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4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精准医学伦理构建:理念、原则与路径
陶应时 王国豫
2020 Vol. 38 (6):
961-967.
摘要 (
)
精准医学是以基因测序为前提、以数据共享为保障、以全球变化为背景的一种新型现代医学,它的孕生与发展为维护整体的人类健康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础与现实基础。精准医学伦理构建需在分析个人健康和人类健康两者间有机联系与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形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理念,遵循保护隐私、共建共享、共责共治的伦理原则,以制定规范、健全培训、加强审查、完善立法为实现路径。本研究是关于精准医学伦理构建的总体方向与关键问题的一种宏观思考。
基于公民科学实践的科学民主化理论研究
陈强强
2020 Vol. 38 (6):
968-975.
摘要 (
)
公民科学为分析STS进路和科学哲学进路的科学民主化理论的基本共识和主要分歧创造了可能。“基本共识”体现为反对科学自治和将民主化限定在科学的决策维度。公民科学实践表明:反对科学自治的民主化理论与公民科学的民主实践存在“错位”;公民科学实践突破了科学的决策维度,延伸到了科学的实施维度,但实践的都不彻底。“主要分歧”体现在科学民主化的理由和限度方面。在“理由”方面,STS进路基于社会学方法和科学建构论;科学哲学进路基于哲学方法和温和实在论。在“限度”方面,贾撒诺夫为主的STS 进路主张科学的三个阶段彻底民主化,科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主张保留一定的科学自治。公民科学实践表明:两条进路都不能为公民科学的民主实践提供充分理由;科学民主化实践灵活而多样,未遵循理论给定的“限度”。总之,科学民主化理论不够完备,公民科学的民主实践不够彻底,二者形成了张力关系。张力关系形成的根源之一是科学民主化理论与公民科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根源是科学民主化理论定位的局限和科学民主化实践程度的有限。可通过加强科学民主化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关注与思考和兼顾科学的决策维度和实施维度来缓解这种张力。
新兴技术成长阶段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马志云 许雅洁 杨芳娟 张路蓬
2020 Vol. 38 (6):
976-989.
摘要 (
)
新兴技术成长阶段动态监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现有研究较多的从定性评价的角度着手,构建技术成长监测的一般方法,相关成果为更客观的量化方法选择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可计量的标准化新兴技术成长检测技术。具体包括:(1)运用数学模型将Gartner公司提出的Hype Cycle技术成长曲线以一种可量化的方式进行了呈现;(2)根据Gompertz曲线的数学特征给出技术成长阶段的划分和判定方式;(3)结合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给出了新兴技术成长监测方法应用流程;(4)选取人工智能的3个核心技术对所提监测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给出了后续应用应注意事项。研究成果以期为当前技术成长监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能促进产业创新收敛吗
杨以文 毛春梅 郑江淮 李卫红
2020 Vol. 38 (6):
990-1000.
摘要 (
)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能够促进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吸收和扩散的数量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基于β收敛的框架,建立一个检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产业创新水平收敛的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产业创新指数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的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会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创新水平收敛。最后还利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样本数据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中等技术行业的绝对收敛速度最快,其次为低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但是,低技术行业创新水平的条件收敛速度最快,次之为中等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仍然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两大动能,政府一方面需要借助于“改革”动能,加速破除限制或阻碍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藩篱,促进知识和技术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制造业各行业部门所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还应继续利用“开放”动能,积极鼓励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甚至主导全球价值链,实现国内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对接和融入,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组合研究
王昶 卢锋华 左绿水 孙桥
2020 Vol. 38 (6):
1001-1008.
摘要 (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产业政策工具如何组合匹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已成为地方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贵阳市大数据和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的扎根理论研究发现:(1)政策组合是由战略与工具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政策战略指引政策行动及保障等政策工具实施过程;(2)政策战略包括产业定位、业务路线和目标规划等要素,并存在“自上而下”预定战略与“自下而上”应急战略两种形成模式;(3)政策行动与保障之间存在“主-辅”协同关系,政策行动作为主导性活动基本围绕企业价值链展开,并需要得到相应要素资源等政策保障支持。本文理论贡献在于探索性地构建了中国区域情境下政策组合的“战略-行动-保障”整合理论模型,并深化了政策工具间内在联系。
新兴产业技术融合方向预测:方法及实证
王宏起 夏凡 王珊珊
2020 Vol. 38 (6):
1009-1017.
