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专稿

科学学理论

  • 吴学周“计划科学”思想管窥
  • 付邦红
  • 2008 Vol. 26 (6): 1149-1156.
  • 摘要 ( )
  • 揭示1942年吴学周拟定的《我国战后科学研究计划刍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计划所反映的思想、思想的来源、背景和实质等。认为:吴学周是坚持“计划科学”的,他的计划限于应用科学并充分考虑计划中的“自由”,计划应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科研机构体系,其次是各方的“合作”。《刍议》的理论来源有贝尔纳的“计划科学”理论,也有波兰尼的“科学自主性”理论,更有国内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作为基础。其实质是完善建制化的尝试,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运用计划理论对科学发展进行“计划”。计划中的机构体系是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体系。其中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科学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女性主观偏好对我国科技界性别分层的影响
  • 赵兰香;李乐旋
  • 2008 Vol. 26 (6): 1157-1163.
  • 摘要 ( )
  • 在科技界,男女科学家在产出和地位方面的差异是显著存在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科学家发表成果的差别越来越大。对造成男女科学家地位和成就分化原因的研究一直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在2006-2007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从科技女性主观价值偏好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主观偏好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技女性主观价值取向与男性相比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该结果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我国科技界性别分层现象进行了解释。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与选择的研究
  • 卢文光;黄鲁成
  • 2008 Vol. 26 (6): 1201-1209.
  • 摘要 ( )
  • 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是新兴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深入探讨新兴技术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对现有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技术预见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新兴技术的评价与选择中,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模糊一致性矩阵对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方法是利用所谓的优先关系系数来描述技术方案间的优劣,从而可以避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中隶属度的确定问题,故当定性评价因素较多、隶属函数的建立较难把握时,其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 基于熵权-G1法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 迟国泰;祝志川;张玉玲
  • 2008 Vol. 26 (6): 1210-1220.
  • 摘要 ( )
  • 利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的G1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建立了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科学技术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2000-2005年期间的科技发展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构建了包含治理工业污染投资等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G1法确定指标权重时,对准则层和各指标层分别用G1法赋权,解决G1法直接对指标层赋权、无法对准则层进行评价与排序的问题。三是对主观赋权G1法与客观赋权熵权法得到的权重组合赋权。这就避免了现有研究的客观赋权法无法反映专家经验、或主观赋权法无法反映客观条件变化的双重弊端。
  • 中国环境治理效率的国际比较和历史分析——基于DEA模型的研究
  • 董秀海;胡颖廉;李万新
  • 2008 Vol. 26 (6): 1221-1230.
  • 摘要 ( )
  • 运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我国的环境治理效率进行了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分析。国际比较结果发现,我国的环境治理效率较低,只有治理效率高国家的三分之一水平。而历史比较结果却表明,我国的环境治理效率十几年来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通过对比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结果,发现导致环境治理低效特征和原因存在矛盾:从国际比较层面看,我国的环境治理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具有规模效益递增效应,但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看,我国的环境治理效率却基本上具有规模效益不变的特征;从国际比较层面看,通过提高我国的污染控制和环境建设输出,可以提升我国的环境治理效率,但从历史发展层面看,导致最近十几年环境治理效率变化,却是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而这两方面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禀赋和社会其他制度实施的影响,真正易受环境治理制度实施影响的污染控制和环境建设输出变动不大。
  • 标准竞争——闪联的案例研究
  • 薛卫;雷家骕
  • 2008 Vol. 26 (6): 1231-1237.
  • 摘要 ( )
  • 研究表明在网络效应显著的信息产业,安装基础是标准竞争的核心目标。而标准发展与战略协同演进对于扩大安装基础、实现标准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从现有理论出发,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闪联标准及其国际化历程作了细致的考察和探究。通过分析闪联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战略组合,从垂直整合和水平竞争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对中国企业开展标准竞争有启示意义的整合框架。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微观计量LPM模型在同行评议专家选择中的运用
  • 王俭;景衍斌;陈锐;赵京兴
  • 2008 Vol. 26 (6): 1243-1247.
  • 摘要 ( )
  • 同行评议制度目前广泛运用于科研项目的审查、立项、监督及成果评价等领域。同行评议方法已成为贯穿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的一种方法。国内目前对同行评议的研究较多,但大都是定性和一般描述性研究,缺乏精确定量分析。本文利用线性概率模型对同行评议制度进行研究,这在国内同行评议研究中尚属首次。这种研究在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并且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提出新的结论和新的研究同行评议的方法,这对于指导科研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种定量评价仅是一个开端,后续将利用蒙特卡罗实验随机生成数据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一个基于系统思考理论的个体知识共享分析框架
