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绿色增长——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 张江雪 蔡宁 毛建素 杨陈
  • 2015 Vol. 33 (2): 185-194.
  • 摘要 ( )
  • 本文运用基于松弛测度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测算了2007-2011年中国36行业的绿色增长指数,并基于行业异质性,分别衡量高、中、低绿色行业这三个组别自主创新、国内和国外技术引进、环境规制和FDI对工业行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绿色行业多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绿色行业则以能源、资源产品的重工业生产为主;自主创新对行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大于国内和国外技术引进;高、中绿色行业,国内技术引进的影响大于国外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为正,低绿色行业国内技术引进的影响略低于国外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为负;环境规制对中、低绿色行业的绿色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高绿色行业的影响为负。最后提出促进工业行业绿色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 国外技术溢出冲击、区域贸易差距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 李静 谢润德
  • 2015 Vol. 33 (2): 205-214.
  • 摘要 ( )
  • 本文基于区域贸易差距视角,纳入国外技术这一冲击区域贸易差距的影响因子,利用我国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探求国外技术溢出冲击、区域贸易差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区域贸易差距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具有倒U型关系,并计算其拐点值为2.909;当把国外技术溢出冲击与区域贸易差距联系起来考察区域贸易差距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时,这种边际效应不仅与国外技术溢出冲击大小有关,而且与区域贸易差距和国外技术溢出冲击相互作用有关。其根本条件是看区域贸易差距在临界值范围内,二者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并计算其临界值为1.845。随后我们分析了实证结果的可能原因。
  • 核心企业视角下不同集群演化过程的比较研究
  • 项后军 裘斌斌 周宇
  • 2015 Vol. 33 (2): 225-233.
  • 摘要 ( )
  • 论文分别从进入壁垒、分工水平以及集群创新等三个方面比较地研究了两个具有不同结构(同质性无核结构和异质性有核结构)产业集群的演化成长过程,结果发现:(1)相比同质性模型,具有核心企业的异质性产业集群在达到演化稳态的情况下规模更小,但总体收益更高,且具有更强的稳健性;(2)异质性结构的产业集群相比起同质性结构的产业集群有更高的分工水平和创新能力;(3)研究还发现核心企业的出现以及进入壁垒的升高,提高了整个集群的福利水平,但却抑制了集群的企业家精神(新创企业的创业家精神),从而很难像同质性集群那样更容易地出现新创企业,这一点也表明核心企业成长对集群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复杂的。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使用效益评估研究——基于时滞效应和关联效应视角
  • 索玮岚 高军 陈锐
  • 2015 Vol. 33 (2): 234-241.
  • 摘要 ( )
  • 考虑到多阶段投入产出的时滞性和各类投入之间以及各种产出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基于时滞效应和关联效应视角进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使用效益评估问题的研究。首先构建了矩阵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一种考虑时滞效应和关联效应的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评估了该机构在知识转化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科技资源使用效益,并将评估结果映射到矩阵分析模型进行科技资源使用效益的深度分析,还借助灵敏度分析得出了科技资源在两个阶段的最优配置区间。研究结果可以为科研机构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探索科技资源配置优化路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胡志刚 王贤文
  • 2015 Vol. 33 (2): 242-253.
  • 摘要 ( )
  •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和CiteSpace工具自引入国内学术界,就迅速得到了大量关注,相关文献犹如雨后春笋般见诸于国内各种情报学期刊。但我们通过阅读国内500多篇应用CiteSpace工具的论文,发现存在知识可视化工具“滥用”和“误用”的现象,这显示出学界对于该工具的方法论功能认识不足。本文从CiteSpace工具的设计理念、理论基础、使用流程和功能应用四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以期国内学者能加深对该工具的理解,并能将其更有效地灵活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作中。
  • 基于战略地图的工程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 王方
  • 2015 Vol. 33 (2): 254-263.
  • 摘要 ( )
  • 战略地图作为描述、规划战略的工具目前已经在企业、高校、医院等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够解决了一些这些组织绩效评估与发展战略相脱离的问题。工程中心是面向行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的重要平台,。但是当前一些工程中心出现了功能定位不清晰、发展方向模糊、与依托单位权责利不明确,服务企业模式陈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自我发展缓慢的问题。利用战略地图对工程中心的发展战略进行描述和规划,有助于帮助工程中心在面对多种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明确关键业务流程和发展方向,并且为工程中心开展绩效评估提供了依据。
  • 激励设计与知识共享——百度内容开放平台知识共享制度研究
  • 李晓方
  • 2015 Vol. 33 (2): 272-278.
  • 摘要 ( )
  • 开源生产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方式,在实践领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文章以百度的内容开放平台为例,对开源生产中的“内容开放”这一特定方式在生产过程中的激励设计与网民的知识共享行为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共享文化本身并不足以解释网民的知识共享行为。在促进网民知识共享过程中,激励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对“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和“百度文库”三个百度的内容开放平台的激励设计剖析,对其解决“集体行动”、“信任和互惠”、“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等传统知识生产和共享中所面临的障碍的内部机制进行了分析。
  • 基于技术整合的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研究
  • 王文华 张卓 陈玉荣 黄奇
  • 2015 Vol. 33 (2): 279-286.
  • 摘要 ( )
  • 在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现有文献忽略了技术整合对两者关系的影响。论文基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以及技术整合在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的关系;技术整合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技术整合组织保障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企业在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的同时,需要提高企业技术整合能力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整合组织保障。
  • 范式转换期的企业能力积累与重构
  • 眭纪刚 陈芳
  • 2015 Vol. 33 (2): 287-294.
  • 摘要 ( )
  • 在回顾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企业能力积累对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范式转换对原有能力的摧毁,以及新范式对企业能力的新要求。提出能力积累不足导致创新基础薄弱,以及能力刚性妨碍突破性创新并存的“能力悖论”。认为企业能力可分解为通用能力与专用能力,即使在范式转换期,专用能力的重构仍需结合通用能力发挥作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案例,说明范式转换期企业能力积累与重构的重要性。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启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路径分析
  • 李平 臧树伟
  • 2015 Vol. 33 (2): 295-303.
  • 摘要 ( )
  •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优势地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本土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并急需通过竞争能力的提升来改变市场地位落后的现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破坏性创新更适合不具有技术优势的后发企业;此外,借助联发科公司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发现:在中国通讯技术由2G到3G、再到4G的演进过程中,联发科公司的竞争优势构建分别经历了机会识别、价值网络重构、主流市场破坏等一系列过程。
  • 吸收能力、开放度与创新平衡模式的选择——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王建 胡珑瑛 马涛
  • 2015 Vol. 33 (2): 304-312.
  • 摘要 ( )
  • 双元模式和间断模式是平衡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的两种模式,企业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以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以信息技术业和制造业中电子业、机械设备仪表业和医药生物制品业的2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从年报中提取信息来衡量创新平衡模式,利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从知识获取的角度研究吸收能力和开放度对企业创新平衡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从外部获得创新所需的知识,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选择双元模式能够获得比间断模式更高的绩效;开放度也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知识来弥补自身不足,开放度高的企业选择双元模式能够获得较高的绩效,而开放度低的企业选择间断模式获得的绩效较高。
  • 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研究
  • 高航
  • 2015 Vol. 33 (2): 313-320.
  • 摘要 ( )
  • 针对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率低下等问题,在探索协同创新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涵盖组织协作、资源整合、知识分享、成果转化、风险分担等维度的工研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进行了测算,并利用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模拟仿真,以分布于全国范围的14家工研院的数据对所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帮助工研院提高创新效益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管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