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4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研究———基于高质量科学家流动
韩芳 张汝昊 陈光 袁军鹏
2023 Vol. 41 (7):
1153-1163.
摘要 (
)
高质量科学家的流动代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基于高质量科学家的流动刻画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于国家制定科技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Scopus数据库1921-2020年发表的论文数据,提取高质量科学家的跨国流动序列,从而对近百年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进行分析,并从学科层次研究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科学活动中心与学科活动中心具有不唯一性,且随时间呈现多中心化,美国、英国一直占据科学活动中心位置,其次为德、意等发达国家,是多个阶段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与学科活动中心;(2)科学活动中心与学科活动中心具有转移性,且转移方向不是单向的,但二者的演化具有一致性,即科学活动中心可视为不同学科活动中心的堆叠效应;(3)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对于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贡献度不同,随着科学多元化与学科交叉融合,这种贡献差异性降低;(4)中国自2004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学科平衡发展。
科学民粹主义:一种民粹主义新形态
王剑峰
2023 Vol. 41 (7):
1164-1172.
摘要 (
)
科学民粹主义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形态的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所谓“科学民粹主义”意指大众在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对科学精英形成的一种抗争性话语与实践。科学民粹主义是大众—精英对抗逻辑在科学场域的全新拓展,当民粹主义者将其反叛的对象转移至科学,那么,以反科学、反智和反理性为显著特征的科学民粹主义由此显现。追根溯源,科学共同体科普工作的不到位、对大众产生直接负面影响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件以及民粹主义概念的不稳定性,共同促成了科学民粹主义的形成。作为一种两面性的新形式民粹主义,科学民粹主义在给科学和政治两大领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的同时,亦在客观上倒逼科学共同体拿出相应的变革举措。就当前和未来来看,全球范围內的国家、社会和民众应当警惕科学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人才分类问题研究
孙彦玲 孙锐
2023 Vol. 41 (7):
1186-1196.
摘要 (
)
人才分类是人才工作和人才研究的“底层”基础性问题。鉴于现有人才分类框架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发展需求,从人才分类框架演变与分类实践探索出发,分析人才分类调整的脉络与实践需求。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前人才分类框架在分类依据、分类逻辑、分类结果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内涵进行新的阐释,并提出优化人才分类框架的逻辑。最后提出人才分类的基本思路以及可供选择参考的四种分类方式,即在现有分类基础上精简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大类;结合职业分类框架将之重构为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专业人才、技术和专业辅助人才、乡村振兴人才五大类;根据人才评价制度重新分为职称类人才、职业资格类人才、职业技能类人才三大类;基于《职业分类大典》构建人才分类框架。
城市人才生态系统运行机理与政策仿真研究
杨勇 肖伟伟
2023 Vol. 41 (7):
1197-1210.
摘要 (
)
现代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城市人才生态建设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基于多边市场和价值共创的整合分析视角探究城市人才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城市人才生态系统的多Agent模型,运用计算机实验仿真分析不同类型的人才政策对城市人才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短期内,无论是直接人才政策还是间接人才政策均有助于改善提升城市人才生态环境水平;长期而言,间接人才政策则比直接人才政策的效果更为明显。(2)在单一人才政策工具中,与实行人才补贴和发展人才资源服务机构政策相比,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对推动城市人才生态环境水平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更为有效。(3)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政策与人才补贴政策、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政策组合比单一政策更能提升城市人才生态环境水平。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制定人才政策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技术关联、环境政策与区域绿色发展
马双 海骏娇
2023 Vol. 41 (7):
1211-1222.
摘要 (
)
当前,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内众多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无视地区发展实际、“一刀切”地将传统产业推之门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以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绿色发展过程为案例,探讨了技术关联性、环境政策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区域现存污染行业技术的挤出效应。结果表明:①技术关联性对绿色技术的进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新的绿色技术更有可能在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地区形成和发展;②污染行业技术的存在阻碍了区域内新绿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但技术关联性会大大缓和甚至扭转这种负面影响;同时,污染行业技术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基础,新的绿色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发展。③各层面的环境政策对城市发展新的绿色技术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会通过对技术关联性产生作用。具体而言,城市层面的环境政策会加强技术关联性,进而推动区域绿色发展,而省级层面的环境政策反而削弱了技术关联性。这意味着,各地政府在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现有技术能力和产业基础,在相关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技术,同时辅以制定更加贴合区域实际的环境政策,才能更好实现区域绿色发展。
数字经济与城市职能分工:通向国内大市场之路
韩璐 陈松 徐懋
2023 Vol. 41 (7):
1234-1246.
