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合成生物学隐喻的双重维度
  • 马诗雯 王国豫
  • 2022 Vol. 40 (11): 1929-1936.
  • 摘要 ( )
  • 在合成生物学的叙事中,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隐喻以形象的语言和图式帮助公众理解合成生物学所涉及的复杂的学科内涵;另一方面,由于隐喻的特征,易于引起人们的误读、误解,进而影响公众对合成生物学的价值判断。文章借助对隐喻理论的解读,分析隐喻在合成生物学的公众认知和价值判断方面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在合成生物学隐喻的使用及其诠释之间存在的间距,是造成人的价值判断偏颇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隐喻在合成生物学叙事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在科技传播中谨慎地使用隐喻。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吗?
  • 石郑
  • 2022 Vol. 40 (11): 1947-1956.
  • 摘要 ( )
  • 基于CFPS2016—2018年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劳动力向高端服务业转移,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劳动力从事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可能性,对劳动力是否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无显著影响。第三,个体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男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未婚、城市户籍和高学历的女性劳动力从事高端服务业具有更强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低龄劳动力从事高端服务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从事高端服务业的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技能劳动力、中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为促进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应稳步发展5G、大数据技术、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完善就业服务政策,开展个性化就业帮扶工作。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向新兴服务业转移。劳动力个体应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断增强高端服务业就业优势。
  • 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了吗?
  • 姚圣文 赵兰香 张耀坤
  • 2022 Vol. 40 (11): 1957-1967.
  • 摘要 ( )
  • 智慧城市建设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特别是对微观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智慧城市实践和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需要实证检验。本文利用中国2012年开始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倍差法,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表征的企业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1)试点城市中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显著高于非试点城市中的企业,印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否定了“索洛悖论”;(2)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随时间不断增强,对东部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强,对于民营企业的刺激效果优于国有企业,且能够缩小企业之间初始效率的差距;(3)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种方式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创新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效果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异质性。本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实证检验,诠释了智慧城市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 李涛 李国平 薛领
  • 2022 Vol. 40 (11): 1968-1978.
  • 摘要 ( )
  •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 组态视角下基于TOE 的可转化专利特征因果推断
  • 何喜军 石安杰 武玉英 李建霖 庞婷
  • 2022 Vol. 40 (11): 1979-1990.
  • 摘要 ( )
  • 从专利技术(T)、组织(O)、环境(E)三个维度构建可转化专利特征的TOE框架,利用LASSO和熵值法进行多维特征筛选与融合。结合NCA和fsQCA方法,探索专利可转化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组态,揭示可转化专利形成的驱动模式和内在机理。通过燃料电池领域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可转化专利的形成是多维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三种驱动模式:专利价值和组织实力混合驱动、专利价值和组织合作混合驱动、组织实力驱动,专利多维特征与可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多重并发和多种方案等效的特点。同时,基于组态分析结果,构建了可转化专利形成的CDEF机理模型,即:满足各类技术需求是专利可转化的根本动因,专利价值高、组织实力强和多组织合作这三个核心条件,以及文本特征、供给环境这两个辅助条件的复杂交互构成了可转化专利形成的多元路径。
  • 基于重大科技工程的“卡脖子”技术突破机制研究
  • 宋立丰 区钰贤 王静 刘箭章
  • 2022 Vol. 40 (11): 1991-2000.
  • 摘要 ( )
  • 中国高端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面临“卡脖子”的现象突出,“卡脖子”技术问题成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重大科技工程的新视角,全面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整体技术、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三种不同类型“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过程,尝试回答新型举国体制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其在解决“卡脖子”技术过程中发挥什么优势。研究发现:(1)“卡脖子”情境的分析要素包括技术属性、价值定位和内外部环境;(2)重大科技工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一种典型实践方式,其突破技术瓶颈的优势实际上是新型举国体制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优势;(3)面对不同的“卡脖子”情境,新型举国体制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优势以及技术创新管理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卡脖子”情境形成有针对性的突破路径。本文揭示了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基于重大科技工程 “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为“十四五”时期破解“卡脖子”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数字化下后发企业多维能力协同机制:华为启示
  • 张娜娜 谢伟 梅亮
  • 2022 Vol. 40 (11): 2001-2009.
  • 摘要 ( )
  •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 企业数据向善:概念、测量与展望
  • 林晓玥 王天东 生帆 潘伟
  • 2022 Vol. 40 (11): 2019-2026.
