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4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大数据价值孵化机制研究
李天柱 马佳 吕健露 侯锡林
2016 Vol. 34 (3):
321-329.
摘要 (
)
采用全样本分析方法研究大数据价值的孵化机制,构建了一个“价值孕育-价值萌发-价值膨胀-价值突破”的大数据价值孵化线性过程模型,提出孵化大数据的价值需要具备数据资源汇聚水平、数据分析能力、转移应用途径和大数据思维等条件,并归纳出自主孵化、接力创新和众包等三种主要的孵化方式。文章特别指出:1)数据分析本身就是大数据价值萌发的过程;2)对大数据的创新性应用应该细分为常规应用和转移应用两个环节。
哲学学科研究组织模式的科学化倾向 ——从科学计量的视角看
丛杭青 陈夕朦 文芬荣 黄宝臣
2016 Vol. 34 (3):
330-337.
摘要 (
)
当今哲学内部对哲学趋势的讨论多限于研究内容和主题,极少有对整个学科组织模式发展的讨论。本文采用科学计量的视角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重点考察其组织模式而不是内容的现状及演变趋势。当今世界哲学的研究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人文科学方式,表现为大量非杂志型参考文献的引用、大量经典和古老文献的引用以及书评在科研中地位较高。但与此同时,这种学科组织模式正在发生科学化的转变,表现在较近期参考文献引用比例的升高以及杂志类参考文献引用比例上的升高、对自然科学综合性杂志的引用认同这三方面。
巴尔的摩案与美国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演进
王阳 胡磊
2016 Vol. 34 (3):
338-345.
摘要 (
)
巴尔的摩案是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程序走向成熟的阶梯。历时十年的巴尔的摩案调查程序经历了三次变化。在第一阶段的1986年,塔尔茨大学沃利茨委员会和麻省理工学院艾森的个人调查,凸显出当时美国大学有调查方针而缺乏可操作性规定的状况,均存在着调查主体、调查原则和调查内容的严重缺陷;在第二阶段的1987-1991年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组织的三次正式调查,凸显出听证会制度严重影响调查的公正性,不利于保护被告的权利——国会议员丁格尔主持了三次听证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三次调查结论,直至判定为科学不端行为;在第三阶段的1992-1996年间,重组后的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实施调查以及金西?凯利的上诉和改判,凸显出上诉委员会的独立机构设置的重要性——它保证了被告的上诉权利,允许被告在上诉期间接触证据,这是改判金西?凯利不存在不端行为的程序基础。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政府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研发投入
李伟 余翔 蔡立胜
2016 Vol. 34 (3):
357-365.
摘要 (
)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创新理论建立了政府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之间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1992-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政府给企业的科技投入、政府给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和政府给高校的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杠杆作用,但政府给高校的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不够突出。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能促进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2002年前后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了结构性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杠杆作用上升为0.147,较之前的影响效应提升了一倍,超过了政府给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和政府给高校的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证实了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
网络结构视角下的产业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
马永红 李欢 王展昭
2016 Vol. 34 (3):
366-372.
摘要 (
)
在回顾产业转移本地嵌入和企业创新绩效文献的基础上,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作为中介变量引入到两者的关联关系中,构建产业转移本地嵌入、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根据对欠发达地区21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移本地嵌入对欠发达地区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产业转移垂直嵌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代表短期创新能力的财绩效体现,而产业转移水平嵌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代表长期创新能力的战略绩效体现。
论美国大学与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政策的差异
骆严 朱雪忠 焦洪涛
2016 Vol. 34 (3):
373-379.
摘要 (
)
美国市场主导型的大学与政府主导型的联邦实验室在技术转移中的差异性直接映射在科技政策中,1980年《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与《拜杜法案》分别确立了联邦实验室与大学技术转移的核心制度,前者在于“设定义务”,后者在于“下放权利”,虽然二者不断交叉与融合,但仍保持制度内在逻辑的差异性。我国的法律移植过程,忽视了高等学校、国立科研机构与美国大学、联邦实验室的差异,忽视了美国技术转移政策之间的差异。美国的经验对我国“拜杜规则”的完善、国立科研机构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比较研究
曹明 陈荣 孙济庆 吴迪 严素梅 王倩倩
2016 Vol. 34 (3):
380-385.
摘要 (
)
目前,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研究,主要涉及企业、产业或者地区某单一层面,选取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创新投入与产出等指标进行评价。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技术竞争力,本文在对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协同创新能力等全新指标,分别从宏观(地区)、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注重潜力的独立评价体系,并综合这三个层面的独立评价体系形成了多维度、立体的技术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对技术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民办官助:政府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组织形式
林祥
2016 Vol. 34 (3):
386-394.
摘要 (
)
民办官助组织形式是指民间科研团队和政府协同创新的主体结合方式。根据民办强度和官助强度,将民办官助组织方式分为四种:传统研发中心、新产业研发中心、孵化创业型研究院、创新创业型研究院。如果仅开展产品开发,或者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政府就可以采取传统研发中心、孵化创业型研究院。如果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着眼战略性新技术新产业的原始创新,政府就可以采取新产业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型研究院;其中如果项目发展前景广阔,成功可确定性比较高,政府就选择创新创业型研究院方式,给予持续性战略资助。
联盟组合的形成机理研究——前景理论视角
王笑言 王节祥 蔡宁
2016 Vol. 34 (3):
395-403.
