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STS 视域下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知识生产
  • 丁大尉
  • 2024 Vol. 42 (5): 897-903.
  • 摘要 ( )
  • 在分析大数据时代科学知识生产新范式的思维本质及其方法论纲领的基础上指出,大数据驱动的知识生产方式带来了诸如引发了新的社会公平问题、强化了学术资源新的垄断、塑造了知识生产新的路径依赖、带来了新的科研伦理争议等社会问题。进而基于STS视角从数据科学与科学学研究的新视域、数据资本建构的新的学术权力、新知识生产模式中的利益分配和平衡关系、大数据科学规律的价值负载等几个方面深入反思了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
  •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形塑
  • 李春利 高良谋
  • 2024 Vol. 42 (5): 914-921.
  • 摘要 ( )
  •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研究重点关注区块链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却忽视了社会对区块链技术的形塑。关于社会如何形塑区块链技术,已然成为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与技术决定论不同的一种新视角,社会形塑论认为区块链技术不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而是社会形塑的产物,由创造和使用区块链技术的社会条件所规定。基于社会形塑论,在肯定区块链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基础上,明确区块链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从区块链技术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以及演化发展诸方面考察了区块链技术的社会形塑机制,论证了社会需求、选择、评价、调控等对区块链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形塑。认为改善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克服技术决定论的惯性思维,培育区块链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重视促进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制度创新,在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技术圈、技术层与技术层剖面———技术史的立体化研究
  • 吴致远 李岚
  • 2024 Vol. 42 (5): 922-930.
  • 摘要 ( )
  • 基于技术史案例和技术渐进演化特征的认识,提出了技术圈、技术层和技术层剖面三个概念。技术圈是指某种技术在某个时期内的地理和文化空间分布范围;技术层是指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技术圈遗存物在历时演变中形成的叠压、比对关系;技术层剖面指从某一时刻去追溯、比较赋存在不同文化层中的技术遗存,揭示这些技术遗存的演化关系,以重建技术演进序列。上述三个概念在技术的社会史研究、技术的跨文化研究,以及技术的源头追溯、中间环节的寻找、技术的分支梳理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指示性意义,有助于推进技术史的“立体化”研究。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新时代十年人才强国战略进展及相关理论探讨
  • 孙锐
  • 2024 Vol. 42 (5): 931-939.
  • 摘要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被进一步强化提升,其推进实施可划分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进落地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肇始期、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形成转换期和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启动期四个阶段。这期间,我国人才规模、素质和创新效能等主要指标显著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水区改革面上破题,重大人才工程成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人才中心城市加速崛起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可以看到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替代物,其中战略内核随国家总体战略进阶而迭代调整,面向新时代新阶段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人才发展治理新体系。
  • 数字产业融合中美比较研究:动力、路径和效果
  • 易兆强 吴利华
  • 2024 Vol. 42 (5): 940-951.
  • 摘要 ( )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或服务已成为产业效率和效益改善的有效手段。基于数字化投入供求关系梳理数字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利用中美最新的多部门投入产出表分析两国数字产业融合的路径和效果。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产业(尤其是数字产品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行业附加值率低。基于融合程度的路径分析发现,中国数字产业主要以数字化硬件及其交付推动工业、农业的数字化转型,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其融合的重点;而美国数字产业主要以数字服务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其融合的重点。通过融合效果分析发现,带动或诱导中美数字产业增加值的核心部门分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性、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均来自两国数字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对能源与资源型等传统产业的渗透强度不高,其增加值受后者的带动或诱导效应也不强,是两国数字产业未来融合发展应该重点突破的领域。此外,中国数字产业融合还应强化数字服务投入,发掘数字要素与传统要素组合应用新模式、拓展数据价值化空间。
  • 智慧城市与区县经济不平等———来自卫星反演的经验证据
  • 兰雨潇 杨巨声 闫茹
  • 2024 Vol. 42 (5): 952-963.
