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中国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挑战及对策建议
  • 宋应登 霍竹 邓益志
  • 2024 Vol. 42 (8): 1569-1576.
  • 摘要 ( )
  • 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技伦理治理面临增强国际科技竞争力、加强新兴科技领域伦理监管、合理平衡科技创新与伦理监管等形势和挑战,通过分析科技伦理治理存在的制度待完善、监管待健全、伦理审查待规范、各类专业支撑人才不足、科技工作者伦理意识待提高、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伦理治理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加强中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对策建议,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 政府科技伦理治理与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向善
  • 阮荣彬 朱祖平 陈莞 李文攀
  • 2024 Vol. 42 (8): 1577-1586.
  • 摘要 ( )
  • 数智时代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所引致的伦理风险引发各方关注,政府科技伦理治理作为确保人工智能企业科技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应对算法偏见与歧视、数据安全挑战与算力误用等社会性风险与依托科技创新增进民众福祉等科技向善行动具有关键意义。研究基于制度理论,将中国A股人工智能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政府科技伦理治理对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向善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作为正式制度的政府科技伦理治理对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向善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信任与政治关联在政府科技伦理治理与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向善间起正向调节效应,呈现出非正式制度协同政府科技伦理治理对驱动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向善具有叠加增益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科技伦理治理在区域儒家文化氛围高、企业规模大以及高管股权激励低的样本中,对人工智能企业科技向善的改善作用更明显。研究为数智时代驱动企业科技向善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政府与企业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增进民众福祉提供经验启示。
  • 国家安全视域下新兴技术治理的中国路径
  • 郭滕达 胡志坚 朱欣乐
  • 2024 Vol. 42 (8): 1587-1595.
  • 摘要 ( )
  • 新兴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国家安全的时空领域,对经济、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冲击。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兴技术治理与国家安全实践面临很多挑战,例如,新兴技术治理手段难以跟上新兴技术发展步伐、新兴技术治理举措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新兴技术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特征,这些挑战成为国家安全视域下新兴技术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后疫情时代,过度安全化倾向性下新兴技术治理能力的博弈仍将是大国关系的“新常态”。当前,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近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顺应科技创新、治理创新的潮流和趋势,抓住新兴技术治理中的重要着力点,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关键、短板、风险进行系统的战略考量,才能深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本文建议,应推动我国新兴技术治理的范式转变,将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主线、建立适应“无人区”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以用促治的治理模式、做好应对大国博弈的预案、基于场景分析提供治理解决方案、营造更为开放的技术生态、构建平战结合的自适应机制,进而逐渐探索出中国式的新兴技术治理道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解决方案。
  • 三重逻辑下 AI 技术治理制度供给质效提升研究
  • 贾婷 陈强
  • 2024 Vol. 42 (8): 1596-1606.
  • 摘要 ( )
  • 从任务型围棋程序AI-AlphaGo到生成式大语言模型Chat GPT,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外延在不断进化,相关制度供给也应随着AI所引发的全域性变革快速迭代响应。研究梳理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的制度供给现状,发现其存在技术发展与风险治理的总体困境、多元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目标困境、理论响应与实践转化的执行困境,制度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研究还发现,从理论层面来看,“国家、市场及社会”三重制度逻辑与制度供给间存在着天然的内洽性;从实践层面来看,三重制度逻辑与人工智能技术治理需求也存在明显的耦合性。人工智能技术治理制度供给的质效提升,一方面要将制度逻辑内嵌于人工智能技术治理框架中,以精准把握确定性治理的总体需求,保证供给质量;另一方面,要在精准把握新需求、明确治理目标的基础上,辅之以“试探性”治理路径,来敏捷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升供给效率。对三重逻辑下人工智能技术治理制度供给质效提升的路径思考,将助益于整体把握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的重点需求和发展方向。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核心技术发展潜力评价及国际竞争态势研判———基于医疗设备产业的分析
  • 琚春华 曹倩雯 宋雪姣
  • 2024 Vol. 42 (8): 1607-1621.
