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探微“元宇宙”:概念内涵、形态发展与演变机理
  • 张辉 曾 雄 梁 正
  • 2023 Vol. 41 (5): 769-776.
  • 摘要 ( )
  • 针对当前元宇宙的发展态势和理论研究,本文重新界定了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元宇宙的样态本源可追溯至数字化数据,其技术源头则是各类数字化数据生成技术。根据数字样态的作用场域和虚实世界互动过程的主体跨域性等两个拓扑维度,可将元宇宙划分为四类阶段性形态:纯数字化 世界、数字孪生世界、虚实互构世界和虚实协同世界。将元宇宙置于数字样态的整体演进历程中发现其四种发展形态之间的演化机理,即,纯数字化世界与传统网络空间紧密相关而成为元宇宙创新的首选之地,数字孪生世界的元宇宙侧重于工业实在世界,虚实互构世界综合了纯数字化世界和数字孪生世界的结构与功能,虚实协同世界则是人类数字化观念革新的驱使下虚实互构世界的高级形态。本文澄清了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形态发展与演变机理,为后续的产业政策制定和治理体系建构提供了学理基础。
  • 试点为什么失败:国际组织与中国计划免疫的起步
  • 王程韡
  • 2023 Vol. 41 (5): 787-796.
  • 摘要 ( )
  • 全球公共卫生从初级卫生保健到选择性初级卫生保健的转型,通常被解释为战后福利国家的瓦解或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在批判性地回顾既有政策试点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了“重组社会”的概念框架,对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所合作开展的两组平行试点进行了详细考察。研究发现,影响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参与试点的每一方都“相当有利可图”。比如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胡乱应对、渐进调适”的旨在完成WHO综合评价的努力,反倒被WHO视为理念上的背叛。研究进一步呼吁打开所谓公共卫生全球治理转型的黑箱,关注重组社会中力量的倒转。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国家科研资助的成果披露制度研究
  • 沈健 钟 卫 徐 洪
  • 2023 Vol. 41 (5): 797-806.
  • 摘要 ( )
  • 国家科研资助过程中,成果披露是解决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键手段,是维护科技安全、明晰产权归属、优化成果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成果披露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个人-单位、单位-国家双层道德风险模型,对比中美两国成果披露制度发现,美国综合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服务国家目标的实现,中国国家科研资助尽管有着科学而明晰的政策目标,在由“国家统管”到“国家授权”的过程中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成果披露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必要强化制度建设、平衡权利结构、厘清功能定位,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科研资助成果披露制度。
  • 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杨瑾 王一辰
  • 2023 Vol. 41 (5): 807-817.
  • 摘要 ( )
  • 智能化转型作为提升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受到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现有研究少有将多因素共同纳入同一系统中进行探讨。通过运用多案例扎根的方法,梳理和归纳了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6个因素,并结合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四个维度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组态视角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装备制造业在不同维度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2)在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智能管理平台的构建。(3)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技术与研发投入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替性。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案例分析,为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策略依据。
  • 逆向技术溢出、自主技术创新与中国碳排放强度
  • 方叶祥 卢一斌
  • 2023 Vol. 41 (5): 818-829.
  • 摘要 ( )
  • 本文选取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各省逆向技术溢出强度与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过程中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逆向技术溢出会显著抑制本地碳排放强度,也会通过空间效应抑制周边地区的碳强度,且自主技术创新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地区母公司能对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发展产生杠杆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本地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受到东西部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影响;当投资东道国为“一带一路”部分国家时,逆向技术溢出依然能够抑制中国碳排放强度,但自主技术创新不再发挥中介效应;本文为推动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任务提供了理论借鉴。
  • R&D 要素配置、碳排放及绿色技术转移纠偏作用
  • 严翔 黄永春 胡世亮 钱昕怡
  • 2023 Vol. 41 (5): 830-840.
  • 摘要 ( )
  • 强调自主研发创新的技术减排固然重要,但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背景下,通过绿色技术转移(GTT)纠偏R&D要素配置扭曲以实现效率减排,可能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资源错配理论,剖析并检验R&D要素配置扭曲对碳排放的影响及GTT的纠偏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的R&D人员与资金均存在配置扭曲现象,且人员错配程度高于资金;(2)R&D要素配置扭曲显著加剧了碳排放,资金错配的碳排放影响更大;(3)GTT对R&D要素配置扭曲所致的碳排放,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与纠偏作用;(4)GTT “数量”和“质量”的发展水平,都可影响R&D要素配置扭曲与碳排放间的非线性门槛效应,目前长三角已可通过GTT数量增加的纠偏路径实现碳减排,而在质量提升方面的纠偏效能仅能对碳减排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因此盘活存量技术、促进城际GTT的“增量提质”,充分发挥其对R&D要素配置的纠偏效能,是突破资源约束,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务实路径。
  • 数字技术发展、时空动态效应与区域碳排放
  • 刘婧玲 陈艳莹
  • 2023 Vol. 41 (5): 841-853.
  • 摘要 ( )
  • 数字技术浪潮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技术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84个城市2011-2017年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发展综合指数,实证检验了二者关系的总体效应以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能显著降低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并且随时间推移这种碳减排效应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技术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中介路径除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这一直接渠道还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间接渠道;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降低邻近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有助于形成地区间协调发展的碳减排格局;另外,相较于中西部城市和外围城市,数字技术在东部和中心城市才能发挥显著的抑制碳排放作用。基于上述发现,本文从提高数字基础设施能耗效率、进一步破除行政和产业壁垒以及采取因地制宜的数字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顺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金水英 周枫凯
  • 2023 Vol. 41 (5): 854-864.
