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专稿:五四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的科学观
-
李正风 武晨箫
-
2019 Vol. 37 (5):
769-775.
-
摘要 (
)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五四运动又赋予“科学”和“民主”新的内涵。这一历史过程与陈独秀的科学观及其演变有密切关系。五四运动百年之后回顾陈独秀的科学观,可以发现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但学界对此的反思多有不足。本文考察了陈独秀科学观的演进过程,重点分析五四运动对陈独秀科学观转变的重要影响。本文认为陈独秀的科学观具有符号化、人格化、政治化的阶段性特征,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科学观在一定意义上形塑了现代中国处理科学与政治关系的逻辑与策略。
-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何以能够战胜儒学
-
周程
-
2019 Vol. 37 (5):
776-780.
-
摘要 (
)
-
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受过科学大潮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选择了拥抱“赛先生”,以致科学得以冲破儒学的束缚,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并快速长成参天大树。科学何以能够在中国战胜儒学,赢得胡适所言的“无上尊严的地位”?深入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大潮的特征后发现,之所以民国初期“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主要是因为科学与儒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和宗旨的设定、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明显占有优势。但是,科学与儒学均有各自的社会功用,故既不能以儒学抵制科学,也不能用科学取代儒学。关键在于:任何学术观点都要接受理性的洗礼和事实的检验,科学需要如此,儒学也不能例外。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文化传播策略及当代意义
-
程志波
-
2019 Vol. 37 (5):
781-786.
-
摘要 (
)
-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科学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恰当的科学文化传播策略,包括保持功利主义与尽性主义的协调、革新科学文化话语体系、把青年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点受众、着力打造现象级的宣传舆论平台、在融通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等。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文化传播的经验教训,对当下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组织动因
-
孙玉涛 韩燕芳
-
2019 Vol. 37 (5):
803-809.
-
摘要 (
)
-
文章提出学术人员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术机构间的学术距离,还取决于学术机构在迁移网络中的位置。文章运用1-4批次信息科学领域“青年千人”入选者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数据构建了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网络,运用双边引力模型和泊松回归分析方法从组织层面揭示了学术人员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的组织动因。结果表明:“青年千人”在学术机构间跨国迁移时,迁入迁出机构间的学术距离直接影响学术人员的迁移决策,学术机构间学术距离越近,学术人员迁移成功的概率越高;迁入学术机构在跨国迁移网络中的入度中心度越高,学术人员迁入的概率越高,迁出学术机构在跨国迁移网络中的出度中心度越高,学术人员迁出的概率越高。
-
反焚运动中的常民专家及其专业性——一个关于技术争议的人类学研究
-
张劼颖
-
2019 Vol. 37 (5):
810-816.
-
摘要 (
)
-
G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了当地居民和环保人士的抗议行动。在反焚运动中,技术专家与反对者围绕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持续的论辩。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焚烧厂周边居民的公共健康、排放物的毒性与控制,以及技术运行的环境以及管理。双方针对垃圾焚烧技术风险生产了不同的叙事与知识。在反焚行动当中,常民并不是非理性地反对焚烧技术的应用。他们整合科学话语与地方性知识、结合当地经验和调查资料,发展自己的专业性,成为“常民专家”。常民专家的角色挑战了以往科学研究当中对于“专家-常民”的二元划分,其专业性给环境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地方性视角。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是否促进区域创新
-
田颖 田增瑞 韩阳 吴晓隽
-
2019 Vol. 37 (5):
817-825.
-
摘要 (
)
-
文章采用合成控制法,基于“反事实”视角,以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域数据为样本,检验并比较2013年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执行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安慰剂效应法、排列检验法进行有效性分析,采用迭代法敏感性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表明:2013年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此,从创新网络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产业集聚机制三方面进一步解析并验证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的机理。
-
多渠道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
张世俊 邓峰
-
2019 Vol. 37 (5):
826-832.
-
摘要 (
)
-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
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及区域布局研究
-
张鹏 梁咏琪 杨艳君
-
2019 Vol. 37 (5):
833-844.
