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4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计算社会科学:涵义、特点与前景------对美国计算社会科学专家的访谈
韩军徽 李正风
2018 Vol. 36 (10):
1729-1736.
摘要 (
)
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目前社会科学界对其涵义、特点和前景的认识尚不充分且有较大分歧。本文就计算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对美国多位有重要影响的计算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访谈,包括计算社会科学的概念、与传统社会科学的关系、所生产知识的可靠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等。访谈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深化国内学术界对计算社会科学的认识,进而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科学判断的方法论:元启发式对启发式的提升
蒋显荣
2018 Vol. 36 (10):
1737-1743.
摘要 (
)
启发式(Heuristics)诱发、影响科学判断,但提炼和使用启发式仍难以理性具体。启发式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应对特殊情况的思维模型,或它类似于简化了的科学推理流程。其方法论上的作用面临实践的诸多困境,当用其拆对具体问题时其应用能力则具有系统性的偏差。可能原因之一,启发式隐藏错误,导致不准确的科学判断。追究错误判断的“思维责任”追溯到了是否需要元启发式(Meta-heuristics)。启发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有用或有效的思维模型,如果失去“元”的分析,其科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就会降低;如果引入元启发式作为思维的第二阶,修正和限定启发式的范围,将提升科学判断。
资本逻辑背景下技术集成的社会风险及其演化机制
潘恩荣 阮凡 林佳佳
2018 Vol. 36 (10):
1744-1749.
摘要 (
)
传统研究认为技术将带来伦理风险,但并未意识到技术集成还将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风险,即伦理风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演化为伦理陷阱。这种社会风险与伦理风险有质的区别。在市场经济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伦理陷阱通过“互联网+”技术无限扩散,使得公众难以识别和回避。应对技术集成的社会风险可以采用伦理、法律与植入道德代码等手段,但治本之道是发展能识别并治理该社会风险的理论和方法。与现有的技术哲学及伦理研究进路相比,技术哲学“价值论转向”纲领更适合研究当前“互联网+”与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引发的社会风险。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R&D投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王铮 郑钦月 王利赞 孙翊 杨源 田园 刘昌新
2018 Vol. 36 (10):
1750-1757.
摘要 (
)
本文基于CGE模型对中国近年来积极的R&D投入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模拟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R&D投入能够显著地促进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2)R&D投入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有着积极作用,即有利于中国经济由第二产业主导转变成第三产业主导,在第二产业中,R&D投入对建筑业的影响最大,对制造业的影响相对要小一点,而在第三产业中,R&D投入对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基本没有影响;3)R&D投入能够明显地刺激内需,促进居民消费,而保持当前R&D投入强度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要素价格扭曲、价格加成与制造业生产技术革新
陈晓华 刘慧
2018 Vol. 36 (10):
1758-1769.
摘要 (
)
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的最新研究,本文在适度优化要素价格扭曲、价格加成和生产技术革新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从描述性统计与实证检验双层面首次揭示了要素价格扭曲和价格加成对生产技术革新的作用机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首先要素价格扭曲已经成为了推动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的“战略性资源”,中国本土制造业生产技术革新存在利润传导机制扭曲、效率传导机制扭曲和经验传导机制扭曲等三大扭曲;其次人力资本与资本投入是中国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的核心动力,资本因素对中国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发挥作用大于人力资本;最后本土企业存在生产技术革新的新产品“悖论”,出口能有效的促进制造业生产技术革新,非要素型成本上升给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带来的“危害”远大于要素型成本上升,补贴对生产技术革新并不敏感。
产业互联网下中国制造企业战略转型路径探究
余菲菲 高霞
2018 Vol. 36 (10):
1770-1778.
摘要 (
)
当前发达国家为了提升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要进一步促进互联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的政策指引。因而,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转型是极其重要意义的问题。本文将运用嵌入性多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蒙牛、报喜鸟和长虹这三家制造企业,对三家企业智能化成长轨迹与战略转型过程进行纵向性分析,并对三家企业生态化战略转型前基础、重点和路径进行横向比较,探寻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生态化转型路径。
非权益性资产泡沫、企业家技术选择与产出效率
程道金 成力为
2018 Vol. 36 (10):
1779-1789.
