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实验方法论探究
  • 于雪
  • 2024 Vol. 42 (9): 1793-1799.
  • 摘要 ( )
  •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风险和挑战,由此涌现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的治理策略包括建构伦理治理模型和倡导伦理服务理念,本文试图提出第三种策略作为平行方案,即以实验方法论为基础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实验方法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有效提升识别伦理风险、评估伦理治理框架、化解伦理治理冲突的效能。以实验方法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包括计算实验和社会实验,前者旨在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场景进行模拟和测试,而后者则旨在通过社会调查、社会访谈等方法对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展开研究。这两种实验方法有其各自的实施过程和适用场景,但也存在着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的来说,以实验方法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通过预先设计可控实验探索风险影响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效能,为缩小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是什么”到“如何做”的鸿沟提供解决思路。
  • 算法治理中的不确定风险及其应对
  • 张海柱
  • 2024 Vol. 42 (9): 1800-1807.
  • 摘要 ( )
  • 算法治理是数字化时代公共治理或政府管理转型的重要趋势。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算法应用面临许多未知、不确定性和非预期后果,由此产生了“不确定风险”这种特殊风险类型。算法应用的不确定风险根据生成领域、程度与性质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从算法治理的工具、主体与情境角度的分析表明,算法技术特性、决策主体模糊性以及公共治理复杂性是不确定风险的来源或产生原因。基于不确定风险的特殊性,需要实现“确定性思维”向“不确定性思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参与式算法设计、算法公共性原则和适应性治理机制来进行应对。
  • 算法伦理的类型分析———基于“技术 - 伦理”框架
  • 高斯扬
  • 2024 Vol. 42 (9): 1808-1815.
  • 摘要 ( )
  • 算法伦理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以往算法伦理研究主要聚焦内在进路和外在进路方面,然而内在进路和外在进路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困境。事实上,技术和伦理是驱动算法伦理发展的双重动力,借助算法技术与伦理之间的互补性,可以建立“技术-伦理”框架。而运用该框架,可将算法伦理划分为低技术-弱伦理、高技术-弱伦理、弱技术-强伦理、高技术-强伦理四种类型。分析这四种类型的内涵及其相互转化,一方面能对现有的算法伦理研究形成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对算法伦理的发展提供解释,为推动算法伦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 城邦政治对希腊科学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
  • 顾超 李健
  • 2024 Vol. 42 (9): 1816-1823.
  • 摘要 ( )
  • 希腊科学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萌芽,因为希腊科学具有理性和自由的结构特征。希腊科学主要采用理论—形式理性的思维方式,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缺乏功利和实用的目的,体制化程度很低,竞争性很强。从科技政治学的视角看,城邦政治是塑造希腊科学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公民参与塑造了希腊科学的理性特征:公民参与的政治过程的核心是说服,其滋养的希腊科学也长于辩论。考虑到单纯的政治性辩论说服还不够有力,希腊科学用证明、推理的方法来获得不容置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理论—形式理性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城邦的政治自由塑造了希腊科学的自由特征:所有公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isonomia)保障了希腊科学的非功利性;公民谈论公共事务的言论自由(isegoria)使希腊科学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城邦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力是分立的,因此希腊科学的体制化程度较低。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技安全概念演化、问题辨析与体系构建研究
  • 傅晋华
  • 2024 Vol. 42 (9): 1824-1832.
  • 摘要 ( )
  • 科技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要素在支撑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国家安全视角对科技安全概念演化和内涵特征进行解析,分析提出科技安全问题的研判标准和内在逻辑,并以“卡脖子”问题案例加以佐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系统要素分析方法研究构建我国科技安全体系,结果表明:科技安全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安全构成要素子系统、科技安全输出子系统、科技安全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安全治理子系统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共同构成国家科技安全体系。
  • 科技园区战略规划中的话语联盟及其流变
  • 王路昊
  • 2024 Vol. 42 (9): 1843-1852.
  • 摘要 ( )
  • 科技园区是重要的知识经济生产空间和科技政策工具,但我们对于其背后战略规划发生变迁的过程和机制却缺乏认识。本文通过引入话语联盟的理论视角,以案例研究为基础,阐释了PA航空科技园区战略规划的变迁过程并揭示了其背后的话语机制。本文揭示了,科技园区的战略规划并非已有研究普遍预设的那样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它们处于复杂的动态的流变中,并受到话语联盟中不同行动者相互磋商、博弈和争夺的影响。同时,本文亦解释了,不同行动者在推进战略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制度化时的主要机制,即,政府间关系在话语框架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多元创新主体在话语要素方面的支撑性作用。最后,本文还为科技园区等相关研究和现实的政策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
  • 贸易摩擦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科技企业进入视角
  • 王梦颖
  • 2024 Vol. 42 (9): 1853-1863.