-
摘要 (
)
-
从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出发,结合科技服务业内涵及与制造业升级互动的有关机理,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指标层进行比对梳理,再根据科技服务业主体服务能力及产业系统外在关联的辅助性行业发展状况确定了从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客体能力、综合发展潜力四个维度入手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6年全国30个省市的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对其整体及板块之间、区域空间布局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产业发展态势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组织模块化嵌入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
-
王海军 王楠 陈劲
-
2019 Vol. 37 (5):
845-855.
-
摘要 (
)
-
基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形势需求和技术转移障碍,首先解析了模块化推动创新的理论内涵,讨论了组织模块化对于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并构建了组织模块化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关联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以MIT、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系统地探索了其技术转移管理实践。最后,文章还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给出了若干启示。研究发现,组织模块化有利于调节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产出和效率,主要体现在:(1)从外部看,政府牵引、高校约束和产业联动所形成的三股力量,构成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协同创新基础架构;(2)从内部看,在研究型大学设置能力专业且独立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可以起到连接科技创新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重要枢纽功能;辅以组织模块之间的协同机制,还可以推动研究型大学组织体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良性运转。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合法性视角下平台网络知识资产治理
-
魏江 张莉 李拓宇 赵雨菡 孟申思
-
2019 Vol. 37 (5):
856-865.
-
摘要 (
)
-
平台网络中“如何开展对平台伙伴知识资产治理”的问题从未在理论上给予合理解释。本文通过多案例分析,从合法性理论探讨平台网络知识资产治理机制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平台领导者通过构建公众集体意义、建立协调冲突矛盾和建立基于新型平台身份三种治理机制,赋予平台伙伴合法性,从而激励平台伙伴或潜在伙伴创新意愿,实现知识资产治理。本文打开了平台网络中对平台伙伴知识资产治理的“黑箱”,揭示了知识资产治理机制中不同的合法化策略,明晰了平台网络知识资产治理机制包含的合法化策略中的执行主体,合法性判断受众、合法性获得者之间的关系。实践意义在于指导平台网络知识资产治理,为高速发展的平台网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高校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许可接受
-
李方 张胜
-
2019 Vol. 37 (5):
866-877.
-
摘要 (
)
-
通过高校技术许可的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引入隐性知识技术服务可获得性感知维度,建立技术许可接受拓展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对技术许可态度倾向、技术许可实际行为有显著积极影响,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信任对技术服务可获得性有显著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关注于服务的技术许可转移工作模式,提高技术服务可获得性,促进高校技术许可绩效。
-
国内创业网络对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
严卫群 董彩婷 柳卸林
-
2019 Vol. 37 (5):
878-887.
-
摘要 (
)
-
整合海归创业企业国内创业网络与组织合法性视角,构建了海归创业企业国内创业网络强度与国内创业网络质量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合法性的中介效应理论模型。利用北京市科技园区等机构176家海归创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国内创业网络强度和质量对海归创业企业的组织合法性和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合法性在国内创业网络强度与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合法性在国内创业网络质量与海归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海归创业企业通过嵌入国内创业网络获取组织合法性并提升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
国际创业经验对天生国际化企业创新作用机制
-
潘宏亮
-
2019 Vol. 37 (5):
888-897.
-
摘要 (
)
-
国际创业经验不仅会影响天生国际化企业市场知识累积、更会影响其双元创新战略选择。因此,探究国际创业经验、市场知识累积与天生国际化企业双元创新的动态关系将是一个复杂、有趣的问题,同时也是国际创业、知识管理、技术创新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模(PLS)和 SmartPLS4软件,对195份调研问卷收集来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创业经验和市场知识累积是天生国际化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驱动机制;国际创业经验并不直接影响天生国际化企业探索式创新,但与其开发式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市场知识累积会正向影响天生国际化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呈现正相关关系;天生国际化企业规模也与市场知识累积呈现正相关关系;市场动态性与天生国际化企业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均呈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论将为我国天生国际化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
谁更易在跨界技术并购中获益
-
王宛秋 张潇天
-
2019 Vol. 37 (5):
898-908.