摘要 (
)
抓住在中国经济快速资本化过程中资本在非权益性资产领域积累并形成泡沫、实体经济创新投资低效问题,深入到创新投资到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企业家的作用。借助Matsuoka and Shibata(2012)非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家技术选择模型,限定资产泡沫的属性,在微观层面采用均衡分析方法探索非权益性资产泡沫对经济产出效率的影响机理以及内在关联机制得到:①非权益性资产泡沫通过提高企业家的外部资金成本,限制企业家投资创新生产项目,导致产出效率低下;②非权益性资产泡沫会降低企业家的资本积累,阻碍企业家投资创新生产项目,降低产出效率;③产出效率的提升,会提高企业家资本积累和债务偿还能力,促使企业家投资创新生产项目,反过来实现抑制非权益性资产泡沫、提高产出效率的目标。
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的质量管理研究
赵莎莎 张新宁
2018 Vol. 36 (10):
1790-1794.
摘要 (
)
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的设立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通过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管理中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从理论层面对子基金质量管理的概念、质量管理模型进行了探究和界定,提出了子基金质量管理的理论模型。进一步从应用层面,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和推进建议。
低碳专利商业化激励机制研究
罗敏
2018 Vol. 36 (10):
1795-1800.
摘要 (
)
低碳专利商业化,是缓解中国严峻碳减排形势的迫切之举,更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低碳技术的全球公益性、碳锁定效应、低碳专利权人的互补性资产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存在,致使自由竞争市场不能为低碳专利商业化提供足够激励。市场机制的失灵,使得制度干预成为激励低碳专利商业化的关键因素。早期申请与早期授权理念贯穿于中国《专利法》的始终,导致中国现行专利制度过分偏重激励专利生产环节,忽视了对后续专利商业化的激励,这种失衡正置中国低碳专利商业化于困境之中。为突破中国低碳专利商业化的困境,应通过融入低碳专利商业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变革现行专利制度。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数字创业:数字化时代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
余江 孟庆时 张越 靳景
2018 Vol. 36 (10):
1801-1808.
摘要 (
)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化技术与创业的深度嵌入与融合正在重塑产业组织与实体经济形态,因此需要对数字化时代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本文在对比传统创业与数字创业特性的基础上,从数字创业的起步、实施和产出三个阶段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创业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探析我国数字创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平台的开放性和自生长性降低了创业的学习成本和资源获取门槛,而数字平台的开放治理模式为异质性和动态性的创业团队形成提供了基础。面对我国海量和异质性用户的市场,创业主体需要不断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制度设计者需要动态地前瞻性地营造良好的数字创业服务政策环境,从而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创业生态的培育和优化。
创业激情、认知偏差与技术商业化速度
单标安 闫双慧 鲁喜凤
2018 Vol. 36 (10):
1809-1816.
摘要 (
)
本研究结合科技型新企业特征,在已有创业者情感特征对技术商业化影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借鉴认知理论来解释创业激情对新企业技术商业化速度的影响机理,探讨控制错觉和风险倾向这两个认知偏差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创业激情和认知偏差(控制错觉、风险倾向)均积极影响技术商业化速度,同时控制错觉和风险倾向在创业激情对技术商业化速度的影响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较好地弥补了已有理论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何动态把握国际机会以提升国际创业绩效
黄胜 刘洋 丁振阔
2018 Vol. 36 (10):
1817-1827.
摘要 (
)
在初始和后续国际化阶段,国际机会如何转化为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绩效?对什么特质的国际创业者和国际新创企业而言,这一转化过程更有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并通过对四家国际新创企业的纵向多层次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国际机会动态影响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1)在初始国际化阶段,区域性机会通过激发国际创业者的机会效率信心来影响资源整合能力的开发和应用,并进一步影响国际生存绩效;与探索性学习导向的国际创业者相比,利用性学习导向的国际创业者在追逐区域性机会之后获得更高的国际生存绩效。(2)在后续国际化阶段,全球性机会通过激发国际新创企业的机会效果信心来影响资源重构能力的开发和应用,并进一步影响国际成长绩效;与利用性学习导向的国际新创企业相比,探索性学习导向的国际新创企业在追逐全球性机会之后获得更高的国际成长绩效。这些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国际机会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对我国国际新创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管理启示。
母子公司研发管理控制点研究
陈志军 马鹏程 董美彤 牛璐
2018 Vol. 36 (10):
1828-1836.
摘要 (
)
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逐渐复杂,研发活动在母子公司生存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重要。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已有关于集团研发的研究成果,结合深入的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梳理出57项研发管理过程中的控制点。将控制点按重要性程度进行分类,并依据决策树算法对母子公司研发管理五大模块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研究发现:母公司的关键和重要控制点主要集中在制度与平台的统一、重大研发项目和共性技术的开发管理等方面;集团研发管理的五个维度中,研发流程管理对绩效影响的优先级最高。以上结论为集团研发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增值税转型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吗
倪婷婷 王跃堂
2018 Vol. 36 (10):
1848-1856.
