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卷首语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性质的技术科学趋向
-
杨中楷 刘则渊 梁永霞
-
2016 Vol. (1):
4-12.
-
摘要 (
)
-
从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出发,依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结构思想,对诺奖成果的科学性质进行判断和分类。诺奖数据显示,近15年来,物理学领域呈现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明显地出现了趋向技术科学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仅从基础科学层次出发不足以实现接近诺奖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宏伟目标,必须重视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
一种新型的技术形态识别方法------基于SAO语义挖掘方法
-
郭俊芳 汪雪锋 李乾瑞 朱东华
-
2016 Vol. (1):
13-21.
-
摘要 (
)
-
形态分析法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系统分析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技术机会识别和技术预测等领域。但现有形态分析方法中,形态结构构建过程对领域专家有较强的依赖。虽有学者尝试引入定量分析方法,但单纯以词频为依据选择特征词,忽略了词间的影响,存在无法展示技术/部件的目的、构成和语义关系等缺陷,限制了技术预测的效果。因此,本文引入主语-谓语-宾语(SAO)语义挖掘方法,提出一种新型的技术形态识别方法,并以德温特专利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专利技术形态识别的过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弥补了基于关键词方法的不足,增强了定量方法对技术形态识别中的应用,减少了技术形态定义对专家知识的依赖,提高了技术形态识别的效率,有助于为未来技术预测研究与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保障。
-
一种基于概念地图的发明过程可视化描述方法
-
任海英
-
2016 Vol. (1):
22-29.
-
摘要 (
)
-
论述了发明过程及其可视化的意义,在连接主义对创造性过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表示方法来可视化发明过程的主张,进而设计了一种加权的、适于描述发明过程的概念地图(IOCM)。对IOCM中元素(包括概念和关系)的界定、体系结构、权重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用IOCM的动态构建过程来描述发明的一般过程和发明者使用的隐性发明策略,并通过一个典型的发明实例初步展示了用IOCM描述发明过程的有效性。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服务的激励效应
-
崔静静 程郁
-
2016 Vol. (1):
30-39.
-
摘要 (
)
-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本文基于2009—2012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统计数据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数据,考察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对孵化器孵化服务的提供有正向激励作用。为了解决政策的内生性问题,建立了税收优惠与孵化服务的联立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果,孵化器的减税额每增加10%,其综合服务收入平均增加0.6%,孵化基金平均增加0.4%,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增加2人。这说明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支持和促进孵化器提升和改进孵化服务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
科技园区转型机制研究——物理技术与社会技术共演化的视角
-
沙德春
-
2016 Vol. (1):
40-48.
-
摘要 (
)
-
引入分层化“社会技术”思想,从社会技术与物理技术共演化视角研究市场主导、社团推动、政府发动三类典型科技园区由“追赶”向“引领”、由“外部驱动”向“内部驱动”、由“外引主导”向“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与过程,并对转型发展中的经验与模式、共性与差异等进行总结,期望对我国科技园区转型发展形成实践借鉴与理论启示意义。
-
中国OFDI国别差异与母国技术进步
-
陈昊 吴雯
-
2016 Vol. (1):
49-56.
-
摘要 (
)
-
按东道国研发资本密集程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研发资本密集的发达国家和研发资本稀疏的转型及发展中国家。本文建立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差异与母国技术进步的机制模型,并利用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方法(IVFE)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差异对我国技术进步存在显著不同影响,其中我国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对转型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能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反而产生正向技术输出;我国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通过人力资本消化吸收;我国对转型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正向技术输出通过国内研发成本分摊部分回收。
-
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促进与溢出的双重考察
-
李洪亚 宫汝凯
-
2016 Vol. (1):
57-68.
-
摘要 (
)
-
探讨技术进步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关系对理解中国OFDI持续扩张的内在动因及其外溢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2年176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地区)的跨国数据,本文采用面板数据VAR模型从促进和溢出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的双向互动效应。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OFDI存在显著的正反馈效应,技术进步不仅对OFDI的快速扩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逐年扩张的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也可以推动国内技术进步。进一步对东道国的分类研究发现,对于以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为主的非OECD国家,技术进步对OFDI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而O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相对较强;对于以发达国家为主的OECD国家,技术进步对OFDI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强,而O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对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现阶段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技术进步与中国OFDI扩张的良性互动,同时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地区)的差异性。
-
中国区域R&D资本存量的再估算:1998-2012
-
陈宇峰 朱荣军
-
2016 Vol. (1):
69-80.
-
摘要 (
)
-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掌握中国技术创新的投入水平,而R&D资本存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R&D活动的特点,重新设定了滞后期、折旧率、R&D支出价格指数和基期资本存量等参数,再采用永续盘存法对1998-2012年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区域R&D资本存量进行重新估算。同时,本文还采用Theil指数测算了中国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结果表明:(1)绝大部分地区的R&D资本存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在2001年后其增长速度逐步放缓;(2)R&D资本存量差距由以地带内的差距为主向以地带间的差距为主转变;(3)总体差距和地带间差距的演变轨迹类似于“V”型,而地带内部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平稳。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知识产权能力构成、内外影响因素与企业成长----内力驱动,还是外部推进?