  • 摘要 ( )
  • 摘要: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垄断层出不穷,评估核心技术发展潜力及国际竞争态势,识别技术突破机会,对我国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技术竞争力至关重要。论文从专利技术性和商业性两个方面筛选核心专利,构建核心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号共现网络,基于节点中心性和热门度识别核心技术,应用技术系统进化理论进行技术生命周期拟合以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技术,并针对此类技术选取国家专利占有数量、专利被引频次、专利技术覆盖、专利合作排名和合作网络地位5个指标加权评估各国的技术竞争力,研判竞争态势。通过对医疗设备产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发达国家借助供应链上游优势,占据重要技术地位,我国在医疗设备产业潜力技术领域短板明显,应有针对性的投入资源,结合政策牵引,构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保障我国医疗设备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 我国制造业诱致性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分析
  • 吴迪
  • 2024 Vol. 42 (8): 1622-1633.
  • 摘要 ( )
  •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为探究制造业装备智能化对就业的影响,本文构建了诱致性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和结构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要素价格变化会诱致企业提高资本投入来实现技术进步,且更倾向投入更加智能的设备,使技术进步更加智能。(2)技术进步智能化程度越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越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越弱,对就业更加友好。(3)稳定制造业就业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非技能劳动力就业,增加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基于此,应着重从强化技能培训、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力度、加大劳动力保护力度等三方面着手,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稳定制造业就业。
  • 如何吸引国外制造业 R&D 机构落户内陆?
  • 郉乐斌 牟方芳 冉戎
  • 2024 Vol. 42 (8): 1634-1643.
  • 摘要 ( )
  • R&D机构是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以实现我国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有力手段。为吸引制造业R&D机构落户内陆,基于R&D环境满意度的视角研究如何吸引制造业R&D机构落户我国内陆。首先,建立内陆地区R&D环境满意度测量问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出6个公共因子。然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公共因子的及其测量题项的重要度排序。最后,采用样本容量扩充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R&D服务与配套水平、政府治理有效性和所属企业状况是R&D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策支持力度、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依次降低;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科技服务机构社会化程度、监管质量、人才引进政策和市场竞争压力等10个测量题项是吸引制造业R&D机构落户内陆的主要影响因素。
  •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量”与“质”的视角
  • 杨浩昌 罗雨成 李廉水
  • 2024 Vol. 42 (8): 1644-1655.
  • 摘要 ( )
  • 基于制造业“量”与“质”的双重视角,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考察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并探究科技创新在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中产生的中介效应,同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中介效应存在的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1)智能制造能够通过促进制造业“量质齐升”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量”的促进作用大于“质”。(2)智能制造对东中西部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其作用途径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推进制造业“量质齐升”,而中部地区则是通过促进制造业“量”的合理增长。(3)科技创新在智能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量”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质”层面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分区域来看,科技创新在东中部地区“量”层面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且在东部地区“质”层面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质”层面中介效应则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质”层面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量”层面中介效应则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 两类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差异性的模糊组态分析
  • 汤超颖 徐家冰 毛适博
  • 2024 Vol. 42 (8): 1656-1665.
  • 摘要 ( )
  • 科技人才成长所需的外部情境是由多种外部因素组合形成,基础研究工作与技术开发工作存在性质差异,两类科技人才成长所对应的外部情境由此可能具有差异性,明确两类人才成长的外部情境差异将有助于科技人才成长管理和政策制定。采用模糊组态分析了来自中国科学院30个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共115名科技人才和48名普通科研人员的外部成长要素数据,发现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科技人才成长强调“名师高徒”,只有少量基础研究人才来自非高层次本科高校并经出国学习或项目历练得以成才;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科技人才主要通过科研项目历练得以成长,他们的成长对本科高校层次也有较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类科技人才成长情境中,团队规模不起作用或起负向作用。最后,讨论了相关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基础研究经费部门配置的收敛性:中美比较
  • 孟巧爽 张博 孙玉涛
  • 2024 Vol. 42 (8): 1666-1674.
  • 摘要 ( )
  • 构建合理的政府基础研究经费部门配置机制是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效率的关键。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演变、投入规模、投入结构、投入主体等方面分析我国科技经费的配置结构,缺乏对政府内部各部门基础研究经费配置结构的深入讨论。结合收敛理论,探究中美政府基础研究经费部门配置的收敛机制。研究发现:(1)近1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部门配置存在σ收敛,不同部门经费差异分化程度降低。中国基础研究经费部门配置不存在σ收敛,不同部门经费差异分化程度提升。(2)从动态趋势来看,中美基础研究经费的部门配置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且中国β收敛速度高于美国。尽管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在少数部门配置的不均衡程度提升,但各部门经费的收敛速度较快。相关结论对优化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部门配置机制,建立高效协同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格局具有借鉴意义。
  • 高产出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支持? ———个体认知风格与组织资源匹配的实证研究
  • 刘意 温珂 游玎怡
  • 2024 Vol. 42 (8): 1675-1684.
