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早期形成过程研究
-
王福涛 蔡梓成 张碧辉
-
2019 Vol. 37 (12):
2113-2122.
-
摘要 (
)
-
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形成以1982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该过程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此予以研究有助于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的发展规律。通过访谈重要的历史亲历者,深度分析历史文献,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科学学早期研究成果,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化过程体现两个显著特征,即聚焦中国科技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引介国外研究成果、重视发展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其间深受贝尔纳科学学研究思想影响并形成了研究范式。历史经验证明坚持贝尔纳传统、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科学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
-
专长研究:公众参与设限与信任关系重建
-
陈强强
-
2019 Vol. 37 (12):
2123-2129.
-
摘要 (
)
-
柯林斯和埃文斯的专长研究为技术决策中延伸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路径。具体而言,通过区分两类专长的本质差异来为科学专家与公众划界,并论证了技术决策中公众参与无限延伸的非合理性及互动专家如何在公众参与科学的“技术阶段”发挥“帮助”作用;此外,仅就理论方面来看,专长研究相关成就的阐发有利于缓和科学家与人文社会学者之间的矛盾,也能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产生积极效应。这启示我们有必要深入发掘专长研究的成果,将它们运用于公众对科学与科学家的理解和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之间信任关系的重建。
-
市场化、体制庇护与科学建制——科技人员阶层认同问题研究
-
付连峰
-
2019 Vol. 37 (12):
2130-2140.
-
摘要 (
)
-
当前中国科技人员的阶层认同偏低,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地位存在明显偏差。阶层认同受到科技人员的个人收入、住房状况、技术职称、管理职务、纵向课题、学术论文等要素的影响。阶层认同偏低现象是宏观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场域、一般社会成员与科技从业者的双重身份共同塑造的产物。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科技人员阶层认同相对较低,凸显了利益获得受阻问题。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国家科研机构硬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
杨斌 肖尤丹
-
2019 Vol. 37 (12):
2149-2156.
-
摘要 (
)
-
硬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指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和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有效形成支撑经济体制建设的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支撑作用作为目标,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逐步探索了一系列符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的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生成方式和前沿科技产业化路径。
-
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影响的实证研究
-
韩国高 张倩
-
2019 Vol. 37 (12):
2157-2167.
-
摘要 (
)
-
在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产能过剩指数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机制,探究了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同匹配度下二者关系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并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研发和资本配置效率等传导路径对产能过剩形成产生影响。最后发现技术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会有效促进生产效率且化解过剩产能,而在技术非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则会进一步加剧工业产能过剩。
-
高技术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效率影响动态变迁
-
华广敏
-
2019 Vol. 37 (12):
2168-2175.
-
摘要 (
)
-
摘要:当前,中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然而中国当前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服务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业效率不高。本文首先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运用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个产业关联度指标,测算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和波及程度,中国高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均越来越强。然后,本文进一步运用非竞争型I-O,将高技术服务业效率分解为国内增加值效率和进口产品效率,分析中国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动态变迁,发现高技术服务业还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中国应以创新为主要内生动力,促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提高劳动效率等建议。
-
研发投入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
赵文耀 白霄 郑建明
-
2019 Vol. 37 (12):
2176-2193.
-
摘要 (
)
-
企业的研发活动与股票市场的互动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话题。采用2007-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研发投入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结论表明:(1)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了下期的股价崩盘风险,且研发投入的崩盘效应仅存在于过度研发的上市公司。(2)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显著抑制研发投入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相关,而管理层持股比例并未影响研发投入的崩盘效应,可见大股东监督机制有效,而管理层激励机制失效。(3)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通过现金持有和避税两种渠道影响股价崩盘风险,且研发投入的崩盘效应仅在聘请非四大、现金持有量较低以及非高新技术的上市公司中显著。结论拓展了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丰富了研发投入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也为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和防范研发投入引起的相关风险提供了参考。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全球新兴制造网络知识流动影响要素及演化
-
许冠南 胡伟婕 周源 张舵
-
2019 Vol. 37 (12):
2194-2202.