摘要 (
)
联盟组合对处于追赶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至关重要,然而以往联盟组合研究沿袭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主义范式,偏重于对网络结构与绩效后果的考察,缺乏对联盟组合形成机理的剖析。本文从“后结构主义”范式出发,引入解释个体能动行为的前景理论,构建起“绩效预期—伙伴选择—网络特征”的联盟组合微观形成机理模型,并以浙江省506家纺织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绩效预期和历史绩效预期通过影响伙伴选择行为的关系、结构和伙伴等不同维度特征,进而影响联盟组合的形成。本文理论贡献是基于后结构范式,在考虑网络节点异质性基础上,打开了“联盟组合形成”这一机理黑箱。研究结论对于企业联盟组合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影响
张艺 陈凯华 朱桂龙
2016 Vol. 34 (3):
404-417.
摘要 (
)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领域参与发表的文本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并通过回归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该特征对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绩效的影响。通过网络分析发现中国科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强度远低于与大学合作的强度;中国科学院与国内大学合作的强度大于与国外大学合作的强度,而中国科学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强度大于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科学院与企业、大学之间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中国科学院与企业、大学合作越紧密,以及中国科学院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扮演的角色越重要,都有益于其基础研究绩效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科学院—企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特征与影响提供了新的依据,为支撑中国科学院的“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决策提供新的参考。
技术联盟、产业链与技术标准的确立——以中国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为例
韩连庆
2016 Vol. 34 (3):
418-424.
摘要 (
)
企业间通过技术关联建立合作和联盟不仅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有效地设定行业标准,而且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技术标准的确立可以获得极高的定价权,使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而技术标准的成功与否最终依赖整合相应的产业链。本文以中国高清视频技术的发展为例,深入阐释了中国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创新能力无法提升,造成低水平重复,并对比了日本企业在相关领域中的应对策略。随着移动物联网“去载体化”的新趋势,技术孵化的时代环境改变了,内容软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而为中国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协同创新中组织声誉与组织间知识分享——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研究
王启亮 虞红霞
2016 Vol. 34 (3):
425-432.
摘要 (
)
目前关于协同创新中组织间知识分享的研究,涉及组织声誉和环境动态性因素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浙江地区213家制造企业的调查,实证研究了组织声誉对协同创新中组织间知识分享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环境动态性情景下,组织声誉对协同创新中组织间知识分享影响效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能力、社会责任和交易公平都促进了协同创新中组织间知识分享的进行,而随着环境动态性程度的增加,网络能力、社会责任和交易公平对组织间知识分享的正向作用减弱。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政府研发补贴会促进企业创新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陈玲 杨文辉
2016 Vol. 34 (3):
433-442.
摘要 (
)
政府研发补贴存在着“激励”和“挤出”的双重效应,但并无一致性的结论。本研究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10-2012年数据,利用倾向分值匹配方法克服内生性,分析政府研发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主要流向经营自主权大、上市年限短、员工数目多、有研发活动的本土企业。中国政府的研发补贴对企业自主研发支出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相比未补贴企业,获得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平均多支出2143万元的自有研发资金。
战略导向、研发伙伴多样性与创新绩效
张妍 魏江
2016 Vol. 34 (3):
443-452.
摘要 (
)
我国少数本土医药制造企业在没有品牌、缺乏政府保护和市场优先权的劣势下逐渐成为医药制造行业中研发与创新活动的主体,它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研发活动,成功实现了从完全模仿的低端仿制药到首仿药和ME-TOO药开发、最后自主创新地推出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创新药物,最终实现了创新绩效的提升。那么,在这类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其伙伴的多样性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呢?文章通过对3家医药制造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探索了企业的研发伙伴多样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创新绩效,同时,还探讨了影响研发伙伴多样性的前置因素,即战略导向的作用。
民营企业是为创新而寻租吗 ——基于税负的中介效应研究
李建标 梁馨月
2016 Vol. 34 (3):
453-461.
摘要 (
)
以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的2010-2012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政府宏观税收政策的视角,探究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寻租行为与税收政策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寻租行为能够显著促进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税收负担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对样本分组检验发现,相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中介效应变化较大。由此可以推断,企业为创新而寻租的行为不仅与税收负担过高有关,同时也会受到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低的影响。
环境规制对企业产品创新的非线性影响
杜威剑 李梦洁
2016 Vol. 34 (3):
462-470.
摘要 (
)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于企业创新的“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在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环境规制对于创新的影响依赖于环境规制本身的累积程度,会表现出非线性的U型关系,并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产品创新呈现 U 型关系,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中国现阶段环境规制强度还未达到U型曲线的拐点,仍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此外,依据企业污染程度分行业来看,重度污染行业U型曲线的拐点位于轻度污染行业的右侧,即重度污染的企业需要更高的环境规制强度才能达到U型曲线的拐点,实现环境规制促进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因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规制与创新的关系,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并且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对不同行业企业实施差别政策,使环境规制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
王婉娟 危怀安
2016 Vol. 34 (3):
471-480.
摘要 (
)
解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要素,梳理出协同创新能力的测量指标。通过德尔菲法、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对指标进行甄别筛选,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选取化学领域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对象,对其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