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黄远浙 俞立平 杨丽华
-
2013 Vol. (7):
961-969.
-
摘要 (
)
-
本文用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的替代变量,专利作为技术的替代变量,采用面板数据、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全面分析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不同,贡献也不一样,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显著,而科学主要通过技术间接发生作用,其直接效应较弱。经济增长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科学与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与技术互动关系显著,形成良性循环。科技一词在很多场合特指技术,而非科学与技术,最后对科学与技术投入结构进行了讨论。
-
技术的耦合功能及企业的起源与规模
-
靳清 齐建国 贾全星
-
2013 Vol. (7):
970-975.
-
摘要 (
)
-
工业革命见证了工厂的兴起,工厂的壮大又延续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如此前后继起的现象必然存在广义的因果关系。新的复杂性科学对解释这种复杂性现象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本文尝试用“耦合理论”解说企业的起源、规模和特征,企业是技术把资本和劳动耦合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企业的规模取决于耦合系统的控制变量(技术)的大小。技术是企业组织中的中枢,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组分。用耦合理论解说企业的起源是新颖的,也是有力的。
-
知识协同的内涵、要素与机制研究
-
徐少同 孟玺
-
2013 Vol. (7):
976-982.
-
摘要 (
)
-
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现有文献对知识协同概念内涵、关键要素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尚存在认知差异。本文以知识协同相关文献为调研对象,针对知识协同内涵、要素和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论述,并围绕机制体系提出了知识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以期得到关于知识协同的本质认识和发展轮廓,最后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协同的基础理论和思想体系的研究。
-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任磊 张超 何薇
-
2013 Vol. (7):
983-990.
-
摘要 (
)
-
本文以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抽取公民对科技的兴趣度、参与度和科技信息来源等因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模型的信度、效度检验,定量分析了教育、大众媒体、科普场馆和设施等因素对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通过与美国学者构建的相应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社会语境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特点,给出有效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模式和途径。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理论与案例研究
-
眭纪刚
-
2013 Vol. (7):
991-997.
-
摘要 (
)
-
在演化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协同演化概念,梳理协同演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协同演化框架下分析技术与制度的关系,认为二者既不是单向决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互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协同演化。以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为案例,讨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演化过程与机制,认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和制度协同演化的结果,最后给出若干政策启示。
-
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过程的替代性逻辑:以车用柴油机技术进步为例
-
孙喜
-
2013 Vol. (7):
998-1005.
-
摘要 (
)
-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将高技术成果引入传统产业,即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我国学术与政策主流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装备升级。本文以车用柴油机工业过去四十年的技术进步为例,说明上述主流观点的片面性。本文认为,与被动地等待装备升级相比,自主的产品开发使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了充分的内生性特征和渐进性特征,并因此成为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主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基于这一理论立场,文章最后归纳了我国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面临的形势及相关政策启示。
-
技术变革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
-
陈锐 周永根 沈华
-
2013 Vol. (7):
1006-1012.
-
摘要 (
)
-
随着技术变革的深入发展、技术标准特征和本质的变化,以综合标准化为特征的现代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在分析标准壁垒时代技术变革和技术标准的发展态势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技术变革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以综合标准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总结了实现技术变革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的政策措施。
-
基于专利耦合的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可视化研究
-
洪勇 李英敏
-
2013 Vol. (7):
1013-1021.
-
摘要 (
)
-
企业间技术相似性是企业技术情报分析的重要内容。为了给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技术竞争与合作对象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提出基于专利耦合的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分析方法与流程。首先,综合比较了目前理论研究中的相关方法,指出专利耦合分析能较为准确、实时地体现出企业间的技术相似性。然后,在阐释专利耦合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企业间专利耦合强度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有效区分多对耦合对象之间耦合强度的差异。再将专利耦合分析与相关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相结合,构建了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可视化分析与应用流程框架。最后,以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为例论证了基于专利耦合的企业间技术相似性可视化分析流程与应用效果,为企业相关技术情报分析实践提供参考。
-
中国R&D投入强度国际比较与分析
-
陈实 章文娟
-
2013 Vol. (7):
1022-1031.
-
摘要 (
)
-
摘要:中国当前的R&D投入强度与世界各国相比处于何种水平?如果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研发水平,应该是加大政府投入还是加大企业投入?中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三类研发活动的发展是否平衡?造成中国基础研究强度偏低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中国政府和企业今后将如何调整研发投入格局和投入强度,才能改善研发活动不平衡的状况,并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研发能力与水平?这些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
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R&D创新效率
-
李勃昕 韩先锋 宋文飞
-
2013 Vol. (7):
1032-1040.
-
摘要 (
)
-
采用超越对数型随机前沿模型,在考虑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等因素的情况下,实证分析了2004-2010年间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工业行业R&D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行业R&D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虽然,环境规制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行业R&D创新效率提升,但环境规制强度与R&D创新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即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行业R&D创新效率提升有“度”的限制,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反而不利于工业行业R&D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行业R&D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性,在技术密集度较高,环境污染程度较小和R&D强度较高的行业中,环境规制对R&D创新效率促进作用会更加显著。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张红兵 张素平
-
2013 Vol. (7):
1041-1049.
-
摘要 (
)
-
为揭开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大量存在的“有转移行为,无转移效果”的管理决策“黑箱”,尝试从知识、联盟企业和情境三个层面出发,在回顾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国内201家企业的有效数据,选取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的结构方程建模软件LISEREL8.70进行理论假设的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础知识的关联性、专业知识的差异性、发送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联盟企业间的承诺皆对知识转移有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联盟企业间的信任并不对知识转移有效性产生直接效应,而是通过承诺间接地对知识转移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
-
企业吸收能力重构与外部知识环境和绩效的关系研究
-
陈茵 徐二明
-
2013 Vol. (7):
1050-1059.