-
摘要 (
)
-
伴随全球新兴制造网络的发展,企业间国际知识流动呈现出新特点,其影响因素研究也从关注二元属性要素向网络关系要素转化。为此,基于网络资源观,提出企业资源配置网络影响国际知识流动网络的概念模型,并选取3D打印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专利、商业等多源异构数据,采用新兴的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讨产业发展各阶段影响要素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资源配置网络、价值链资源配置网络和产业制度资源配置网络均对国际知识流动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其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研究揭示了全球化、网络化时代企业间国际知识流动的新规律。
-
产品开发经验在企业国际扩张中的作用机制
-
杜健 吴晓波 窦伟
-
2019 Vol. 37 (12):
2203-2210.
-
摘要 (
)
-
拥有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PDE)是否能帮助国际化的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呢?一方面,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积累产品开发经验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另一方面,路径依赖理论表明企业的PDE是针对国内市场的,经验的积累可能会限制它们利用国际化机会从事创新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母国能力悖论”本研究提出竞争性假设,通过对2002-2012年间80家企业400个样本观测值的实证分析,证实了在中国情境下产品开发经验的深度负向调节国际扩张与创新绩效关系,我们的发现支持了路径依赖效应的假说。
-
机会资源一体化、网络关系与创业绩效
-
高洋 薛星群 葛宝山
-
2019 Vol. 37 (12):
2211-2221.
-
摘要 (
)
-
机会与资源是创业中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繁杂的交互网络中抽离出创业学的主体研究脉络,对于揭示创业本源非常重要。目前,已有学者将机会与资源进行整合,从系统性视角提出了“机会资源一体化开发行为”这一新的构念。不过,由于新构念的度量体系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仍不明确,研究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阴阳平衡”和“内外兼修”思想将机会资源一体化分为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种一体化成长方式,并对两个子维度进行了度量,机会资源一体化也最终体现为内、外两种成长方式之间的交互与平衡;之后,研究探究了机会资源一体化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检验了网络关系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
-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农人创业认知特征识别
-
郑可 王雨林 卢毅 向雯茜
-
2019 Vol. 37 (12):
2222-2230.
-
摘要 (
)
-
大量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创业者的在创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与非创业者不同,具有特异性,但这一过程的机制尚未得到明确的揭示。文章以典型的新农人创业案例为突破口,在微观叙事视角下通过扎根研究方法,深入识别新农人创业过程中的认知特征,构建我国现代农业创业情境下的新农人创业认知系统概念框架。经过编码分析,文章确立了9个主范畴,分别为外部情感和信念、内部情感和信念、实践探索、创新行动、开放交流、产业认知、亲友态度、政府角色和风险态度。在这9个主范畴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农人“主观信念—行动导向—情境交互”的认知系统概念框架,并认为主观信念是认知与行动的内核,为创业者的创业决策和创业行动提供心理支持;行动导向是促发认知进程的动力机制,创业者通过行动表达信念,诱发认知循环,促进认知深化;情境交互是是创业者在具象化的创业情境中,藉由创业行动表达主观信念过程中与客体产生的交互,产生情境化知识,推进情境化认知演化。
-
场域转变视角下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制度创业研究
-
贺锦江 王节祥 蔡宁
-
2019 Vol. 37 (12):
2231-2240.
-
摘要 (
)
-
互联网平台企业创业往往是从已有制度场域切入进而向新制度场域拓展,这一过程中,企业常常面临旧场域制度压力和新场域制度真空的两难,已有研究对此应对策略尚缺乏深入剖析。本研究以网约车平台企业从出租车业务向专快车业务的场域拓展为例,剖析其制度创业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新旧制度场域对企业形成制度压力和制度真空,企业的制度工作目标各异,旧制度场域强调保持制度前提下的合法性获取,新制度场域强调创造制度下的合法性构建;(2)旧制度场域(出租车业务),平台企业利用已有供方用户基础,从供方切入快速做大进而吸引需方,属于保持制度下的制度创业;新制度场域(专快车业务),平台企业深入挖掘已有需方的多样化需求,满足需方以创造多元市场,进一步利用需方锁定帮助其创造新制度。(3)平台企业达到旧制度场域“冷启动”时,要从保持制度向创造制度进行转移,一旦进入新制度场域,需以“引爆点”作为发展目标,从而成为细分领域寡头。本文在场域转变视角下分析了平台企业的制度创业行为,结合平台企业特征,揭示了其内在机理,为制度理论在互联网平台情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资源异质性、知识流动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
-
薛澜 姜李丹 黄颖 梁正
-
2019 Vol. 37 (12):
2241-2251.
