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元宇宙的主要特征、社会风险与治理方案
  • 王文玉
  • 2023 Vol. 41 (9): 1537-1544.
  • 摘要 ( )
  • 代表最先进信息技术综合集成趋势的元宇宙具有虚实相融性、自治性、社会性三个主要特征。元宇宙的出现会引发社会生产结构、运行机制、关系状态的联动变革,在变革中也将引发用户数据隐私被泄露、元宇宙平台权力被滥用、用户个体意识被操控、歧视风险加剧、意识形态安全无法保障等社会风险。元宇宙社会风险的治理方案应当遵循系统化原则和多元共治理念。在伦理方案上,应当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在元宇宙社区内设立伦理审查机构、开展价值敏感设计和价值熔断设计;在法治方案上,应当及时立法以澄清元宇宙相关法律争议、通过公权力监管和保障用户权利的方式规范元宇宙平台权力的行使;在技术方案上,应当通过以代码规制代码、以技术治理技术的方式优化风险应对方案的内嵌性和可行性。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算法黑箱与风险治理
  • 张海柱
  • 2023 Vol. 41 (9): 1545-1551.
  • 摘要 ( )
  • 人工智能算法不透明或无法解释导致的“算法黑箱”被视为引发算法偏见、歧视或操纵等社会风险的重要原因。既有研究在使用黑箱隐喻时,多将算法视为一种“实体性存在”(代码或模型),谋求通过代码公开或模型解释等方式打开黑箱。然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发现,算法本质上是社会与技术性行动者关联互动形成的“关系性存在”。黑箱并非算法技术本身的属性,而是以算法为核心的社会科技系统或行动者网络的特征。为了揭示可能被黑箱隐匿的风险,需要打开黑箱以呈现算法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及其关系。相应地,算法风险治理需要确立算法设计与应用的公共性原则,构建开放包容的算法行动者网络,并实现基于批判性反思的算法信任。
  • 基于科学的产业:一种新的量化甄别范式
  • 朱卫杰 鲁若愚 李天柱
  • 2023 Vol. 41 (9): 1552-1562.
  • 摘要 ( )
  • 加快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培育基于科学理论突破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亟需进行明确的产业界定和甄别,深入探究产业的创新规律。然而学界对“基于科学的产业”研究深度不足,现有“产业—科学关联度指数”的单一甄别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本研究尝试引入多个维度,拓展基于科学的产业量化甄别方法,并构建了一套“四级倾向度”的产业量化甄别范式,为后续产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具备一定的理论贡献。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于科学的产业”倾向于拥有较高的产业—科学主体融合度,公共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来源;拥有较短的产业—科学时间间隔度,基础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速度更快,知识吸收能力更强;拥有较高的产业—科学主体转化度,科学家兼顾基础科学研究与知识转化应用,同时拥有科学成果与专利产出,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发展“基于科学的产业”提供管理启示。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国内外科技人才研究领域合作网络及主题分析
  • 李欣哲 鲁晓
  • 2023 Vol. 41 (9): 1570-1580.
  • 摘要 ( )
  •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国内外以科技人才为对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促进了相关领域发展。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和战略坐标分析等方法对2010至2021年国内外科技人才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期探讨当前科技人才研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科技人才研究领域发展。研究发现,从论文数量来看,国外发表量持续上升,国内发表量保持平稳。从合作网络来看,国外学者合作紧密,形成了以高产学者为核心的合作网络。国内研究团队较为分散,学者间交流合作较少。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外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颖性和热点研究较少。国内研究主题比较丰富,新颖性和热点研究较多。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已经开始积极地开展跨学科研究并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前瞻研判,而国内仍然缺乏方法创新。
  • 我国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技术阶梯优势提升机理
  • 王雪原 高宇琳
  • 2023 Vol. 41 (9): 1581-1593.
  • 摘要 ( )
  • 本文基于技术联盟网络-数字能力跳板-技术阶梯优势理论框架,以双环齿轮为研究对象,开展纵向案例分析。利用我国158家隐形冠军制造企业数据,结合Elastic Net与MMHC混合算法,揭示细粒度技术阶梯优势提升的要素复杂适配关系。结果显示:企业从构建边缘型联结的同质化联盟向核心型联结演进,依次适配集合式、解耦式数字汲取能力和先导式数字协调能力,实现领先性技术开发,提升技术长度优势;企业构建异质化联盟,由边缘型联结逐渐向核心型联结过渡,依次匹配两种汲取能力和自洽式数字协调能力,实现多层与立体式技术创新,提升增量优势。当企业协同各类技术联盟并交互运用数字能力时,可获得技术非连续性优势。
  • 何种引导基金更多投资高科技企业? ———基于高管团队视角的组态分析
  • 江彦辰 黄晓霞
  • 2023 Vol. 41 (9): 1594-1603.