  • 摘要 ( )
  • 目前科研组织在提供支持性资源时,较少考虑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差异。本文基于认知风格与环境的匹配假设,从影响个体组织资源偏好的科研人员认知风格入手,尝试将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认知风格划分为原创型、效率型和团队型三类。通过探索不同认知风格个体需要匹配何种组织支持才能产生较高科研产出,提高对不同科研人员组织支持资源需求差异的规律性认识,为不同风格科研人员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资源提供研究依据。首先,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了较高科研产出情景下组织支持资源与科研人员认知风格的交互情况。其次,根据定性比较分析的组态结果,采用逐步回归检验了不同风格在组织支持影响科研产出中发挥的调节作用,验证了两类要素作用于科研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三类风格科研人员均能产生较高科研产出,但三类风格所需核心组织支持的侧重点不同:原创型风格的科研人员需要匹配薪酬待遇,效率型风格的科研人员需要匹配职业晋升机会,而团队型风格的科研人员则需要匹配更好的情感关怀和晋升机会。
  • 创业企业构建共生型生态系统机理研究
  • 苏钟海 魏江 张瑜 陶金华
  • 2024 Vol. 42 (8): 1685-1694.
  • 摘要 ( )
  • 创业企业在平台生态系统中构建自身生态系统是创业实践新现象,本研究尝试提出共生型生态系统的概念对此进行界定,并从创业企业资源行动视角探究其在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情境下构建共生型生态系统的机理过程。基于海尔生态系统赋能食联网科技构建食联网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发现,在平台生态系统直接性和中介性资源赋能下,创业企业得以克服资源和合法性劣势,在初创期和成长期面向自身生态战略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技术导向式和市场导向式编排,通过提升解决方案独特互补性、生态系统性和互利共生性,最终构建形成共生型生态系统。研究深化了平台生态系统赋能创业以及创业企业构建共生型生态系统的机制研究,对平台生态系统赋能情境中的创业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 促进还是预防? 手段导向一致性与创业绩效
  • 杨杰 汪涛
  • 2024 Vol. 42 (8): 1695-1704.
  • 摘要 ( )
  • 摘 要:基于TIMMOMS创业要素理论和机会资源一体化理论,利用282名新创企业创业者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探究促进和预防手段导向一致性与新创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低促进-低预防”手段导向一致,在“高促进-高预防”手段导向一致时,创业绩效更高;相较于“低促进-高预防”手段导向不一致,在“高促进-低预防”手段导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创业绩效更高;手段导向一致性越高,创业绩效越高;创业机会资源一体化行为在手段导向一致性与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创业导向正向调节创业机会资源一体化行为与创业绩效间的关系,高创业导向下更易激发创业机会资源一体化行为对创业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破解新创企业面临的资源和机会困境、提升创业者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 关系质量对知识转移质量的有效性研究
  • 李瑶 胡云姝 刘婷 史莹莹
  • 2024 Vol. 42 (8): 1705-1715.
  • 摘要 ( )
  • 信息时代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和多变性对知识转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仅关注知识转移行为是否发生无法有效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和主体差异性需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在企业间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研究构建“关系质量——知识转移质量”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探究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能力因素对上述关系的权变影响。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对225个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型和社会型关系质量皆能有效提升知识转移质量,但两者的作用有效性会随权变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在环境竞争性较低时,经济型关系质量对知识转移质量更有效,反之,社会型关系质量更有效;其次,环境竞争性减弱了经济型关系质量对知识转移质量的正向作用,加强了社会型关系质量对知识转移质量的正向作用;最后,知识重构能力能够强化关系质量对知识转移质量的正向作用。
  • 隐私计算赋能公共数据开放的逻辑进路与风险规制
  • 李轩
  • 2024 Vol. 42 (8): 1716-1723.
  • 摘要 ( )
  • 公共数据开放的核心要旨是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充分释放公共数据潜在价值和效益。通过隐私计算赋能,实现数据协同利用、控制数据用法用量以及打造数据安全流通新模式,有助于消弭公共数据开放中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的根本性矛盾。但隐私计算赋能公共数据开放是价值与风险并存的过程,可能导致公共数据开放的信任维系机制失效和引发新型数据安全风险。对此,最优的解决方案是科技治理与法律规制的协同共治,将隐私计算改造成为遵循科技逻辑和法治原理的数据治理科技,包括隐私计算的法律归化以及通过设计的公共数据开放的双重进路,实现公共数据开放中法律规范与代码规则的有机融合,法律和科技的相互增益。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美国实体清单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过程及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 徐示波 仲伟俊
  • 2024 Vol. 42 (8): 1735-1747.