-
摘要 (
)
-
本研究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理论,以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跨界技术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主并企业并购前技术多元化对并购后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内部研发投入、外部研发合作在二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于进行跨界技术并购的企业,并购前技术多元化水平对并购后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购后企业内部研发投资、外部研发合作会强化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此外,主并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强了研发投入、研发合作对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地区科技创新影响研究
-
李晓娣 张小燕
-
2019 Vol. 37 (5):
909-918.
-
摘要 (
)
-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
创新社区中的领先用户识别
-
付轼辉 焦媛媛 高雪
-
2019 Vol. 37 (5):
919-929.
-
摘要 (
)
-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如何在创新社区的海量数据环境中识别出领先用户,是企业从创新社区中获取价值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语言风格的视角出发,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探索了创新社区中领先用户表达的典型语言风格特征,即成就需求、未来导向、积极情绪和集体主义。其次,收集了355名创新社区用户所发表的47310篇帖子,利用自动文本分析方法对其中包含的积极情绪、集体主义和未来导向语言风格进行了测量,并验证了这四种语言风格与用户领先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社区用户生成内容中所表现的语言风格起到了“信号”的作用:除了集体主义之外,成就需求、未来导向和积极情绪的语言风格都与用户领先性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可以作为识别领先用户的有效指标。最后,讨论了基于语言风格的领先用户识别机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政府边界、政企距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
李玲 陶厚永
-
2019 Vol. 37 (5):
930-939.
-
摘要 (
)
-
本文由政府产权边界、行政边界与企业产权边界的互动派生出四种政府管控模式。通过构建政企互动的多主体模型和模拟仿真来检验四种政府管控模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双向分离模式下,创新投入高,创新绩效好;(2)通过对比“行政固定效应”与“产权固定效应”,双向集权管控模式下行政破坏力更强,企业适应力滞后,存在“创新惰性”;(3)单向产权管控模式下, 随着参数 值的不断增大,创新投入动力不足,创新绩效偏低;(4)单向行政管控模式下,随着参数 的加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不断下降,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最后,针对不同政府管控模式,提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
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中试模式研究
-
林筠 吴莹莹 乔建麒 甘凯
-
2019 Vol. 37 (5):
940-949.
-
摘要 (
)
-
中试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试模式研究是中试研究的基础,而现有中试模式研究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对3家典型企业的中试活动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探讨影响中试模式构建的因素,并探究不同企业中试模式差异。研究表明,企业环境与企业特征2个方面的4个因素影响中试模式构建:行业地位与政府支持为中试模式构建奠定基础,通过作用于中试能力影响中试模式构建;生产特征与技术能力通过作用于中试特点影响中试模式构建,且生产特征、技术能力差异性决定中试模式的差别化;研究提炼了3种典型模式,不同中试模式的特点不同,企业需要匹配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研究丰富了中试运行管理理论研究,为构建合理的中试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
团队断层会阻碍员工创新吗
-
仇勇 王文周 苏宏宇
-
2019 Vol. 37 (5):
950-960.
-
摘要 (
)
-
个体创新是组织创新的源动力,既往研究着重分析人员配置对团队创新的影响,而没有特别分析对个体创新的作用,尤其忽视团队多样性排列所引致的团队断层对个体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建构了团队断层对个体创新的影响模型,采用ASW指标对30个项目团队的断层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175名领导-成员进行了配对调查,利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了团队断层对个体创新的影响,从授权型领导和冲突管理策略两个视角探讨了情境条件。结果显示:(1)团队断层对个体创新有消极影响;(2)授权型领导会削弱团队断层的消极影响;(3)回避型冲突管理策略会削弱团队断层的消极影响,合作型、竞争型策略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4)团队断层作为情境因素会直接削弱个体层次观点采择对创新的积极影响。研究对深化有关人员构成多样化的认识,指导团队人力资源配置从而激发创新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