  • 摘要 ( )
  • 在中非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向非洲跨国子公司进行顺向知识转移是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手段。基于全球价值链中领先企业向海外落后企业投资的顺向知识转移机制,从转移过程的参与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母公司对非洲子公司投资顺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105家在非洲设有子公司的中国跨国公司的调研数据分析验证得到:中国母公司转移能动性、非洲子公司接收能动性和情境相似度对顺向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隐嵌性对顺向知识转移绩效作用不显著。最后也对实证结果给出了解释和讨论,并得出管理启示。
  • 研发人员专利信息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代志在 朱雪忠 徐晨倩
  • 2023 Vol. 41 (5): 865-873.
  • 摘要 ( )
  • 促进技术信息传播是专利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仅有少量文献为专利信息的披露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现有文献与调查数据显示,部分研发人员并未将专利文献作为技术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与理论和制度预期相反。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信息质量理论,对创新过程中研发人员的专利信息利用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行为意愿和知觉行为控制是专利信息利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专利信息利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相关性、感知可靠性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而易于理解性与行为态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加深了现有研究对研发人员专利信息利用行为的理解,可为政府优化专利信息利用政策、完善专利披露相关制度提供指引。
  • 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
  • 刘霄 孙俊华
  • 2023 Vol. 41 (5): 874-885.
  • 摘要 ( )
  •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在人才数量日益丰沛的基础上,能否吸引并留住科研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工作满意度是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利用《自然(Nature)》杂志2021年对全球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各国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科研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较低且离职倾向较高。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本文提出要以激发和保持科研人员自主的创新动机为人才管理的首要目标,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薪酬和福利水平;保证科研人员工作投入的基础上,平衡科研人员的工作与家庭生活;领导在给予科研人员支持的同时,要提供更多的项目参与和职业发展机会。
  • 企业研发投入、ESG 表现与市场价值———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调节效应
  • 王晓红 栾翔宇 张少鹏
  • 2023 Vol. 41 (5): 896-904.
  • 摘要 ( )
  • 研发活动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责任和数字经济的重视度提升,ESG和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企业研发投入、企业ESG表现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机理,以及数字化水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研发投入会使得企业的ESG表现更好,且企业ESG表现在企业研发投入对其市场价值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在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此外,通过采用Sobel检验、替换变量法以及时间滞后项等方式对上述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验证。根据结果,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ESG表现,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
  • 创业孵化平台生态优势的量表开发与检验
  • 陈凌子 周文辉
  • 2023 Vol. 41 (5): 905-915.
  • 摘要 ( )
  • 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协调平台参与者力量有效突破创业资源价值转换瓶颈,形成创业孵化平台生态优势。现有文献对生态优势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测量工具。本研究基于理论与文献基础,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以5家创业孵化平台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创业孵化平台生态优势的内涵和维度,根据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编制初始测量量表,对369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创业孵化平台生态优势包括生态多样性、生态共生性和生态进化性三个维度,最终呈现的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量表基础和测量工具。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有机协同———双循环格局下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
  • 雷小苗 杨 名 李良艳
  • 2023 Vol. 41 (5): 916-924.
  • 摘要 ( )
  •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辩证统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战略载体,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从系统论看,国内、国际创新活动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1+1>2非加和性等特征。“科学-技术-市场”理论框架中,三个子系统互相衔接、有效联动、协同作用是实现自立与开放协同的基础。“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和“自立”与“开放”协同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双循环”格局下促进自立与开放协同的路径包括:一是合作模式多元化:加强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推动“外循环”下大小循环相结合的多元开放模式。二是内部协作高效化:弥合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断裂”,提升“内循环”下的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内外循环协同化:以内促外,以外提内,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双轮驱动。
  • 数字化能否实现企业绿色创新的“提质增量”? ———基于资源视角
  • 肖静 曾萍
  • 2023 Vol. 41 (5): 925-935.
  • 摘要 ( )
  • 随着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其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提升是亟待探索的待解课题。研究基于资源视角,以2015-2020年748家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并对创新资源投入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相对而言,更能提升绿色创新质量。(2)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和创新财力资源投入在数字化与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和数量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3)相较于非国有、无政治关联、东部地区的企业,国有、有政治关联、非东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更能实现绿色创新的“提质增量”。(4)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化对企业价值的直接正向影响尚不显著,但绿色创新质量在其中起到了显著的中间传导作用。
  • 技术创新与中产阶层演变———基于CFPS 面板数据的公共与私营创新的异质性分析
  • 游杰 邵宜航
  • 2023 Vol. 41 (5): 950-960.
  • 摘要 ( )
  • 本研究考察技术创新是否提升了我国的中产阶层规模及其影响路径。利用2010-2020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微观视角展开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中产阶层的规模;但国家创新体系中公共和私营两种不同主体的创新对中产阶层的演变则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共创新既提升了技能型中产的就业规模,也推动了非技能型中产就业规模的增长,可以“无偏地”扩大中产阶层;而私营创新虽然提升了技能型中产的就业规模,却可能对非技能型中产就业规模存在负向影响,将“有偏地”影响中产阶层。本研究显示了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了技术创新对中产阶层扩张的正向效应,使得中产阶层规模随技术创新而增长。该研究为扩大我国中产阶层规模与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