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规制性科学视角下我国PM2.5标准制定中的“反向规制”
-
韦敏 蔡仲
-
2016 Vol. (11):
1601-1607.
-
摘要 (
)
-
规制性科学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利用有限的科学证据制定标准,常见于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领域。我国在对雾霾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标准制定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反向规制”——对于雾霾的成因、现状、病理效应尚未有充分认知时,首先直接沿用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PM2.5最宽限值,再逐渐开展针对我国雾霾限值的科学研究。反向规制因其过程的倒置性,只有在“好的科学”、“可用的科学”、“为谁的科学”这三个方面作出比常规规制更为严格的考量,才能承担起其本身负载的认知和伦理双重承诺,使我国PM2.5标准以实质的方式服务于公众健康、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
转译社会学视角下的技术治理研究
-
郭荣茂
-
2016 Vol. (11):
1608-1614.
-
摘要 (
)
-
转译社会学用“实践建构”代替“社会建构”,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以社会的最后形成来认识技术的治理,也于此体现了不同于布鲁尔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提出转译社会学,拉图尔认为,科学决策者之所以能实现技术治理,是由于他们组成了强大而稳固的由不同成员结成的行动者网络,而它的成功建构在于他们转换相关行动者的兴趣并赢得其支持。对作为科学决策者的巴斯德的炭疽疫苗技术发明的案例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社会”认识转译社会学的技术治理,并且对于人们更好地开展技术治理能够提供有益借鉴。
-
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基于“价值—结构—过程—关系”视角
-
西宝 陈瑜 姜照华
-
2016 Vol. (11):
1615-1624.
-
摘要 (
)
-
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治理是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技术治理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基于技术治理问题“结构-过程-关系”研究框架,认为该框架隐含“价值”要素的后置情境,特别在中国背景下,价值后置给技术政策过程实施产生冲击和扭曲。因此,提出“价值-结构-过程-关系”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以解释协同治理主体结构间如何调节、塑造治理技术的形式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网络的角色与关系,以期提高技术政策可接受度。研究结果认为技术协同治理框架应包括科技人员、科协、政府、企业、高校、金融部门、中介等社会组织及公众、国外部门八个主体;技术协同治理机制应包括问责机制、参与机制、评价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共享机制。研究结果建议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可以应用、复制类似的政府治理问题,以供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城市化协同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政府研发资助是否促进了技术进步——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证据
-
李平 刘利利 李蕾蕾
-
2016 Vol. (11):
1625-1636.
-
摘要 (
)
-
本文利用66个代表性国家1996-2013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政府研发资助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具有国别差异。分区域的估计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收入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显著为正,中低收入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显著为负;高城市化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显著促进技术进步,但低城市化水平国家政府研发资助没有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人口密集区政府研发资助的系数显著为正,而人口中等区和人口稀少区政府研发资助的系数均显著为负,且人口稀少区的系数高于人口中等区。
-
成熟产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惯性传导路径研究
-
王鹤春 苏敬勤 曹慧玲
-
2016 Vol. (11):
1637-1645.
-
摘要 (
)
-
为解决后发国家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迁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如何实现技术追赶问题。文章以我国成熟产业的典型企业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进行研究,力图在后发国家的独特情景下,提炼具有潜在社会应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基于文章所提出的后发国家成熟产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惯性传导路径模型,研究发现:(1)与多数研究结论不同,惯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不是企业实现变革的阻碍因素,而是促进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本源性推动因素;(2)在实现技术追赶的不同阶段,主导惯性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并通过不同惯性间的交互作用,驱动技术追赶过程完成;(3)作为惯性贯穿技术追赶全过程。
-
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为什么会下降
-
俞立平
-
2016 Vol. (11):
1646-1654.
-
摘要 (
)
-
本文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下降的原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位数回归、状态空间方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并没有走上对引进技术依赖过重的道路,引进技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引进技术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弹性系数随着时间的推延和创新成果规模的增加在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对引进技术的适应期,引进技术的总体绩效仍然不高,引进技术与创新成果无关;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消化吸收水平不高。引进技术下降的原因包括: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适度控制技术引进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发展是有利的;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主权专利基金:模式、效应及完善路径
-
孟奇勋 张一凡 范思远
-
2016 Vol. (11):
1655-1622.
-
摘要 (
)
-
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法国政府相继设立主权专利基金,预示着专利交易市场的竞争模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权专利基金在扶持国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演变为一种潜在的贸易防御措施,并激发新一轮的全球专利竞赛。实践中,我国政府也开启了主权专利基金的初步探索。从完善路径来看,需要对主权专利基金的市场运营予以应对:一是优化我国专利交易市场体系;二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三是提高专利诉讼风险防范能力;四是加强主权专利基金的合作交流。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孵化网络影响高层次人才创业绩效的机理研究
-
刘成梅 蔡建峰
-
2016 Vol. (11):
1672-1679.
-
摘要 (
)
-
为了研究孵化网络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以江苏省苏南地区50家国家级孵化器引进的378个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为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孵化网络嵌入在孵化器资源支持和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在孵化器资源支持和入孵企业资源获取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2)入孵企业资源获取在孵化器资源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在孵化网络嵌入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孵化网络嵌入和入孵企业资源获取在孵化器资源支持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双重中介效应大于单个因素的部分中介效应。研究对于孵化器创业生态系统塑造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具有重要意义。
-
创业社会网络对再创业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
-
吴绍玉 王栋 汪波 李晓燕
-
2016 Vol. (11):
1680-1688.
