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公众与疫情的社会治理───科学传播学的视角
  • 顾昕 郭凤林
  • 2020 Vol. 38 (7): 1153-1160.
  • 摘要 ( )
  •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 2019-nCoV疫情:论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
  • 王博 朱玉春
  • 2020 Vol. 38 (7): 1161-1166.
  • 摘要 ( )
  •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对人类构成的威胁正在渐渐逼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向人类发出急迫警示。本文在对我国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论述的基础上,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地方政府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能力欠缺、应急物资供给迟滞、有效社会动员不足和公众传染病防控意识弱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指导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预防体系、应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资金投入和国际合作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我国现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思路,以提升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实现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代化。
  • 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实现路径
  • 陈瑜 马永驰 李鹏
  • 2020 Vol. 38 (7): 1167-1175.
  • 摘要 ( )
  •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条件下,新兴技术治理如何达成集体行动已成为当前多方主体共同探讨和研究的紧迫问题。单一角度治理方式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本文聚焦于网络治理视角,建构了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基于多案例新兴技术治理实践,研究从治理结构、参与过程、参与影响程度3个角度辨识了达成新兴技术集体行动的12个关键节点,揭示了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3条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3条路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影响集体行动,且路径I是达成集体行动的最短路径。研究发现,达成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公众参与程度,但其不是充分条件,需要通过改变治理结构和参与影响程度,在中国情境下可以实现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美贸易冲突下的半导体创新政策工具选择
  • 范旭 刘伟
  • 2020 Vol. 38 (7): 1176-1184.
  • 摘要 ( )
  • 本文以建国70年来国家层面的138份半导体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内容分析,发现:(1)建国以来半导体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和导向战略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在具体政策方面对促进半导体基础研究的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关注度不足。(2)政策变迁的过程中,逐步向供给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为主,需求面政策工具稳步增加的格局发展,政府越来越倾向于多种政策工具组合。(3)在三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政府日益重视环境面政策工具,供给面政策工具中信息服务方面做得不够,需求面政策工具使用频次相对较少。中美贸易冲突下的现实选择:一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政策工具体系;二是平衡和改进政策工具在半导体产业各环节的使用;三是优化政策工具结构。
  • 职务发明权属 “混合所有制”政策试点起作用了吗
  • 刘鑫 李婷婷 陈光
  • 2020 Vol. 38 (7): 1197-1206.
  • 摘要 ( )
  • 2016年四川省率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策扩散,是典型的中国情境下的政策试点案例,但缺乏对其综合效果的评估。本文着眼于检验并评价政策试点的综合效果,以期对未来相关政策完善和政策试点效果的追踪评价形成有益启示。本文应用双重差分法构建量化模型,就高校职务发明的产权结构、转化数量、产出数量和专利质量提出研究假设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四川省的政策试点对省内高校既有的职务发明专利成果而非新申请专利的产权结构产生影响,对专利增量、质量和转化未有显著正向作用。由此提出对试点政策的反思,并从政策试点的目标、行动、配套、评估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 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申请质量测度研究
  • 蔡中华 陈鸿 马欢
  • 2020 Vol. 38 (7): 1207-1214.
  • 摘要 ( )
  • 提高我国向沿线国家的专利申请质量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文章从专利申请质量的内涵出发,围绕技术质量和文本质量两个维度,选取7个指标构建了专利申请质量指标体系,使用结构熵权法确立权重,对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利申请质量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向沿线国家的专利申请质量显著高于国内专利申请,高质量专利较多集中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有机精细化学和电气机械设备等领域;我国向俄罗斯的专利申请整体质量最高,而向印度的申请整体质量较低;从申请来源省份看,北京等5个东部省份向沿线国家专利申请具有高数量-高质量特征,表现出较强的对外申请实力。
  • 专利发明人合作对中国专利质量的影响研究
  • 蒋仁爱 张路路 石皓月
  • 2020 Vol. 38 (7): 1215-1226.