  • 摘要 ( )
  •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本文采用卫星反演的人均灯光强度数据计算中国2851个区县21年基尼系数,以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县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能够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结果经过检验后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规模小、经济发展好的区县,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缩小经济不平等;(3)机制分析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技术效应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来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配置效应通过均衡配置资本要素和边缘配置土地要素来缩小区县经济不平等。
  • 科技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创新动机视角的研究
  • 吕岩威 李禹陶
  • 2024 Vol. 42 (5): 964-976.
  • 摘要 ( )
  •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科技金融投入作为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的视角出发,将科技金融投入划分为政府科技拨款、企业研发投入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并深入探究各参与主体的科技金融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200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各参与主体的科技金融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各参与主体的科技金融投入均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最大,政府科技拨款次之,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促进作用最小。各参与主体的科技金融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创新人才集聚和金融资源集聚异质性。在高创新人才集聚和低金融资源集聚地区,科技金融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均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科技拨款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主要通过实质性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研发投入则主要通过策略性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上结论为强化科技金融投入支撑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基于最小颗粒解构的科研诚信政策演化研究
  • 高峰 夏孝瑾 贾蓓妮 杨金莉
  • 2024 Vol. 42 (5): 1011-1020.
  • 摘要 ( )
  • 开展科研诚信政策体系演化研究,有助于认知政策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对提升科研诚信治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针对科研诚信政策演化研究的内容空白和方法缺憾,提出政策最小颗粒解构方法及三种基本结构,并运用构建主义对政策解构进行理论阐释,设计出基于政策最小颗粒解构的政策体系演化分析框架,以国家层面55份科研诚信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科研诚信政策发展历程、政策重点、政策前沿、政策空白域、政策架构演化和演进趋势进行了一体分析。研究显示,科研诚信政策体系按照“萌芽阶段-基础布局阶段-联动推进阶段-系统拓展阶段”依次演进,形成包含“责任分工、信息记录、惩戒措施、制度规定、伦理治理”5大主题、195个政策最小颗粒在内的政策体系架构。进一步规范调查处理、科研诚信关口前移、强化信用信息使用、进一步破除“唯论文”、进一步明确惩戒措施、深化伦理治理、压实主体责任、加快市场化信用机构建设、开展信用专业人才培养、确保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健全信用修复机制等11个方面将是未来政策演进方向。
  • 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 乌力吉图 周碧波 王英立
  • 2024 Vol. 42 (5): 1021-1031.
  • 摘要 ( )
  • 航天云网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孵化的为地方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是推动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本文以航天云网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平台战略理论,探究了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表明:航天云网以“源技术”——通用平台操作系统INDICS为核心,构建生态系统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多元化服务。“云制造产业集群”是航天云网赋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当前在全国范围已构建7个区域性“云制造产业集群”。区域级云平台是推进落实“云制造产业集群”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已建成22个区域级云平台,已接入工业设备共800794台。航天云网“云制造产业集群”通过虚拟网络空间和虚拟社群,推进了中小企业虚拟部分的扩张,从而在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方面切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然“云制造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虚拟集聚的产业组织,对企业实体环境的变化的边际贡献有限,由此很难实现其以“虚拟”的开放性突破传统“块状经济”的相对封闭性、从而提高资源和要素的空间流动和配置效率这一预期目标。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补短板,其中作为看不见的环节——企业组织能力是补短板的一项重要内容。
  • 中国跨国公司海外进入模式与逆向知识转移
  • 陶哲雄 张文新 魏千芝
  • 2024 Vol. 42 (5): 1032-1041.
  • 摘要 ( )
  •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逐渐关注战略性知识资源寻求,并希望借助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获取东道国先进知识资源,因此探讨逆向知识转移前因要素成为备受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论文研究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进入模式对其子公司向母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母国和东道国政治紧密度以及东道国政治约束对于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2008年至2020年间2073家中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其16116家海外子公司的样本数据,论文研究发现相较于并购子公司,母公司新建子公司可获得更高的内部整合性,因而更有利于从子公司获得逆向知识转移。论文进一步研究表明,母国和东道国政治紧密度以及东道国政治约束在上述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该研究揭示了进入模式和逆向知识转移关系中潜在的内部整合机理,同时为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寻求技术进步提供了新思路。
  • 领先用户的创意对其识别创业机会的影响研究
  • 尹苗苗 刘鑫怡 冯心莹
  • 2024 Vol. 42 (5): 1053-1063.
