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回顾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分析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相对简化但更具有解释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
摘要:科研新手一般是通过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获得承认,进而逐步在科学共同体中获得认可并确立地位的。在科研新手学术成果获得承认的过程中,一般会受到新手身份、成果特点以及科学共同体自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新手学术认可的拒绝或延迟,直接影响到科学家梯队的后备人力资源,同时也影响科研新人的职业发展。分析科研新手获得学术认可的一般机制,对维护健康的学术环境,保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杨振宁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美学思想,本文从何谓“科学美”、“科学美”栖居于何处以及如何把握“科学美”等方面探析其科学美学思想,以启迪当今学者,并且将之加以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弘扬。
摘要:税收优惠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安排,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以法律的形式将税收优惠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度选择。要真正发挥税收优惠制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明确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
从集群微观层面关联企业的依存状态和分工架构入手,探析现阶段我国地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路径与产业升级的可行方式,从而推演出构建主核心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在此基础上,探讨搭建三种相应产业技术轨道技术扩散平台的可行模式。
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国科技园内企业需求的角度,设计研究量表,并在深圳软件园等八个科技园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评估科技园绩效的六个因素:技术环境、文化氛围、地区吸引力、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渠道和市场对接,并讨论了被试者职位、企业规模、企业所属行业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四个控制变量对六个因素的影响作用,提出评估中国科技园绩效的概念模型。
以北京市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相应年份的大学专利批准数、技术合同签订数、技术合同金额作及合成指标为解释变量,对首都地区的大学技术转移行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大学的贡献程度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同时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采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中的论文数据,从国际科学合作、论文出版语言和出版国家等三个方面,统计分析了我国的361856篇论文,考察了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在分析对比中外农业生物技术对种子产业影响基础上指出,尽管中国在作物栽培研究上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价格管制、土地非流动性以及种业的完全垄断性等制度约束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导致中国的研究优势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中国种子产业大而不强,难以应对跨国种业并购压力。
自由是实现科学创新的基本条件,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是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统一,是一种责任自由。但是,我国目前科研体制中存在着不利于责任自由实现的限制因素,根源在于它仅仅把科学作为促生产的手段,而没有同时把科学求真本身当作目的;以拟成果购买制改造现有的政府立项拨款制,同样遮蔽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体制的弊端,实现对责任自由的建构。
通过对478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超过70%的被调查者对学术论文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期刊存在品质差异、期刊品质与刊载论文的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持认可态度。在独立认知评价模式下,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往往因其在低品质期刊发表论文而得到较低的非正式认可度;在比较认知评价模式下,该非正式认可度主要由论文的质量决定,与论文数量没有关系;认知评价模式对部分类型学者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调查还发现:研究方向聚焦与发散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因被评价者所处不同的科学社会层级而不同。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提升理论研究水平非正式认可度提出了建议。
通过建立“科研的不端行为”、“创新成果”和“审计评审机制”三者的数学模型,重点探讨和研究了严格、公平、透明的学术评议及评审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制衡学术造假、营造和谐学术环境的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公正的评审和审计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遏制“科研的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创新成果也随之增加。
以SSM系统分析为基础、从3E理论出发建立的指标体系是在逐步逐层分析被评价对象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发展战略与评价目的,且与不同层面权益人需求达成一致基础上建立的;指标体系中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不同评价侧面的指标互为支撑和补充,构成一个逻辑严谨、相对系统的评价体系;确定的评价指标不但满足系统需要和现实可行,并且指标内涵界定相对清晰、可操作性强。指标体系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透明性和目标性。
我国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多重的委托代理链,它同样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本文旨在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交易活动的频繁发生,作为知识交易方式中一种的技术许可也频繁发生。论文将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技术许可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特别地,对技术许可的成本和收益的详细分类,将有助于技术许可双方和相关主体的技术许可行为的完善;同时,在文章的最后,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一些规范性的政策性启示。
恰当的技术获取模式对IT企业新产品的快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技术特性、企业特性、环境特性三个维度探讨了新产品开发中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三种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并以国内IT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环境特性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产生影响,但研发经验、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企业对新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需求度未能像以往学者所发现的那样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经典的三维划分框架下,结合机会、意愿、能力观点,本文分别从结构维度开发出了互动强度与网络密度子维度,从关系维度开发出了同事信任与主管信任子维度,从认知维度开发出了共同语言与共同愿景子维度。通过项目收集与预试,最终编制了包含23个项目的团队社会资本测量问卷。收集了316个R&D团队中632名成员的正式问卷调查数据,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发现,团队社会资本的六个构面虽然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仍然具有一阶六因素结构。所得结果为团队社会资本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知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和实体价值链的比较,建立支持型、并行型和独立型三类知识价值链企业模型。并通过对27家企业的抽样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社会网络和信任在理论和实践上被认为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然而鲜见实证验证。本文从企业的层面探讨社会网络、创新、信任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予实证检验。论文首先回顾了社会网络、创新和信任的相关理论,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假设;然后,以2001年世界银行对中国998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来分析验证上述假设;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为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以19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及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官僚型文化对结构资本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创新型文化对和支持型文化对人力资本具有正面影响,而关系资本仅受到支持型文化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本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及成功新产品/服务绩效,结构资本有助于市场绩效的提高,而关系资本对市场绩效、人力资源效能及成功新产品/服务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和组织绩效的关系链中,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基于知识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将技术创新的软性影响因素即组织文化、知识整合、内部社会资本等整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并以华南地区的148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结果表明,组织文化和内部社会资本通过知识整合影响技术创新;知识整合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绩效。本文的结果有利于正确认识模型内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同时也为企业如何运用组织文化、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整合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并把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贡献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