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谁会成为学术不端的“吹哨人”———举报影响因素分析
  • 赵延东 张琦
  • 2021 Vol. 39 (9): 1537-1545.
  • 摘要 ( )
  • 科学共同体成员内部举报是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线索的重要信息来源。研究根据2017年对北京市科技工作者抽样社会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统计了科技工作者中举报学术不端行为者所占比例,并从个体、组织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举报行为的因素。结果发现,有9.4%的科技工作者在知晓学术不端行为后选择举报,个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感知、自我效能和信仰、担任行政职务、所在单位类型及单位的学术氛围与管理水平、受西方科研文化影响程度等均对个人举报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完善学术不端举报制度的政策建议。
  • 我国中学生的科学家形象认知状况初探
  • 徐素田 张志达 王思哲 徐飞
  • 2021 Vol. 39 (9): 1546-1554.
  • 摘要 ( )
  • 随着我国科学职业化进程的深入,科学家形象的公众认知也日益复杂,中学生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而,基于DAST量表和编码方法,对安徽、浙江两省3所中学的448名中学生就科学家形象进行绘画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地区学生更易获得较高量表得分,对科学家职业认知更加积极,但批判反思不足,欠发达地区学生则对科学负面效应关注略多;科学家画像的性别分布情况则表明,女性参与科学仍遭受性别歧视。因此,科技政策制定、科学家形象传播策略变化或需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
  • 试论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
  • 胡雯 周文泳
  • 2021 Vol. 39 (9): 1555-1563.
  • 摘要 ( )
  • 颠覆性技术为后发国家技术突袭和弯道超车提供了抓手,探索其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治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现有研究中治理框架的不足,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螺旋系统和政策干预多级效应,研究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多层次治理过程及其政治进程、多情境协同模式及其治理结构,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协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了思路。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高技术产业如何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
  • 宋怡茹 喻春娇 白旻
  • 2021 Vol. 39 (9): 1564-1573.
  • 摘要 ( )
  •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制造业再兴战略。中国也出台了旨在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受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现阶段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上面临较严峻的形势:低端产业的优势在快速削弱,高端产业的优势却尚未建立。中国依靠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组装环节,获得较低的利润份额,但伴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中国高技术产业可能面临着“被挤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国别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以及逆全球化在部分发达国家的蔓延,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大规模重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局面正在改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路径有差异,本文将其归纳为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国家价值链和主导区域价值链三种。中国不同高技术产业由于其产业特征和竞争力的差异,选择参与全球价值重构的路径也不一样。本研究基于VRCA增加值指数,构建全球价值链重构路径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为中国高技术产业设计合适的重构路径,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趋向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国家价值链,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趋向于自主创新的同时主导创建区域价值链,推动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深度整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
  • 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效应
  • 梁丽娜 于渤
  • 2021 Vol. 39 (9): 1574-1583.
  • 摘要 ( )
  •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稳定跨过“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动力。基于中国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分阶段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及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自主创新最为显著。(2)三种技术创新是否可以提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增速作用逐渐减缓。(3)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速的作用受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既定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投入越多,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经济效应越小。(4)我国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各产业通过逐步提高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承载吸收能力,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 市场分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制度逻辑视角
  • 倪嘉成 李华晶
  • 2021 Vol. 39 (9): 1584-1592.
  • 摘要 ( )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科技创新都要求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作为中国情境下特殊而重要的制度因素,市场分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探索。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认为市场分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分别是地方与中央制度逻辑的体现,并指出两种逻辑的差异是解释市场分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内在理论机制。基于2005-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区域市场分割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创业发展,并且滞后期的市场分割指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空间异质性检验显示这种负向联系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外商投资作为独立于中央和地方的外来制度逻辑,能够有效调和市场分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在制度逻辑的纵向冲突中发挥润滑剂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为促进国内市场整合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给出了相应政策启示。
  • 毕业烙印对科技人员流动的影响研究
  • 周怀康 刘善仕 彭秋萍 葛淳棉 孙博
  • 2021 Vol. 39 (9): 1593-1603.
  • 摘要 ( )
  • 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到毕业遭遇经济下行对于科技人员流动可能存在的长期影响。基于烙印理论,利用职业社交平台上的公开简历大数据,本文对毕业遭遇经济下行与科技人员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毕业遭遇经济下行对科技人员流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调节检验结果则表明,该效应在高技术动态性的行业环境中更为明显,而在高市场活力的地区中则有所缓解。拓展性分析发现:毕业遭遇经济下行的科技人员更有可能任职于国有企业,并且更少地进行企业内部流动。本研究从宏观环境层面拓展了科技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从个体烙印的视角揭示了毕业遭遇经济下行作用于科技人员流动的路径和边界,丰富了烙印理论的情景化运用。同时,为科技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以及政府人才流动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借鉴。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对学术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 姚思宇 武康平
  • 2021 Vol. 39 (9): 1621-1631.
