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专稿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技术的汇合与分离:演化的视角
-
林苞
-
2014 Vol. 32 (7):
970-975.
-
摘要 (
)
-
现代以来,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同时也是技术发明,并引起科学与技术的剧烈变化。为解释这种现象,这篇文章以对科学与技术的演化理解为基础,对科学-技术的汇合与分离这一过程进行了模型化的描述。演化的理解将科学与技术看成不同的知识体系,看成由不同的目标与成功标准指导的搜索过程。而它们的汇合与分离标志着演化中的重要节点,经常能给科学与技术带来某种程度上革命性的变化。
-
基于SAO分析的技术路线图构建研究
-
郭俊芳 汪雪锋 邱鹏君 李乾瑞 雷鸣
-
2014 Vol. 32 (7):
976-981.
-
摘要 (
)
-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发展路径识别和预测的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产业和企业认可接受。然而,当前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过分依赖专家经验;同时,技术路线图主要以技术实体(关键词)为核心显示要素,不能有效反映技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本论文从领域关键问题出发,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和SAO结构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关键问题的核心技术方案群,并引入定量指标,以技术演化路线图的形式展示技术发展脉络,为新兴技术领域特定关键问题的未来技术方案研发及技术发展方向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文章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DSSC) 技术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扩展的行动者网络——解决科林格里奇困境的新路径
-
顾益 陶迎春
-
2014 Vol. 32 (7):
982-986.
-
摘要 (
)
-
科林格里奇困境是技术的社会控制困境。科林格里奇本人试图通过使技术具可改正性、可控制性和可选择性,通过改变技术决策来解决该困境。然而,该外在于技术的建构网络的解决方案面临着控制者和知识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有效地预测和调整技术。扩展的行动者网络试图将对技术的控制内化于技术建构的行动者网络中,将对技术进行控制的时间覆盖技术建构及其迭代建构的全部过程,通过不断扩展异质的行动者,扩展嵌入、非嵌入的编码以及意会知识,在扩展的技术建构中实现对技术的有效控制。
-
历史科技成就统计与“欧洲中心主义”
-
董洁林 曹钰华 茅莉丽 陈娟
-
2014 Vol. 32 (7):
987-995.
-
摘要 (
)
-
“欧洲中心主义”思维在世界科技史的研究中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人类历史上科技成就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各地区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贡献,从而重新审视一些欧洲中心主义的结论。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人类科学和技术历史成就”数据库。然后基于该数据库对世界各地科技首创成就进行了统计,并就各国/区域在一些历史时间的横截面上的科技活动进行比较。该数据库虽然存在其局限性,但显著修正了一些在“欧洲中心主义”思维下数据采集的偏见,更好地反映了历史上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统计特征。我们主要发现是:其一,欧美科技创新约占人类科技创新总量的81.7%,其他地区约占18.3%。这个结果仍然显示了欧美对人类历史科技创新的巨大贡献,但相对于一些“欧洲中心论”学者所认为的前者占97%而后者只占3%的统计结论,本文结果更接近历史真实。其二,基于对各地区历史横截面创新累计和各历史阶段科技创新活跃度的研究,我们认为在1500年之前,欧洲和中东的累计科技创新成就相当,但其他地区如中国和印度等不如欧洲。因此部分支持、也部分否定了一些反“欧洲中心论”学者所提出的1500之前,“世界各地科技水平相当”的观点。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我国创新转型的启动证据: 基于专利实施许可的分析
-
高锡荣 罗琳
-
2014 Vol. 32 (7):
996-1002.
-
摘要 (
)
-
从国内授权专利实施许可的总量、档次分布、行业分布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创新转型动态,认为,2008年我国已经初现创新转型征兆。2008年以前,我国国内专利权人许可的专利数量极少,且主要为档次较低的外观设计类专利;2008年以后,我国国内专利权人许可的专利数量开始大幅度上升,且专利档次上升为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另外,从专利实施许可的供给主体变化来看,2008年以前主要依靠外国权利人来提供专利许可,而2008年以后已经转变为主要依靠国内权利人来提供专利许可,这进一步证明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明显提升。我国创新转型的启动,与国家创新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
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体系评估研究
-
姜南
-
2014 Vol. 32 (7):
1003-1011.