  • 摘要 ( )
  • 基于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背景,文章从科技型企业进入视角出发,评估了在本轮贸易摩擦中,美国实施科技打压对中国城市科技企业进入占比的影响。利用2017-2019年中国科技型企业注册信息,构建中国城市-月度企业进入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样本期内贸易摩擦如何通过影响科技型企业进入比例进而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结果表明,受到贸易摩擦冲击较大的城市,科技型企业进入数量和占比显著增加,并且在外资企业占比较高、出口转换能力较强的城市中,贸易摩擦冲击的倒逼效应更强,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文章发现地方政府在缓解美国科技打压带来的负面冲击中扮演重要作用,通过为科技发展增资、引才以及提高土地供应,为科技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科技型企业进入,进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 中国省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合效应研究
  • 王晓红 陈云顺 赵美琳
  • 2024 Vol. 42 (9): 1864-1876.
  • 摘要 ( )
  • 地方政府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探明政府政策组合实施与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关系对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以2016初至2018年末期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的881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政策进行分类并计数,构建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双模网络,基于网络计算政策多样性和政策普遍性,进而迭代计算政策组合复杂性指数以衡量中国地方政府政策复杂性;以此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检验区域政策的不同策略综合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的政策组合复杂性特征分布不均,并不是越复杂的政策组合会带来越好的转化效果,政策组合复杂性在中等水平的地区转化效果表现更好。(2)政策组合复杂性指数与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呈现倒U型关系。(3)地方政府的政策多样性对该地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政策普遍性负向影响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此外,通过替换解释变量的方法以及改变时间维度的方法通过了稳健性验证。根据研究结果启示,地方政府应完善政府网络,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因地制宜大力探索创新政策,利用政策网络发掘政策新颖度高的政策,提高政策多样性,保持政策复杂性指数在最佳水平。
  •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以集成电路大基金为视角的实证研究
  • 蒙宝思 吴逊 姚金辛
  • 2024 Vol. 42 (9): 1877-1885.
  • 摘要 ( )
  • 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术壁垒与高研发风险特性决定了该产业具备产生市场失灵的若干条件,为政府对其进行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并无法确保。我国在2014年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问题,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财政资源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 近十年来,大基金成功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一些关键产业目标未能实现,而且大基金及其子基金也相继出现腐败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采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二元框架,对大基金政策工具设计的二元属性以及机制设计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大基金在执行层面存在着人事管理激励机制、监管及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其偏离了平衡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二元性的设计初衷。 如何优化大基金的运作,既能发挥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优势,又能有效地抑制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将是进一步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人工智能多元研发模式研究
  • 施锦诚 王迎春
  • 2024 Vol. 42 (9): 1897-1906.
  • 摘要 ( )
  • 人工智能科技突破亟须探究研发模式系统布局。本文从研发组织方式和战略导向两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研发模式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比较法,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研发组织聚焦创新链不同环节,在理论原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放生态建设、行业前沿探索上各有侧重,形成“创新探索者”“攻关主导者”“生态赋能者”“行业引领者”四类研发角色。通过对研发角色的画像分析,发现研发主体间存在角色差异性。研究结论对我国从国家创新体系层面推进人工智能研发系统布局、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协同效能具有参考意义。
  • “赛马制”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研究
  • 郭琳娜 闫冬 霍竹
  • 2024 Vol. 42 (9): 1917-1927.
  • 摘要 ( )
  • “赛马制”是我国新型科研项目组织形式,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实践,各方关注持续增加。然而,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内涵、适用范围和评估方法等尚不明晰。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赛马”实践案例,提出了政府资助“赛马制”项目内涵。通过深入分析各类项目特点,对“赛马制”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其在创新链上的适用范围。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阐明“赛马制”项目选题、立项、实施、成果转化与退出各阶段成功关键因素与管理要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各阶段对应的评估环节,构建了符合“赛马制”项目特点的评估框架体系。研究结果既可以指导管理者开展“赛马制”项目评估,也可以作为项目团队自查的工具。
  • 复杂产品系统、资源编排与核心技术快速突破
  • 郑刚 莫康 朱国浩 于亚
  • 2024 Vol. 42 (9): 1928-1937.
  • 摘要 ( )
  • 海工装备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 systems, 简称CoPS)具有高市场竞争、强周期性的独特特征,现有研究对高端深海钻井装备企业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尚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分析了中集海工钻井平台2008~2023年从并购进入技术溢出的快速演进过程:(1)在战略并购阶段,通过“并购型”资源编排让企业有机会将突破“冷启动”难题,主要专注于资源的“解构”和“结构化”,构建起“响应型”吸收速度,快速地建立起技术基础来支持“技术”层面突破;(2)在战略聚焦阶段,通过“聚焦型”资源编排搭建以“平台造平台”的创新模式,通过“重构”和“能力化”极大缩短了外部知识消化到应用的过程,构建起“转化型”吸收速度,加速了知识调用和更新,在“产品”层面快速实现突破;(3)在战略溢出阶段,中集通过“溢出型”资源编排,“本土化”和“杠杆化” 建立起企业韧性,极大加快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整合并创造生产新知识的过程,构建起“统筹型”吸收速度,在国内外双圈联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外部先进企业带动国内技术成熟度高的供应商,在“生态”层面实现突破。本文凝练出资源编排的“解构”和“重构”机制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此提出复杂产品系统企业资源编排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模型,扩展了资源编排和吸收速度两个领域理论研究,并为我国复杂产品系统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的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 跨界创新情境下创业团队组态对绩效的影响
  • 邢蕊 孙伟珈 孙溪 王国红
  • 2024 Vol. 42 (9): 1946-1956.
