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关于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制度的探讨
樊春良;佟明
2008 Vol. 26 (5): 897-903.
摘要 (
)
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是近年来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广为流行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动因,把发达国家经验的主要经验概括总结为:政府促动,科学协会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方法的多样性和制度化,对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科学学理论
科学映射模式及其方法论基础的探讨
黄亚明
2008 Vol. 26 (5): 904-912.
摘要 (
)
科学映射是科学计量学重要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以来,科学计量学家和信息科学家对具体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成果已在信息服务实践中应用,对战略科学决策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在科学学研究的背景框架中,提出了科学映射的双层概念含义;建构了科学本体-科学家-交流媒介的三维模式和科学论著-科学本体的简化两极模式;从认知学、社会学和交流传播学三大方法探讨科学映射的方法论架构,其中,以文献计量学作为三大方法的链索和交流传播学方法的核心。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袁安府;陈大柔;范柏乃
2008 Vol. 26 (5): 913-920.
摘要 (
)
本研究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导向性六项基本原则,采用头脑风暴法理论遴选了48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和隶属度分析方法对理论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筛选,建立了包括评价目标(目标层)、3个评价维度(维度层)、10个评价领域(领域层)和40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层)的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数学软件Mathematica6.0为工具,采用AHP法研究确定了3个评价维度、10个评价领域和40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建立了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价模型。
基于动机、价值、质量的科学论文评价观
李睿明
2008 Vol. 26 (5): 921-926.
摘要 (
)
科学论文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于科学论文评价的观念、方法和体系尚存在着有待探究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科学论文创作动机与价值、质量关系,辨析科学论文价值与质量的联系与区别基础上,提出重视创作动机评价、以价值为评价基准、以质量评价为保障的科学论文评价观念。
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关系的研究——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为例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
2008 Vol. 26 (5): 927-931.
摘要 (
)
为了研究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07年世界大学排名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Kappa一致性检验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数据丰富程度影响同行评议与指标评价的一致性;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辅以同行评议进行综合评价是较优的选择;可用回归拟合优度对数据丰富程度进行判断;同行评议也有其适用范围,权威的同行评议可以作为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以及指标选取的重要依据;在数据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可以向同行评议专家提供原始数据。
运用h-指数评价专利质量与国际比较
官建成;高霞;徐念龙
2008 Vol. 26 (5): 932-937.
摘要 (
)
本文采用专利h-指数,对世界500强中的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典型公司的专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专利h-指数是一项很好的评价专利质量的指标。进一步通过将500强公司与中国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申请专利量最多的4家公司进行比较,发现了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专利质量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发明者合作网络中心性对科研绩效的影响
栾春娟;刘则渊;侯海燕
2008 Vol. 26 (5): 938-941.
摘要 (
)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作为组织知识管理的辅助工具与方法,在本文中被用来研究发明者之间的合作网络结构。通过对2006年世界数字信息传输技术领域27 572项基本专利的33 480位发明者合作状况进行计量分析,绘制高产发明者的合作网络图谱,形象地展示出世界数字信息传输技术领域高产发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表明,该技术领域专利的合作率达到65.06%;高产发明者科研绩效与其在合作网络中的度中心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中国研发部门科研人员应加强合作、提高科研绩效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计量分析
杨丽;徐飞
2008 Vol. 26 (5): 942-947.
摘要 (
)
本文以这一女性院士群体为样本,通过对其出生年份、出生地域、学位结构、留学状况、当选年份、当选年龄、所在学部、工作单位等要素的计量分析,总结归纳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群体的特征状况,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特征进行了初步原因探析,以期深化对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基本状况的认识。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中国专利活动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估计
杜鹃;陶磊;胡敏杰
2008 Vol. 26 (5): 948-954.
摘要 (
)
专利产出水平体现了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在追求最优的专利投入产出效益过程中,对专利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必不可少。与以往文献注重静态分析不同,本文首次分析了专利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在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专利生产函数模型,在多变量分析框架下,将其设定成基于状态空间形式的变参数模型,根据Kalman滤波法,运用一组时间序列数据对参数进行连续地估计,并对其波动进行了分析。
传统制造业中的知识产权弱保护状态及其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部分企业的调查分析
林承亮;楼慧心;樊丽淑
2008 Vol. 26 (5): 955-961.
摘要 (
)
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而知识产权适度保护是对知识溢出取利避害的关键。但是实地调查表明,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中的创新成果处于知识产权弱保护状态。这一弱保护状态是由长三角传统制造业的块状分布特点、产业技术特点等共同造成的。知识产权的弱保护状态以及相伴随的知识强溢出,曾经是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持条件。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它现在已经成为阻碍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创新转轨的重大障碍。
