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公众科学”研究——公民参与科学新方式
  • 杨正
  • 2018 Vol. 36 (9): 1537-1544.
  • 摘要 ( )
  •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 STS视域下的设计方法论 ——基于南京长江大桥“桥净空”设计的反思
  • 耿琳琳
  • 2018 Vol. 36 (9): 1545-1549.
  • 摘要 ( )
  • “认知主义”的设计观旨在从科学研究模式中寻找设计活动的确定性以把握设计规律。然而这种进路忽视设计的社会导向,因此在现实中难以有效实施。当设计方法论从认知主义范式转向STS范式时,就能将设计活动放到社会中去考察,从而揭示了设计活动的社会因素。STS研究的初衷并不是想要从本质上批判设计的科学性与自主性,而是为研究设计活动提供一种社会学分析的补充框架。基于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净空”设计的反思,可以看到,设计与社会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设计的建构与形成,同时另一方面设计也反作用于社会秩序的重构。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技小系统与国家大系统的政策差异研究
  • 封颖
  • 2018 Vol. 36 (9): 1557-1564.
  • 摘要 ( )
  • 通过对1949-2015年间全时段、全样本量的中国科技政策、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进行全数据政策文本分析,发现了一个未曾被揭示的经验现象:科技小系统与国家大系统在体现环境保护议题方面存在着直观和显著的政策差异,即1949-1976年科技小系统体现环境保护议题在知识的充分性上先领先于国家大系统,1977-1995年科技小系统体现环境保护议题在理念的强度上强于国家大系统。论文研究认为,科技小系统领先于国家大系统体现环境保护议题,主要有科技系统本身具备“亲自然”属性和科技系统的前沿知识追踪定位两个原因;科技小系统强于国家大系统体现环境保护议题,主要有科技系统在捕捉未来趋势性大问题上具有优势和科技系统向上传输的效率与效果欠佳两个原因。本文通过发现和检验上述经验现象,提出并验证了“在一定历史时期科技小系统较之国家大系统体现环境保护议题具有先导性”这一观点,试图为历史上中国科技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并试图为今后决策科学性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视角,即“部门-中央”纵向结构性视角。同时,数据分析显示,科技小系统与国家大系统在环境保护议题上的政策时差不断收窄,说明两者接近同频共振,我国的决策系统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水平在不断提高。
  • 科技政策国际研究的演化
  • 李梅芳 王梦婷 齐海花 齐阳阳
  • 2018 Vol. 36 (9): 1565-1574.
  • 摘要 ( )
  • 以研究科学技术政策的国际权威期刊《Research Policy》(科研政策)于1974-2016年刊载的2855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获取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成果的机构、国家、区域分布;通过高频主题词分析,确定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检测词频变动趋势显著的主题词确定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分析科技政策国际研究的演变历程。研究表明,科技政策国际研究在过去42年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研究范围由早期零星的“科技政策”相关探索发展到目前注重“科技政策学”的科学规范化研究,研究视角由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向微观倾斜,研究热点由知识管理、国家创新系统等扩展到开放式创新、三螺旋创新、团队知识创造等多样化研究。同时发现,科技政策国际研究在早期主要受到纳尔逊(RR Nelson)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波特(M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影响,而当前主要受到开放式创新理论、三重螺旋创新理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更加全面地了解科技政策国际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演化进程,把握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参考及依据。
  • 集聚、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增长
  • 卢飞 刘明辉 孙元元
  • 2018 Vol. 36 (9): 1575-1584.
  • 摘要 ( )
  • 集聚经济会产生集聚效应或拥塞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形式。本文以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为切入点,结合C-D生产函数和Arrow设定的CES函数,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技术进步和集聚时间成本系数,得出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会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投入等作用于产业增长。据此,本文选取代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集聚指数和多样化集聚指数,借助面板模型固定效应和系统GMM模型实证研究了集聚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初期会推动集聚区产业增长,但是在集聚后期会由于拥塞效应的影响而发展受阻。多样化则具有某种“自治”能力,在期初,由于区位空间布局不合理、谈判、交易成本企高等原因,在集聚区成熟后会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二者具有互补性;第二,专业化和多样化均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均成“U”型,而稳健性部分的检验更突出了范围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拉效力;第三,专业化经济仍是目前我国产业集聚的主导路径,多样化经济在一些地方作用效率开始抬升。
  • 不同技术水平产业集群绩效实现机理比较研究
  • 靳雨涵 郑健壮
  • 2018 Vol. 36 (9): 1585-1593.
