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问题进步性之探微
-
沈振东
-
2013 Vol. (2):
161-168.
-
摘要 (
)
-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科学问题的评价是科学哲学家视域中的两个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研究领域。自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科学哲学家们已对前者作了深入系统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后者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本文致力于科学问题进步性标准之探讨,并得出下列结论:第一,从科学研究者的背景知识距认知对象之间的亲缘性角度三分认知世界,并以此界定了科学问题的概念。该定义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科学问题概念的新特质。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科学理论起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依赖于科学理论”的论断,并得出科学理论与科学问题之间是相互引导和互为生成,共同筑构成科学发展的图景。第三,重点讨论了科学问题进步的三个标准:科学问题的前比较标准、后比较标准和当下比较标准,并得出科学问题当下标准中的矩标准和秩标准是一致的。
-
高级科技人才群体中的学术链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剖析
-
邱研 吴殿廷 李瑞 王维
-
2013 Vol. (2):
169-176.
-
摘要 (
)
-
高级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关键。在界定学术链内涵基础上,采用对比研究法和调查访问法,对我国第四纪黄土研究群体、冰川冻土研究群体、“两弹一星”研究群体中高级人才集群成长现象进行了梳理,剖析了其内部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轨迹。高级科技人才集群成长中的学术链现象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即横向式、纵向式和综合式。知识的互补和共享机制、学科的集成与整合机制、国家及社会需求的驱动机制、团队协同和激励创新机制、个人兴趣引领和名师指点的诱导机制是上述三类学术链形成的内在机理。
-
科学家学术年龄特征研究——基于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的二维视角
-
缪亚军 戚巍 钟琪
-
2013 Vol. (2):
177-183.
-
摘要 (
)
-
本文以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物理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为样本,从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的二维视角对科学家的学术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1)学术年龄在区间[1,25]之内时,学术影响力高于学术生产力;(2)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均存在较长的衰退期,但学术影响力活跃程度高于学术生产力;(3)学术影响力达到波峰时的学术年龄存在不确定性,而学术生产力可以唯一确定;(4)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最佳学术年龄区间均近似符合“黄金分割率”;(5)学术影响力和生产力与学术年龄之间的拟合关系均为三次多项式分布。同时,在文末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基于SNA的我国科学学潜在合作情况分析
-
郭凤娇 李长玲 刘非凡
-
2013 Vol. (2):
184-190.
-
摘要 (
)
-
为了解我国科学学潜在合作情况,搜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2001年到2011年间有关科学学的37274篇期刊论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科学学的潜在合作者与合作机构。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科学学合作研究仅限于小团体范围;合作团队带头人大都是高产作者,且多数是硕博导师;同一研究领域的潜在合作团队基本形成;主要研究机构的特色研究领域明显。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
-
宋德军
-
2013 Vol. (2):
191-200.
-
摘要 (
)
-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 农业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与优化,遵循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的规律。但这一规律却在中国发生偏离,即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出现偏离趋势程度加大。本研究构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模型,应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将衡量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多个变量进行数据浓缩,并通过协整回归分析、VAR模型的预测方差分解等方法评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方向、演变趋势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与偏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实现二者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徐明 姜南
-
2013 Vol. (2):
201-208.
-
摘要 (
)
-
采用“产业专利密度”的概念对我国230个产业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其中63个专利密集型产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人力投入、资金使用、研发活动中的共9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3个主成分。结果表明,对这3个主成分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企业平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参加项目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企业平均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
-
美国主要技术领域的发展轨迹及生命周期特征研究——基于S曲线的分析
-
傅瑶 孙玉涛 刘凤朝
-
2013 Vol. (2):
209-216.
-
摘要 (
)
-
本文利用S曲线模型分析了美国主要领域的技术发展轨迹及生命周期。研究结果表明:1963-2008年美国各领域技术发展轨迹S曲线拟合效果较好,且各技术领域第二阶段专利产出较多,发展更加持久;现今美国多数技术领域现处于成熟期,仅有通信设备一个技术领域处于成长期,且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美国今后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主导技术领域;制药和药品领域仍然处于新技术变革的酝酿期,可能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
-
英国科技规划组织制定及实施的方法研究和启示
-
王海燕 冷伏海
-
2013 Vol. (2):
217-222.
-
摘要 (
)
-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英国的科技规划管理体制近年来体现出了从分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该文从科技战略规划、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机构计划三个层面上对英国科技规划的制定和有效组织实施流程及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其特点,总结其在科技规划指导思想、参与主体协作机制、规划实施闭循环机制、科技投入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科技规划管理的启示。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及对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启示
-
郑永彪 高洁玉 许睢宁
-
2013 Vol. (2):
223-231.
-
摘要 (
)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国家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人才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海外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人才战略,采取得力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海外人才为其国家战略服务。中国的海外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与中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滞后有较大关系。中国要想在海外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成功,必须从吸引海外人才的法律建设、制度完善、环境改善、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方面付出努力和实际行动。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创业机会视角下的中国企业早期国际化研究
-
黄胜 周劲波
-
2013 Vol. (2):
232-239.