-
摘要 (
)
-
分别以专利和新产品作为产业创新效率体系的产出以及投入,分两阶段对2001-2010年间的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创新效率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2001-2005年为第一阶段,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R&D投入的技术效率要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2006-2010年为第二阶段,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经济产出绩效要低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两阶段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引起的。总的来说,2001-2010年间的综合阶段的整体效率主要由第二阶段的经济产出绩效决定。文末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建议。
-
专利质量语境下的柠檬市场效应分析
-
周璐 朱雪忠
-
2014 Vol. 32 (7):
1012-1018.
-
摘要 (
)
-
本文基于柠檬市场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了低质量专利对高质量专利的排斥效应,具体分析了专利申请与审查、专利无效和解以及专利许可与交易中的专利质量信息不对称如何使得“劣币”将“良币”驱逐出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上述柠檬市场效应的政策建议。
-
基于专利的行业技术知识基础结构演变分析
-
刘岩 蔡虹 向希尧
-
2014 Vol. 32 (7):
1019-1028.
-
摘要 (
)
-
行业技术知识基础是技术创新的起点,技术知识基础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行业未来创新活动的差异。本文采用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SIPO)为数据源,探索了行业技术知识基础结构演变轨迹。以中国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两个行业从1985年到2010年成功申请的专利数据为样本,描述了两个行业技术知识基础结构变化曲线,发现两个行业技术知识基础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计量结果显示当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以非相关多元度为主时,随着非相关多元度的提升,技术知识基础深度、一致性、网络密度和中心性不断降低,而认知距离不断提高;而当行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以相关多元度为主时,相关多元度与技术知识基础的深度、一致性、网络密度和中心性正相关,与认知距离负相关。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游离在大学和社会之间:中国大学上市公司研究
-
苏竣 徐磊 眭纪刚
-
2014 Vol. 32 (7):
1029-1036.
-
摘要 (
)
-
大学上市公司由高校及其资产经营公司参股或控股,是游离在大学和社会之间的特殊企业组织。文章全面介绍了大学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它们的经营创新绩效和目前校企关联程度,发现大学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与关联大学的优势学科基本符合,高管团队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背景联系,但公司对学校的经济利益贡献很小,经营和创新绩效并不高于普通科技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将它与传统校办企业、经典大学衍生企业和普通上市企业相比较,发现深入分析大学上市公司能为上市公司治理、大学衍生企业绩效、高校知识产业化等理论议题提出新的研究机会。
-
中国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探析
-
代懋 方卫华
-
2014 Vol. 32 (7):
1037-1043.
-
摘要 (
)
-
通过问卷调查,考察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构成、重要性排序和不同类型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区别。在构成方面,依据因子分析将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概括为五个方面:科研学术和社会责任、科技发展、科技社会作用、科研工作环境、科研精神与信心。在重要性排序方面,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最看重科研学术和社会责任,以及科技的社会作用两个方面。从区别来看,我国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与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差异较大。
-
对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实证分析
-
李强 赵延东 何光喜
-
2014 Vol. 32 (7):
1044-1051.
-
摘要 (
)
-
以论文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出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利用全国科技工作者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在控制住影响科研人员论文产出的人力资本、课题经费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科研时间投入对论文的影响,提出以提高论文产出为目标的科技政策不应当把激励科研人员增加时间投入为主要手段。
-
供应链能力、知识传输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洪江涛 高亚翀
-
2014 Vol. 32 (7):
1052-1059.
-
摘要 (
)
-
目前关于供应链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在大量文献阅读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165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供应链能力、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知识传输、企业长期绩效和企业短期绩效四个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能力与企业短期绩效、长期绩效以及知识传输均有正向关系;知识传输对企业短期绩效、长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供应链能力不但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长、短期绩效,而且也可以通过知识传输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的长、短期绩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提高供应链能力进而提升绩效提供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参考框架。
-
知识整合能力与本土企业的快速追赶——基于华星光电的分析
-
程鹏 张桂芳 余江
-
2014 Vol. 32 (7):
1060-1069.