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与协同发展初探
田野;马庆国
2008 Vol. 26 (5): 962-969.
摘要 (
)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最发达、产业结构最成熟、经济扩散能力最强大的区域,对我国其他区域的科技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带动和促进效应。通过对沿海三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分析和对比研究,本文讨论了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布局中的特点与主要问题,并提出三大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工业R&D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大中型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海洋
2008 Vol. 26 (5): 970-978.
摘要 (
)
本文将R&D生产系统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的生产决策单元,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R&D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工业R&D生产效率在下降,地区间R&D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在扩大;东部的上海、天津和西部的青海、宁夏四个地区比较稳定地处于前沿面相对效率位置,远离前沿面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R&D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性不显著;产权变量是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R&D生产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积极的战略动机是否带来高绩效:科技园的环境调节效应
杨震宁;吕萍;王以华
2008 Vol. 26 (5): 979-986.
摘要 (
)
本文在文献回顾和企业访谈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合中国企业填写的测量量表,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深入挖掘企业进驻科技园的主要动机、科技园的创新环境要素以及园内企业绩效要素,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深入分析企业入驻科技园动机对园内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相对弱化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调节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园内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冯泰文;孙林岩;何哲
2008 Vol. 26 (5): 987-993.
摘要 (
)
本文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能耗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并未能有效的降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没有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的降低了能源强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也使得能源强度有了显著降低。同时技术进步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
创新政策制订过程融合技术预见方法的思路
任中保
2008 Vol. 26 (5): 994-999.
摘要 (
)
技术预见构建了政产学研相关利益者交流沟通、共同塑造未来的平台,其结果在科技政策制订和科技规划制订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目前创新政策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尽量提高创新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促进相关利益者充分有效的交流沟通,就创新政策制订中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是提高创新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效手段。为此,加强创新政策制订过程与技术预见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政策制订模式变革入手,提出了创新政策制订过程中融入技术预见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创新政策制订过程与技术预见融合的主要研究方向。
政策评估模式的选择标准与现存问题述评
王雪梅;雷家骕
2008 Vol. 26 (5): 1000-1005.
摘要 (
)
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在界定了政策评估的目的、概念和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探讨了政策评估模式选择的标准,总结了现有评估模式的不足,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可以为今后的政策评估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更有效的评估模式的设计和创造。
企业技术效率国际比较研究——以中国航空运输企业为例
齐金升;姜振寰;吴冲
2008 Vol. 26 (5): 1006-1013.
摘要 (
)
本文以中国航空运输企业为例,对中国企业技术效率进行探讨。用随机前沿函数方法估计了国内外航空公司的技术效率,并对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航空公司的技术效率远低于全球按运营收入排名前100家的其它航空公司的技术效率, 这反映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机制和方式及其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从而导致其资源配置和技术的无效率。因此,提高中国航空运输业国际竞争力,既要从制度环境层面做出改进,更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方式。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技术效率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产业集群中非正式交流影响知识流动的实证研究
吴先华;郭际;胡汉辉
2008 Vol. 26 (5): 1014-1023.
摘要 (
)
非正式交流带来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的外部性之一。本文对相关文献做了简要的概述,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命题,通过对苏州两个产业集群中骨干员工的问卷调查,对非正式交流的内容、形式和所传播知识的价值等做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员工们的确获得了有价值的知识。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张睿;于渤
2008 Vol. 26 (5): 1024-1030.
摘要 (
)
基于知识转移过程理论和技术联盟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通过实际采集的数据对技术联盟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简效适配测量与绝对适配测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整体适配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实施过程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对于潜在变量知识转移实施过程来说,知识转移投入、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联盟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对组织知识识别能力有正向显著作用,组织的知识识别能力对知识转移实施过程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正向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方式而对知识转移过程有间接的促进作用;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有正向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路径以及促进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对策建议。
联盟网络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影响路径研究
吴翠花;王三义;刘新梅;万威武
2008 Vol. 26 (5): 1031-1036.
摘要 (
)
本文考察了联盟网络企业中的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分析了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0家联盟网络企业知识转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所获有效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企业间社会资本关系与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知识管理策略与组织知识水平关系研究——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的视角
廖列法;王刊良
2008 Vol. 26 (5): 1037-1045.
摘要 (
)
本文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角度出发,运用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组织知识编码和个性化知识管理策略在不同内外环境下对组织知识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组织内外环境稳定的情境下,组织知识编码策略能够快速提高组织知识水平,个性化策略则能提高组织长期知识水平;当组织有人员流动时,采用知识编码策略可以使组织知识水平与人员流动率的关系呈倒U型结构,而组织实施个性化知识管理策略时,组织知识水平负相关于人员流动率;在外部环境变动情况下,个性化策略比编码策略保持更好的组织知识水平。
制造业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蒋天颖;季伟伟;施放
2008 Vol. 26 (5): 1046-1051.
摘要 (
)
基于前人的研究的成果,文章构建了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文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通过对浙江省制造型企业的实证研究,清晰、完整的勾勒出组织学习、知识获取、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没有直接影响,而是通过知识获取和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间接地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对立或协同?