  • 摘要 ( )
  • 政府引导基金由政府牵头设立,旨在缓解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初期融资难问题。本文以174家引导基金为案例,基于引导基金募资金额和投资频率情境,检验高管团队成员性别、海外经历、理工科背景、政治关联条件的不同组态对引导基金投向高科技企业的效应,从组态视角运用fsQCA方法探究何种引导基金高管团队特征更多地驱动引导基金投资高科技企业。研究结果显示:单一引导基金高管团队特征要素并不构成产生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必要条件,引导基金投资高科技企业的驱动组态有4种,分别为女性高管成员驱动型、本土高管成员驱动型、募资-投资驱动型以及理工成员-政治关联驱动型。研究结果支持了引导基金高管团队特征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实现投资于高科技企业,为引导基金高管团队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决策依据。
  •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关键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现状
  • 王超 孙福全 许晔
  • 2023 Vol. 41 (9): 1604-1614.
  • 摘要 ( )
  •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发布碳中和战略,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本文基于国际能源署清洁能源数据库,从技术领域、技术成熟度、净零排放重要性、主要技术国家和不同领域技术领先国家五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清洁能源技术重点研发领域及技术领先国家。研究发现:(1)明确了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十大清洁能源技术重点研发领域。(2)梳理了建筑业、能源转型、交通运输、CO2基础设施和工业五个领域的技术领先国家。(3)锁定了我国清洁能源技术的优势领域和短板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从研发布局、研发模式、国际合作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我国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布局和科技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 黄河流域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影响
  • 岳立 闫慧贞
  • 2023 Vol. 41 (9): 1615-1626.
  • 摘要 ( )
  •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对于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技术进步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研究基于2009-2019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及绿色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检验技术进步对于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探讨资源禀赋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技术进步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正“U”型关系,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区域和环境规制强度的资源型城市该关系存在异质性;资源禀赋显著调节技术进步与绿色发展效率间的“U”型关系,且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与技术进步类型有关。研究有助于识别技术进步对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具体影响及资源禀赋在其中作用,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启示。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科学问题凝练与科研成果落地的贯通机制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 陈劲 张月遥 李振东
  • 2023 Vol. 41 (9): 1627-1637.
  • 摘要 ( )
  • 畅通科学研究与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为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重大创新方面的新时代科技革命使命, 从创新链源头有效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在面向126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工材学部专家问卷调研后,通过对数据材料进行定量定性结合分析,提出并构建了全过程视角下科学问题凝练与成果落地的贯通机制。研究分析了从科学问题凝练、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产出与落地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科学问题正向凝练与反向凝练互动机制的全过程循环,以及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全过程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贯通机制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保障全过程视角下科学问题凝练与科研成果落地贯通机制高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 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研合作格局与政策启示———以气候变化领域为例
  • 余云龙 邱均平 陈仕吉 金钊
  • 2023 Vol. 41 (9): 1638-1647.
  • 摘要 ( )
  •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社会呈现一定的逆全球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唯一途径。然而,逆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研合作格局尚不清晰,存在的问题也无从把握。通过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文献地缘特征进行挖掘,揭示逆全球化背景下该领域国际科研合作态势与地缘格局,探讨深化国际科研合作的政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逆全球化背景下该领域国际科研合作有所停滞,国际科研合作一体化趋势有所倒退。滨海欧洲与马格里布(MEM)、北美洲及中部美洲(NMA)、亚太沿岸地区(APR)、东亚地缘战略区(EAGR)是该领域国际科研合作的主导地缘政治区。科学技术水平控制不同地缘政治区国际科研合作的总体格局;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显著影响心脏地带俄罗斯与外围(HRP)与MEM、NMA的国际科研合作。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地缘政治局势的角度出发,中国应从增加国际合作占欧盟和北美地区的比重、加强EAGR内部合作及其与周边地缘政治区的国际合作、增加多边国际合作的比重、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等方面深化该领域国际科研合作。本研究可为气候变化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服务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揭榜挂帅”中“榜”与“帅”特征及其匹配性
  • 曾婧婧 黄桂花 颜宇攀
  • 2023 Vol. 41 (9): 1648-1660.
