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重构与再造: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
  • 唐耕砚
  • 2021 Vol. 39 (10): 1729-1735.
  • 摘要 ( )
  • 预印本平台从诞生伊始便被学界赋予了对抗学术垄断,实现学术自由的重要使命,其在发展的流变中逐步确立了“去中心化”的科学交流体系。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研究认为,预印本平台弥合了科学交流的时滞鸿沟,打造了符合学术共同体共享愿景的信息空间,但其过度开放可能引发科学交流的信任裂痕,产生新的数字鸿沟。未来,预印本平台需调和即时性与信息质控,资本化与科学公共性,资源整合与期刊利益之间的矛盾,推动科学交流的繁荣。
  • 信任能降低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感知吗
  • 朱依娜 何光喜
  • 2021 Vol. 39 (10): 1748-1757.
  • 摘要 ( )
  • 论文基于一项全国性抽样问卷调查,从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层面,探究信任是否以及如何塑造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感知。结果显示:对政府官员和科学家的信任,均显著降低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感知;信任政府官员的影响力,不仅高于信任科学家,也高于人工智能知识;对科学家能力信任的影响力高于对科学家的道德信任。除了主效应,信任与知识之间还存在相互强化的交互效应,即信任对技术风险感知的影响力随着人工智能知识水平的上升而增强,随着知识水平的下降而减弱。论文进一步讨论了上述研究结果对风险管理与风险传播的政策意义与未来研究方向。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学研究的规模经济悖论与多维绩效分析
  • 曹勤伟 段万春
  • 2021 Vol. 39 (10): 1758-1769.
  • 摘要 ( )
  • 针对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和中美贸易战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科技水平低下”和“科技成果无用”的批判与争论,运用OECD国家数据对比后提炼出科学研究的规模经济悖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问题,基于创新价值链和科学研究的典型特征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然后,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上全面梳理科技人才与创新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国际绩效的多维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命题。鉴于现有研究存在对人才异质性和结构性挖掘不深、隐性绩效关注不够、成果和主体差异性考虑不全面、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不清晰四个方面的不足,未来研究要强化微观层面的研究、丰富隐性绩效指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制度的交叉研究以及分层分类辨析科技投入产出指标间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不考虑成果类型和绩效结构等因素,仅凭经济绩效指标批评中国“科技水平低下”和“科技成果无用”是不科学的。
  • “双积分”政策对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
  • 李旭 熊勇清
  • 2021 Vol. 39 (10): 1770-1780.
  • 摘要 ( )
  • (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083) 摘 要:“双积分”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构建促进新能源车企研发创新的长效机制。以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双积分”政策从酝酿到实施背景下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规模、强度和结构三个维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双积分”政策在“酝酿期”,便对新能源车企“提前释放”出了积极作用;“双积分”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规模相比强度增长更明显,在研发投入结构上表现为“重资本、轻人才”;新能源车企的异质性对于“双积分”政策实施效果存在调节性影响,“乘用车”车企的政策激励作用相对更显著,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对于政策激励效果有着正向调节作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要高度重视政策“酝酿期”在引导相关生产企业提前布局“主动性”中的积极作用,“双积分”政策要以促进新能源车企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并优化研发投入结构作为重点,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新能源车企实行分类引导,构建公平统一并体现差异化特色的政策体系。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刘晔 林陈聃
  • 2021 Vol. 39 (10): 1790-1802.
  • 摘要 ( )
  •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税降费等政策背景下,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财税〔2015〕119号文件的颁布作为准实验,使用2008-201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施行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实现的;(3)这一政策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建议。
  • 高科技人才吸引和稳定的职场舒适物策略
  • 程燕林 李晓轩 宋邱惠
  • 2021 Vol. 39 (10): 1803-1811.
  • 摘要 ( )
  • 为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竞争力的福利政策,以提高人才吸引力、防止人才流失,本文基于舒适物理论,提出了职场舒适物系统概念,涵盖生存舒适物、生活舒适物、精神舒适物和环境舒适物四个圈层。以此为分析框架,通过访谈、问卷调研、文献调研等方法获取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吸引和稳定政策,对7家用人单位的14条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职场舒适物具有趋同化特征,集中于提供生存舒适物和生活舒适物,并以住房、健康及家庭相关服务为主的福利作为核心舒适物。更进一步,以中国科学院“3H”工程(即HOUSING工程、HOME工程和HEALTH工程)为例,分析核心舒适物对人才稳定作用的差异性,发现科研人员对核心舒适物的需求按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HOUSING > HOME > HEALTH。基于此,提出了用人单位吸引和稳定人才的职场舒适物策略,一是尽量利用所在城市的舒适物系统,二是构建以住房、健康和家庭为核心的职场舒适物系统,以最大化利用资源;三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舒适物对人才吸引作用的差异,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政策。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治理机制选择与知识转移质量研究
  • 李瑶 史莹莹 张钰 张岳东
  • 2021 Vol. 39 (10): 1812-1820.
  • 摘要 ( )
  • 研究了渠道中治理机制对知识转移质量不同纬度的影响,以及边界代表关系的调节作用。运用回归分析对来自中国家电行业的225对双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契约和专项投资都能够显著的促进知识转移的数量和真实性,然而,二者的相对有效性存在差异。契约更能够提升知识转移的数量,而专项投资则更有利于提升知识转移的真实性。同时,边界代表关系减弱了契约与知识转移质量的正向作用,加强了专项投资与知识转移质量的正向作用。研究为企业如何利用治理机制来有效提升知识转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 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胡媛 李美玉 栾庆玲 吴安东
  • 2021 Vol. 39 (10): 1821-1831.