-
摘要 (
)
-
自“吸收能力”诞生以来,其研究视角正在逐渐转变。近三年来吸收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演进成为研究主流。此研究在国外最新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鉴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学习成本,企业不可能将其吸收子能力全部保持在巅峰水平,而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对子能力进行选择性投资,利用它们特定的组合推进企业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这个过程从整体上来看便是企业吸收能力随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动态重构。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113个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支持上述假设;同时还证明,外部知识环境也影响沟通机制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本文的理论创新点在于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研究企业吸收能力,指出其内部构成随环境变化的模式,以及沟通机制在其间的作用。此外,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对外部知识环境显隐性的判断,对吸收子能力进行选择性投资,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基础测度与实证研究
-
龙飞 张哲 戴昌钧
-
2013 Vol. (7):
1060-1067.
-
摘要 (
)
-
文章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用于测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内在知识基础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研究主体、推广主体和采纳主体(农民)对成果中所涉及的不同主体的隐性知识共享水平与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为今后更加深入的探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各种内在制约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也为我们更进一步的探寻一种更加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方向。
-
多维邻近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一项空间面板数据分析(1995-2010)
-
王庆喜
-
2013 Vol. (7):
1068-1076.
-
摘要 (
)
-
采用我国31个省份中5个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数据,基于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交互邻近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邻近性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相比普通面板分析而言,空间面板分析的估计更为准确;研发资本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要高于研发人员;不管是在地理邻近还是在技术邻近维度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溢出效应均很明显,其中技术邻近效应略高,然而基于二者的交互效应并没有明显增强;不同设定方式下模型系数存在差别,文章据此探讨了其背后的可能发生机制。
-
创业企业成长瓶颈突破:政企互动的中介作用与政策感知的调节作用
-
彭华涛
-
2013 Vol. (7):
1077-1085.
-
摘要 (
)
-
本文以政府部门推动创业企业成长的政策导向为自变量,以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政企互动为中介变量,以创业企业的政策感知为调节变量,以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瓶颈突破为因变量,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借助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回归模型,得出政策导向对于创业企业成长的瓶颈突破具有正向影响;政策导向通过政企活动部分中介作用于创业企业成长的瓶颈突破;政策感知对于政企互动与创业企业成长的瓶颈突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专利的美国技术创新领域分布结构演变
-
刘凤朝 傅瑶 孙玉涛
-
2013 Vol. (7):
1086-1092.
-
摘要 (
)
-
本文建立“时间-领域”分析框架,运用1963-2008年专利产出数据分析美国国家技术创新领域的结构演变。首先,运用排序-频度和集中度方法分析技术创新领域分布结构演变,结果显示美国国家技术创新领域分布逐步向少数技术领域集中,近年来维持“5-55”的基本格局,即排序前5位的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约占美国所有发明专利授权量的55%左右;其次,根据专利总量和相对增长率等指标分析了技术创新领域时间分布结构,将技术领域划为主导-成长型、新兴-成长型、主导-成熟型、萌芽(衰退)-滞长型四种发展模式,由各技术领域的变异系数特征发现主导-成长型和新兴-成长型的技术领域发展不稳定,主导-成熟型技术领域发展相对稳定。
-
集群企业跨边界网络整合与二元创新能力的共同演化:1989-2011年的纵向案例研究
-
徐蕾 魏江
-
2013 Vol. (7):
1093-1102.
-
摘要 (
)
-
摘要:集群企业跨边界网络整合是全球化背景下获取能力提升源泉的关键途径,而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共演理论为刻画两者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提供了理论和工具。为此,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国内一家具有20多年成长历史的大型集群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集群企业跨边界网络整合与二元创新能力的共同演化,研究发现:(1)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渐进式创新能力和突破式创新能力二元交互的动态演进过程。(2)二元创新能力动态转化反馈到网络形态变化是集群企业知识网络的多维边界突破,以及多维边界内外部网络协同整合。(3)跨边界网络整合要求二元创新能力提升以适应网络结构与关系的变化。
-
网络嵌入方式影响个体创新能力的扎根研究
-
唐四慧 杨建梅
-
2013 Vol. (7):
1103-1108.
-
摘要 (
)
-
网络功能取决于网络的结构,网络结构则是由网络上的个体行为决定的,因此网络功能的优化须从网络上个体行为的优化着手。本文以豆瓣社区中个体的读书时间序列数据、关注其他用户的序列数据及参加小组的关系数据,进行两两关系序列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由此得出个体嵌入网络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比有创新能力的个体组与无创新能力的个体组的行为过程,发现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有个体网络的嵌入,无创新能力的个体则没有网络嵌入。研究结论表明个体的网络嵌入行为可以按有创新能力个体的嵌入网络的方式进行优化,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了扎根理论研究中尊重数据,尊重过程的研究范式,这为规范过程网络研究及优化网络结构、改善网络功能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尝试。
-
创新政策激励机理的多案例研究——以利益相关者权利需求为中介
-
陈剑平 盛亚
-
2013 Vol. (7):
1109-1120.
-
摘要 (
)
-
本研究采取多案例研究思路并结合扎根理论编码方法,理论抽样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样本,探索构建了基于创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新政策对创新投入激励机理的框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 供给政策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高管、员工与合作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环境政策而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需求政策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合作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创新政策激励机理研究领域,具有在研究视角、样本选择、研究方法以及已有研究成果整合等方面的创新意义。最后,本文对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