  • 摘要 ( )
  • 由于知识具有扩散效应,团队合作逐渐成为多数技术领域进行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描述科学合作的特征与模式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但是,合作研究是否可以产生更高质量的专利,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基于1975-2017年中国及其他七个经济体在USPTO授权的专利数据,对比分析了各个经济体的专利质量及演变趋势,并运用泊松模型实证分析了专利发明人合作对我国专利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首先,相比于不合作,专利发明人合作能有效提高专利质量,但专利发明人的国际合作对专利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国内合作。其次,中国和美国的发明人合作对专利质量的提升作用最明显,和日本、德国合作的正向贡献较小,而和台湾地区的合作对专利的前向引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企业-大学、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对提升专利质量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企业间的合作能有效促进专利的前向引用数量,但对增加权利要求数量具有抑制作用。大学、研发机构的两两合作及“产学研”合作对专利质量的提高无显著影响。
  •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实施协同机制
  • 周全 顾新 曾莉 吴绍波
  • 2020 Vol. 38 (7): 1236-1243.
  • 摘要 ( )
  • 专利实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其他组织采用协同方式能促进专利成果向市场成果的转化。分析新能源汽车企业、学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异质 组织协同专利实施的内在机制,包括目标协同机制、资源协同机制和激励协同机制。通过对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宇通客车公司新能源客车事业部的案例研究,归纳出“五位一体”的协同专利实施体系和协同专利实施的“三力模型”,验证了专利实施协同机制。两个案例间的比较分析表明,组织融合及组织认同、资源整合与协作、创新主体的的激励协同以及战略联盟式的合作关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专利实施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智能制造与中小企业组织变革如何匹配
  • 池仁勇 梅小苗 阮鸿鹏
  • 2020 Vol. 38 (7): 1244-1250.
  • 摘要 ( )
  • 基于中小企业绩效的视角,借助组织变革相关理论,采用逐层回归模型等方法,对472家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的制造维和智能维对中小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内部不同维度的组织变革对制造维、智能维与中小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并且,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差异性,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变革与制造维匹配,组织结构变革与智能维匹配会对中小企业绩效产生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给出了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政策建议。
  • 创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进行公司创业
  • 张金山 徐广平
  • 2020 Vol. 38 (7): 1251-1259.
  • 摘要 ( )
  • 超竞争环境下如何有效构建内部创业文化,持续推动企业自发进行公司创业,对企业的战略复兴与优势重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67家企业的584名员工为研究对象,引入员工敬业度与组织地位感知来探究创业文化对公司创业的作用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文化、员工敬业度均对公司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员工敬业度在创业文化与公司创业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发现,员工组织地位感知对创业文化和员工敬业度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了员工敬业度的中介效果。
  • 非连续事件对创业学习的作用机制研究
  • 徐菊 陈德棉
  • 2020 Vol. 38 (7): 1260-1267.
  • 摘要 ( )
  • 非连续事件被视为决定个体创业学习的重要前因变量,但关于两者之间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采用238份调查数据,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和学习理论,构建并检验了一个中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新颖性、颠覆性事件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显著正相关;关键性事件与利用式学习显著正相关。(2)失败恐惧在新颖性、颠覆性事件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解释了非连续事件对创业学习的作用机理,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范围,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也提供了有益的拓展。
  • 科技型创业者政治技能、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
  • 张学艳 周小虎 张慧
  • 2020 Vol. 38 (7): 1268-1276.
  • 摘要 ( )
  • 科技型创业者作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兼具了创业团队领导者及高创造性个体的特征。多数研究仅专注于技术层面,关于科技型创业者这一人力资本的特殊异质性尤其是政治技能方面的研究却略显不足。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以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及河南等地区的454名科技型创业者为调研对象,着重探讨科技型创业者政治技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了这一影响过程的中介机制与作用边界。实证结果表明:(1)科技型创业者政治技能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在科技型创业者政治技能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业者个人声誉正向调节政治技能与创新绩效的直接预测作用及创业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创业组织权力与知识的耦合机制研究
  • 周景坤 叶伟巍 刘洪
  • 2020 Vol. 38 (7): 1277-1284.