  • 摘要 ( )
  • 受Adner技术挑战理论的启发,选取杭州安防视频监控产业和温州鞋革业两类不同技术水平的集群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探究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不同技术层次产业集群整体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实地调研、二手数据搜集和权威期刊关键词分析等,描述上述两类产业集群产业链结构和技术变迁,并重点分析集群中上游组件商和下游互补件商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集群焦点企业及其整体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高技术集群中,上游组件商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焦点企业和集群整体绩效有促进作用,而下游互补件商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其有抑制作用;(2)在低技术集群中,上游组件商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焦点企业和集群整体绩效无显著相关性,而下游互补件商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对其有促进作用。
  • 目标设置至关重要吗?来自专利喜与忧的证据
  • 吴建南 赵志华
  • 2018 Vol. 36 (9): 1594-1601.
  • 摘要 ( )
  • 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存在已有专利多集中于国内专利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验证了作为政府绩效管理关键环节的目标设置的作用,具体采用2001-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对五年规划中发明专利授权量目标设置对发明专利授权量、海外发明专利申请比重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五年规划中发明专利授权量目标设置显著提高了发明专利授权量,但也显著降低了海外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现有专利目标设置使政府往往高度关注专利数量增长,专利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的“初心”往往被忽略。
  • 共享单车的主导设计与标准之争
  • 王钦 杨张博
  • 2018 Vol. 36 (9): 1602-1609.
  • 摘要 ( )
  • 共享单车是近年来快速成长并带来巨大社会影响的创新产品。 这一研究以摩拜和 ofo 两家企业的专利组合为样本, 利用其 IPC 分类信息,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研究了共享单车行业的主导设计和技术标准之争。 研究发现, ofo 的专利组合聚焦于共享单车的锁具与控制系统, 而摩拜则涵盖了从车身和轮毂设计、传动、 制动、 发电、 包含定位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智能锁、 软件系统等完整技术领域。 尽管 ofo 率先开创了互联网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 摩拜凭借专利组合优势领先形成了共享单车的主导设计, 并进一步影响了行业技术标准的确立。 但是, 智能锁及供电系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 可能成为共享单车下一步竞争的焦点。 这一研究为新兴行业的创新战略提供了一些新的洞见。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信用内涵及形成机理研究
  • 肖小溪 李晓轩
  • 2018 Vol. 36 (9): 1610-1614.
  • 摘要 ( )
  • 科技界的信用管理是近年来我国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管理更是国家政策的最新要求。要支撑相关政策的落实,该研究聚焦于“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形成机理。通过契约关系的视角,明确了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和承担单位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信用的基础,且契约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信用的不完全性。进一步从动态博弈模型出发,构建了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信用的基本模型,揭示了信用形成的机理。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该研究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的启示。
  • 首席专家项目匹配度、组织网络特征与协同创新绩效
  • 高少冲 丁荣贵
  • 2018 Vol. 36 (9): 1615-1621.
  • 摘要 ( )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位杰出的首席专家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创新。协同创新项目组织呈现鲜明的网络特征,若仅仅依赖首席专家的个人价值,而忽视组织网络的保障作用,则容易因过于"重人才、轻组织"而导致最终创新绩效水平的削弱。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组织网络特征为调节变量的首席专家项目匹配度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假设模型。通过对213份问卷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发现,首席专家与项目的技术能力匹配、与项目的愿景目标匹配以及与项目的价值观匹配均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网络关系强度和组织网络密度等特征均在首席专家项目匹配度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
  • 基于文献引证的国际知识流动影响因素探究
  • 刘云 程旖婕
  • 2018 Vol. 36 (9): 1623-1631.
  • 摘要 ( )
  • 基于全球5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引文数据,从个体和国家对两个视角探析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内在机制,并且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了影响国家知识流动表现和国家间知识流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滞条件下本国的国际合著行为对知识流动表现的影响存在差异;(2)国家间的知识势差、知识相似性、科学家流动量、科研合作强度、关系的网络位置都是影响知识流量的重要因素,且存在国家间关系的网络位置-知识势差-知识流量的作用路径。因此,中国参与全球知识流动需要不断利用知识相似搜寻潜在伙伴、人才流动等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构建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基于网络位置相近搭建国家间知识互动平台辅助提升知识势差对跨国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
  • 企业性质、行业差异与高新技术企业退出研究
  • 马玉琪 扈瑞鹏 赵彦云
  • 2018 Vol. 36 (9): 1642-1649.