朱朝晖;陈劲
2008 Vol. 26 (5): 1052-1060.
摘要 (
)
本研究基于March提出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及其平衡理论,分析了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对立。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开放式创新模式对组织获取资源方式的改变,两类学习由此可以实现长期的动态协同。
基于顾客价值的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研究
陈树文;李海舰
2008 Vol. 26 (5): 1061-1066.
摘要 (
)
本文以传统的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为研究的基点,运用顾客价值理论系统分析了传统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的缺陷,建立了基于顾客价值的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信息-知识作用过程研究
刘爱文;蒋军锋;王修来
2008 Vol. 26 (5): 1067-1072.
摘要 (
)
本篇论文首先推广了信息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与知识时空的概念,将跨组织学习的动力问题理解为信息场上某一特定知识时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利用能量的观点来研究技术创新网络跨组织学习的绩效,将其定义为知识时空能量的产生与转移,并分析了在此过程中模糊知识与明晰知识的转化过程;严格证明了对于给定知识来说,技术创新网络中两者之间的跨组织学习比通过第三者更为有效的结论。
三螺旋接口组织与创新中的知识转移
潘东华;尹大为
2008 Vol. 26 (5): 1073-1079.
摘要 (
)
本文以创新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三螺旋接口组织的概念出发,首先对接口组织的结构形式和实际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三螺旋创新中的知识层次与知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和表述,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成果应用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再次,将接口组织对知识转移过程的促进和协调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以接口组织为基础的知识转移框架。
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的内在心智基础测度与实证分析
龙飞;戴昌钧
2008 Vol. 26 (5): 1080-1089.
摘要 (
)
本文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视角,构建了一套用于测评组织共享心智模型对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作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组测评体系共包括21个指标,构成了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水平、组织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组织成员认知学习能力、组织成员知识吸收能力、组织成员知识转化能力和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水平等6个纬度。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基于该量表所测评的组织共享心智模型对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今后进一步探明组织知识创新行为的内在运作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也为当前各级组织加强自身内在隐性知识资源的开发指明了一个具体的方向。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特性及效率分析
郑坚;丁云龙
2008 Vol. 26 (5): 1090-1097.
摘要 (
)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投入产出有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效率形态。本文利用我国26个地区2001-2005年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的边际收益特性,以及各个地区的技术开发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有不同的边际收益特性,技术开发阶段存在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沪深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陈晓红;彭子晟;韩文强
2008 Vol. 26 (5): 1098-1104.
摘要 (
)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和“成长-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我国126家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表明:技术人员投入越多、研发技改投入越多、创新转化效率越高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但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其成长性并不一定越高。因为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各个影响因素中,创新转化效率最为欠缺;同时,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水平没有对其成长性产生应有的作用,应加强“研-产-销”协同效应;最后,基于市场销售的成长战略定位不会带来持续成长,广大中小企业应转变为基于技术创新的成长战略定位。
合作竞争与技术创新:合作是中介变量吗?
徐亮;张宗益;龙勇
2008 Vol. 26 (5): 1105-1113.
摘要 (
)
近年来,如何有效实施合作竞争战略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虽然许多学者相信合作竞争能够促进企业绩效,但却少有研究给出实证支持。本文通过竞争企业间合作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中介效应考察合作竞争战略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并利用重庆市116家企业与竞争者建立战略联盟的有效样本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对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合作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竞争企业通过合作的中介效应间接地促进创新绩效。因此,竞争性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在竞争程度-合作关系-技术创新绩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合作竞争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瓶颈。
公司企业家精神、战略联盟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杨东;李垣
2008 Vol. 26 (5): 1114-1117.
摘要 (
)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持续发展、创造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公司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司的创新与风险创业等行为上。企业必须识别和利用市场机遇然后才能实施创新。企业自身难以识别和利用市场机遇时,联盟是有效的弥补方式。根据知识应用的不同,将联盟划分为探索性和应用性两种类型。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的技术环境对联盟类型选取的影响。
简讯
《科学学研究》变更为月刊启事
2008 Vol. 26 (5): 1118-1118.
摘要 (
)
根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京新出报〔2008〕429号文件”,《科学学研究》将于2009年1月起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每期页码由224页调整为160页。每期定价调整为22元,全年定价264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订阅。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2053国内统一刊号:CN11-1805/G3
国内邮发代号:82-315国外发行代号:Q4088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62622031
电子信箱:kxxyj@263.net
网址:www.kxxyj.com
走入科学技术学——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
刘立
2008 Vol. 26 (5): 1119-11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