  • 摘要 ( )
  • “揭榜挂帅”制度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战略,“榜单”和“帅才”是“揭榜挂帅”发挥作用、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实践中两者呈现何种特征又如何匹配对揭榜成效以及科技创新都至关重要,然而学界对此尚未有所认识。为此,本文基于1217份榜单和252家揭榜者信息组成的微观数据,分析了揭榜实践中的榜单特征、“帅才”特征和“榜”“帅”匹配特征。研究显示,“揭榜挂帅”中的榜单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并在地域分布上有所差异,其需求主体上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帅才”主要以年轻中小型企业、高层次高校和历史悠久的科研院所构成,其创新能力显著;“榜”“帅”匹配则呈现出地域匹配多样性不足、主体匹配类型多样、技术匹配性较强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揭榜挂帅”制度的完善,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有益启示。
  • 客户导向、创业学习与数字化新企业机会迭代
  • 郭润萍 韩梦圆 李树满
  • 2023 Vol. 41 (9): 1661-1670.
  • 摘要 ( )
  • 机会是数字创业的核心要素,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机会的迭代性尤为明显。然而,少有学者探索并检验数字创业情境下原有机会实施后的持续迭代机制。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本文旨在探索客户导向对数字化新企业机会迭代的作用机理。241家数字化新企业的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客户导向对机会迭代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创业学习在上述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此外,市场动荡性和战略共识在上述数字化新企业机会迭代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推动数字情境下机会迭代的理论发展,丰富对于客户导向如何影响数字创业过程的理解,并为数字情境下创业学习的前因和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我们的研究发现还为数字化新企业如何实现高效的机会迭代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启示。
  • 留学生内外环境感知与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研究
  • 李先江
  • 2023 Vol. 41 (9): 1671-1677.
  • 摘要 ( )
  • 在创业研究领域对于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鲜有学者研究。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根据S-O-R理论,将留学人员内部环境感知——乡土情怀和外部环境感知——社会资本引入到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中,构建了乡土情怀、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的连锁关系概念模型,将创业培训作为调节变量,并以国内5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02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乡土情怀和社会资本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均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乡土情怀在创业培训的调节作用下对创业意愿呈现积极影响,创业培训在社会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创新网络演化及邻近性机理
  • 曹霞 张鑫
  • 2023 Vol. 41 (9): 1678-1689.
  • 摘要 ( )
  • “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在动力电池、车用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仍然受制于人。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能源汽车合作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方法,探讨了多维邻近性在不同时期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的影响。研究表明,邻近性是产学研合作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邻近性因素有所差异。其中,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较小,社会邻近、组织邻近、制度邻近对产学研创新网络具有持续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丰富了产学研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从邻近性视角为新能源汽车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借鉴。
  • 研发政策组合对突破性与渐进性创新影响———基于异质性 R&D 投资的渠道分析
  • 成力为 吴薇
  • 2023 Vol. 41 (9): 1702-1715.
  • 摘要 ( )
  • 本文构建了一个研发政策组合、异质性R&D投资(研究性投资和试验开发性投资)对创新(突破性和渐进性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对模型求解发现研发政策组合影响企业创新的3个效应:壁垒效应、阻止效应和偷窃效应;接着,利用2011-2018年中国1194家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研发政策组合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得到:第一,政府R&D补贴对企业渐进性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都不显著,可能存在着异质性;第二,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R&D补贴更有利于激励国有企业渐进性创新,而税收优惠对非国有企业渐进性创新的提升作用更强。相比非高科技企业,政府R&D补贴显著促进了高科技企业突破性和渐进性创新,而税收优惠对高科技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渐进性创新存在不显著的激励效应;第三,就补贴政策而言,政府R&D补贴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当壁垒效应起主导作用时,通过提高企业研究性投资进而促进突破性创新。当偷窃效应占主导地位时,能激励企业研究性投资,但由于不能够完全占有创新利润,从而促使企业选择渐进性创新。当阻止效应起主导作用时,能刺激企业试验开发性投资,进而促进企业渐进性创新;就税收政策而言,税收优惠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进入成本,此时阻止效应更明显,能增加企业试验开发性投资从而促进渐进性创新。研究强调不同研发政策对突破性与渐进性创新的微观作用渠道不同,为未来研发政策组合设计及政策搭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跨界技术并购如何促进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
  • 张光宇 宋泽明 戴海闻
  • 2023 Vol. 41 (9): 1716-1728.
  • 摘要 ( )
  • 跨界技术并购是后发企业快速获取技术资源,提升颠覆性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人工智能后发企业跨界技术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Two-step fsQCA研究方法,分析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跨界技术并购提升人工智能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动态演进路径。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下跨界技术并购提升人工智能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的条件组态在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不同远程因素下跨界技术并购提升人工智能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各近似因素发挥不同作用;不同外部环境下跨界技术并购提升人工智能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的路径存在显著区别。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相关研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