  • 赵书松;廖建桥
  • 2008 Vol. 26 (6): 1255-1260.
  • 摘要 ( )
  • 以系统思考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知识共享既有研究成果的反思,认为知识共享既有研究成果具有线性思维性,而知识共享本身具有系统性特征,并主要表现在知识共享主体的系统性和共享过程的系统性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有必要整合知识共享既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知识共享分析框架,并从动机结构、系统边界和主观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动机结构是决定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首要因素,个体所在的系统边界对其知识共享主观机制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论文据此提出了优化动机结构、保持动机平衡和适当调整知识共享的系统边界两项知识共享推动策略。
  • 我国地震灾害治理中的知识共享制度研究
  • 张义忠;汤书昆
  • 2008 Vol. 26 (6): 1261-1266.
  • 摘要 ( )
  • 地震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地震灾害治理步入人本化、科学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我国地震灾害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初步确立了知识共享制度。会商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多种监测成果和科技人员群体智慧的结合;资源共享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物质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信息公开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信息的共享和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结合;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的结合。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演进逻辑——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解释
  • 沈能;刘凤朝
  • 2008 Vol. 26 (6): 1293-1299.
  • 摘要 (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20多年的实践,却未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上述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这种非效率均衡的成因。研究表明:制度变迁的初始禀赋、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与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得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得目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技术创新制度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特征,要打破目前的非效率均衡,需引入新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实现对现有单纯技术引进路径的替代,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 基于SD模型的RIS创新驱动力研究
  • 朱晓霞
  • 2008 Vol. 26 (6): 1300-1309.
  • 摘要 ( )
  • 高效率的创新驱动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将RIS的效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使结论更具有可靠性和现实意义,首次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RIS创新驱动力进行实证研究,构造出以对RIS中中小企业进行角色定位为目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对我国RIS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动态仿真,发现无论是从创新资金的直接来源上看,还是从政府对各创新主体的支持效果上看,中小企业的投入均对RIS的产出绩效影响最大,最后对此结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产业集群的演进:二次创新和组织学习
  • 郭京京;吴晓波
  • 2008 Vol. 26 (6): 1310-1315.
  • 摘要 ( )
  • 本研究运用二次创新理论,分析了在集群演进的过程中,其内部企业创新过程、学习模式及学习方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集群的形成、成长、成熟,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过程经历了由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到后二次创新的演变;学习模式由适应性学习、维护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进一步地,本研究指出了各学习模式所对应的学习方式,其中适应性学习以技术许可和干中学为主,维护性学习以顾客的反馈为主,发展性学习以反求工程为主,创造性学习以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和独立研发为主。
  • 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 江剑;官建成
  • 2008 Vol. 26 (6): 1325-1332.
  • 摘要 ( )
  • 本文使用DEA方法和技术创新的两阶段模型来测度我国LMT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相对效率并分析影响我国LMT产业创新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 我国中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最低,而低技术产业却拥有比高技术产业更高的创新效率; (2) 提高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效率是我国LMT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3)我国LMT产业在创新活动的各阶段主要表现为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加大LMT产业的创新投入更有经济价值。
  • 多元互构下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互动演化研究
  • 李宇;安玉兴
  • 2008 Vol. 26 (6): 1333-1340.
  • 摘要 ( )
  • 文在互构的分析框架下从双向互动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多元互构体系下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互动演化空间,动态解说了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并在互构逻辑下应用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对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规模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也同样影响企业规模,但是存在着滞后现象;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度较大,而技术创新对企业规模的解释度则相对较小。

书评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