  • 摘要 ( )
  • 近年来频发的大数据杀熟、隐私泄露等数据安全事件,促使实业界和学术界开始反思企业如何合理使用数据,用数据来做好事,企业数据向善成为极具研究潜力和研究价值的新领域。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企业数据向善的概念,将其划分为负责任的使用数据和数据慈善两个维度,并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基础观、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公共物品等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发企业数据向善量表,最后提出企业数据向善未来研究的五大议题。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企业数据向善理论研究,为未来的企业数据向善研究执炬,不仅对学术界关注企业数据向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实业界实施数据向善造福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 学术创业的技术学习系统研究
  • 于若溪 陈芹芹 张胜 张岭
  • 2022 Vol. 40 (11): 2027-2034.
  • 摘要 ( )
  • 学术创业的涌现是大学基础研究向工业技术领域扩张的必然结果,现已成为发达国家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然而,现有研究普遍将学术创业实验室端的技术学习视为技术学习的全部,未能绘制学术创业技术学习的内在机制和总廓。文章通过对学术创业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学术创业的技术学习系统由实验室端的“干中学”学习子系统和用户端的“用中学”学习子系统构成,两个子系统各不相同、互为补充且互不替代,共同构成循环反馈的创新迭代机制;并且,学术创业团队主导并管控“用中学”子系统将有效提高创新迭代效率,政府有目标、有组织的供给新技术场景有力推进学术创业团队打通自主创新链路。
  • 用户体验对创业机会迭代的影响研究———基于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张洪金 胡珑瑛 谷彦章
  • 2022 Vol. 40 (11): 2035-2044.
  • 摘要 ( )
  • 企业通过创业机会迭代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利用用户体验促进创业机会良性迭代对提升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但现有文献关于用户体验对创业机会迭代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度探索。本文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编码的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用户体验、利益相关者共识与创业机会迭代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创业机会迭代是由迭代动机、迭代实施和迭代结果构成的持续过程。用户体验是贯穿于创业机会迭代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利益相关者共识是用户体验对创业机会迭代作用的调节因素。研究成果丰富了用户体验、利益相关者共识与创业机会迭代的理论内涵,研究结论为在位企业和新创企业进行创业机会迭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 角色冲突对平台依附型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 潘宏亮
  • 2022 Vol. 40 (11): 2045-2054.
  • 摘要 ( )
  • 平台主导者的网络效应和赢者通吃效应致使平台依附型创业者在平台演化过程中不断面临角色冲突,创业者角色冲突势必影响到平台依附型新创企业绩效。平台依附型新创企业需要基于知识的关键能力实现以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减轻数字平台演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基于308份调研问卷,运用SPSS25.0和Mplus8.0软件,本文探索创业者角色冲突对平台依附型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索基于知识的关键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创业者角色冲突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关系;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创业者角色冲突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独占能力正向调节创业者角色冲突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管理能力正向调节创业者角色冲突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新创企业的企业年龄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该研究结论可为平台依附型新创企业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指导。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
  • 韩兆安 吴海珍 赵景峰
  • 2022 Vol. 40 (11): 2055-2064.
  • 摘要 ( )
  • 基于中国2013-2018年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的事实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地区创新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实用型和外观型创新的驱动作用显著强于对发明型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结构性特征;知识流动在数字经济驱动地区创新发展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且对不同创新类型的中介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地区差异,发达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效应显著高于经济水平落后城市;知识流动在同级别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跨级城市,知识流动在经济落后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城市。数字经济能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助力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强合作”与均衡发展,为中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政策依据。
  • 区域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 黄永春 邹晨 吴商硕
  • 2022 Vol. 40 (11): 2065-2076.
  • 摘要 ( )
  • 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效率和创新差距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区域空间结构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两种机制发挥作用;多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缩小创新差距,且主要通过规模互借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要素流动效应三种影响机制发挥作用;单中心空间结构更适合处于效率驱动阶段的省市,对于创新驱动阶段省市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则更有利于创新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发展与颠覆性创新
  • 孟凡生 赵艳
  • 2022 Vol. 40 (11): 2077-2092.
  • 摘要 ( )
  • 基于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三个维度,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阐述了智能化发展是否促进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实证方面检验了颠覆性创新在智能化发展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颠覆性创新水平,是新时代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主要途径;智能化发展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机制间接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发现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更明显;最后,企业智能化发展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