  • 摘要 ( )
  • 美国实体清单打压愈发频繁,研究实体清单对企业创新的微观影响机理变得愈发重要。本文以28家实体清单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方法构建了企业受到实体清单冲击“短期-长期”双反馈影响过程机制模型。研究发现:(1)美国实体清单实质上是一种精准“动态靶向”打击,由打压对象、制裁手段、动态调整3个环节组成,包含8种具体制裁手段,实质上是迫使中国企业保持低水平竞争力;(2)影响过程表现为从短期效应到长期效应的演化:打压短期效应主要影响供应链、经营链、研发中断、学术交流4个方面,企业采取应激性举措应对;打压短期效应会逐渐演变为长期效应:需求提升、市场扭曲、创新不足、信息稀缺,而应对长期效应则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应对;(3)政府应对美国实体清单打压存在2条关键路径:即紧急舒缓政策→短期效应(供应链+经营链)→预警机制、双需求牵引→长期效应(生产线协同+核心技术研发)→战略突围,路径1关键是帮助企业度过资金中断死亡风险,路径2关键是充分利用国产化设备需求提升的有利条件。本文填补了实体清单冲击微观企业过程研究空白,为政府制定策略和企业如何应对实体清单冲击提供参考。
  • 对华“脱钩”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吗?
  • 谢在阳 吴宝
  • 2024 Vol. 42 (8): 1748-1759.
  • 摘要 ( )
  •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全球霸权,不断实施多种限制性手段推动对华“脱钩”战略,给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本研究以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DID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脱钩”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轮西方对华“脱钩”事件通过制约制造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与降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该抑制效应在进行多种检验后保持稳健;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弱化“脱钩”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脱钩”的影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及低国际化经验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回应了当前对“脱钩“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研究的关注,同时为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脱钩”与逆全球化挑战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 政府补贴对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 娄琬婷 龚丽敏 张一驰
  • 2024 Vol. 42 (8): 1760-1770.
  • 摘要 ( )
  • 政府补贴对于初创企业的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补贴对于初创企业的隐蔽信息向市场传递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湖北省2019-2021年孵化器的数据,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分析政府补贴对于孵化器中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政府补贴对于孵化器中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风险投资在政府补贴和孵化器中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3)对于既在国家高新区内又是专业孵化器的孵化器来说,政府补贴通过风险投资的中介作用后对孵化器中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政府对于孵化器的政策调整以及孵化器对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 前瞻性跨界搜索、组织韧性与双元创新
  • 王娟茹 张雨萌 樊婉莹
  • 2024 Vol. 42 (8): 1771-1782.
  • 摘要 ( )
  • 双元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VUCA新常态和数智时代,前瞻性跨界搜索如何影响组织韧性和双元创新仍不明确。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及信息处理理论,探究前瞻性跨界搜索对双元创新和组织韧性的影响,并分析数字化能力的调节作用。268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前瞻性跨界搜索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有倒U型影响,对组织外部韧性和内部韧性也有倒U型影响;组织外部韧性在前瞻性跨界搜索与探索式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内部韧性在前瞻性跨界搜索与利用式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数字化能力调节并扁平化前瞻性跨界搜索分别和组织外部韧性及内部韧性间的倒U型关系。研究揭示了前瞻性跨界搜索通过组织韧性作用于双元创新的内在机理,为企业开展双元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 任务导向型跨学科科研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探析
  • 李月 习怡衡 王海燕
  • 2024 Vol. 42 (8): 1783-1792.
  • 摘要 ( )
  • 任务导向型跨学科科研组织协同创新是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强大合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以负责和参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的5个跨学科组织的深度访谈数据为基础,应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组织内部、组织间和组织外部三维度的任务导向型跨学科科研组织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探索有助于任务导向型跨学科科研组织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表明:组织特征、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是影响任务导向型跨学科科研组织协同创新的内部因素;协同动机、协同意愿和协同能力是影响组织间协同创新的核心因素;包含政策支持、技术标准环境和知识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任务导向型跨学科科研组织协同创新的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