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数字技术的逆向塑造:论数字技术的张力
  • 程聪 陈锋 杨泽 缪泽锋
  • 2023 Vol. 41 (2): 202-211.
  • 摘要 ( )
  •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成长速度正在赶超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关于数字技术重塑物理世界所引发的人与技术关系异化问题,已然成为当代技术管理研究的首要“攻坚战役”。在这场逆向塑造过程中,数字技术凭借开放性、可供性与自生长性共同作用的重构能力,逐渐获得脱离于社会经济系统而独立构建的力量。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技术形态由“小圈子”、“大生态”向“智能社会”演进,数字化技术靶向由“粗放”、“精准”向“重构”转变。进一步地,通过数字技术逆向塑造现实世界,构建了“人与技术关系倒置”的解释框架,以及阐述了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数字脚本-数字模块-数字生态-数字世界”的重塑路径,为深入了解数字技术逆向塑造物理世界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新见解。
  • 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的角色与路径———基于三重逻辑的理论分析
  • 孟凡蓉 张润强 陈光 陈子韬
  • 2023 Vol. 41 (2): 212-220.
  • 摘要 ( )
  •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构成,科技社团是构建多元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和网络组织治理理论,从组织使命和制度安排出发,探讨了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的具体方式,研究发现:(1)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是由科技社团的组织使命与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共同决定,具体天然的正当性和合意性。(2)科技社团在理论上存在5种机制参与科技评价,分别是声誉机制、信任机制、倡导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3)科技社团参与科技评价共存在4个角色并均存在对应路径,分别是作为评价组织者的多主体联动路径和多类别参与路径、作为标准制定者的升格推广路径和多层次介入路径、作为失信约束者的讨论与研究路径和约束与规范路径、作为奖励举荐者的系统化奖励路径和体系化举荐路径。已有研究发现启示科技社团应当在科技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提供方向和内容的参考。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复杂产品系统的追赶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
  • 柳卸林 葛爽
  • 2023 Vol. 41 (2): 221-229.
  • 摘要 ( )
  •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路径的选择对后发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三大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路径,总结出中国复杂产品系统实现成功追赶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产业困境给出具体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市场、用户、互补企业、政府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要重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融合;用户应主导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应用指导和支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是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系统成功追赶的必要条件。
  • 中国石墨烯产业化何以实现? ———基于31 个省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范旭 武永超
  • 2023 Vol. 41 (2): 230-240.
  • 摘要 ( )
  • 石墨烯产业化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通过整合“技术-组织-环境”理论和组态视角,构建出一个驱动石墨烯产业化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并以31个省市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实证探讨了实现石墨烯产业化的影响要素和复杂机制。研究发现:(1)单一产业要素难以成为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2)存在7条实现石墨烯产业化的路径,概括为“技术-组织-环境”均衡驱动型和“技术-环境”双重驱动型两种驱动机制。同时存在7种产生非高产业化组态,两类组态呈现非对称特征;(3)在特定条件下,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组合可以经由“殊途同归”的方式推动石墨烯产业化。而在这过程当中,政府重视发挥了较为普适的作用;(4)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石墨烯产业化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不仅拓展了TOE框架的应用场景,同时也为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实践提供了决策指引。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
  • 赵宸宇
  • 2023 Vol. 41 (2): 241-252.
  • 摘要 ( )
  •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本文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扩张劳动力需求、拉动就业的强劲驱动力。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市场规模效应、经营范围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三条途径促进劳动力就业。基于异质性的研究发现,对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本文还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高学历人员占比和高技能人员占比,优化企业的劳动力结构。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为实现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
  • 钟卫 姚逸雪
  • 2023 Vol. 41 (2): 253-263.
  • 摘要 ( )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问题是各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关注的焦点。论文以中美两国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科技人员收益占比以及大学支配资金的分配模式两个角度,归纳并比较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校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要明显地高于美国;美国高校以内部激励为主,而中国高校主要使用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两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是造成收益分配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建议:现阶段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一方面仍然要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型下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另一方面,应适当地向市场型发展模式下的收入分配方式转变。
  •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资助的稳定与竞争机制———基于预算数据的研究
  • 李美娟 李柏村 阿儒涵
  • 2023 Vol. 41 (2): 264-275.
  • 摘要 ( )
  • 政府研发资助是全社会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等基础性、前沿性科研活动的资助是国家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源泉。美国联邦政府自二战以来构建的对外研发资助机制对于美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政府研发资助机制的优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么,美国联邦政府在对外研发资助中如何协调稳定拨款与竞争性项目资助的关系?稳定拨款与竞争性项目资助的具体机制怎样?为回答上述问题,文章以联邦政府对外研发资助的底层预算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构建分析框架,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基于统一的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识别美国联邦政府研发资助中稳定拨款与竞争性项目资助的关系框架、分析资助机制与特点,进而形成了对美国联邦政府研发资助机制的完整认识。通过分析,发现美国联邦政府对外研发资助具有:(1)联邦政府对外研发资助紧密围绕机构自身的使命定位展开。(2)基于目标,采用与其相匹配的资助机制。(3)实现联邦机构自身的职能与使命的研发活动多采用稳定拨款机制。(4)产生公共产品的研发活动更多依靠竞争性项目资助机制。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对我国政府研发资助的相关政策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信息通信技术普及中的民生风险感知转变
  • 张乐 李森林
  • 2023 Vol. 41 (2): 276-285.
