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创新发展政策学研究的基本命题
-
王胜光 胡贝贝 程郁
-
2015 Vol. 33 (3):
321-329.
-
摘要 (
)
-
现代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的驱动,经济发展政策也越来越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创新发展政策学”这一学科门类,系统研究创新如何驱动发展以及政策如何促进创新发展。创新改变了经济系统的资源要素构成、生产组织行为、市场交易规则和财富分配关系,这些改变与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紧密关联,而经济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也渗透着创新的作用、交织着知识创造与创新价值实现的过程。本文将创新置于经济的核心来分析创新经济系统运行的规律及政策作用机理,提出“创新发展政策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重点命题,搭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尝试建立“创新发展政策学”学科研究的起始基础。
-
科学传播的科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
贾鹤鹏 刘立 王大鹏 任安波
-
2015 Vol. 33 (3):
330-336.
-
摘要 (
)
-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微博科学传播机制的社会网络分析——以转基因食品议题为例
-
杨辉 尚智丛
-
2015 Vol. 33 (3):
337-346.
-
摘要 (
)
-
微博科学传播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微博用户基于关注、转发、评论等关系形成传播网络,网络结构决定信息的来源、方向、强度及范围。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定量探究这一网络的结构特征,为微博科学传播机制研究提供了结构主义的新视角。传播网络结构分析从整体结构、个体位置结构、子群结构、子群互动关系结构等四个层次展开。转基因食品议题的案例研究发现:公共科学议题在微博空间中具有多元交互的传播渠道;相关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精英民主化特征;往往产生群体两极化的传播效果。
-
重大技术发明产出年龄分布特征研究——基于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数据
-
杨中楷 林德明 韩爽 徐梦真
-
2015 Vol. 33 (3):
347-352.
-
摘要 (
)
-
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其成长和发展规律需要被清晰认识。在赵红州和姜振寰等老一辈科学学工作者的启发下,面向技术发明的“最佳年龄区”、“峰值年龄”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重大技术发明产出的年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重大技术发明产出的年龄曲线符合威布尔分布,但具体的参数值与形状有其特殊性,这对我们开展工程科技人才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具备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基于证据的政策:思想起源、发展和启示
-
马小亮 樊春良
-
2015 Vol. 33 (3):
353-362.
-
摘要 (
)
-
由于政府政策质量低下和公信力丧失等原因,“基于证据的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 EBP)思想在英国首先提出,并引起了英美等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从而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文章通过对EBP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梳理总结出EBP理论发展脉络的5个阶段:概念辨析,方法论研究,证据质量控制研究,证据吸收分析,以及EBP实施经验借鉴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以政策决策科学化为切入点,提出了几点可供中国政策决策科学化理论发展的借鉴之处。
-
技术溢出效应下供应商与政府的研发补贴策略
-
王玮 陈丽华
-
2015 Vol. 33 (3):
363-368.
-
摘要 (
)
-
通过构建多阶段博弈模型,同时考虑了横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创新“双重边际效应”这两种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研发模式(非合作研发或者合作研发)下激励制造商创新的两种策略——供应商研发补贴和政府研发补贴。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策略相比供应商研发补贴策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补贴力度总是大于供应商补贴力度,从而能更有效地激励制造商研发、改进社会福利;二是政府补贴策略在制造商非合作研发或者合作研发时能达到相同的市场均衡结果,而供应商补贴策略的效果受到制造商研发模式的影响。此外,供应链各主体对于不同研发补贴策略的偏好不一致。
-
制度环境、区域差异与知识生产效率——来自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
-
戴魁早
-
2015 Vol. 33 (3):
369-377.
-
摘要 (
)
-
本文选取1997-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层面面板数据,分区域考察了制度环境对知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环境是影响知识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且这种影响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度环境改善对知识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度差异明显,分别是19.5%、11.8%和23.4%。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指数中,非国有经济发展仅在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产品市场发育只对东部地区产生了促进作用,而要素市场发育则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虽然政府与市场关系、法律制度环境对各地区知识生产效率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影响大小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
环境约束、技术差距与企业创新效率--基于中国省际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
钱丽 肖仁桥 陈忠卫
-
2015 Vol. 33 (3):
378-389.
-
摘要 (
)
-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将环境效应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成果转化阶段研究框架内。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分析比较了2003-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选取技术落差比率(TGR)指标考察中国三大地区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并按“创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两维度对各省份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效率进行分解,寻找创新无效率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共同前沿下均值分别为0.683和0.691;两阶段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TGR值偏低,尤其在成果转化阶段;东部大多数省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效率源于管理水平偏低,而中西部省份两阶段无效率主要受制于区域创新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两方面,内蒙古等少数中西部省份成果转化无效率源于区域落后的创新生产技术。
-
要素集聚、投入强度与研发效率--基于空间异质性的视角
-
邹文杰
-
2015 Vol. 33 (3):
390-397.
