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合成生物学的伦理争论:根源、维度与走向
  • 张慧 李秋甫 李正风
  • 2022 Vol. 40 (4): 577-585.
  • 摘要 ( )
  • 合成生物学对生命现象的探讨从认知转向合成,研究对象从自然生命转向合成生命,由此引发大量伦理问题与争论。目前学术界对此的探讨涉及多个维度,但对不同维度特点与关系,以及各维度争论与合成生物学发展阶段内在关联的讨论相对薄弱。本文梳理合成生物学的伦理争论,归纳得出伦理争议发生的五个主要维度及其特点,具体包括:制造生命有机体的正当性问题,技术发展对宗教文化的挑战,生物安全性的伦理问题,利益风险分配的公平问题,行动自由与伦理监管的冲突。同时本文从合成生物学发展阶段出发,分析不同维度的伦理争论渐次展开并相互影响的内在逻辑。本文的探讨有助于厘清合成生物学伦理研究的混乱状态,深化理解合成生物学伦理争论中不同伦理立场的核心主张及其根据,进而明晰合成生物学伦理治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负责任停滞视角下地球工程的伦理再思考
  • 丁飞 孔燕
  • 2022 Vol. 40 (4): 586-593.
  • 摘要 ( )
  • 地球工程中已有的“贾米森原则”、“牛津原则”和“收费门原则”明确了地球工程的责任主体和行动框架,但在伦理层面对于实验过程和部署的要求略显不足,而且忽视了地球工程如若产生不利影响后如何应对的现实问题。负责任停滞是在对负责任创新研究的质疑中新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种保护机制,在地球工程中它从宏观层面批判毫无意义和背离人类福祉的实验项目,倡导创新的产生要源于责任;其次要求在极端情况下,社会和极具危险性的创新活动必须停滞,以确保人类的安全和为孕育有效的应对举措争取时间。在微观层面它要求以责任为导向重构实验设计;以强道德约束为条件解构实验部署;以停滞为双重指向建构化解危机的稳妥法则。负责任停滞原则弥补了地球工程已有原则在过程和结果阶段伦理指导不足和补救措施的缺位。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人工智能赋能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双重转型
  • 姜李丹 薛澜 梁正
  • 2022 Vol. 40 (4): 602-610.
  • 摘要 ( )
  •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进入“双拐点”时期,正在从要素构成、功能边界、生态互动等多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新挑战。本文集成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基于“核心驱动层-样态变革层”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理论框架,并以无人驾驶为例,深入剖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运行逻辑和实践变革。研究发现结论如下:一是创新主体生态功能延展催生多宿主体和次生群落的出现,使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新型生态互动关系逐渐形成,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旧四螺旋创新”向“新四螺旋创新”演进的核心动源;二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核心驱动与样态变革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多宿主体和次生群落不断推动产业样态快速变革,使得产业样态呈现出价值分配重构、智能制造升级、商业模式转变、组织决策变革的发展特征。
  • 人工智能透明性原则的制度构建:范式选择与要素分析
  • 季冬梅
  • 2022 Vol. 40 (4): 611-618.
  • 摘要 ( )
  • “算法黑箱”背后的信息不对称或将带来社会风险,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透明性原则的实现是算法监管、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与基础,智能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信赖利益也呼吁透明性原则的建立。但由于利益冲突、技术特征和制度成本等障碍,对人工智能技术监管不应采取传统领域彻底、全部公开的透明方式,而需确立有限、合理的透明标准。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依赖于行为规范和私权保护的协同作用,对人工智能进行事前预防、事中约束和事后救济等全过程控制,并结合对主体、客体、程度、条件等要素的场景化思考,实现智能科技创新、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 云计算产业空间格局、集聚模式与创新效应研究
  • 顾洁 胡雯 马双
  • 2022 Vol. 40 (4): 619-631.
  • 摘要 ( )
  • 云计算是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支点。云计算产业空间组织机理存在自上而下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企业自组织的双重特性,政府提升产业集聚的地区政策和云计算虚拟化、网络化技术属性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是引发本文探索的起点。利用2010-2016年上海市1637家云计算企业数据,描绘城市内部云计算产业空间特性,并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上海云计算产业呈现中心集聚、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随着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企业的空间分布越向中心城区集聚。(2)云计算产业仍然具有地理性,产业链内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梯度变化特征。政府应审视产业链内部不同集聚模式的创新效应差异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 标准与知识产权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理论与展望
  • 王黎萤 楼源 赵春苗 吴瑛
  • 2022 Vol. 40 (4): 632-641.