-
摘要 (
)
-
创业活动的成败与创业者对其社会网络的利用有直接关系。在482个再创业调研样本的基础之上,从个人和团队社会网络两个方面构建创业社会网络对再创业绩效作用的理论模型,分析不同创业类型、创业领域下的作用路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业社会网络对再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路径有三条,其中资源整合、创业学习和创业动态能力分别起到中介作用。在不同的创业类型和不同的创业领域下,个人社会网络和团队社会网络对再创业绩效的作用程度不同,并且创业社会网络对企业再创业绩效的作用路径、作用特征和作用效果也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上述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理论知识,而且为提升再创业绩效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
互联网环境下管理知识的链式传递——基于oTMS公司运输管理平台的案例研究
-
王砚羽 谢伟 邹仁余
-
2016 Vol. (11):
1689-1699.
-
摘要 (
)
-
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涌现出了先进管理知识在多主体参与下沿着供应链自驱动地进行链式传播的现象。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管理知识转移研究局限在二元主体,不能对此现象给出理论解释。基于传播模式的相似性和系统问题的特点,本文借用核物理中链式反应原理剖析案例中管理知识转移的机制,得出管理知识在系统中出现链式传播的三个关键要素:(1)系统内多方参与,服务供给市场无垄断;(2)原发刺激产生能为企业提高效率的管理知识;(3)企业之间依存度较高。本文的价值体现在:理论上初步发现了多元主体参与下管理知识转移的独有规律,充实了管理知识转移的研究范围和动力来源;实践上为企业管理学习和管理知识利用提供启示。
-
组织双元化构筑竞争优势
-
丁玲 吴金希 叶冉
-
2016 Vol. (11):
1700-1707.
-
摘要 (
)
-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双元化构筑竞争优势的过程、特征与原因。本文以联想研发组织为案例研究对象,打开了中国研发组织双元化构筑竞争优势的“黑箱”,揭示了其构筑过程、特征、结果与演化路径,总结了组织双元化演化的过程模型,并从外部利益相关者——全球化竞争对手并购的角度,分析了复杂嵌套组织的双元化促进“以小并大”企业的融合,补充与丰富了组织双元化的理论体系,弥补了现有研究忽略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不足。研究发现联想全球化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复杂嵌套组织的双元化,并由此获得了竞争优势。本文也分析了联想吸收能力单极化的问题。实践意义在于指导中国企业通过研发组织双元化,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
-
初始合作基础、后续合作过程对技术学习效应的影响
-
李瑞茜 陈向东 黄敏
-
2016 Vol. (11):
1708-1715.
-
摘要 (
)
-
文章基于119份问卷的样本数据,以后续合作过程为调节变量、难度压力为中介变量,通过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了初始合作基础、后续合作过影响国际生产合作方式下的技术学习效应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Johnson-Neyman法进一步检验双方合作基础在后续合作过程影响下分别对接收方难度压力、技术学习调节效应的显著区间。研究发现,双方的合作关系直接正向影响学习方的技术学习效应,而难度压力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后续合作过程负向调节双方初始合作基础对学习方难度压力的影响,以及转包双方初始合作基础对承包方技术学习效应的影响,这一调节效应部分地受到难度压力的中介影响。因此,我国高端制造企业在从事国际生产合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双方后续知识合作过程与初始合作基础的交互作用并发挥学习方难度压力对技术学习的有利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情境、内涵和政策
-
孙玉涛 刘凤朝
-
2016 Vol. (11):
1716-1724.
-
摘要 (
)
-
本文从三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命题出发,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问题的中国情境作为切入点,探讨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的理论内涵和政策机制。文章提出在市场化进程中,企业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创新体系围绕企业而不是政府运转;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本国企业成为全球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的关键,在政策工具选择上要以完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为主,减少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干预。
-
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
白俊红 王林东
-
2016 Vol. (11):
1725-1735.
-
摘要 (
)
-
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的创新驱动能力进行量化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创新驱动能力最高,中、西部次之;创新驱动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结论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
专利权转移、空间网络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
-
周密 孙浬阳
-
2016 Vol. (11):
1736-1743.
-
摘要 (
)
-
本文以专利权转移为视角,运用2002-2014年京津冀13城市之间的专利权双向转移数据,论证了微观主体的专利权转移行为不仅是个体行为,还事实上通过专利转移网络的空间结构和协同关系推动了中观区域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并固化了不同城市在网络中协同角色与创新位置。主要发现有:(1)13个城市间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密度疏松且可达性高,但等级森严;(2)从网络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呈现中心型-半中心型-包容型-脆弱型的复合结构。(3)从网络协同关系来看,专利转移关联关系呈现净流出、净流入、经纪人、主受益四大板块关系特征。第一板块的关系协同机制以输出-互动-吸收为主;第二板块的关系协同机制以接收为主;第三板块的关系协同机制以接收与回流-互动-传递为主;第四板块的关系协同机制以接收和回流为主。(4)地理邻近关系、经济差异和行政等级差异是京津冀城市专利转移关系网络内在结构特征和关联关系差异的重要解释因素。
-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
李阳 原长弘 王涛 陈志强
-
2016 Vol. (11):
1744-1757.
-
摘要 (
)
-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尽管学术界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未能充分揭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本文基于对同方威视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单案例研究,剖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4个关键要素,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揭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对提高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绩效,实现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