  • 摘要 ( )
  • 基于中关村海淀园全样本数据,利用分层Cox风险比例模型,探究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退出机制,并进行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始终面临较大的淘汰风险,且具有一定的加剧趋势;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的退出风险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行政力量产生了一定的壁垒效应;经营效率、规模、负债和研发水平等内部因素对企业退出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对于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各变量的边际效应存在异质性;政府干预也会对企业退出产生一定影响,税收优惠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存概率,且这一因素对非国有企业的效应高于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对各类企业的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改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环境,提升市场效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张秀娥 徐雪娇 林晶
  • 2018 Vol. 36 (9): 1650-1658.
  • 摘要 ( )
  • 创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研究议题。许多研究表明,创业是可以教授的。然而,先前学者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亟待重新验证。论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通过收集八省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并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认知因素(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丰富了现有创业教育研究文献,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助推国家创新创业型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性别化创新的分析逻辑——科学研究中的性与性别分析法
  • 吴欣桐 陈劲 梁琳
  • 2018 Vol. 36 (9): 1659-1667.
  • 摘要 ( )
  • 性别化创新是一种新兴的创新范式,能够反哺科学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对两性的责任。性别化创新的分析逻辑,是从逻辑起点和过程演进两方面来解构性与性别分析法的嵌入。性别化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对科学研究进行性别维度的反思,性别化创新的过程演进是将性与性别分析法嵌入科学研究全过程,涵盖了对性别数据、女性经验与经历的收集、汇总、分析、挖掘和转换方法,并与外部的科学研究与创新环境形成互动。性别化创新的分析逻辑强调了性与性别要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完成女性数量修正、制度修正和知识修正,从而对科学研究本身进行反思与逻辑重构、输出对两性的责任与普惠价值取向,并实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可拓资源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
  • 徐建中 付静雯
  • 2018 Vol. 36 (9): 1668-1676.
  • 摘要 ( )
  • 制造企业如何有效的识别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识别了四种可拓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技术服务资源和智力资源)对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四种可拓资源在环境质量和企业活力的不同条件组合下是否有显著差异,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对303家高技术制造企业的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四种可拓资源对服务创新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智力资源在四种环境质量和企业活力的条件组合中发挥最强的作用,技术服务资源作用最弱;四种可拓资源对服务创新的有效性在四种企业活力和环境质量的条件组合下不同,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可拓资源。研究深化了现有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服务创新的最大效用。
  • 技术创新、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兴衰
  • 杨武 田雪姣
  • 2018 Vol. 36 (9): 1686-1693.
  • 摘要 ( )
  • 企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深入挖掘企业兴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对应2011-2016年间中国132家微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运用事件史分析的方法动态解析了企业的兴衰状况,Kaplan-Meier 乘积限估计方法得出的生存函数和风险函数图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相比传统制造业企业具有更高的健康概率和更低的危险概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企业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模型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保护因素,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健康概率,企业健康概率与区域市场化进程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关系,存在最优的政府干预程度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过高或者过低的市场化程度都有可能抑制企业的健康性。此外,企业健康概率与企业规模的加速扩张也呈现倒U字型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创新驱动、市场和政府调控以及企业规模扩张角度对促进企业健康成长提出了相应建议。
  • 人力资本结构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李后建 刘培森
  • 2018 Vol. 36 (9): 1694-1707.
  • 摘要 ( )
  • 解决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推动企业创新。本研究使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营商环境质量调查数据,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多样性对企业双元性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工人技能多样性强化了企业探索式创新,而对开发式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生产工人性别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不过,非生产性工人性别多样性能显著提升企业双元性创新水平。几项稳健性检验印证了上述发现。本文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企业双元性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本配置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 地理邻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刘凤朝 楠丁
  • 2018 Vol. 36 (9): 1708-1715.
  • 摘要 ( )
  • 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地理邻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将企业内部网络特征纳入研究框架,分析了企业内部网络的集聚度和平均路径长度对地理邻近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网络的集聚度正向调节地理邻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企业内部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负向调节地理邻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中国企业的内部知识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 中国与欧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比较——基于《2017欧盟创新记分牌》报告分析
  • 王林 钟书华
  • 2018 Vol. 36 (9): 1716-1728.
  • 摘要 ( )
  •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各国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已逐年上升,世界主要国家已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欧洲,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区域,其发布的《2017年欧盟创新计分牌报告》对欧盟所有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和结构性分析,这份报告有助于直观了解全球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结构性差异内容。2017年8月21日,中国2016-2017的《国家创新指数》也已经发布,将中国现有科技创新能力纳入到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内进行定量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与世界主要其他39个国家的横向比较。在比较欧盟与中国对于创新的指标体系构建维度以及评分计算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完善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