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科学学理论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
  • 冯泰文;孙林岩;何哲;张颖
  • 2009 Vol. 27 (6): 837-843.
  • 摘要 ( )
  • 通过对世界多个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尚未达到制造业发展的拐点,制造业仍是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加速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只有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只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发展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服务型制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迫切要求,并对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重新定义了服务型制造,并建立了服务型制造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模型。
  • 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重新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视角
  • 项后军;朱晓艳;朱瑞忠
  • 2009 Vol. 27 (6): 853-861.
  • 摘要 ( )
  • 从集群中核心企业成长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核心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重新分析和梳理,分别从规模成长和创新增长两个方面,对集群理论中一直得到肯定的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集群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行业性核心企业的背景下,现有文献思路中十分强调的集群因素已经不再是影响核心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且对企业的规模成长和创新增长表现出不对称的影响;反过来,研究发现,企业自身因素以及产业因素,才是对于核心企业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这一结果不仅不支持既有的“企业集群化成长”定论,而且显示出,集群理论研究的重心应该重新从集群层面回到企业层面上来,且需要更多地重视集群外部产业(行业)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
  • 政府科技资助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 程华;赵祥
  • 2009 Vol. 27 (6): 862-868.
  • 摘要 ( )
  • 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引入产业间技术相近度的概念,基于广义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测度政府科技资助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并采用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006)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政府科技资助、企业自筹R&D等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政府科技资助存在溢出效应,其他产业中企业自筹研发资金也存在溢出效应,而且,政府科技资助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产业中企业自筹研发资金的溢出效应;(2)企业研发强度影响政府科技资助的溢出效应;(3)科技资助强度影响政府科技资助溢出效应。对于资助强度大于3%的产业,政府科技资助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政府科技资助对中等资助产业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高资助产业。研究对我国政府制定创新资助政策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价值性差异、知识域结构与知识计量研究——基于知识的一般性经济原理
  • 高政利;梁工谦
  • 2009 Vol. 27 (6): 881-888.
  • 摘要 ( )
  • 知识分类的混沌现象,不能较好解释知识的动态转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据知识拥有的主体不同,从异质动态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并反映知识价值差异性特征角度,对具有整合、交易价值属性的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同质知识和异质知识,按照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关系,从静态到动态螺旋上升整合过程,提出了可用于规范经济学理论阐述的静态知识、静态点知识、个体动态点知识、个体结构知识、个体边际结构知识、组织结构知识、组织边际结构知识等知识域纳入到经济学原理框架下分析、评价和计量,并揭示了知识租金在相对溢出和绝对溢出效应影响下,知识经济战略选择是专业化技术跳跃的创新产品知识速度经济→持续改进与学习的知识固本规模经济→研发专业化更新产品的速度经济交替循环战略发展组合过程,是知识经济规模总量与速度经济净增加量交替转换竞争战略关系.
  • 创业者先前工作经验与新企业初期绩效关系研究
  • 薛红志;王迎军;田莉
  • 2009 Vol. 27 (6): 896-903.
  • 摘要 ( )
  • 利用天津市2006年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新企业数据,考察创业者先前工作经验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新企业能否取得较好绩效的关键并不在于创业者有无先前工作经验,而是取决于拥有什么样的工作经验。首先,工作经验的性质,即工作经验与创业者在新企业中所承担工作的匹配性越高,新企业初期绩效越好,但工作经验与新企业所处行业的匹配性对绩效并无显著影响。第二,不同职能类型的工作经验对初期绩效有不同的影响,研发经验显著正向影响初期绩效,但市场营销、财务、一般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经验则无显著影响。最后,创业者工作经验的职能多样性有利于新企业绩效。
  • 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的动力机理分析:来自A铁路企业的证据
  • 杨屹;宋炜;党兴华
  • 2009 Vol. 27 (6): 910-917.
  • 摘要 ( )
  • 分析推动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的内外部动力因素及机会动力因素,测度各动力因素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贡献率。建立贡献率测度模型,提出反映动力因素间关联作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的测算方法,并通过比对A企业的访谈评价与数据分析验证模型适用性。定量解释A企业突破关键技术过程中各动力因素的贡献,并在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的基础上提出外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及机会动力因素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113%、4811%、2076%才能达到最适优化。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的效果体现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上,这有赖于动力因素形成合力后的优化与协调,而最适优化则归因于调整各因素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之后的最优取值区间。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知识创新战略选择研究
  • 吴崇;胡汉辉;吕魁
  • 2009 Vol. 27 (6): 947-954.
  • 摘要 ( )
  • 针对企业战略理论和知识理论契合的趋势,以及现有企业能力理论抽象而失措的特点,利用动态规划理论构建了基于核心刚性超越的动态能力的数理定义,指出了动态核心能力的实物期权本质;利用相关模型分析了核心刚性超越阶段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功能定位和决策机理。研究表明,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实际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最优化过程,需要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方向引导,内在地形成了核心刚性超越阶段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核心决策,对应着战略时机和战略形式的最优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