 追踪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变迁轨迹,可以将这个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兴起期和发展期。在不同阶段,大学内纷纷成立了各种跨学科研究组织,以满足社会需求。这种组织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并行的过程。分析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创新, 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如何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上,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科研组织模式运行发展探索出一种有效可行的制度安排。
  • 我国7个产业的产业间R&D溢出效应纵向比较分析
  • 韩颖;李丽君;花园园;孙志敏
  • 2010 Vol. 28 (4): 542-548.
  • 摘要 ( )
  • R&D溢出是指由于知识的非独占性,导致知识扩散到其他企业,竞争者在不花费或较少花费成本的情况下,促进了其技术水平的提高。R&D溢出体现为某个国家或地区间同一产业的溢出,或某空间内不同产业的产业间溢出两种形式。而产业层次R&D溢出效应的研究一直被关注。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间R&D溢出效应计算方法,计算了我国1997、1999、2000、2002、2005年的7个产业的产业间R&D溢出效应,比较分析了同产业不同时间溢出效应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产业间R&D溢出的现状和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对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R&D投入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中国企业战略联盟伙伴特征匹配标准实证研究
  • 赵岑;姜彦福
  • 2010 Vol. 28 (4): 558-565.
  • 摘要 ( )
  • 导致联盟失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联盟伙伴的不匹配。该文章基于文献研究,对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特征匹配标准进行要素分析,重点分析了资源互补度、战略目标相容度、文化协同度与联盟前联系度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并构建联盟伙伴特征匹配状况评价模型;通过实际调研获得的中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大样本数据,对联盟伙伴特征匹配状况评价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资源互补度、文化协同度和联盟前联系度是中国企业构建联盟中最重要的三个伙伴选择指标,而战略目标相容度在中国企业的联盟实践中并不被重视。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隐性知识与企业核心能力:案例研究
  • 王江
  • 2010 Vol. 28 (4): 566-570.
  • 摘要 ( )
  •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企业的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再主要依赖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是更多地依赖专业知识、想法和洞察力这些智慧资产。就知识而言,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所以,显性知识显然难以形成企业持续的经营优势。案例研究表明,企业中,经验、技能、心智模式和组织惯例等这些隐性知识由于其巨大的客户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看成企业的战略资源。而能否发掘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充分发挥这些隐性知识的作用,便成为了获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
  • 李志宏;朱桃;赖文娣
  • 2010 Vol. 28 (4): 581-590.
  • 摘要 ( )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围绕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展开研究,构建了研究模型,以国内26所重点高校的科研团队为样本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了检验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特征(需要满足度、利他主义、荣誉感)、内部机制(人际信任、团队凝聚力、授权式领导)、支撑性框架(自我效能、资源充足度)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撑性框架维度中的成员异质性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策略及建议,为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知识观的三种自主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 杨燕;高山行
  • 2010 Vol. 28 (4): 626-634.
  • 摘要 ( )
  •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定义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深入比较自主创新三种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缺乏对它们特征差异的具体而深入的讨论。从基于知识的观点出发,在知识的三个维度上对三种自主创新模式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创新来源、创新成本和创新有效性的不同影响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假设,并用270家企业的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创新模式有关的知识隐性、系统性、复杂性都不同;原始性创新最倾向于从企业内部获取且对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最大;集成创新有关的知识复杂性最大,且创新成本最高。最后讨论了基于知识观的研究视角和实证结果对于管理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