-
摘要 (
)
-
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催生了创新网络多系统共享开放、多主体互动互补、多因素震荡交织等特征的凸显,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对资源异质性、知识流动的双重需求日益加剧。该研究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分类别、分阶段探讨了资源异质性与知识流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态交互效应。研究表明:资源异质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不断推进,知识吸收对此促进作用经历了 “负向调节效应较大-负向调节效应缩小-正向调节效应加强”的动态调节过程,而知识扩散则经历了“正向调节效应较小-负向调节效应出现-负向调节效应增大”的动态调节过程,为寻找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治理的突破口提供了参考依据。
-
跨区域知识流动和创新合作网络动态演化分析
-
陈暮紫 秦玉莹 李楠
-
2019 Vol. 37 (12):
2252-2261.
-
摘要 (
)
-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发挥和协调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211高校”的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基于高校-企业所在省份专利合作关系的知识流动有向网络,以“区域内-区域外合作”和“宏观-微观”为支撑,探讨了京津冀产学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从“区域内-区域外”视角而言,北京市在区域内部合作中处于中心,而区域外部知识流入则以南方省份表现更强劲;从“宏观-微观”视角而言,京津冀产学合作从外延
-
中小企业非研发与研发创新活动交互效应研究
-
郑刚 陈箫 雷明田子
-
2019 Vol. 37 (12):
2262-2273.
-
摘要 (
)
-
企业的研发活动一直是创新研究的焦点,而其内部不基于研发的多样化、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活动常常受到学术界的忽视。实际上,此类创新活动也是广大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当他们面临着资源约束时,能通过有效利用手边的研发和非研发资源,整合构建起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但现有研究对于资源约束情境下企业研发与非研发创新活动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交互效应缺乏关注。本文基于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调查,实证探索了非研发创新与研发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技术采用与改良、产品/服务定制、组织和市场创新三种非研发创新活动和研发创新活动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上呈替代效应;外部技术采用与改良和研发创新的替代效应不稳定;模仿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中小企业如何依靠行之有效的多样化创新模式(如非研发创新)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优化也具有参考价值。
-
技术创新异质性点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王建华 杨惠雯 王逸轩
-
2019 Vol. 37 (12):
2274-2283.
-
摘要 (
)
-
本研究通过引入点格局分析方法,以湖南省2013年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细粒度的专利地址空间数据,分析了湖南省创新活动空间点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创新活动呈现以长株潭地区为中心,向外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空间异质性结构,且创新活动空间集聚的最佳地理尺度在20km-21km之间。同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强度受到每平方公里GDP和最近道路距离两个因素的显著影响,且由于经济活跃度非连续性的存在造成了每平方公里GDP对创新活动的差异影响。文章认为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激励,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强调道路通达性对加强创新溢出和创新融合的影响。
-
后发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研究
-
马佳 徐雨森 孙福全
-
2019 Vol. 37 (12):
2284-2295.
-
摘要 (
)
-
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在后发企业参与下从科学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扩散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动态演进规律,发现基于科学的机会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和后发企业内部努力的共同作用,其经历了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参与新兴科学研究的机遇形成、创新机会创造、创新机会释放、新一轮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五个阶段。创新机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决定了后发企业在不同阶段相应的行动要点,其具有“节奏性”和“序贯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在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后发企业要充分认识“抢占先机”对创新总体局势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融通发展,深度挖掘“显性机会”释放的“潜在机会”。
-
非营利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
欧阳雁玲 蔡媛青 王文娟
-
2019 Vol. 37 (12):
2296-2304.
-
摘要 (
)
-
摘要:组织文化是非营利组织竞争中重要的软实力。本文旨在揭示非营利组织创新不是依赖于非营利组织文化中某一条件变量的强度,而是依赖于不同条件变量的组合。本文选取北京市23家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Dension组织文化模型所构建的非营利组织文化模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分析非营利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营利组织创新的文化基础是包含高参与性与高适应性两个因素的组合;在非营利组织文化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联动作用下,“高参与性*高适应性*高使命感”或者“高参与性*高适应性*高一致性”是促使组织创新的有效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非营利组织文化要素中的员工高使命感和员工高一致性间具有替代性,但超过一定阈值,替代性将不再发挥作用;相同的非营利组织文化因素组合得分,带来的组织创新的最终得分可能相同,但组织创新内部指标得分不同。研究建议加强非营利组织组织文化中的适应性和参与性建设,协同非营利组织文化因素促进组织创新,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特色创新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