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4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引文分析的本质与学术评价功能的条件性
李冲
2013 Vol. 31 (8):
1121-1127.
摘要 (
)
引文作为科学对话的一种方式是避免学术剽窃和保证学术研究可靠性的重要方法,其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基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知识观的研究表明,引文分析法用于学术评价具有合理性。引文分析法的合理性与学术评价功能的可靠性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使用引文分析评价学术的条件是对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实质性引文、程序性引文和形式性引文进行区分,同时,还要对引用过程中引用行为发生弃真错误和取伪错误两类错误的概率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子图结构对等的科学家合作网络角色辨识
刘亮 韩传峰 缪莉莉 曹吉鸣 姚晓勃
2013 Vol. 31 (8):
1128-1135.
摘要 (
)
辨识科学家合作网络的局部结构可以增进对科学家合作行为的理解。基于复杂网络子图搜索和社会网络结构对等性,提出基于子图结构对等的科学家合作网络角色辨识方法,并应用于复杂网络领域科学家合作网络角色分析中。研究界定了六种4节点子图的11种点位,讨论了复杂网络领域科学家合作网络点位特征,并依据科学合作特性将11种点位分为核心、中介和边缘三类角色;分析发现科学家角色种类的多样性,且其种类数与度、介数和接近性等中心性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基于角色相对数量分布将度排名前20位的顶尖科学家分为两个子群体。研究提供了社会合作网络个体行动者角色辨识的定量方法。
中国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测度和分析
谭晓 韩涛
2013 Vol. 31 (8):
1136-1140.
摘要 (
)
科技资源全球化流动与配置的趋势日益明显,而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范围掌控、调配科技资源的能力。基于SCI国际合著论文数据,综合应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国际合作整体发展态势、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倾向、优势和弱势学科国际合作地位差异、高质量成果国际合作依存性等四个角度分析中国2000年至2010年的国际合作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积极、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主导地位也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的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呈现出合作率与合作地位的奇异性,而且中国的高质量工作具有较高的国际依存性。
卓越学术国际合作特征研究——基于年代与国别的二维视角
缪亚军 李峰 戚巍
2013 Vol. 31 (8):
1141-1151.
摘要 (
)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首批“985工程”高校H-index论文中的国际合作论文为样本,从合作论文数量、合作国家、通讯国家及第一国家等方面考察了国际合作的时间与国别特征,主要有如下发现:(1)“211工程”与“985工程”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合作产出,而且改善了国际合作国家结构;(2)国际合作率与国际合作产出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但两者不一致的表现表明依赖国际合作模式提升论文卓越性的发展方式进入瓶颈期;(3)合作国家符合“80/20”原则,且主要合作国家由G7国家、金砖国家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三个集团构成;(4)中国对其卓越学术合作产出的控制能力与主导能力亟待加强;(5)在中国各阶段合作网络中,美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在各个阶段充当经纪人角色的国家,且对其他参与国的控制能力与中国相当。文末对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可能的改进进行了分析。
科技论坛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司法改革优化技术创新环境的研究
李峰
2013 Vol. 31 (8):
1160-1164.
摘要 (
)
司法效能是衡量技术创新环境的重要指标,司法在多个层面发挥对技术创新环境的支撑作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司法改革虽有一定成就,但效率价值定位不明,没有针对技术领域和非技术领域的差异完善司法程序,纠纷解决形成司法路径依赖。通过现实问题分析和中外有关司法改革比较,提出深化司法改革、促进技术创新环境优化的对策。
提高生物制药研发柔性的实用思路及启示——从失败中搜寻成功的机会
李天柱 马佳 刘小琴 冯薇
2013 Vol. 31 (8):
1165-1170.
