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论知识的存在论化及其问题-以个人知识的视角
-
陈强强 王大明
-
2017 Vol. 35 (10):
1441-1446.
-
摘要 (
)
-
目前,多数科学的实践论者主张,对知识的考察不应囿于认识论,而应将其扩张至存在论。由此,劳斯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拉图尔的观点最为激进,主张将知识存在论化,否定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以此破除主体性及传统二元论。然而,这种主张的问题也很尖锐:作为有意识的行动者的人的自主性是其他非人行动者并不具有的。而拉图尔却用赋予一切行动者能动性来消除这种本质差异只是在规避问题。早于拉图尔,同为科学的实践论者的波兰尼提出并论证了知识的默会根源,阐明了知识与人自身的内在关联,将作为表象着的主体的人与作为实践着的行动者的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同时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中对知识的考察与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反思和批判知识存在论化的理路。
-
技术共演化视角的创业生态机制研究
-
沙德春
-
2017 Vol. 35 (10):
1447-1453.
-
摘要 (
)
-
创业的“生态属性”是当前创业研究的热点论题。生态学视域下的创业研究侧重对创业生态属性共时性的静态分析,历时性的演化分析不足;偏重对创业生态属性碎片化、罗列性研究,系统化、整合性的分析框架缺乏;突出创业生态属性培育中主体要素推动功能,忽略技术要素共演化的原始驱动作用。本文尝试从物理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发展两个维度构建创业象限模型,根据物理-社会技术共演化思想提炼出PSRC创业理论模式,建立各种模式下创业生命周期主要发展阶段与物理-社会技术共演化关键环节之间耦合交融、协同共进的生态机制。
-
创新发展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方法
-
眭纪刚 郭京京
-
2017 Vol. 35 (10):
1454-1460.
-
摘要 (
)
-
历史方法曾是古典经济学时代分析发展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但是到了新古典时期逐渐被遗弃。主流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侧重于抽象演绎和定量研究,不能很好解释创新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在研究长期演化现象时,历史方法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到熊彼特和现代演化经济学,都强调历史方法在研究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历史方法对于我国创新发展研究的方法和实践都具有重要启示。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知识产权政策动态调整——韩国案例研究
-
王珍愚 何斌 单晓光 周逸颖
-
2017 Vol. 35 (10):
1461-1468.
-
摘要 (
)
-
知识产权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需要知识产权政策动态调整。以韩国为案例,从经济基础、支撑要素、参与主体三个维度,研究其知识产权政策调整的基础、动力和内容。研究发现:对应一个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选择有所不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知识产权保护将必然走向强化,严格的知识产权政策将逐渐成为趋势;不仅要看到知识产权政策对促进创新的作用,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在改变一国的知识产权政策。
-
论产业技术政策的创新效应——需求拉动,还是供给推动
-
郭旭 孙晓华 徐冉
-
2017 Vol. 35 (10):
1469-1482.
-
摘要 (
)
-
产业技术政策是避免创新活动市场失灵、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装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将产业技术政策分为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两种类型,以2005-2014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采用差分内差分方法考察了不同导向型产业技术政策的创新激励效果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上,单一导向型政策仅对一种创新产出带来促进作用,需求导向型政策有利于工艺创新,供给导向性政策有利于产品创新;(2)高强度政策下,两类导向型政策均能有效地促进产品创新,对工艺创新则没有显著影响;(3)不同导向型政策的时效性存在一定差别,其中供给导向型政策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显现;(4)政策驱动机制检验显示,产业技术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强度发挥作用。因此,在实施产业技术政策的过程中,应注重需求导向型和供给导向型政策的结合使用,并持续加强以研发补贴为主要形式的供给导向型政策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考虑产业共性技术市场化的政府研发支持合同
-
郑月龙 周立新 周继祥
-
2017 Vol. 35 (10):
1483-1490.
-
摘要 (
)
-
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及政府支持的重要作用,首次站在政府视角设计了以企业研发投入最大化为目标并考虑共性技术市场化过程的最优研发支持合同,对影响合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性技术最优研发支持合同以足够大的政府预算为存在前提,企业最优研发投入随政府预算的增大而增大,其增长速度比政府支持投入更快;企业最优投入与企业和政府投入对共性技术研发成功影响系数正相关,与双方单位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考虑市场化过程后,企业最优投入与基于共性技术的产品市场容量正相关,与共性技术外部性程度、后续开发难度、价格敏感系数及单位销售成本负相关。
-
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缓解产能过剩吗
-
李后建
-
2017 Vol. 35 (10):
1491-1507.
-
摘要 (
)
-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缓解产能过剩矛盾。本研究以2012年世界银行提供的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营商环境质量调查数据,就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战略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因此可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视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影响企业产能过剩的渠道机制和调节机制,渠道机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推动企业创新和强化信息共享来有效发挥去产能效应;调节机制是政府管制弱化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去产能效应,而法治水平则强化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去产能效应。进一步地,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去产能效应在不同规模和不同产能利用率的企业上表现出差异性,对于大中型企业和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而言,信息通讯技术应用所发挥的去产能效应会更加显著和强烈。
-
管理学习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与路径研究
-
张娜娜 谢伟 孙忠娟
-
2017 Vol. 35 (10):
1508-1517.