摘要 (
)
增值税转型旨在通过减税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后者在微观企业层面的重要表现是研发投入,但目前检验增值税转型对研发投入影响的文献却很少。并且现有税收政策与研发投入研究也主要以企业所得税为对象。理论上增值税转型会通过缓解企业内源融资约束来刺激研发投入,但这一作用发挥受企业异质性的影响。本文基于集团视角,系统分析增值税转型对不同类型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区分组织形式的情况下,没有发现增值税转型对研发投入有显著影响;考虑集团因素后发现,与非集团公司相比,增值税转型明显刺激了集团公司研发投入;在集团公司中,民营集团研发投入显著高于国有集团;对民营集团进一步分析发现,代理成本抑制了增值税转型研发效应的发挥,而增值税转型中民营集团的研发投入增量使其长期回报率的增长显著高于其它企业。本文不仅丰富了增值税改革文献,也能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营改增”改革提供参考。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创新还是社会责任? ——提升产品海外形象的关键
张思雪 林汉川 唐方成
2018 Vol. 36 (10):
1857-1869.
摘要 (
)
在发达国家市场提升产品的海外形象,创新和社会责任哪个更重要?本文基于来自26个发达国家海外消费者的976份有效问卷,考察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产品海外形象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三者均是市场关系到产品海外形象的重要中介路径;消费者卷入度对市场创新这条中介路径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海外市场提升产品形象,创新是比社会责任更为重要的优化路径,这一结论与新兴市场上创新与社会责任同等重要的结论截然不同;对于一个具有较高水平消费者卷入度的企业,形象提升的首选投入重点是市场创新,辅以技术创新;而当企业的消费者卷入度水平较低时,其投资重点则应侧重到市场创新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创新优于社会责任,但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仍然是显著的、不可忽略的提升产品海外形象的重要战略因素。
知识产权服务中合作创新行为的产生机理研究
谷丽 任立强 洪晨 韩雪 丁堃
2018 Vol. 36 (10):
1870-1878.
摘要 (
)
知识产权服务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维持知识产权优势的重要支撑,进行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发现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合作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揭示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合作创新行为的产生机理,验证了合作创新意愿在合作创新行为产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通过合作创新意愿的正向中介作用影响合作创新行为;行为态度的预期结果评价和知觉行为控制的组织效对合作创新意愿没有影响,但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合作创新行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合作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环境规制、规制俘获与企业研发创新
谢乔昕
2018 Vol. 36 (10):
1879-1888.
摘要 (
)
本文以2010~2015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就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以及规制俘获行为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研发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规制俘获负向调节环境规制对于研发创新的促进效应;企业异质性方面,规制俘获对于重污染行业以及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较弱企业环境规制与研发创新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相对更大;地区异质性方面,规制俘获对于位于规制俘获活跃地区以及环境规制压力较小地区企业的环境规制与研发创新关系具有更大的负向调节效应。
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的测度及启示
杨浩昌 李廉水
2018 Vol. 36 (10):
1889-1895.
摘要 (
)
知识创新的创新主体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品创新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要想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其关键在于促进知识与产品创新的协同发展。运用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的测度方法,本文分别对2006-2015年我国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总体、分地区以及分省级的测度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总体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但其综合发展程度明显低于其综合协同程度;(2)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处于领先,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3)各省级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发展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较不均衡。基于上述结论,得出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的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一、加强对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进行有效组合和匹配,提升其知识与产品创新的发展速度;二、统筹兼顾,实施差异性地区政策;三、集中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协同发展。
产学研合作与后发国家创新主体能力演变——以中国高铁产业为例
张艺 陈凯华 朱桂龙
2018 Vol. 36 (10):
1896-1913.
摘要 (
)
本文以中国高铁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为研究案例,试图探究学研机构与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双方创新能力的演变过程,以揭示后发国家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演进机理。本文发现学研机构与企业在巴斯德象限(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共赢。其中,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演变(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进优化→技术原始创新),同时也推动了学研机构学术能力的不断发展(前沿技术科学原理的追踪研究→突破性研究→引领性研究)。本文研究对后发国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意义。
专利申请时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曹勇 程前 周蕊
2018 Vol. 36 (10):
1914-1920.
摘要 (
)
本文基于泊松回归分析方法,运用W-CDMA专利池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专利申请时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专利池形成之前,专利申请时机越晚越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在专利池形成之后,专利申请时机越早对应的创新绩效越高。研究结果不仅对专利申请时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启示,同时对企业有效运用专利申请战略、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