-
摘要 (
)
-
技术学习是后发企业逐步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但是行业技术周期不断缩短也加大了旧技术学习的时间成本,依靠“引进—学习—吸收—重组—创新”的知识积累线性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中国液晶面板产业领军企业华星光电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描述了华星光电整合了从模组、面板到系统的产品知识、市场需求知识以及企业上下游的外部知识,形成了产品、工艺和架构的同步设计能力与建线能力,从而实现液晶面板技术的快速追赶的全过程。华星光电通过知识整合实现本土企业快速追赶的案例是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既扬弃了传统后发企业知识累积线性追赶模式,也对本土企业通过知识整合作为连接零散和破碎的知识,重构新知识的手段,为新时期本土企业技术追赶实践提供了启示。
-
顾客—企业知识协同演化研究——基于主体策略和网络结构更新视角
-
卜心怡 张辰鸿 桑滨
-
2014 Vol. 32 (7):
1070-1080.
-
摘要 (
)
-
顾客参与已经成为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并与企业的沟通与知识互动过程构成了一个知识协同网络,而在顾客-企业知识协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知识主体会有不同的策略选择。本文用复杂网络模型构造了顾客-企业知识协同网络,根据主体采取的不同策略研究动态网络上的主体行为,且模型引入了演化博弈思想,即将主体策略行为与网络结构相结合。研究表明:1)固定策略选择时,具有更多积极主体的网络更有利于知识协同;2)主体策略更新速度处于中间水平时,知识协同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3)结构更新速度较快时,更有利于知识协同;4)较快的策略更新速度伴随较快的结构更新速度有助于达到较好的知识协同效果。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研究-基于我国101家公立研究院所的实证分析
-
温珂 苏宏宇 周华东
-
2014 Vol. 32 (7):
1081-1089.
-
摘要 (
)
-
公立科研机构在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骨干引领的作用。然而,有关这类主体面向产学研合作的能力研究却一直空白。本文在融合技术创新、联盟能力以及组织设计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并就协同创新能力内部构成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转移办公室(TTO)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等提出假设。文中以国内101家公立研究院所为样本展开假设检验,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主动性和关系治理能力对创新社会资本有显著正效应,但其内部协调能力却不利于创新社会资本发展;TTO的设立亦未能显著正向调节内部协调能力与创新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针对科研机构的内部协调困境,本文重点探讨了源于科技管理体制的制约,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原则:从契约走向章程
-
李伟 董玉鹏
-
2014 Vol. 32 (7):
1090-1095.
-
摘要 (
)
-
协同创新组织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具有主体构成更加多元、创新能力更强等优势。协同创新知识产权成果的归属问题,是各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前提,关系到协同创新组织的长远及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法律及政策倾向于协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协议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共享,并不符合未来发展实际需要。考虑到协同创新主体、内容等诸要素的复杂性,建议通过协同创新组织内部章程的形式固化知识产权归属,立法及行政机关也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以保障。
-
社会资本、失败学习与科研团队创新绩效
-
唐朝永 陈万明 彭灿
-
2014 Vol. 32 (7):
1096-1105.
-
摘要 (
)
-
不确定环境下,如何降低创新失败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创新失败是管理学关心的焦点,但失败学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通过引入传统文献所忽视的失败学习变量,形成以社会资本、失败学习和创新绩效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以科研团队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实证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能够显著增强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并显著促进了失败学习的开展,同时,失败学习也显著提升了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并在社会资本和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之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促进科研团队创新的启示,为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实践提供了参考。
-
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策略:基于能力需求/供给匹配视角
-
赵馨智 刘亮 蔡鑫
-
2014 Vol. 32 (7):
1106-1113.
-
摘要 (
)
-
工业产品服务系统是复杂工业产品与服务集成的一种新的价值交付模式。其创新策略研究是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于服务与传统的产品制造不同,因此传统制造模式和产品创新方法不能简单的扩展到工业产品服务系统。通过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特性分析,分析了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技术哲理,提出工业产品服务系统是基于能力观的观点,比较了与传统制造模式的资源观的异同。基于能力观的视角,提出了基于能力需求/供给匹配的集成创新策略框架,阐述了创新策略的“需求供给匹配,两条路径循环”的基本机制。最后,对需求侧、供给侧和匹配过程的创新策略进行了综述。
-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与数据开发的经验和启示
-
甄峰
-
2014 Vol. 32 (7):
1114-1120.
-
摘要 (
)
-
欧盟企业创新调查是迄今影响最为广泛的创新调查,为欧盟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制定提供支持。该调查已形成规范的指导原则、抽样与调查方法、质量控制、数据发布和微观数据开发体系,但在调查和数据使用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全面认识其优势和不足,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创新调查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