-
摘要 (
)
-
研发溢出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使得研发要素集聚与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本文基于空间异质性角度,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门限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研发要素集聚与研发效率之间的非线性空间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研发要素集聚与研发效率在空间上呈非均衡分布,要素集聚对研发效率提升效应主要取决于研发投入强度以及要素集聚度,研发投入强度存在单一门槛,而研发要素集聚水平呈现倒U型的双门槛效应。本文政策含义明显,政府切忌走入盲目提高研发要素集聚的误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的研发效率提升策略。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R&D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王燕妮 刘艳妮
-
2015 Vol. 33 (3):
398-406.
-
摘要 (
)
-
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2012年年报披露R&D投入的36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R&D资本化与费用化会计政策选择的视角,分别检验了R&D资本化与费用化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的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R&D会计政策选择与财务价值负相关,与市场价值正相关。企业选择将R&D投入资本化能够增加市场价值,但不会增加财务价值;相反,企业选择将R&D投入费用化则能够增加财务价值,不会增加市场价值。由此推断,企业R&D投入资本化与费用化的会计政策选择是对企业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权衡的结果。
-
复杂产品系统研制中的知识创造机理实证研究
-
李民 周晶 高俊
-
2015 Vol. 33 (3):
407-418.
-
摘要 (
)
-
知识创造是过程是复杂产品系统的研制的核心,基于知识两分法的著名知识创造螺旋过程模型(SECI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三分法的SECRP-SyS模型,认为CoPS的知识创造过程就是知识社会化、知识表出化、知识联结化,知识反思内在化、知识实践内在化和知识系统化等6种模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通过模型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发现,CoPS知识创造过程存在4条主要的模式转化路径,知识实践内在化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关键,是形成高质量、高水平CoPS的最关键环节。
-
创业行动学习过程研究——基于新兴产业的多案例分析
-
陈燕妮 王重鸣
-
2015 Vol. 33 (3):
419-431.
-
摘要 (
)
-
随着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我国创业情境特征在发生变化:创业领域向新兴产业转移;经营模式往团队项目形式发展。聚焦于传统行业和个体学习行为的创业学习理论面临新挑战,创业学习的概念模型需要修正。基于创业学习与行动学习理论,本文提出创业行动学习新构思:创业者通过社会互动方式来解决创业问题进而促进学习的过程。遵循亲验学习理论,本文建构创业行动学习的过程框架,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提炼该概念模型。通过对新兴产业三个创业案例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创业行动学习受创业问题驱动,是由体验搜集、交互反思、系统整合和行动验证四个要素组成的螺旋上升模型。文章最后深入讨论该过程模型产生学习效果的机理。
-
企业广度与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效用——基于264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
邹波,郭峰,熊新,张晓飞
-
2015 Vol. 33 (3):
432-439.
-
摘要 (
)
-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企业只有发展出与不同类型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提高知识吸收的绩效。本文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特征,提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弱连接和强连接理论,构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形机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264家企业的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正向影响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正向调节弱连接知识网络与广度吸收能力的关系。企业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都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深度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实证结果同时揭示了影响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
隋俊 毕克新 杨朝均 刘刚
-
2015 Vol. 33 (3):
440-448.
-
摘要 (
)
-
理清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最大化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提升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 2005-2011 年 28 个制造业行业为样本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实证研究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是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次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再次为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相比而言,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绿色创新系统吸收能力和绿色创新系统社会资本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略高于对绿色创新系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
-
朱建民 史旭丹
-
2015 Vol. 33 (3):
449-459.
-
摘要 (
)
-
产业集群由于其特殊的空间组织形态,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方便了社会资本的积累,进而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基于产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社会资本各个维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呈现较大差距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实证结果显示:在形成期,只有纵向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成长期,纵向社会资本、横向社会资本和斜向社会资本均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最强;成熟期,横向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表现出了负相关,纵向社会资本和斜向社会资本仍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减弱。
-
模糊前端参与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
裴旭东 李随成 黄聿舟
-
2015 Vol. 33 (3):
460-470.
-
摘要 (
)
-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创新理论,构建了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通过关系学习和隐性知识创造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利用253份来自我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对所提研究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正向影响企业间关系学习和突破性创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长期导向正向调节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和关系学习之间的关系;关系学习正向影响制造企业隐性知识创造,学习意图正向调节关系学习和隐性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隐性知识创造正向影响制造企业突破性创新。研究结果为我国制造企业更好地管理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阶段,充分利用供应商的创新资源,确保企业突破性创新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
集团化经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
-
林洲钰 林汉川 邓兴华
-
2015 Vol. 33 (3):
471-480.
-
摘要 (
)
-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在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化经营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从创新投入还是产出来看,集团企业表现出了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2)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集团化经营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3)集团化整合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本文提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应继续通过实施和完善“抓大放小”的战略整合产业中的优势企业资源,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集团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对于产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理解,为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