  • 摘要 ( )
  • 青年科研人员是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力量。探讨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科研人员的情感服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科研社交平台获取原始资料,并以半结构化访谈作为数据补充。使用NVivo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从用户、过程、环境和服务4个维度构建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研究表明,青年科研人员情感负荷是在科研周期过程视域下,由外部环境层及服务层影响因素与内部用户层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科研用户自身是情感负荷产生最直接的内驱动性因素;科研周期是循环作用的中介性因素;学科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和信息机构是间接作用的外驱动性因素。
  • 机会评估中的创意识别:新颖、有用及其权衡
  • 苏湘 龙静
  • 2021 Vol. 39 (10): 1832-1839.
  • 摘要 ( )
  • 机会是创业的起点,创业机会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路径方向。机会评估和创意识别在本质上是互通的,创业者也希望识别出具有创新性的机会,因此评估创意的两个维度新颖性和有用性也能成为机会评估的标准。然而由于新颖性和有用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创业者需要权衡考量这两个维度。参考双元理论,构建指标衡量新颖性和有用性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平衡状态,通过224份创业者问卷数据发现:在机会评估过程中,机会的新颖性和有用性的作用存在替代效应;同时二者的平衡状态对评估结果有U型作用;创业者的认知关注点越偏向全局,U型关系越强。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机会评估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桥接了机会识别和创意研究领域,对创业者决策过程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专利收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乔永忠 刘睿
  • 2021 Vol. 39 (10): 1850-1859.
  • 摘要 ( )
  • 专利收益具有动态性、随机性、不平衡性、相对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是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的核心,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等关系密切。以中国授权、国内居民拥有的法定保护期于2019年届满的专利为研究对象,基于逻辑回归-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专利收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专利主体特征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最大,专利客体特征和专利事件特征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且比较接近;主体特征中专利权人类型、专利权人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和发明人数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客体特征中同族专利数、独立权利要求数和专利引证数对专利收益的影响依次递减;事件特征中专利审查时间、诉讼涉案数和专利被引数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同构如何影响企业融入开源社区创新:认知合法性的中介作用
  • 魏江 陈光沛
  • 2021 Vol. 39 (10): 1860-1869.
  • 摘要 ( )
  • 此文基于制度理论,依托成都天府软件园的企业样本,从治理制度和商业模式两个维度刻画了企业向开源社区的二元同构过程,并发现在认知合法性的中介作用下,这种跨组织属性同构有助于提高企业与开源社区的耦合程度。该研究结论不仅在实践层面为企业融入以开源社区为代表的开放创新平台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更在理论层面对制度理论做出了适当的补充和延展:首先,整合、提炼了同构的子维度构成,使同构作为一个构念更为饱和。其次,打破了过往研究将同构对象限定在同一制度场域内具有相同属性的组织之间的前提假设,关注更适用于开放创新情境的跨组织属性的同构过程。随着新治理逻辑与新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跨组织属性同构在将来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 新兴国家如何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基于中美V2X 专利数据对比分析
  • 蒋瑜洁 郭婷 王尚可 安本雅典
  • 2021 Vol. 39 (10): 1882-1896.
  • 摘要 ( )
  •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新兴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技术追赶、完成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创新资源积累相对有限的新兴国家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认识。本研究通过挖掘与对比2001-2019年中国与美国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的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典型案例分析,探索并尝试阐释了新兴国家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网络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在创新主体方面,由于新兴国家创新资源相对有限,相较先发国家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创新主体,新兴国家突破性技术创新集中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规避风险;在创新网络关系方面,由于新兴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因此联结产学研等突破性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的创新网络中介更加集中化,少数企业高管的校友关系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独特渠道,基于强关系有效促进学研科研与企业间创新资源的探索与融合。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并对新兴国家破除资源约束实现技术追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创新策源能力影响机制研究
  • 敦帅 陈强 丁玉
  • 2021 Vol. 39 (10): 1897-1907.
  • 摘要 ( )
  • 创新策源能力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国际挑战的战略选择。基于创新策源能力的相关研究和贝叶斯网络基本原理,构建了创新策源能力影响机制贝叶斯网络模型,运用数学推理、算法简化和算例分析,通过改变贝叶斯网络中初始节点先验概率和中间节点条件概率,对创新策源能力多元化、复杂化、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状态进行了模拟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创新策源能力研究,不仅将理论化、复杂化、系统化、结构化的创新策源能力问题转化成了可量化、可比较的数学问题,而且打破了传统研究影响机制问题单一、静态的局限,为创新策源能力影响机制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为创新策源能力的培育、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 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评价及其差异研究
  • 杨浩昌 李廉水 刘耀彬
  • 2021 Vol. 39 (10): 1908-1920.
  • 摘要 ( )
  •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不平衡性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缩小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差距,打造创新驱动共同体,促进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理论与现实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剖析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内涵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投影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总体、东中西分区域和分省域的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7年,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虽然总体上呈逐步上升态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对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的差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的差异性呈现出逐渐拉大趋势,即体现为明显的“马太效应”。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