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 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
  • 万劲波;张琳
  • 2010 Vol. 28 (6): 801-808.
  • 摘要 ( )
  • 随着技术预见兴起,产业预见及长远决策等与创新发展相关的各类分散式及组合式预见活动逐渐受到各国重视,相关预见活动的系统性整合趋势日益明显。论文首先分析了开展创新发展综合性预见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将创新发展相关预见活动整合为战略预见”,进而探讨了战略预见的基本内涵和理念,然后从社会发展“三类结构关系”角度构建了战略预见的基本框架,从“价值链”和“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战略预见的基本方法,最后是对综合性预见活动新近发展的概览及展望。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TRIZ与技术认识论
  • 潘恩荣
  • 2010 Vol. 28 (6): 816-821.
  • 摘要 ( )
  • TRIZ是基于百万份发明专利的统计而提炼出来的技术方法,是技术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的精髓。利用TRIZ等技术方法为技术认识论提供辩护,符合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精神,即任何关于技术的哲学分析必须基于充分的、可靠的关于技术的经验描述之上。在技术认识论中,使用TRIZ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催生了技术方法论。此外,对TRIZ本身的研究也将是技术方法论的重要研究课题。
  • 混合聚类方法用于科学结构研究——以“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为例
  • 张琳;梁立明;FrizoJanssens;WolfgangGlnzel
  • 2010 Vol. 28 (6): 837-845.
  • 摘要 ( )
  • 在前期的相关研究中,一种基于“引文-文本”相似度的混合聚类方法被用来对2002-2006年期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8305种期刊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22聚类和7聚类两种体系。与之前的宏观分析不同,7聚类体系中的一个特定的聚类,即“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聚类,将被集中研究。该聚类的内部学科结构以及其在22聚类体系中如何分解为三个子聚类将被细致地讨论和分析。对聚类之间的互引网络以及聚类中不同类型的“重要期刊”进行了展示,此外,还进一步将该聚类中760种期刊的混合聚类结果与Thomson-Reuters公司的ESI学科分类进行了对比,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对该领域内部的科学结构进行了量化解读。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节能技术产业间溢出的机理与实证测评
  • 伦蕊
  • 2010 Vol. 28 (6): 865-871.
  • 摘要 ( )
  • 基于节能技术产业间溢出的考虑来解析中国的能源强度下降现象。在分析了不同的节能技术产业间溢出途径如何形成一种产业间节能技术的内在关联机制,以及它如何对产业的节能降耗发挥协同影响效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工业5大部门的节能技术溢出活动都很活跃。对于纺织服装产业链上节能技术溢出水平的测评结果进一步表明,基于产品关联的前、后向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上述结论有望为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尤其是针对高能耗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知识工作的结构性特征对生产率的作用研究
  • 杨丹
  • 2010 Vol. 28 (6): 887-893.
  • 摘要 ( )
  • 在对知识工作的结构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知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生产率关系模型,指出对于知识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过程并不必然导致最优生产率,知识工作生产率随着其程序化、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工作,由于其创新性要求以及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不同,最优生产率对应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程度也有所不同,知识含量越低的岗位,其最优生产率对应的程序化、规范化程度越高; 知识含量越高的岗位,其最优生产率对应的程序化、规范化程度越低。掌握知识工作的结构性特征规律,努力实现知识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挖掘知识工作中的创新行为。该模型的建立为企业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选取提供了借鉴,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知识特性与组织情境研究
  • 关涛
  • 2010 Vol. 28 (6): 902-911.
  • 摘要 ( )
  • 为了分析知识特性在不同组织情境下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构建了以组织情境因素(动机、吸收能力、组织支持)为调节变量的知识特性(默会性、简单嵌入性、复杂嵌入性)作用模型。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收集问卷后,通过多重回归验证了模型拟合情况。结果显示,默会性、简单嵌入、复杂嵌入、吸收能力和组织支持的作用显著,而考虑组织情境因素与知识特性的交互作用时,知识特性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尤其重要的是默会性与组织支持交互作用后,原先默会性的阻碍作用转化成了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ODI与中国自主创新: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 汪斌;李伟庆;周明海
  • 2010 Vol. 28 (6): 926-933.
  • 摘要 ( )
  • ODI对母国的自主创新效应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论题,自主创新效应也是中国“走出去”过程中国家战略预期的关键之一。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ODI与母国自主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ODI对其自主创新的影响,运用适当模型和1991—2006年中国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ODI在整体上对中国自主创新存在显著正面的反向溢出效应,ODI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越强,而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效应则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利用ODI实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提高我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 研发团队创新气氛的维度开发与结构验证
  • 王黎萤
  • 2010 Vol. 28 (6): 952-960.
  • 摘要 ( )
  • 结合我国研发团队的创新特征和开放式创新背景,对West等提出的团队创新气氛研究进行细化和补充,通过项目收集与预试,最终编制了包含29个项目的团队创新气氛测量问卷。收集了215个研发团队中651名成员的正式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萃取研发团队创新气氛八因子结构维度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检验八因子模型和单因子、二因子、四因子和高阶模型等备择模型的拟合比较,结果显示团队创新气氛的八个构面虽然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仍然具有一阶八因子结构。所得结果为研发团队创新气氛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出相应管理建议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