  • 摘要 ( )
  • 领先用户因具备领先市场趋势与高期望收益特征,最可能发展成为创业者。然而从实践来看,真正转化为创业者的领先用户仍然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于领先用户的创意向创业机会转化的过程并不顺畅,目前这一过程机理尚未得到深入揭示。以华为产品定义社区内181位领先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检验领先用户的创意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以及领先用户参与在线创新社区程度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领先用户的创意数量与创业机会识别呈现倒u型关系,参与社区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了上述关系。领先用户的创意质量积极促进其识别创业机会,参与社区的广度弱化了上述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用户创业的相关研究,揭示了领先用户创意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指导领先用户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数字化、创新创业与无差别城乡:湖州案例
  • 刘道学 王家芳 周咏琪 刘峰秀
  • 2024 Vol. 42 (5): 1064-1075.
  • 摘要 ( )
  •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难点之一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浙江湖州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首提打造“无差别城乡”的概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实践案例,其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创新创业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实现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引入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为中介变量,选取湖州2005-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相关可得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化对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对区域创新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创新创业对无差别城乡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只有数字化创新而无相应创业活动支撑则对无差别城乡建设的影响并不显著,“数字鸿沟”对无差别城乡建设有负向影响。有基于此,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中推进“数字新基建”下沉乡村、壮大乡村数字化创新创业主体、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及数智化赋能城乡多元共治等对策建议。
  • 人口结构与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时空演化研究
  • 邵汉华 王庆祥 何铿辉
  • 2024 Vol. 42 (5): 1076-1087.
  • 摘要 ( )
  • 区域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审慎人口结构深刻变化下区域科技创新差距时空演化,对推进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演化态势,通过QAP分析法综合考察人口结构即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人口密度和人口城镇化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依次递减态势。(2)从人口结构维度来看,人口城镇化的空间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将扩大区域科技创新差距,人力资本和人口密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差异有显著负向影响(3)从时空演变来看,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负向影响在波动中呈现出扩大态势,人口城镇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差距一直发挥着正向作用,人口密度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内表现出异质性,人口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分别是东、中、西部人口结构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主要因素。
  • 创新联合体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及博弈研究
  • 岳颖初 霍国庆
  • 2024 Vol. 42 (5): 1088-1097.
  • 摘要 ( )
  • 创新联合体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导致各方在创新协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增加了利益整合与平衡的难度,影响了创新联合体的发展。为此,本文应用冲突理论、博弈论等对创新联合体利益冲突的本质和机理进行分析,归纳提出了规则性利益冲突、关系性利益冲突、分配性利益冲突三类冲突,并根据多边讨价还价博弈理论、正态分布函数、Shapley值法等构建了创新联合体利益分配过程的数学模型,对该过程不同环节产生的各类利益冲突进行量化评估,进而选取典型案例从实践层面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有效均衡创新联合体各方利益关系的策略建议,主要包括建立有利于共同治理的有效治理结构、促进以增强互信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建设以及强化基于动态管理的激励约束措施。
  • 科学关联度、政府创新补助与企业绩效———基于我国 ICT 企业的实证研究
  • 丁雪辰 杨萍 柳卸林
  • 2024 Vol. 42 (5): 1098-1110.
  • 摘要 ( )
  • 科学进展对推动历次工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驱动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基础研究是产业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源泉,但在科学驱动的产业创新中,中国处于落后位置。探讨科学研究如何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是创新管理与政策领域的重要问题,已有大量研究讨论了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企业创新活动与科学知识的联系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企业绩效尚未得到充分探究,政府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资助主体,对于推动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也有重要影响。以2010-2019年中国A股656家ICT上市企业为样本,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与科学知识的关联度分别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和突破性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学关联度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学关联度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政府创新补助对科学关联度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以及科学关联度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均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异质性分析显示科学关联度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为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模式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证据,为政产学研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政府的创新政策制定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