  • 摘要 ( )
  • 尽管知识对创新能力的价值,权力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已经得到充分论证;但是,在创业组织情景下权力和知识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尚未达到充分揭示。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式,探索了创业组织权力和知识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权力和知识的耦合效应,主要是通过影响创新态度,从而影响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的交互效果,最终影响创新绩效。在创业组织中,正式权力以推动信息流通和知识利用为导向,尽量避免成为干扰创新活动的噪声;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权力和知识之间耦合器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 知识来源的地理范围、研发模式与创新价值获取
  • 沈慧君 孙嘉悦 黄灿 毛昊
  • 2020 Vol. 38 (7): 1285-1293.
  • 摘要 ( )
  •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越来越重视对全球知识资源的利用。在价值创造方面,整合多个国家知识进行研发在带来优势的同时引发显著的成本。但是在价值获取方面,知识来源的地理范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认为基于多个国家知识研发产生的技术难以被模仿,这类技术成果的“衍生”占有性高,有助于创新企业的价值获取。依据此观点,本文建立知识来源的地理范围与技术创新的联系并探讨研发模式这一情境因素的影响。实证分析采用专利引用信息测度占有性,其结果表明:控制专利质量水平后,专利技术知识来源的地理范围越广,产生首次前向引用的速度越慢,同时专利的前向引用的数量越少;进一步,相比合作研发的专利,上述关系对于自主研发的专利更显著。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国外养老科技创新研究:趋势、主题与展望
  • 黄鲁成 李晓宇 苗红 吴菲菲 米兰 唐军 王田力
  • 2020 Vol. 38 (7): 1294-1303.
  • 摘要 ( )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关注焦点。我国即将步入老龄社会,系统分析国外养老科技创新研究进展及不足,对于促进我国养老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相关对策建议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养老科技创新概念相关研究及研究趋势。其次,梳理归纳出5个热点主题。再次,采用关注度与新颖度分析方法,识别出4个新兴主题。最后,从7个方面评述了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网络位置、跨界搜索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
  • 熊正德 魏唯 顾晓青
  • 2020 Vol. 38 (7): 1304-1316.
  • 摘要 ( )
  • 为破解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困境,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组织搜索理论,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网络位置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3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位置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跨界搜索在网络位置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吸收能力不仅在跨界搜索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且正向调节了跨界搜索在网络位置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网络位置影响效果研究,进一步澄清了网络位置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影响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对制造企业利用跨界搜索突破资源局限,快速推进服务创新具有一定启示。
  • 技术标准化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推动销售增长
  • 张运生 陈祖琼
  • 2020 Vol. 38 (7): 1317-1324.
  • 摘要 ( )
  • 以技术标准为纽带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促进系统内协作R&D,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供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新路径。研究从“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双维联合分析视角,探讨了中国信息产业上市公司营造技术标准化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企业销售增长的深层次机理。研究发现:营造技术标准化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及产品营销行为具有显著的耦合效应。高科技企业营造技术标准化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完善技术依存体系,激发同一技术范式的直接网络效应,推动本企业核心技术向产品转化;技术标准化创新生态系统还通过协调互补配套产品技术关系,激发间接网络效应,有助于强化企业的产品营销效果,推动企业销售增长。
  • 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增值研究
  • 方刚 谈佳馨
  • 2020 Vol. 38 (7): 1325-1337.
  • 摘要 ( )
  • 为了探究互联网给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增值带来的影响。本文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生态系统模型,并运用生态机制解释其中的知识增值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引用“华为&清华”协同创新案例,基于现实数据构建知识增值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研究表明,互联网可通过改善知识种群的知识创新环境、增强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意愿、为知识种群提供知识服务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实现增值。最后,针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知识增值方面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制度困境
  • 周孝
  • 2020 Vol. 38 (7): 1338-1344.
  • 摘要 ( )
  • 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仅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一个细小环节,但它却是绩效工资、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无法回避的关键节点。本文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为例,系统探讨科研院所创新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原有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科研院所差异化、动态化的发展需要,而现有改革创新仅治标不治本、用新问题掩盖旧问题,使得科研院所改革与创新发展陷入困境。当前,应当推进以社会化为导向,以科研院所而非科研人员为对象的系统化改革,使科研院所成为以提供公益类科技服务为职责、依法实行法人自治的官办社会组织。同时,构建涵盖内部治理、绩效管理、市场竞争、社会监督等多重约束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科研院所不失公益属性,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