  • 摘要 ( )
  • 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新型业态正改写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知识产权裹挟的技术标准先行已成为全球数字产业的竞争规则,缺乏互联互通标准协议导致的“数据孤岛”等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数字技术标准引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于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在细致阐述和挖掘数字产业创新概念内涵和发展其外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二十年间发表于国际顶刊的268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互动关系(协同推进)—内在机理(八力驱动)—作用路径(双向互动)”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框架,提出数字产业创新融合再造新业态的四种模式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相关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 区域软环境因素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
  • 孙博 刘善仕 彭璧玉 葛淳棉
  • 2022 Vol. 40 (4): 642-651.
  • 摘要 ( )
  • 基于个人与环境匹配理论,本文利用2007-2015年196935条来自领英在线简历的人才跨域区流动数据,并采用多值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软环境因素对流动人才跨区域职业流动选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总体上区域政府治理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技术环境每改善1%,流动人才进入该区域的概率将分别显著上升2.896%、0.381%、0.194%、0.071%。第二,区域软环境因素对于不同流动人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政府治理环境对所有流动人才均具有显著吸引作用,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对具有职业发展需求的群体具有显著吸引作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对具有事业实现需求的群体具有显著吸引作用。本文丰富了宏观环境因素与个体职业流动的研究,也对区域软环境建设和引才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及演变
  • 陈恒 李明秋 李金秋 陈伟
  • 2022 Vol. 40 (4): 652-664.
  • 摘要 ( )
  • 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序参量指标权重,改进传统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具有速度特征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度综合测度模型。基于15个专利密集型产业2011年—2016年的样本数据,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水平及其演变状态与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度发展水平较低,协同度在[-0.08,0.1]区间震荡。不同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发展相对不平衡,其中计算机制造业其协同水平相对较低,排名靠后;而医疗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协同水平相对稳定,排名靠前。此外,各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除了通信设备、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外,其他专利密集型产业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多数产业能均衡有序发展。研究结论以期为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协同度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 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转移逻辑
  • 马文静 胡贝贝 王胜光
  • 2022 Vol. 40 (4): 665-673.
  • 摘要 ( )
  • 新型研发机构是响应科技创新和科研组织范式变革的新事物,以创新的组织模式和机构形态构建了知识转移的新逻辑,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应用。文章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面向市场的知识价值识别功能,提升了知识识别的动力和能力;(2)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了基于应用场景的知识加工功能,形成了以专业团队、设备和平台为支撑的知识加工能力;(3)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促进知识显性化的功能,降低了知识的嵌入性和缄默性,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4)新型研发机构完善了服务知识接收者应用知识的功能,降低了知识接收者利用新知识的风险。研究结论对于国家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支撑。
  • 效果逻辑、知识搜寻与新产品开发优势
  • 杨建君 邓程 赵宇馨 王佳奇
  • 2022 Vol. 40 (4): 674-683.
  • 摘要 ( )
  • 通过256家有效企业样本,对效果逻辑对新产品开发优势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讨论并验证了知识搜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效果逻辑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速度和创新性,同时正向影响反应型搜寻和前瞻型搜寻;反应型搜寻对新产品开发速度的正向影响强于前瞻型搜寻,但对新产品创新性的正向影响弱于前瞻型搜寻。进一步地,反应型搜寻在效果逻辑与新产品开发速度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前瞻型搜寻在效果逻辑与新产品创新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 公司创业投资的共生演化与培育机制研究
  • 孟方琳 田增瑞 赵袁军 李煜华 殷俊明
  • 2022 Vol. 40 (4): 684-694.
  • 摘要 ( )
  •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CVC)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 研发成本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联性研究
  • 孙林杰 彭丽霞 孙万君
  • 2022 Vol. 40 (4): 695-703.