  • 摘要 ( )
  •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快速增长,如何有效平衡学术研究的公共属性和专利行为的私权属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以2008-2017年112所“211”高校及省部级共建高校多专业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和学术影响力相关数据构建研究数据库,综合运用负二项回归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实证分析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在“申请-授权”和“授权-交易”两阶段特征对其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专利申请数的增加,学术影响力受到的正向影响会增加,当专利申请数达到年均35项左右时,出现负向影响;当高校科研人员采用独占许可进行专利交易时,学术影响力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效应。为我国高校专利的全过程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 技术知识与新产品开发优势: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
  • 邓程 杨建君 刘瑞佳 耿娜娜
  • 2021 Vol. 39 (9): 1632-1640.
  • 摘要 ( )
  • 技术知识是我国企业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通过不同战略导向获取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关键保障。基于257份企业样本数据,检验了技术知识与新产品开发优势双维度间关系,以及企业两种不同战略导向选择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技术知识对新产品开发速度与新产品创新性均有正向作用;市场导向分别正向调节技术知识与新产品开发速度间、新产品创新性间关系,且对前者的正向调节强度更强;技术导向负向调节技术知识与新产品开发速度间关系,但正向调节技术知识与新产品创新性间关系。
  • 产学研合作深度与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
  • 王文娜 胡贝贝 刘戒骄 陈伟
  • 2021 Vol. 39 (9): 1641-1651.
  • 摘要 ( )
  • 本文聚焦探讨产学研合作深度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文章基于2011年-2018年83家国家高新区面板数据,在克服内生性基础上,系统阐述并检验了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是产学研合作深度影响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中介渠道;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大;产学研合作深度对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对合作程度敏感,在合作程度深的子样本中影响显著,但在浅层次合作子样本中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政府优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加快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支撑。
  • 外部技术扩散模式下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
  • 王树斌 杨德林 王超发 李彦昭
  • 2021 Vol. 39 (9): 1662-1670.
  • 摘要 ( )
  • 针对外部技术扩散模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问题,本文基于32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将产品创新效果和技术吸收能力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探索了外部技术扩散模式、产品创新效果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与交流扩散相比,转让扩散不但更能显著促进企业快速成长,而且更能显著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与转让扩散相比,交流扩散更能显著促进产品创新程度的提高;产品创新程度在交流扩散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产品创新速度在转让扩散与企业成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越强,产品创新速度的中介作用越强。研究结论为管理者在促进企业成长时有效地采用和配置不同的外部技术扩散模式提供了决策参考。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与城市产学研知识流动———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DID 模型分析
  • 王晓红 张少鹏 张奔
  • 2021 Vol. 39 (9): 1671-1682.
  • 摘要 ( )
  • 文章使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元性视角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别测度了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并基于空间DID模型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均值整体高于知识转化效率均值;(2)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城市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政策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3)城市创新氛围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影响机制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4)使用动态网络DEA模型重新测度城市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并再次进行空间DID模型回归,其结果验证了主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 问题导向搜索与创业企业新产品创新绩效———来自苹果App Store 应用平台的证据
  • 丛贞 马荣康 刘凤朝
  • 2021 Vol. 39 (9): 1697-1705.
  • 摘要 ( )
  • 创业企业在过去产品失败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创新策略调整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问题导向搜索理论,考察了平台上的创业企业在过去产品失败时,未来产品研发的搜索边界和搜索距离对新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来自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中获取的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一组新数据集,借助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相较于创业初期研发成功的企业,在创业初期研发不成功的企业跨越先前的搜索边界,从事跨市场类别的产品研发更有利于企业下一款新产品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创业初期研发不成功的企业来说,在选定的市场类别中进行非本地搜索更有利于企业新产品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研究结论旨在丰富平台市场背景下创业企业的问题导向搜索理论,对创业企业在应用平台上的新产品研发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启示。
  • 基于初创企业发展周期的众创空间服务与角色
  • 卫武 杨天飞 温兴琦
  • 2021 Vol. 39 (9): 1720-1728.
  • 摘要 ( )
  • 摘要:众创空间是孵化服务的载体,在初创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根基,以初创企业发展阶段模型为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对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与车库咖啡(武汉)的案例对比分析,展示出在初创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众创空间所提供的服务与所扮演的角色。初创企业大都经历了概念化、商业化与成长三个阶段。众创空间为其提供硬件支持、技术支持、商业支持和网络支持四种类型的服务,扮演着构建者、推动者、供给者和连结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