摘要 (
)
摘 要:为应对国外技术脱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建立以城市职能分工为基础的新型国内分工网络。在改进城市职能分工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采用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通过改进交易效率提升城市职能分工水平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2011-2019年,我国城市职能分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群的职能分工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的职能分工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群。直接效应表明,数字经济会显著提高城市的职能分工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进交易效率深化城市的职能分工。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市职能分工的影响存在基于交易效率的双门槛效应。由此,应在现有区域分工的基础上构建全国范围的职能分工网络,根据城市在国内分工网络中的职能定位有差别地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此外,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市场交易的技术效率与制度效率,建设面向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城市职能分工网络。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导师身份与杰出科技人才成长:一项事件史研究
闫昊 赵兰香 周建中
2023 Vol. 41 (7):
1247-1258.
摘要 (
)
本研究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Event History Analysis)探讨了导师身份等因素对杰出科技人才成长尤其是入选人才计划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导师学术身份能够对科研人员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产生独立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方面相对更强:相较于导师学术身份较低的科研人员,导师学术身份较高的科研人员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概率分别为前者的3.27倍和1.90倍。第二,导师行政身份未能独立对科研人员入选人才计划产生显著影响,它仅能够通过与导师学术身份进行负向协同的方式发挥抑制作用:与导师身份类型为低学术低行政型的科研人员相比,导师身份类型为高学术低行政型的科研人员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概率分别是前者的4.07倍和2.34倍,导师身份类型为高学术高行政型的科研人员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概率分别为前者的3.65倍和1.94倍。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出生年代、博士后经历、工作单位、高水平论文、科研职称等因素对科研人员入选人才计划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损失来源研究———基于两阶段混联网络 DEA 模型与共同前沿理论
李犟 吴和成 朱晨
2023 Vol. 41 (7):
1259-1269.
摘要 (
)
众创空间是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阵地,厘清我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损失来源对推动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具现实意义。考虑众创空间的运行机理,首先构建两阶段混联网络DEA方法准确测度我国30省市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效率。然后,利用共同前沿理论从技术前沿无效和管理无效两个层面定位效率损失根源。结果表明:①共同前沿下中国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整体效率均值为0.724,超过50%的地区的整体效率在0.75以下。分阶段来看,招商引资效率、创业团队孵化培育效率和企业孵化培育效率均值分别为0.856、0.819和0.828,共同前沿下效率均未超过群组前沿下相应效率。②东部地区招商引资阶段技术落差比率最优,中部区域孵化培育阶段技术落差比率最大,而西部在各阶段的技术落差比率均低于东部与中部。③无效率模式分类结果表明,属于高技术无效高管理无效型的样本约占16.7%,还有53.3%的地区因技术前沿差异或管理无效导致较多的效率损失。
技术多元化战略对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影响研究
王丽平 高倩
2023 Vol. 41 (7):
1270-1281.
摘要 (
)
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优势的新产品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支撑,但关于企业如何获取新产品开发优势的研究较少。研究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集中探讨技术多元化战略对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专利组合的中介作用和知识势差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417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技术多元化战略的两个维度,即技术挖掘和技术探索均正向影响新产品创新性和新产品开发速度,专利组合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知识势差不仅负向调节专利组合与新产品开发优势之间的关系,而且负向调节专利组合的中介作用。研究从新的视角为企业获取新产品开发优势提供了具体思路,有助于企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开展新产品开发优势的实现过程。
美国对华知识产权压力焦点变迁与趋势预见
毛昊 赵晓凤 魏 洽
2023 Vol. 41 (7):
1282-1293.