摘要 (
)
技术融合已成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重要趋势与必然选择,准确把握未来技术融合方向对新兴产业创新机会把握、技术融合创新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专利IPC共现网络构建与产业已有技术融合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技术领域之间相互作用对技术融合的影响,设计基于链路预测Katz指标的技术融合方向预测方法;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实证,发现该产业技术融合从早期多领域广泛融合转向特定领域深入融合,未来技术融合将向智能化与网联化等方向不断深入。本研究可为新兴产业技术管理、创新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科技金融发展分类策略研究
王海芸 刘杨
2020 Vol. 38 (6):
1018-1027.
摘要 (
)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技金融的概念内涵出发,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科技金融综合指数指标体系,以及5个投入指标、3个产出指标的科技金融效率指标体系,并以2014-2017年数据为基础,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金融发展效率。然后,利用波士顿矩阵模型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低-低型” 四种模式,并探讨了每一类模式的不同特征。最后,本文就四种发展模式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提升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不同活动类型研发资本存量的估算:2009—2016
陈钰芬 侯睿婕 吴诗莹
2020 Vol. 38 (6):
1028-1037.
摘要 (
)
本文基于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资本化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2008)的框架体系和核算要求,在合理估计各地区基础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当期投资的基础上,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2009—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同活动类型的R&D资本存量。结果表明:各省份R&D资本存量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有明显差异,且差异表现不一;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都基本由东部地区贡献,但中西部地区的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占全国的比重已有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本文试图弥补不同活动类型的R&D资本存量基础数据的不足,可适当补充和完善现有R&D资本化核算的理论和方法。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多维邻近与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
刘凤朝 闫菲菲 马荣康 林原
2020 Vol. 38 (6):
1038-1047.
摘要 (
)
本文以中国31个区域为样本,基于区域间合作申请发明专利数据,以核心政策节点分三个时段考察了1985-2015年中国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的演变,研究发现中国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演进息息相关。本文进一步从邻近性视角分时段考察了影响中国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理邻近的作用效果存在模式差异与阶段差异,且整体作用效果在减弱;技术邻近的作用效果具有阶段差异,其中跨区域企业与学研合作的最优技术邻近水平最高;基于既有合作关系紧密度表征的关系邻近作用效果均正向显著,其对跨区域企业与学研合作影响程度最高,而基于之前曾有过合作表征的关系邻近作用效果存在模式差异与阶段差异;制度邻近的作用效果均正向显著,且对跨区域企业间合作影响程度最高。
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管理框架:表征与认知
胡峰 袭讯 黄登峰 张月月 王晓萍 傅金娣
2020 Vol. 38 (6):
1048-1056.
摘要 (
)
知识溢出是知识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它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因知识溢出模糊、风险难测度的原因,限制了当前计量等方法在该领域下的深入应用,理应尝试换一种视角切入研究。文章在界定知识溢出风险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自变量,借鉴Cobb-Douglas模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表征函数,尝试验证并分析知识溢出风险极小值和稳定性存在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极小值在联盟可控范围内存在,并随着核心主体知识创新能力与联盟溢出知识质量的提升而减小;风险达到极小值前提下,反弹的可能性与联盟内外环境变化剧烈程度呈现正相关性;此外,风险稳定性与组织间非正式沟通密度、组织结构合理度等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管理框架。
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
孟猛猛 雷家骕 陶秋燕 焦捷 李博康
2020 Vol. 38 (6):
1067-1075.
摘要 (
)
中国科技企业频繁遭受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如何提升企业战略柔性应对复杂竞争环境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动态能力理论出发,以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吸收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战略柔性;(2)组织合法性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在组织合法性较高的情境下,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正向关系会增强。(3)创新氛围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即在组织创新氛围较好的情境下,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创业失败修复的内涵、维度及其测量
谢雅萍 陈睿君 黄丽清
2020 Vol. 38 (6):
1076-1085.
