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知识产权法的人本主义伦理转向———以建构主义的技术观为视角
  • 初萌
  • 2022 Vol. 40 (8): 1345-1352.
  • 摘要 ( )
  • 知识产权法因技术理性观的侵蚀而呈现的失衡状态,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数字时代愈发凸显,隐藏着从局部失衡发展为系统性、结构性失衡的隐患。知识产权与隐私权、“数字人权”、生命健康权、信息获取权等权利的冲突亟待规制。建构主义的技术观从技术产生与运作中“人”的能动因素入手,为这一冲突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数字时代知识产权法的建构应当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树立平衡保护观”“培育创新与发展共同体”和“构建风险共同体”三重维度培育人本主义知识产权观,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人的主体责任、完善人的基本权利三个层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人本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提出,也将为中国法迎来世界时刻。
  • 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的伦理探析
  • 刘鸿宇
  • 2022 Vol. 40 (8): 1353-1360.
  • 摘要 ( )
  • 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作为共享经济的数字载体,随着网络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迅速成为多用户价值共创的平台,改变着人们建立经济、道德等价值关系的方式。与此同时平台所涉及隐私安全、大数据杀熟、虚假销售等伦理问题亦成为当下社会的焦点。对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进行价值哲学分析,厘清价值共创类型的伦理内涵,确立平台共同体的道德自由空间并建构平台的超规范伦理体系以此促进其利益相关者信任关系的稳定,旨在维护数字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共创的互信、公正与可持续。
  • 科研再现性危机:行为表现、内生逻辑及治理路径
  • 武学超
  • 2022 Vol. 40 (8): 1361-1367.
  • 摘要 ( )
  • 再现性危机已成为制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科研再现性危机主要有三大行为表现:科研统计的技术性“失真”、科研数据的过程性错误、科研决策的程序性“陷阱”。科研再现性危机主要科学域内在逻辑因素生发而成:学术无限自由引发科研行为失范,科研过程开放性缺失导致科研再现受限,不良专业文化滋生假阳性结果泛滥。对此,科研利益相关者需要在实验统计技术治理上修正P值域和设立置信区间,在科研过程治理上维护自由限度和推进开放科学,在科研专业文化治理上推进评价制度创新和改革公众科学媒体,在学科专业治理上改革科学课程体系和培养科学核心素养,在政府外部科学治理上推进政府科学政策改革和维护再现性研究合法性。
  • 谁想成为科学家? ———基于家庭科学资本与科学素养的异质性分析
  • 陈纯槿
  • 2022 Vol. 40 (8): 1368-1378.
  • 摘要 ( )
  • 培养青少年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核心素养,是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重中之重,但驱使青少年追求STEM职业的关键性因素仍亟待探索。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年中国四省市学生测试数据,构建多层混合Logistic模型探查家庭科学资本与科学素养对青少年STEM职业期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持有不同家庭科学资本的个体显现出科学职业期望的倾向性不同。父母双方或父亲涉足科学相关领域显著增加其子代追求STEM职业机会优势,但母亲从事科学相关职业的影响甚微。家庭科学资本只有在具备高水平科学素养或数学相对优势的条件下,才能依赖家庭物质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以及家庭文化资本进行有效传递。Shapley组群分解显示,高水平科学素养是驱使青少年追求STEM职业的关键因素,其相对贡献率达24.88%;先赋性的家庭科学资本相对贡献率较低,约占5.4%。培养和提升科学素养与形塑数学相对优势是驱使家庭科学资本匮乏的青少年追求STEM职业的必要途径。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职业偏好,重在增强早期科学启蒙教育,纠正对女性科学职业选择的偏见,注重保障均等享有激发科学家潜质的公平发展机会。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外贸依存度、银行主导融资与科技自立自强
  • 袁敏 秦佳良
  • 2022 Vol. 40 (8): 1379-1389.