  • 摘要 ( )
  • 技术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影响因素众多,研发投入是根本。企业管理行为研究中,成本粘性研究是揭示企业“管理黑箱”的重要路径。选取2015-2019年我国工业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WEISS模型计量企业的研发成本粘性程度,并建立研发成本粘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企业研发成本粘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成本粘性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企业中,且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有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这一正向影响作用机制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其次,在企业规模效应和融资约束条件下,研发成本粘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仍显著存在但效应相对有所减弱。
  • 企业外部研发合作、内部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
  • 张红娟 申宇 赵晓阳 厉娜
  • 2022 Vol. 40 (4): 704-712.
  • 摘要 ( )
  • 外部研发合作有利于丰富企业的知识元素和组合范式进而影响其创新绩效,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会影响其外部研发合作的效能。基于知识组合的视角探究不同类型企业外部研发合作,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学研合作)以及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特征(知识组合能力和知识协调成本)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2年—2017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2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企业合作;企业知识组合能力会抑制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促进企业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企业知识协调成本会减弱企业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对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效率研究
  • 李培哲 菅利荣
  • 2022 Vol. 40 (4): 713-722.
  • 摘要 ( )
  •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科学有效地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效率进行评价,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三阶段链式关联网络DEA模型,测算了我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效率及三个子阶段效率,对创新系统子阶段间的关联有效性以及区域创新过程效率的差异性进行了分类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效率及三个子阶段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总体来看创新效率值都不高,特别是整体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较低;通过对创新效率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仅少数区域在知识生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三个阶段的效率都比较高,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创新效率不高,需要根据创新过程中的低效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 引领性创新:理论脉络、基本内涵与结构构件
  • 刘海兵
  • 2022 Vol. 40 (4): 723-733.
  • 摘要 ( )
  • 引领性创新是充分吸取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和全面创新理论养分基础上的第四代新创新范式,植根于中国企业发展的路径和现实困境,既是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继承发扬,又是数字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本研究认为引领性创新范式是指国家、行业、企业共同作用下,企业能够以价值实现、社会责任为追求,长期主义、开放共享、价值共创、意义发展为遵循的引领性创新认知模式指导企业创新实践的系统性创新模型。并从企业层、行业层、国家层三层分析了引领性创新的结构构件,企业层主要聚焦核心表征的归纳、形成机制的梳理、作用机制的挖掘;行业层主要聚焦创新引领范式下的行业中观生态的典型特征及生态构建路径的刻画;国家层主要关注面向未来的创新规划、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治理、资源层面的创新保障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 网络社群结构动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张娜 孙超
  • 2022 Vol. 40 (4): 734-745.
  • 摘要 ( )
  •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观和成长曲线模型,考察不同技术生命周期阶段下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社群内结构动态(群内稳定、群内扩张)和社群间结构动态(群间扩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SDC数据库、USPTO、JPO、EPO以及样本企业所在国家专利数据库,以通信设备领域的联盟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导入期,企业群间扩张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在技术成长期,企业群间扩张以及保持群内稳定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在技术成熟期,企业群内稳定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群内扩张与群间扩张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通过调整创新合作网络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 科技援疆战略提高了新疆创新能力吗?
  • 吴正平 朱桂龙 付霞
  • 2022 Vol. 40 (4): 746-757.
  • 摘要 ( )
  • 科技援疆是国家推进新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以科技援疆战略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7年西部大开发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说明科技援疆战略未能有效提高新疆创新能力;而动态效应分析也表明,科技援疆战略不但未能提高新疆创新能力,反而导致新疆区域创新发展陷入了“政策性陷阱”;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效应、配置效应和结构效应在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但三大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产生科技援疆创新资源聚集的 “低效率陷阱”、市场配置援疆创新资源的作用不足、享受政策扶持产业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政策扶持使有竞争力的企业被挤出等,是新疆区域创新发展陷入“政策性陷阱”的重要原因。
  • 什么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更具有高创新绩效? ———基于TOE 框架的组态分析
  • 张玉磊 张光宇 马文聪 黄水芳
  • 2022 Vol. 40 (4): 758-768.
  • 摘要 ( )
  • 以广东省39家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产生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单个影响因素难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创新绩效,但不同因素的组合构型具有显著影响;(2)存在5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包括技术驱动政府支撑型、技术驱动环境支撑型、组织支撑生态促进型、生态支撑人才促进型和全维度协同型;(3)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机制为1条路径,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管理领域的理论,还为政府和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绩效提升路径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