-
池仁勇 潘李鹏
-
2016 Vol. (1):
81-88.
-
摘要 (
)
-
在经济全球化和转型时代,我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企业,急需转换发展模式,强化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因此,企业对知识产权开发和相应能力的建设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研究成为急需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论述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能力构成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能力构成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对103家计算机应用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另一方面,企业的开放度、技术水平、投入水平是其知识产权能力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产业开放性、产业技术水平则是其知识产权能力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
-
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
曹勇 蒋振宇 孙合林 阮茜
-
2016 Vol. (1):
89-98.
-
摘要 (
)
-
通过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2家企业339名管理者或研发人员的有效样本数据,本文分析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意愿均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知识溢出效应对创新意愿的影响随着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强而变化,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企业的研发新颖度在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知识溢出效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之间的内部作用机理,不仅拓展了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空间,同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效增强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实践指导。
-
知识特征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资本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
赵息 李文亮
-
2016 Vol. (1):
99-106.
-
摘要 (
)
-
现有理论对于不同特征的知识如何转化为突破性创新的内在机理尚不明晰,由此为实践带来的困惑是企业获取何种外部知识才能取得核心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以我国208家高新技术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了知识特征(隐性知识与复杂性知识)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以及运用权变方法研究了企业社会资本在知识特征与突破性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复杂性知识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影响,结构维度正向调节隐性知识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而认知维度正向调节复杂性知识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最后,探讨了研究结论的管理启示以及未来的研究议题。
-
战略驱动科研组织发展模式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张晓东 袁永娜 霍国庆
-
2016 Vol. (1):
107-115.
-
摘要 (
)
-
战略管理与科研组织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何实现科研组织的战略驱动发展是值得关注的议题。由于目前科研组织战略管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本文选用扎根理论方法对马普学会、中科院大化所、计算所和心理所进行编码分析,得出愿景、使命、竞争优势和科学问题四个驱动因子,并通过了饱和性分析。通过分析驱动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战略定位是实现战略驱动的核心要素,战略定位决定战略,从战略持续性、战略适应性和战略执行力构建战略驱动的保障体系,得出治理结构、创新文化、应变管理和评估体系关键要素。将战略驱动科研组织的发展模式矩阵及保障体系组合形成其作用机理。
-
科学基金资助提高科研产出了吗?——基于倾向得分分层法的实证研究
-
宋志红 郭艳新 李冬梅
-
2016 Vol. (1):
116-121.
-
摘要 (
)
-
基于微观分析层次,以“技术创新”领域的143位研究者为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分层法,在模拟随机化实验的条件下考察科学基金的激励效应,即比较研究者在“获得科学基金资助”和“未获得科学基金资助”两种情形下的科研产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与未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者相比,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科研产出,而且,在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者中,以较高概率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科研产出;然而,获得科学基金资助低概率的研究者与未获得科学基金资助中等概率的研究者在科研产出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与获得科学基金资助中等概率的研究者相比,未获得科学基金资助高概率的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科研产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制定科学基金资助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
-
臧树伟 李平
-
2016 Vol. (1):
122-131.
-
摘要 (
)
-
后发企业选择以何种方式、何种时机进入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市场进入的成败以及能否更好的实施后续追赶计划,作为当前创新领域与战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破坏性创新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借助小米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案例对“后发企业市场进入时机选择”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在市场时机选择方面,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层级分明的市场竞争是后发企业能够成功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在技术时机选择方面,成熟的技术、较低的技术获取成本和技术获取难度对于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起着重要作用;在产业时机选择方面,新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以及成熟的产业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发企业市场进入的成败;在政策时机选择方面,产业政策扶持和融资政策扶持则为后发企业的市场进入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
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
-
王丽平 何亚蓉
-
2016 Vol. (1):
132-141.
-
摘要 (
)
-
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是决定合作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和合作创新理论为基础,将交互能力和网络关系强度融入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当中,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合作创新网络中互补性资源对于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交互能力在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网络关系强度对交互能力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网络关系强度在互补性资源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也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
产品创新任务与协同客户匹配策略与模型
-
张雪峰 杨育 苏加福
-
2016 Vol. (1):
142-150.
-
摘要 (
)
-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产品创新任务与协同客户的合理匹配,对充分发挥客户的作用和提升协同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论文根据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特点,提出基于任务分组的产品创新任务与协同客户匹配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度量客户与任务之间匹配程度的模糊匹配度概念,并以最大化模糊匹配度为目标,建立匹配模型,采用排序方法进行求解,从而解决在一定的时间、成本等约束下,如何制定任务与客户匹配方案,以最大化客户与任务之间匹配度这一问题。最后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合理可行,易于操作,分析的结论能够为企业决策者为产品创新设计任务指派合适的客户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