  • 摘要 ( )
  • 本文将金融发展、外贸依存度和前沿技术距离的三项交乘项置于同一框架展开研究,采用30省市经济金融与创新数据集,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银行主导融资模式在初期对于科技创新具有促进效应,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实现追赶式创新。其作用机理在于银行主导融资、外贸依存度和前沿技术距离这三者之一,对创新价值的边际影响由其余二者的综合作用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测算,并图示相关性和时序变化得出:随着银行信贷GDP占比提高,其边际创新效应在后期下降至零值以下,意味着可考虑调整金融结构;外贸依存度则显现“倒U型”,可见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其发挥对于科技创新的最大促进功能;而前沿技术距离缩短,则伴随着模仿创新的价值或可能性在下降。这些结论丰富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经验认识,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亦有所启发。
  • 数字经济发展对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
  • 李慧泉 简兆权
  • 2022 Vol. 40 (8): 1390-1400.
  • 摘要 ( )
  •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市场要素供给结构,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机制,基于2011-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和技术企业个体层面的数据,使用“VHSD-EM”模型从多维指标体系评价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基于资源配置理论,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技术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在替换变量和引入工具变量后,其配置效应具有稳健性。数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用门槛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使用空间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技术企业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研究意义:从企业微观层面加深了对数字经济红利效应的理解,对提高资源配置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 省际R&D 资本存量:框架、检验及空间动态分析
  • 曹跃群 赵世宽 张晗
  • 2022 Vol. 40 (8): 1401-1412.
  • 摘要 ( )
  • 掌握省际研发(R&D)资本存量水平及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对于准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和落实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本文遵循SNA2008的R&D资本核算原则,运用综合永续盘存法,测算出1998-2018年中国31个省份R&D的资本存量总额(K)、资本存量净额(Kn)和生产性资本存量(Kp),并对这三种指标进行比较检验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R&D资本存量保持年均15.58%的稳步增长,东部地区R&D资本存量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之和;相较于K和Kn,使用Kp作为研发投入指标更能体现区域R&D水平;省际R&D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明显,呈现出“高-高”水平和“低-低”水平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在样本期间这种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据此,本文提出了优化省际R&D资本存量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间研发活动合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 中美两国数字经济效率测算、动因及演进
  • 赵新伟 王琦
  • 2022 Vol. 40 (8): 1413-1423.
  • 摘要 ( )
  • 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企业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BCC-DEA与超效率SBM模型对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进行分解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Epanechnikov核函数和绝对β收敛模型,客观地揭示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的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总效率高于美国,但其增长率低于美国同期水平。(2)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总效率的改进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提高,纯技术效率影响有限。(3)从核密度分析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双峰特征明显,有两极化趋势;同期美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核密度右移趋势显著,无双峰特征。(4)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均存在绝对收敛现象,预计中美之间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实现稳态均衡的时间约为42.3年。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 地方政府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策略研究———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
  • 岳昆 房超
  • 2022 Vol. 40 (8): 1424-1431.
  • 摘要 ( )
  • 国家实验室是新时期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其落地和运行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形成地方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动力,需要发挥好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统筹好国家与地方利益、兼顾好长远与短期利益。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协同性视角出发,提出了地方政府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策略:重点一是依法依规,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的权责,二是由地方政府构建基建、科技、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力的综合保障体系,促进地方和实验室协同发展,三是优化地方政府、企业等的考核方式,调动相关方积极参与。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力争实现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地方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实验室高效创新等多方面的共赢。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双创”情境下创业导师特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 李燕萍 沈夏珏
  • 2022 Vol. 40 (8): 1432-1440.
  • 摘要 ( )
  • 创业导师是中国“双创”战略实施的重要人才资源。本文通过对28家众创空间负责人的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了“双创”背景下创业导师特质结构,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了创业导师特质对创业者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导师特质对创业者的影响由特质结构(专家型特质、关系型特质、公益型特质)、创业储备、创业心理和创业者行为共同构成;经历了外在影响、内在影响和突破自我三个过程,且在不同过程中对创业者发挥的影响力的要素有所不同。创业导师的这三类特质在外在影响过程改善了创业者的创业储备,进而对创业者心理产生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心理在内在影响过程产生变化(积极的),并最终在自我突破这一过程实现了创业成效的进阶。最后,从创业导师辅导过程、创业导师选聘、创业导师培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 组织记忆、外部知识搜寻与新产品创新性
  • 杨建君 谷磊 王佳奇 邓程
  • 2022 Vol. 40 (8): 1462-1471.
