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
  • 吴先明 黄春桃 张亭
  • 2016 Vol. 34 (4): 503-511.
  • 摘要 ( )
  • 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世界86个后发国家的研发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检验发现:R&D研究员数、金融发展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造业进口和FDI净流入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金融发展、制造业进口与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即知识保护程度越高的后发国家,金融发展越能促进研发投入,制造业进口则越抑制研发投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动态视角,不仅探讨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还要分析其后续的研发绩效。
  • 全球研发网络等级分工的形成——基于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转移视角
  • 张战仁 占正云
  • 2016 Vol. 34 (4): 512-519.
  • 摘要 ( )
  •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及科技新兴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通过将科技新兴国家纳入到自身原来相对封闭的研发创新体系中,能达到降低科技新兴国家挑战与利用科技新兴国家创新要素的结合。与过往研究全球研发网络分工的文献不同,本文主要立足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正从一般产业研发领域过渡到核心产业研发领域的判断,对全球研发网络分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IT产业的创新价值链分析及IT产品的利润分配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掌握的影响国际技术进步方向的核心技术及具备的整合全球各国研发创新要素的系统能力,已为其构建影响和控制全球生产的全球研发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发达国家企业抢占的研发垄断利润使得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进一步具备了从一般产业研发领域过渡到核心技术研发领域的利润基础。
  • 全球生产网络中国产业升级结构封锁效应及突破
  • 张鹏 王娟
  • 2016 Vol. 34 (4): 520-527.
  • 摘要 ( )
  • 本文构建了全球生产网络下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利用2005-2012年1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工业行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技术溢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表明:随着工业行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不断深入,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结构封锁”效应,现有技术基础无法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需更为重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与研发投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全球化的视野,采取链间升级与“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又不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策略突破结构封锁效应,激发不同类型主体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不同层面的创新来提升自身的分工地位,掌握发展主动权,努力攀登价值链上高增加值环节,最终实现中国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 基于低碳的绿色增长及绿色创新——中、美、英、德、日、韩实证与比较研究
  • 于惊涛 王珊珊
  • 2016 Vol. 34 (4): 528-538.
  • 摘要 ( )
  • 本文构建了一个“绿色增长指数(Green Growth Index)”对国家/区域层面的绿色增长进行衡量,并以此界定了“绝对绿色增长”、“相对绿色增长”和“非绿色增长”3种类型的增长方式。论文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6个国家为对象,采用1996-2012年的数据,对其绿色增长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对创新投入等7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回归结果显示:创新投入、劳动投入、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轻型化对加速绿色增长有显著正面效果,而能源消耗和环境税对绿色增长有显著负面效果;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向绿色增长、以绿色创新驱动绿色增长战略的政策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本土企业设立海外R&D机构决策——能力驱动还是政策驱动?
  • 王保林 张迺聪
  • 2016 Vol. 34 (4): 539-547.
  • 摘要 ( )
  • 设立海外R&D机构是R&D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企业OFDI的重要内容。根据R&D国际化理论和新兴市场OFDI理论,从企业能力和政府政策两个维度识别了新兴市场企业设立海外R&D机构的三种驱动方式。利用我国创新型企业数据库的样本,实证发现我国企业海外设立R&D机构决策主要依靠企业能力驱动;在诸多能力中技术发明能力和技术合作能力又是主要驱动因素,而吸收能力并不显著。这意味着政府需要更积极地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实施海外R&D决策,实现OFDI中制度优势与企业特定劣势的互补;对于以技术搜索、学习与合作为目标的本土企业而言,提高吸收能力将有助企业受益于R&D国际化。
  •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对TFP的溢出效应研究
  • 张德茗 吴浩
  • 2016 Vol. 34 (4): 548-557.
  • 摘要 ( )
  •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资本对区域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利用中国30个地区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资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运用扩展的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实证分析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同类型的R&D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与效果。研究发现:从全国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区域看,沿海地区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大于应用研究,而内陆地区应用研究的促进作用大于基础研究。
  • 社会资本对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创新产出影响——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
  • 李振华 赵敏如 王佳硕
  • 2016 Vol. 34 (4): 564-573.
  • 摘要 ( )
  • 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多中心治理,可在网络各层主体间建立更多信任、互惠及认同等关系,实现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内的聚集、合理组织和有效分配,为在孵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资源获取通道。通过对天津市科技孵化网络79家孵化器的实证调查,从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三个维度,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会资本对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会资本对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创新产出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信任对网络创新绩效影响最显著;规范对网络整体孵化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网络化程度对网络整体孵化能力、创新绩效和就业税收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市场知识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
  • 薛捷
  • 2016 Vol. 34 (4): 582-590.
  • 摘要 ( )
  • 破坏性创新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有效利用自身资源避免与成熟大企业正面竞争的有效战略。基于破坏性创新对于市场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市场知识的多维度特征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通过对364家佛山市科技型小微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场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市场知识的内隐性和特异性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破坏性创新,但会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对破坏性创新产生间接影响;知识整合能力会部分中介市场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完全中介市场知识的内隐性与特异性对于破坏性创新的作用。此外,市场知识的多维度特征还对知识整合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获取和应用不同维度的市场知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
  • 整合风险管理模式与技术产品创新 ——董事会风险监管视角
  • 吴泽福 JIE WU
  • 2016 Vol. 34 (4): 612-623.
  • 摘要 ( )
  • 本文在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全局动态演化视角的整合风险管理和技术产品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重点分析了董事会直接参与风险监控和利用外部审计进行风险监控对于董事会风险监控有效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于整合风险管理和技术产品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分析1178家中国企业的调查面板数据发现,董事会直接参与风险监控对于整合风险管理与技术产品创新的关系起着正向调节作用,而董事会利用外部审计进行风险监督会削弱了整合风险管理对于技术产品创新的正向关系。本研究结论表明,董事会直接有效地进行创新风险监控有利于技术产品创新的成功,该结果对于世界新兴经济区域内企业运用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
  • 张绍丽 于金龙
  • 2016 Vol. 34 (4): 624-629.
  • 摘要 ( )
  • 摘 要:文化协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起着“协同增效”作用,它由内在精神文化协同和外在制度文化协同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协同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由“内在协同动因+外在协同过程”两条作用线构成文化协同的运行机理,通过从协同需求驱动文化接触、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文化调试促进文化整合、文化认同激发文化创新四个方面来实现文化协同的动态过程,并突显文化协同的意义。同时,从内部精神文化协同和外部制度文化协同两个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
  • 创新文化、双元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
  • 葛宝山 谭凌峰 生帆 马鸿佳
  • 2016 Vol. 34 (4): 630-640.
  • 摘要 ( )
  • 近年来,动态能力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创新文化作为影响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依据275份有效问卷探究了创新文化、双元学习到动态能力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创新文化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将双元学习纳入研究模型后,模型得以改进,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创新文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结果,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近年来,动态能力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创新文化作为影响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依据275份有效问卷探究了创新文化、双元学习到动态能力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创新文化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将双元学习纳入研究模型后,模型得以改进,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创新文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结果,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近年来,动态能力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创新文化作为影响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依据275份有效问卷探究了创新文化、双元学习到动态能力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创新文化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将双元学习纳入研究模型后,模型得以改进,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创新文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结果,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近年来,动态能力逐渐成为创业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创新文化作为影响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依据275份有效问卷探究了创新文化、双元学习到动态能力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创新文化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将双元学习纳入研究模型后,模型得以改进,结果表明,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对创新文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最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结果,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