-
摘要 (
)
-
本文以中国的早期国际化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纵向跨案例研究设计,分析并验证了国际创业机会对早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外,早期国际化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国际创业机会的存在;(2)早期国际化企业在初始国际化阶段的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确定往往取决于国际创业机会的性质;(3)国际投入在后续国际化阶段的动态演进是识别和利用国际创业机会的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
-
从OEM到OBM:战略创业视角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基于比亚迪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杨桂菊 刘善海
-
2013 Vol. (2):
240-249.
-
摘要 (
)
-
摘要:战略创业理论强调资源战略管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与新产品研发,对战略创业行为的实现过程与内在驱动力解释不足。并且它的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代工企业如何突破路径依赖以及实现技术与品牌升级指导作用有限。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对比亚迪公司从OEM到OBM的转型升级路径作了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代工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关系构建、模仿学习、创新投入以及国际化行为,实现战略创业,推动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发现,企业家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代工企业实施战略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脚踏实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化调节了代工企业从OEM到OBM的转型升级过程。
-
长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业集群内企业与机构间的知识扩散研究
-
胡平 陆燕萍 焦阳
-
2013 Vol. (2):
250-257.
-
摘要 (
)
-
根据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相关二手数据,基于隶属网络构建了以企业为节点的集群核心网络和以机构为节点的集群支撑网络,并基于企业-机构间的知识扩散关系构建两网间的联系。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机构间的知识扩散。结论表明:长三角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沪宁杭为领跑者,苏锡常甬为追随者的发展结构;不同城市企业-机构间的知识扩散逐阶段发生在跨地区范围内,知识由中心城市扩散到周边城市。
-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
-
杨俊祥 和金生
-
2013 Vol. (2):
258-265.
-
摘要 (
)
-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无疑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多方面的力量推动。本文基于对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以及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构建了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各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做了实证验证,为我国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建议和策略指导。
-
内部R&D和外部知识搜寻的交互关系:STI和DUI产业的创新战略分析
-
陈钰芬 叶伟巍
-
2013 Vol. (2):
266-275.
-
摘要 (
)
-
利用外部知识实现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创新实践的常用策略。究竟内部R&D和外部知识搜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过多的外部知识搜寻是否会削弱企业内部R&D的战略性地位?本文基于209家中国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企业内部R&D活动和外部知识搜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搜寻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类型的外部合作对象对创新绩效的重要性存在差异。研究发现,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内部R&D和纵向合作企业与横向合作企业知识搜寻之间存在互补协同的关系,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内部R&D和大学/研究机构知识搜寻之间存在互补性。内部R&D和外部知识搜寻之间存在互补抑或替代的关系,主要受企业对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企业政治行为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制度视角和资源依赖理论
-
蔡新蕾 高山行 杨燕
-
2013 Vol. (2):
276-285.
-
摘要 (
)
-
原始性创新对企业资源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逐渐具备了通过政治行为影响政府决策与公共政策的能力。基于制度视角和资源依赖理论,研究企业政治行为影响原始性创新的路径以及企业组织冗余对这一关系的影响。404家中国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政治行为有利于其获得政治合法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原始性创新。另外,组织冗余正向调节政治合法性与原始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组织冗余水平较高时,政治合法性对原始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促进企业原始性创新的机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科技人员创新行为产生机理研究
-
赵斌 栾虹 李新建 付庆凤
-
2013 Vol. (2):
286-297.
-
摘要 (
)
-
摘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理论推演与545份问卷的实证研究,整合个体内部因素、环境因素、工作特征等诸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揭示了我国情境下科技人员创新行为产生机理。首先,本研究对科技人员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将其分别细分为内生态度与外生态度、指令性规范与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验证了它们通过创新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探索了上述关键变量对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后,检验了在创新意愿向创新行为转化过程中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态度的内生态度通过创新意愿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主观规范的示范性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的两个维度(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通过创新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行为态度的外生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指令性规范对创新意愿没有影响,但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创新行为;组织支持在创新意愿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该作用主要体现在上级工具性支持上。
-
创新型企业的形成:基于网络能力与创新战略作用的分析
-
何建洪 贺昌政
-
2013 Vol. (2):
298-309.
-
摘要 (
)
-
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将网络能力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以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为中介变量,建立了网络能力三个维度对创新型企业形成的影响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了257份样本数据对各种影响路径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网络能力的三个维度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都有正面影响;明确的创新战略模式也有利于创新型企业的形成;网络能力结构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创新战略形式,网络能力与创新战略的有效匹配有利于加快创新型企业的形成,企业需要在综合评价自身网络能力结构并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形式才能将自身打造为创新型企业。
-
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多智能体仿真研究
-
黄玮强 姚爽 庄新田
-
2013 Vol. (2):
310-320.
-
摘要 (
)
-
创新扩散是由潜在采纳者的微观采纳决策所共同涌现出的宏观动力学行为。以复杂社会网络为创新扩散建模载体,通过建立潜在采纳者在社会学习和规范压力双重影响下的创新采纳决策及扩散机制,运用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研究方法,研究微观层面因素是如何影响创新的宏观扩散。研究发现:无标度社会网络下的创新扩散深度最大及扩散速度最快;潜在采纳者的创新信息评价策略会显著地影响创新扩散深度;初始采纳者比例的提高可加快创新扩散速度,但无法持续提高扩散深度;过强或过弱的观念领导者创新性,均不利于创新扩散的深度;不同的初始采纳者类型对创新扩散深度、以及观念领导者创新性的强弱对创新扩散速度的影响取决于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创新推广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