摘要 (
)
创业失败修复的重要性越发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但是有关创业失败修复的内涵、维度及其测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已有的创业失败修复理论研究,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连续创业者王兴的六次创业经历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创业失败修复的过程机理,运用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10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提炼出创业失败修复的主要特征,探索、验证其结构维度,并开发相应的测量量表。研究发现,创业失败修复分为认知修复、情绪修复和行动修复三个维度。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开发的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好的反应创业失败修复的内涵,弥补了已有创业失败修复研究测量量表缺失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实物期权逻辑对企业专利放弃的新诠释
郑莹 黄俊伟
2020 Vol. 38 (6):
1086-1095.
摘要 (
)
主流研究认为专利放弃是专利质量低导致的“被动”技术投资失败,但实践中专利放弃有时是企业“主动”修剪专利组合的理性结果。二者矛盾,是因为研究者的视角局限在专利个体质量,而企业着眼于专利组合及长期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借鉴实物期权理论,试图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专利放弃行为的影响,揭示企业处置专利时隐含的期权逻辑。研究通过对1992-2017年2380家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的专利放弃行为,同时在企业专利组合多样化程度更高时不确定性对专利放弃的抑制作用更强,意味着多样化的专利组合对应对不确定性的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补充了传统研究中专利维持取决于专利质量这一观点的一元性,指出专利作为一种实物期权资产,其决策同时受到环境和专利组合层面特征的共同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路径如何演化——基于华为公司1987-2018 年的纵向案例研究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2020 Vol. 38 (6):
1096-1107.
摘要 (
)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企业生态位对跨组织技术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
何郁冰 伍静
2020 Vol. 38 (6):
1108-1120.
摘要 (
)
随着技术创新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生态化,企业需跳出单向的竞争或合作思维,重视与外部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背景,探讨了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企业生态位)如何影响其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进而作用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生态位宽度和态势对技术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叠度对技术协同绩效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技术交易、技术联盟)在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都起到中介作用;(3)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匹配对各个维度企业生态位与技术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
中国民营企业创新补贴政策效应的动态评价
尚洪涛 宋雅希
2020 Vol. 38 (6):
1121-1131.
摘要 (
)
选取民营制造企业样本,通过构建PVAR模型,动态分析政府补贴、创新数量与创新质量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中国民营制造企业政府创新补贴的激励效应和配置合理性问题。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民营制造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有滞后期为1-4年的促进作用,且对创新数量的促进效果更显著,说明补贴持续激励了企业创新产出的“量”与“质”,但企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短视行为;反过来,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对政府补贴的后续投入强度分别具有滞后期为2-4年和1-4年的促进作用,且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更迅速、更显著,说明政府更注重参考企业创新质量的反馈情况。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积极影响了政府补贴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优化了“补贴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后续补贴投入”的政企双向反馈链条,说明高市场竞争有利于创新补贴的高效使用和合理配置。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民营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路径演化研究
臧树伟 陈红花
2020 Vol. 38 (6):
1132-1141.
摘要 (
)
全球竞争背景下,本土品牌厂商的创新赶超之路变得愈发艰难。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厂商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轨道,试图通过“换道超车”来重构竞争优势并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借助芯片行业换道超车典型案例,对本土品牌厂商如何通过连续“换道”实现创新赶超的路径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技术换道”与“市场换道”双轨并进,还需要通过跨界领域探索、低端锁定突破、商业生态重构等众多“换道”环节进行逐步推进。研究还发现,市场环境、技术特征、制度供给等机会窗口因素以及机会响应、组织学习、创新颠覆等企业能力因素,在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赶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研究发现,为本土品牌厂商理论应用实践以及政府制度供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创新企业主新流技术跨越的动力机制
吴赐联 朱斌
2020 Vol. 38 (6):
1142-1152.
摘要 (
)
识别企业技术变迁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对企业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对于后发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赶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企业创新主导要素决定创新能力序列,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假设,构建企业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序列及创新绩效间演化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比亚迪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活动及其技术轨道变迁作为研究案例,提炼企业在不同创新阶段促进技术进步并最终实现技术跨越的创新要素组合和能力序列,构建二元创新要素组合、创新能力序列和创新绩效演化的理论模型;最后,从特征性创新要素驱动、协同创新模式转化驱动和创新能力转化驱动等角度阐述促进主新流技术跨越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对于企业优化创新要素组合和创新能力序列,最终实现技术赶超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