摘要 (
)
许多生物制药研发失败项目对于提高企业研发柔性却具有极高价值。本文从生物制药研发失败的典型情况入手,分析利用研发失败项目提高企业研发柔性的实用思路,包括选择新适应症、个性化治疗、驾驭毒性、改善易用性、配置互补产品、改正低级错误等。进而从建立对待研发失败的正确态度、制定挽救失败项目的工作流程、开发专有技术、发展转化医学、参与信息网络等方面得到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启示。
我国博士后基金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绩效分析
樊威 刘文澜 杨芳娟 宋赛赛
2013 Vol. 31 (8):
1171-1177.
摘要 (
)
博士后科学基金自1985年设立以来,截止2011年底共资助博士后27412人,资助总额达到了6.9亿元,为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以我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统计分析和后续成长状况研究,验证我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对稳定博士后队伍,提供“第一桶金”,促进人才成长的作用;通过对首批受资助博士后发展现状的追踪和文献计量分析,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表明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帮助科学家凝练了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成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国际分散化生产约束了我国出口技术结构升级么?——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
陈晓华 刘慧
2013 Vol. 31 (8):
1178-1190.
摘要 (
)
摘 要:通过修正和完善Schott(2006)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测度出口技术结构的新方法,并借助该方法结合我国31个省级区域HS码的65章产品出口数据,测度了2002-2008年我国各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法系统GMM估计从东、中和西部三个区域层面研究了国际分散化生产对我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有:首先国际分散化生产对我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表现出先负后正的V型特征;其次近年来,我国各省级区域出口技术结构均有明显提升,但并不像Rodrik(2006) 测度的那么高,且区域间出口技术结构有“多均衡收敛”的发展趋势;最后我国出口技术结构有着与普通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提升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提升作用具有显著的边际递减效应。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利风险识别—基于企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漆苏
2013 Vol. 31 (8):
1191-1197.
摘要 (
)
以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专利侵权诉讼风险为研究对象,将企业专利侵权纠纷划分为默认、协商、诉讼和禁止四阶段,构建了企业专利纠纷发展动态模型。通过对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专利侵权案件实证研究,证明当两家企业处于同一、相似技术领域,发生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增加;伴随企业雇员增加、模扩大,企业之间发生专利侵权诉讼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而主要作为被告的中资企业, R&D投入增强可能提升专利侵权诉讼发生的概率。提醒企业开展专利清查和专利侵权诉讼预警的重要性。
我国科研机构知识生产效率研究
白俊红
2013 Vol. 31 (8):
1198-1206.
摘要 (
)
利用我国分地区科研机构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分析我国科研机构的知识生产效率状况。研究发现,我国地区科研机构知识生产的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且规模效率不高是制约其有效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对科研机构的知识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地区人力资本、政府与国外对科研机构的资助对科研机构的知识生产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为我国地区科研机构的知识生产效率提升提供启示。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Timmons的思想演变及其贡献:对创业学的再思考
葛宝山 高洋 蒋大可
2013 Vol. 31 (8):
1207-1215.
摘要 (
)
摘要:Jeffry A. Timmons教授是美国创业教育和创业学研究的权威领袖人物之一。他的逝世是创业学领域的一大损失。Timmons教授的学术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将对Jeffry A. Timmons的思想做一次概括性的追溯,重新挖掘他的学术成果在当前情境下的新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创业学习、创业能力、创业机会-资源一体化开发行为”的创业三要素模型,借此将我们未来的研究任务系统地呈现出来,也为创业学领域其他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创业者社会网络、市场信息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赵文红 孙万清 王垚
2013 Vol. 31 (8):
1216-1223.
摘要 (
)
摘要: 本文探讨了社会网络和市场信息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4家创业企业的调研数据为依托,实证检验了个人网络和商业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网络与商业网络对市场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商业网络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市场信息的利用,个人网络则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市场信息的获取正向影响市场信息的利用,而市场信息的利用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结论为创业实践中对于个人网络和商业网络作用的认识,以及市场信息获取与利用的关系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FDI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基于员工流动的视角
于海云 赵增耀
2013 Vol. 31 (8):
1224-1230.
