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卷首语

专稿: 产业创新集群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 张治河 黄海霞 谢忠泉等
  • 2014 Vol. 32 (1): 23-28.
  • 摘要 ( )
  • 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发展的有效模式,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是目前产业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本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多样性,不是简单分阶段的动态思维,而应是系统思维,特别是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思维,其鲜明的特性是强调自主创新。综合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成果数据,我们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各种主体和要素的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特征采取适合的发展模式。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基于多主体遗传算法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演化研究
  • 任海英 史艾娜
  • 2014 Vol. 32 (1): 66-72.
  • 摘要 ( )
  • 将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过程自然地描述为由众多由企业和消费者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和求解一系列优化问题的过程,这些优化问题的求解主要通过各个企业对自身技术的改变、对其他企业技术的学习以及市场优胜劣汰来实现。据此为太阳能电池技术演化建立了一个多主体系统的描述模型,其中每个技术及其研发者对应于一个主体,用多主体遗传算法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选择,并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演化过程,分析了创新成本率对该技术演化轨道的影响。
  •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国际化转型及创新路径——基于六家外贸企业的跨案例研究
  • 许晖 许守任 王睿智
  • 2014 Vol. 32 (1): 73-83.
  • 摘要 ( )
  •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选取三家加工贸易型企业和三家专业外贸公司进行跨案例研究,探讨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化转型的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分属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两类外贸企业,分别采取自有品牌制造(OBM)、业务流程外包(BPO)等多种嵌入路径,通过价值链上下游嵌入、原价值链环节深度嵌入和新价值链嵌入三种方式实现全球价值链嵌入环节的改变与升级,同时带来外贸企业供应能力、交易复杂性和资源承诺等动态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和角色演变,实现国际化转型。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升级—治理模式演化”的理论框架提炼出外贸企业的国际化转型过程;提出制造-服务一体化整合、低价值链高端嵌入两条创新路径。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企业知识治理、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与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 曹勇 向阳
  • 2014 Vol. 32 (1): 92-102.
  • 摘要 ( )
  • 知识治理有助于企业挖掘知识资源的价值,对知识共享以及员工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对336名企业员工的调查数据,本文从员工认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知识治理、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在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但对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不仅对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启示,同时对我国企业的知识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企业间技术耦合和关系耦合——知识获取效率对供应商创新的中介作用研究
  • 王亚娟 张钰 刘益
  • 2014 Vol. 32 (1): 103-113.
  • 摘要 ( )
  • 技术模块化改变了价值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和行为。与整合价值链中通过与客户建立和维持紧密耦合关系,以关系交易赢得市场地位不同,模块化技术耦合降低了供应商与特定客户间的相互依赖,为供应商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提供了激励和条件。实证研究表明,首先,技术模块化能降低外部环境和双边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影响,提高对客户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效率,为供应商基于内部创新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在“获取—吸收—整合—转化”的知识创造过程中,关系耦合的价值和其生成机制会受到技术耦合方式的影响。技术模块化情境下,关系耦合不能直接影响知识整合和创造过程,但在知识获取阶段仍会产生积极作用。
  • 情景视角下技术外部商业化产品导向收益研究:相对专利位势的中介作用
  • 董鑫 陈爽英
  • 2014 Vol. 32 (1): 114-121.
  • 摘要 ( )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通过技术外部商业化获取收益,而行业内的其他中小型企业却由于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此商业模式持保留态度。行业内对于技术外部商业化的不同态度使该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情景视角,探讨技术外部商业化产品导向战略收益的影响因素及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42家创新企业的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表明,专利制度与技术外部商业化的产品导向收益存在正向相关作用,相对专利位势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动态性与技术外部商业化的产品导向收益存在正向相关作用,相对专利位势在此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指出了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集成创新模式——基于合作关系与控制权视角的建模分析
  • 马家喜 金新元
  • 2014 Vol. 32 (1): 130-139.
  • 摘要 ( )
  • 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是有力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核心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从创新的类型、主体以及创新过程中资源与能力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归纳出两种典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以高校为主导兴建的企业模式以及以企业为主导的集成创新模式,并着重对后一种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模式下,鉴于控制权与合作关系是影响创新效应的两个核心变量;将高校-企业合作关系分成两类:长期合作关系与短期合作关系,将控制权类型分为两种类型: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企业从契约提供、合作创新过程的有效组织及产业竞争的系统维度,以动态博弈与委托——代理等理论为工具,建立了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别得出了短期合作关系下集中控制、短期合作关系下分散控制、长期合作关系下集中控制、长期合作关系下分散控制四种不同情形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解,并对每种情形及其博弈结果进行了细化分析。最后,从双边关系的类型、控制权类型以及委托-代理效应三个不同维度,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创新的知识投入、工资、产量、价格、利润等均衡变量的差异性。
  • 企业创新能否推动节能技术的运用?——基于2009年中国制造业创新调查的实证分析
  • 秦佩恒 赵兰香 李美桂
  • 2014 Vol. 32 (1): 140-147.
  • 摘要 ( )
  • 当前关于企业节能技术决策驱动因素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很少关注企业创新行为对于节能技术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制造业创新调查数据,在企业微观层面探讨了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节能技术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创新行为,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均会对企业节能技术决策产生积极影响;企业能耗成本的差异会进一步调节企业创新行为与节能技术决策之间的关系,能耗成本高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节能技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创新行为与节能技术投资行为根本目标相一致。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为更好地推动中国制造业节能,政府应当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
  • 科技人员主动创新行为: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
  • 赵斌 栾虹 李新建 毕小青 魏津瑜
  • 2014 Vol. 32 (1): 148-157.
  • 摘要 ( )
  • 摘要:基于个体内在动力视角,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以企业科技人员为样本,对主动性创新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和量表开发。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将个体主动行为理论应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界定了科技人员主动创新行为概念的内涵,并通过质性实证研究加以验证;进而,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分析、修正行为事例,建构了该核心概念的初始维度与量表;最后,通过540份问卷的定量分析确定了其最终维度构成与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员主动性创新行为具有二阶维度结构内涵:自发性,由渴望创新1个子维度支撑;前期准备,包涵思维准备和资源准备2个子维度;跨越障碍,由不畏风险、克服困难和坚韧性3个子维度构成。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