摘要 (
)
美国是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的主要推动者,通过将知识产权保护和对外贸易捆绑关联,在全球范围推行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标准。经过多年实践,美国灵活运用(早期的)TRIPS多边机制以及(近期的)有选择多边、小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形成以国内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紧密配合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美国频繁借助特别301条款及其年度报告,有计划的对外输出知识产权压力,监督贸易伙伴知识产权制度执行,迫使贸易伙伴建立美国主导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则。本文以1989-2022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33份《特别301报告》为基础材料,分析美国对华知识产权压力变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见。研究结论显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调整伴随美国外部压力,呈现周期特征。美国对华知识产权压力持续分布在国际规则与国内法律制度、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体系、假冒盗版与全球执法协作、泛国家安全与高技术产业竞争等方面,呈现在继续关注传统重点议题发展同时,重点向涉及国家安全与产业竞争的演变趋势。未来,中美将进一步围绕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市场准入等核心关键知识产权议题展开激烈博弈。我国应主动研判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趋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试点机制与国家创新举措,针对可预见的压力重点分类施策,科学制定国家知识产权对外政策,有效化解知识产权外部压力、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创新链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与技术进步
张煜 苏竣
2023 Vol. 41 (7):
1294-1305.
摘要 (
)
在创新链视角下,充分考虑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差异性,将产学研合作﹑不同类型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全社会技术进步纳入创新链中,并提出三项假设,以此构建理论模型。采用中国31省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并应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过程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加以实证研究,以揭示中国创新链中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加强产学研合作,对中央高校意义更大。加大创新投入,对地方高校更有益。技术进步中,中央高校的正向作用显著。提出建议:粗放型地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是促进地方高校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央高校应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走精细化创新之路。应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央高校发展,以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
平台网络的行动空间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
朱明洋 吴晓波
2023 Vol. 41 (7):
1306-1315.
摘要 (
)
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以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紧迫时期,大企业及其平台网络抑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为解析大企业平台网络中的行动空间是否影响成员特别是后发中小企业的创新追赶问题,本研究聚焦探讨网络成员的自主权大小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采集356份企业问卷数据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企业平台网络中,(1)成员的自主权对其商业模式创新有促进作用;(2)成员的知识治理结构二元性在其自主权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成员自主权与其商业模式创新关系;(4)环境不确定性对成员自主权与其知识治理结构二元性关系有负向影响,并最终抑制自身商业模式创新。本研究能够揭示网络自主权作为具有显著预测力的网络情境因素,为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关系网络治理空间优化研究和合作创新管理研究提供新视角。
企业政治行为驱动突破性创新的权变影响研究
廉思秋 高山行 肖振鑫
2023 Vol. 41 (7):
1316-1326.
摘要 (
)
基于制度基础观,论文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特点,理论探讨并实证检验了企业政治行为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考量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市场战略与制度环境对上述关系路径的权变影响。论文通过对我国227家生物医药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首先,企业政治行为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这种促进作用在实施前瞻型战略的企业中得到显著增强,而在实施分析型战略的企业中被显著削弱;最后,政策变动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会显著地削弱企业政治行为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正向作用关系。该研究证实了企业政治行为在提升突破性创新上行之有效,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如何将政治行为匹配不同类型市场战略、适应不同制度环境以提升突破性创新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管理启示。
国际化程度如何影响创新绩效:调节的中介模型
吴航 陈劲
2023 Vol. 41 (7):
1327-1335.
摘要 (
)
实施国际化战略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对其中介和调节机制揭示不足。通过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对国际化程度、国际创新网络伙伴多样化和国际化经验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际创新网络伙伴(地理、组织)多样化在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国际化经验正向调节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创新网络伙伴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国际化经验正向调节国际创新网络伙伴多样化在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国际化经验越高,国际创新网络伙伴多样化发挥的中介作用越强。研究结论为揭示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对思考如何通过国际化提升创新绩效具有实践启示。
国家创新测度框架演化与启示———以 GII 报告为例
薛晓宇
2023 Vol. 41 (7):
1336-1344.
摘要 (
)
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报告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创新测度报告,需要对其测度框架的生成与演化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通过梳理GII报告测度框架的完整演化过程,将其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稳定期和成熟期。在发展过程中,GII报告的测度框架展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创新投入的测度相对完善,但是对创新产出的测度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对创新产出质量的测度。二是尽管已经实现动态优化,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发展潮流的要求。三是在指标度量方面重视相对指标而未能兼顾绝对指标、较为依赖主观数据并遗漏了部分重要信息。四是经济体在不同年份的GII排名并不直接可比。有鉴于此,国家创新测度应当通过科学规范的步骤构建测度框架,兼顾测度维度与指标的全面性与代表性,研究设计有利于更加充分体现国家创新质量的测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