-
摘要 (
)
-
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研究领域中,技术学习与创新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管理学习与创新作为另一个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因子,则很少被学术界讨论。鉴于此,本研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管理学习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模型,并选取1978-2013年之间的中国宏观层面的经济数据和三家典型企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多案例研究法,对命题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管理学习与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达到45%;其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效率导向、成本导向和技术机会导向三种。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民营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投资的多元目标管理——“循序渐进”抑或“双管齐下”
-
汤临佳 Hanqing “Chevy” Fang 程聪
-
2017 Vol. 35 (10):
1518-1526.
-
摘要 (
)
-
以企业控制权为中心的非经济性管理目标使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消极的技术研发投资策略,而盈利目标和控制权目标构成的多元管理目标将会导致决策过程出现较强的动态性。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增强会对民营中小企业形成外部约束,削弱企业管理控制权,进而影响技术研发投资决策过程。本文采用对2009-2015年我国1043家中小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盈利目标和控制权目标在决策过程中遵循进阶聚焦逻辑,即当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在满足盈利参照点的前提下,应对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反应更强,进而实施更多研发投资的管理决策。
-
企业规模、技术获取模式与R&D结构
-
于长宏 原毅军
-
2017 Vol. 35 (10):
1527-1535.
-
摘要 (
)
-
在R&D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中国企业的R&D结构呈现出“重技术发展,轻技术探索”的特征,有可能成为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障碍。基于2004-2014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企业规模对R&D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利用动态GMM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企业规模与R&D结构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随着规模的增加,R&D中技术探索型研究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同时,企业规模对R&D结构的影响受到技术获取模式的调节,具体来说,内部研发和购买国内技术正向调节企业规模对于R&D结构的影响,而引进国外技术对企业规模与R&D结构的关系则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此外,检验还发现政府支持、行业市场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对于R&D结构具有正面影响。
-
双创大赛人才选拔标准研究:创新还是创业
-
曾婧婧 龚启慧
-
2017 Vol. 35 (10):
1536-1545.
-
摘要 (
)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学界研究热点,然而对于创新和创业这两个维度的不同侧重决定了对于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进而影响了目前众多双创大赛的评价标准。本文采取文本内容分析法对2012—2014年国内规格最高的创新创业赛事,即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100位获奖代表的视频进行收集与整理,对其人才选拔标准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以创新和创业的不同标准衡量的高素质人才的特性,从项目标准、价值标准、教育背景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能力结构标准等方面对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选标标准进行解读,试图回答目前双创大赛究竟是以创新带动创业,还是以创业驱动创新?从而为大赛选拔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
-
吴先明 胡博文
-
2017 Vol. 35 (10):
1546-1556.
-
摘要 (
)
-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企业国际化及后发企业追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以跨国公司理论和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和制度质量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研发强度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制度质量越高,对外直接投资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且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结合型与桥接型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
-
林筠 韩鑫 张敏
-
2017 Vol. 35 (10):
1557-1566.
-
摘要 (
)
-
学术界对结合型与桥接型社会资本(SC)影响企业双元创新作用“黑箱”仍缺乏探讨。研究知识密集型企业结合型与桥接型SC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并探究知识整合(KI)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结合型与桥接型SC均对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有促进作用,而未出现倒U型关系,但结合型SC更有利于利用性创新,桥接型SC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更强;(2)辅助性KI在结合型SC与利用性创新的关系中、在桥接型SC与利用性创新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而互补性KI仅在桥接型SC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企业具有高水平结合型与桥接型SC时提升双元创新能力效果更佳。
-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罗琳 魏奇锋 顾新
-
2017 Vol. 35 (10):
1567-1577.
-
摘要 (
)
-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基础上,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研究表明,组织之间的协同意愿、知识异质性以及组织知识能力等影响因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复杂性对知识协同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协同机制在各影响因素对知识协同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
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社会网络分析
-
吴慧 顾晓敏
-
2017 Vol. 35 (10):
1578-1586.
-
摘要 (
)
-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大学、研究所嵌入网络并会对网络关系的建立以及网络的创新绩效的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运用上海市医药制造业数据,依托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二次指派程序)方法,运用Ucinet软件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行动者属性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网络关系产学研合作创新关系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负相关。其中产学研中大学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最重要,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和大学的合作并注重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发展得益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但是也需要规避小世界特性的消极影响,加强跨区域和国际交流。
-
基于创新网络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
孙林杰 丁瑞文 王佳梅 梁铄
-
2017 Vol. 35 (10):
1587-1593.
-
摘要 (
)
-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创新资源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流动,如何把握机遇、提高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吉利汽车为例,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分析了吉利在网络嵌入、构建网络、形成网络能力等历程中所采取的战略战术以及所取得的创新绩效,并深入研究了民营企业在不断拓展的网络中获取知识和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路径。
-
知识属性、环境动态性与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
-
吴松强 周娟娟 赵顺龙
-
2017 Vol. 35 (10):
1594-1600.
-
摘要 (
)
-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提高创新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尽管以往学者已经认识到环境动态性在知识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检验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将知识属性、环境动态性、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整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对技术联盟内3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隐秘性对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知识复杂性对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知识隐秘性、知识复杂性与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在推进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加强小微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