  • 摘要 ( )
  • 基于知识基础观,分别研究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与新产品创新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互补型搜寻和辅助型搜寻的中介作用。利用276家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均正向影响新产品创新性,也均对互补型搜寻和辅助型搜寻产生正向影响。同时,陈述性记忆对互补型搜寻的正向作用强于辅助型搜寻,程序性记忆对辅助型搜寻的正向作用强于互补型搜寻。进一步地,互补型搜寻在陈述性记忆和新产品创新性间起中介作用,辅助型搜寻在程序性记忆和新产品创新性间起中介作用。
  •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专利运营模式研究
  • 王珊珊 周鸿岩
  • 2022 Vol. 40 (8): 1472-1480.
  • 摘要 ( )
  • 企业在全球专利竞争中往往采取多元专利运营行为,并呈现出不同的专利运营模式。通过收集典型企业专利运营实践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并凝练出产业化、标准化、竞争性、贸易化和投融资五种专利运营模式,发现不同模式均涉及自行运营和借助于载体运营两种方式,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可能同时采用多种运营模式;各模式在专利战略动机、涉及的专利性质、涉及的主体和载体、专利运营行为以及适用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应关注不同模式的共性和差异并灵活地选择专利运营模式及其组合。本研究为我国企业科学地选择专利运营模式和加快提升专利运营水平提供参考。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研究
  • 刘慧慧 张树良
  • 2022 Vol. 40 (8): 1495-1504.
  • 摘要 ( )
  • 在创新环境转向开放创新的新时代,基础研究创新特征发生变化,传统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无法适应创新环境与创新模式变化对基础研究评估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已成为新形势下激发基础研究潜能、推动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命题。通过分析传统创新环境下基础研究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开放创新时代基础研究的创新特征变化,创新性提出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即知识创新效应评估,并从基础研究创新过程及产出成果流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知识创新效应评估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包含三个要素维度即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扩散,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构建面向开放创新的国家基础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 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治理机制与知识共创研究
  • 李宇 刘乐乐
  • 2022 Vol. 40 (8): 1505-1515.
  • 摘要 ( )
  • 创新生态系统出现创新迟滞表现不在少数,提高创新生态企业知识治理水平成为开放式创新下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本研究整合了动态关系观、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理论,考察了核心企业知识治理与创新生态系统企业知识共创的关系,以296份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企业为样本,验证契约治理和信任治理的交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制度化程度的调节效应,完善了核心企业知识治理这一研究框架。研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契约治理和信任治理对创新生态系统企业知识共创均具有正向影响;,契约和信任对于知识共创是互补的作用,同时在生态系统制度化程度较低时,契约治理和信任治理对知识共创的交互作用会加强。上述研究结论对于认识核心企业的两种知识治理机制在应对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迟滞”及“生态失调”问题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本研究从发挥核心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治理作用,合理的选择不同知识治理机制以及分析实现治理有效性的情景条件等方面提出管理启示。
  • 国际技术并购因素组态与双元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 朱建民 崔心怡
  • 2022 Vol. 40 (8): 1527-1536.
  • 摘要 ( )
  • 国际技术并购是新兴市场企业快速获取技术资源,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上市企业跨国技术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研究方法,从单维视角向多维交互的整体视角转变,建立高双元绩效组态模型,识别核心条件因素,分析在国际技术并购情境下,不同影响因素对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共同作用,以及各影响因素的充分性与必要性。研究发现:技术属性、企业性质、整合经验以及研发强度是影响双元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高技术互补性在提高双元创新绩效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并购提高双元创新绩效,关键在于并购战略要与企业自身条件因素及整合模式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