  • 摘要 ( )
  •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产业边界,跨界创新成为产业变革下新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常见模式。本文基于烙印理论,以40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 研究方法,探究何种创业团队特征组合能够产生高水平的创业绩效。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造车新势力创业团队特征并不构成产生高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有3种创业团队特征组态能够产生高创业绩效,分别为“汽车+金融”行业烙印支撑下的异质型团队、“汽车+ICT+金融”行业烙印支撑下的“强异质-弱复合”型团队、“汽车+服务+金融”行业烙印支撑下的复合型团队。本文也发现了3种创业团队组态会导致非高创业绩效,均是由于缺乏高职能背景异质性、高汽车制造和商务服务行业经验烙印导致。本文关注了创业团队配置的最新情境,拓展了创业团队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前因组态研究,丰富了创业团队先前经验分类维度,对指导跨界新创企业如何配置创业团队来提升创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的聚类分析与比较
  • 陈玲 孙君 孔文豪 汪佳慧
  • 2024 Vol. 42 (9): 1967-1978.
  • 摘要 ( )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是对区域科技创新制度历史与实践活动的抽象总结。识别与比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是挖掘区域创新规律、定位区域特色发展战略的必要抓手。本文基于历时三年、多达十余轮的专家论证,遴选了31项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特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对全球100个城市(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进行识别与系统比对。研究发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10类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其中我国城市集中分布于3类科技创新中心模式,分别为:全能冠军型、创新高地型和成长型。发展模式的识别帮助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准确定位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生态位与对标城市,为我国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实证支撑与决策参考。
  •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建设
  • 操友根 任声策 杜梅
  • 2024 Vol. 42 (9): 1979-1987.
  • 摘要 ( )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逆全球化主义回潮,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新冠疫情叠加冲击,全球创新生态开放面临重大挑战。基于对全球开放创新生态概念、结构、理论基础、实践挑战的系统回顾,以集成电路产业为研究对象,厘清其全球竞争态势与创新布局,并聚焦欧盟与美国两大芯片法案,分析其出台动机和关键内容,同时进一步围绕构成主体、构建要素及其开放性对其深入解读,进而研判创新生态全球开放的趋势,明晰其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 数智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
  • 李晓娣 饶美仙 原媛
  • 2024 Vol. 42 (9): 1988-1999.
  • 摘要 ( )
  • 以中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案例,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梳理了数智情境下创新生态系统蕴含的资源与能力,并使用fsQCA方法探讨了传统创新要素与新型数字生产要素的组态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生态系统的资源编排呈现出多重并发因果关系,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组态呈现出因果非对称的“殊途同归”特征;研发资本集聚在助力创新生态系统高能级运行时发挥相对普适作用;数智情境下存在3条驱动创新生态系统高能级运行的组态:“资本-数字平台主导型”、“人才-资本-数字平台主导型”、“人才-资本主导型”;产业高度集聚、缺乏对资本、人才及新型数字资源的吸引是制约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主要原因。本文挖掘了VUCA时代创新生态系统编排资源的规律,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在创新生态领域的应用,对数智情境下各地区如何编排资源以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 母国制度情境下逆向知识转移的长期创新效应
  • 欧阳慧敏
  • 2024 Vol. 42 (9): 2000-2009.
  • 摘要 ( )
  • 创新是跨国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国跨国公司能否有效利用逆向知识转移提升长期创新绩效备受关注。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逆向知识转移-组织双元学习-长期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运用190份中国跨国公司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逆向知识转移可以直接促进长期创新绩效的实现,也可以通过双元联合的中介作用提升长期创新绩效。并且,母国制度情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母公司所处地区制度环境更好时,逆向知识转移对双元联合积极作用更大,也进一步促进了长期创新绩效的提升。研究结论对跨国公司创新研究形成补充并拓展了制度理论在其中的应用,为中国跨国公司长期创新发展和培养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 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三阶段动态模型
  • 叶伟巍 黄淑芳
  • 2024 Vol. 42 (9): 2010-2016.
  • 摘要 ( )
  • 创新联合体,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支点;企业牵头,是组建创新联合体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利益融合、要素融通、能力融汇”创新联合体,从而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是新形势下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话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解析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五个管理环节和机制特征,据此构建三阶段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战略更新,是创新联合体的动力源泉;(2)二元组织架构,是两链耦合的关系支点;(3)实物期权思维,有利于激励兼容的利益融合;(4)交互学习机制,是要素融通的过程要津;(5)数字赋能手段,是能力融汇的重要支撑。本文构建创新联合体三阶段演化模型,解析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的动态过程和管理思路,旨在为深陷红海竞争的传统企业提供稳进提质解决方案,从而全面安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