摘要 (
)
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的内资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流动途径获取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内资企业的创新绩效。通过对三维丝、怡星、元一和西瑞德的案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员工流动途径下FDI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有:FDI嵌入集群情境、员工流动方式、内资企业的知识整合机制以及员工特质和知识特质,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对搜集的14家案例企业的质性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所获得的研究结论。
呼叫中心与后台服务部门间的知识转移: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李靖华 毛丽娜
2013 Vol. 31 (8):
1231-1241.
摘要 (
)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呼叫中心已得到较充分的发展,但在其运作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本文深入呼叫中心内部,了解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及业务流程,进而挖掘部门间知识转移机制。本文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对快递、通信、银行、证券行业的四家企业的跨案例研究,构建了呼叫中心与合作部门间知识转移综合模型。本文得到的主要命题有:(1)呼叫中心的高结构强度和结构密度,有助于提高呼叫中心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的知识转移机会、动力和能力;(2)呼叫中心关系维度的高信任关系和规范性,有助于为呼叫中心员工进行知识转移创造机会,也提高了员工在服务传递过程中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和能力;(3)呼叫中心的认知维度中,价值观和目标导向一致性越高,则越有助于呼叫中心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的知识转移机会、动机和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呼叫中心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知识转移的方式和频率也存在不同。
中国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组织机制的实证研究
刘明霞 于飞
2013 Vol. 31 (8):
1242-1251.
摘要 (
)
本文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以中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探析了组织机制对中国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式运作结构、沟通机制、控制机制(层级命令、子公司自主权)对逆向知识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知识管理机制对逆向知识转移的作用与预期相反且不显著。本文突破了以往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研究中只关注知识特性的局限,侧重于知识转移的组织设计和组织机制,丰富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视角。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进化
龚轶 顾高翔 刘昌新 王铮
2013 Vol. 31 (8):
1252-1259.
摘要 (
)
技术创新是产业进化的根本动力。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然而,与此相关的数量研究却很少。文章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产业进化的动力和过程。在Lorentz, Savona(2008)和Lorentz, Savona(2010)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微观基础及内生创新机制的产业进化模型,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进化进行了情景模拟。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导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企业物质资本成本的节约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进化。其中,物质资本节约型创新对产业进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设计驱动型创新机理的实证研究
叶伟巍 王翠霞 王皓白
2013 Vol. 31 (8):
1260-1267.
摘要 (
)
任何产品都兼具功能性和社会性,因此创新过程中必须通过设计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技术、社会文化和市场需求的匹配。设计驱动型创新则突出体现了社会文化中深层次心理需求的挖掘,在新产品突破性创新中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能力视角,梳理影响设计能力的行为因素,并通过构建“行为—能力—绩效”的研究框架,分析设计驱动型创新的内部机理和作用路径,为企业探索基于设计的新型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丰富创新理论做出贡献。
基于技术路线图方法的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
盛济川 吉敏 朱晓东
2013 Vol. 31 (8):
1268-1274.
摘要 (
)
在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才能有效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或技术是企业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基于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耦合关系,本文将内向开放式创新市场拉力路线图(MPRIOI)和外向开放式创新技术推力路线图(TPROOI)进行了整合。内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分析和技术分析三个阶段,可分别采用非股权战略联盟、购买技术服务和购买技术授权的组织模式实现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在技术分析、产品分析和市场分析三个阶段,可分别采用非股权战略联盟、提供技术服务和提供技术授权的组织模式实现外向开放式创新。借助技术路线图方法帮助企业在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进行决策,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以及封闭式创新之间寻找到创新战略的最佳均衡点。
互惠性偏好下知识型团队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
林昭文 张同建 张利深
2013 Vol. 31 (8):
1275-1280.
摘要 (
)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是一种抽象的理想状态,不能够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个体的互惠性偏好将逐渐作为一种心理常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单位,互惠性偏好在知识型团队中能够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学效应。知识型团队的互惠性偏好可以通过促进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功能的改进而最终促进团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证性检验可以有效地揭示互惠性偏好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传导机理,为我国企业充分发挥互惠性偏好的经济效应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