  • 摘要 ( )
  •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民生风险信息经由互联网传播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可能会提高个体对民生风险的认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和贫富差距等维度构建民生风险感知指标,采用OLS回归方法、工具变量法以及KHB中介效应分析法探究了公众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民生风险感知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对公众民生风险感知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即互联网使用行为显著增强了个体的民生风险感知水平。第二,互联网对民生风险感知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中高收入和中老年群体以及城镇地区更加明显。第三,这种强化作用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信息渠道效应。
  • 基于风险矩阵的技术许可违约风险管理研究
  • 谢瑞强 朱雪忠
  • 2023 Vol. 41 (2): 286-295.
  • 摘要 ( )
  • 技术许可作为重要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式,在中国经济从成本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信息不对称在技术许可过程中的广泛存在,技术许可双方在缔约环节、支付环节、移转环节、实施环节中均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产生违约风险。对各类违约风险进行及时动态管理成为技术许可决策者的重要需求,但现有研究和理论却缺乏对此类诉求的解决和回应。研究从技术许可关键环节的违约风险识别入手,总结了许可过程中基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风险矩阵方法的技术许可违约风险分析和量化系统,并结合风险矩阵判断提出了主要技术许可违约风险的应对策略和方式。研究结论和建议可为技术许可的相关方和决策者的违约风险管理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 高价值专利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 崔维军 孙成 吴杰 刘珏 马宁 李璐
  • 2023 Vol. 41 (2): 296-306.
  • 摘要 ( )
  • 本文采用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中国知网-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的面板数据,以2014~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企业高价值专利的衡量指标,运用资源基础观和信号理论,将专利、标准以及企业情境中的资源因素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探讨了高价值专利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中高价值专利与技术标准化能力之间的关系差异。研究发现:(1)高价值专利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2)企业规模对高价值专利与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之间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即相比规模小的企业,大型规模企业的高价值专利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大。
  • 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运营活动与服务需求识别
  • 李莹莹 王宏起 王珊珊
  • 2023 Vol. 41 (2): 307-316.
  • 摘要 ( )
  • 专利运营服务对支撑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成果市场化、资本化与构筑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35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专利运营活动进行梳理,归纳出支撑性、基础性和保护性三大类专利运营活动以及专利规划、研发与专利获权、专利保护等八小类专利运营活动;以“中介条件”作为专利运营过程中断裂点识别依据,明确数据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代理服务和贯标服务五类专利运营服务需求;建立专利运营活动、潜在断裂点与服务需求匹配框架。研究发现一项专利运营活动存在多项细分服务需求、不同专利运营活动间存在共性服务需求,进而提出企业专利运营活动过程断裂点动态识别、基于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专利运营服务架构、单一服务或组合服务的灵活服务模式等建议。本研究可为基于用户需求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专利运营服务供需匹配精准度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 高端科普智库的内涵、治理体系与建设路径
  • 汝鹏 付文婷 何持之
  • 2023 Vol. 41 (2): 317-324.
  • 摘要 ( )
  • 当前,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紧密结合对发挥科普咨政建言作用提出了时代呼唤,建设高端科普智库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服务科学决策、团结引领社会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建设高端科普智库的重要意义,界定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内涵,从目标、内容、对象、动力等方面剖析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当前高端科普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治理体系、产品生产、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端科普智库建设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对国内外13家高端智库和科技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此总结提出高端科普智库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科学的智库治理体系、优化智库产品生产机制、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理论基础与未来展望
  • 韩少杰 苏敬勤
  • 2023 Vol. 41 (2): 335-347.
  • 摘要 ( )
  • 具有开放性、可供性等特征的数字技术使得传统企业形成了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组织型态。然而,当前对其的研究还处于概念探讨和特征归纳的初级阶段,急需对其构建研究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因此,首先基于相关概念的梳理,尝试明晰“何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即其内涵界定;其次,结合当前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企业两大研究基础,厘清“为何”急需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最后,初步提出包括“型态识别→构建动因→构建逻辑→构建过程”的研究框架,指出未来“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以期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 工业机器人与企业创新———基于人力资本视角
  • 黄先海 虞柳明 袁逸铭
  • 2023 Vol. 41 (2): 356-368.
  • 摘要 ( )
  •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数智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如何赋能企业数智化转型并促进企业创新成为重大命题。本文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以人力资本为视角,选取2011-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数据与上市公司创新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了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对企业创新具有提升效应,这种提升效应在进行多种检验后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水平提升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业机器人从增加高质量劳动力和提升现有员工技能水平两个维度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丰富了工业机器人对企业创新的研究,对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推动数智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
  • 杨雅雯 郭本海 王丹丹
  • 2023 Vol. 41 (2): 369-384.
  • 摘要 ( )
  •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明确技术创新路径。以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专利为基础数据,分析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勾勒典型合作创新路径;探究集成电路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复杂网络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考量各参与主体在集中型、多元型和混合型等典型技术创新策略下的知识流动情况,进一步分析主体创新绩效变化及网络结构演变。研究表明,知识创新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大时,采用多元型技术创新策略有利于创新主体发展,而参与主体技术差异较小时,则适宜采用集中型技术创新策略。参与主体对技术路径的依赖度会左右其对合作伙伴的策略选择,且依赖度超出一定阈值时会严重抑制创新绩效的提高,而这一抑制效应能通过创新主体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在模型仿真分析基础上,提出三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优化路径,即“创新网络边缘型节点寻求‘聚合节点’”、“技术革新导向的节点外延合作关系”和“市场收益导向的节点加强内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