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海兵. 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与创新能力动态演化[J]. 科学学研究, 2019, 37(9): 1680-1693. |
[2] |
王保林 张铭慎. 地区市场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5): 748-757. |
[3] |
盛济川 吉敏 朱晓东. 基于技术路线图方法的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J]. , 2013, 31(8): 1268-1274. |
[4] |
陈劲 梁靓 吴航.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产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 , 2013, (4): 623-629. |
[5] |
蔡宁 闫春. 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 , 2013, (3): 469-480. |
[6] |
陈钰芬 叶伟巍. 内部R&D和外部知识搜寻的交互关系:STI和DUI产业的创新战略分析[J]. , 2013, (2): 266-275. |
[7] |
张军荣 袁晓东. 技术创新“范式”之争[J]. , 2013, (11): 1601-1605. |
[8] |
盛济川 吉敏. 基于市场拉力的内向开放式创新技术路线图研究[J]. , 2013, (1): 149-159. |
[9] |
陈元志. 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J]. , 2012, 30(2): 194-200. |
[10] |
赵付春. 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 , 2012, 30(10): 1579-1583. |
[11] |
叶伟巍;朱凌. 面向创新的网络众包模式特征及实现路径研究[J]. , 2012, 30(1): 145-151. |
[12] |
王红丽;彭正龙;谷峰;陆云波.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治理绩效实证研究[J]. , 2011, 29(6): 949-960. |
[13] |
陈衍泰;罗来军;林泽梁. 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进入模式与研发强度关系——基于跨案例的研究[J]. , 2011, 29(5): 722-727. |
[14] |
袁健红;李慧华.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新颖程度的影响[J]. , 2009, 27(12): 1892-1899. |
[15] |
朱朝晖. 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和创新绩效[J]. , 2008, 26(4): 860-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