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基于异质性专利的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研究
  • 王康 陈悦
  • 2023 Vol. 41 (8): 1364-1375.
  • 摘要 ( )
  • 识别并超前部署颠覆性技术,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异质性专利视角运用机器学习算法的潜在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方法,是对已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有益补充。首先融合BERT语义向量和IPC权重向量获取专利特征;然后利用多种异常检测算法识别异质性专利,并通过扩展的专利共被引网络计算专利的影响力;进而构建异质性专利指标和技术影响力关系数据;最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海量异质性专利中识别出潜在颠覆性技术,并对未来技术研发方向进行预判。使用3D打印领域专利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在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和F1值指标均达到95%以上,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出的3D打印领域潜在颠覆性技术符合实际,对政策制定、企业研发和后续学术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创新能力、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 汪立鑫 孟彩霞
  • 2023 Vol. 41 (8): 1376-1388.
  • 摘要 ( )
  • 工业革命4.0开启了智能化生产时代,如何持续推进智能化大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利用熵权法测算了2009-2019年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系统GMM以及滞后一期工具变量法考察创新能力与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均有促进作用。创新能力与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的交互显著提升了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其中与高技能劳动力成本交互的正向作用具有时滞性。进一步的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东部地区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增强创新的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效应,低技能劳动力成本的增强效应不显著;中部地区低、中、高三种技能劳动力成本提高均会有上述增强效应;西部地区不同技能劳动力成本的上述增强效应均不显著;以上意味着东部地区的传导机制更多是智能技术研发,中部地区的传导机制是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兼有,西部地区的传导机制均尚未激活。
  • 智能化技术应用是否改善了人力资本要素错配
  •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 2023 Vol. 41 (8): 1389-1400.
  • 摘要 ( )
  • 当前智能化技术发展如火如荼,重塑了要素配置结构与配置效率,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智能化应用是否改善了人力资本要素错配?利用2010-2019年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了智能化对人力资本错配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智能化应用可以改善人力资本要素错配的情况,这一效果在不同地理区位、城市等级之间不同;智能应用改善人力资本错配存在“智能应用→收入均值提高→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错配改善”与“智能应用→收入差距拉大→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错配改善”两条作用路径;智能应用可以改善本地人力资本错配,但对周边地区却有反向作用。因此,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统筹智能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
  • 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 ———技术标准国际化推广机制研究
  • 张利飞 李秋霞 贺景景
  • 2023 Vol. 41 (8): 1401-1409.
  • 摘要 ( )
  • 近年来,从技术和市场两个因素出发展开技术标准国际化推广活动,是企业实现技术标准“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以全球技术标准国际化活跃度较高的76 家通信企业作为分析样本,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从市场和技术两个方面探究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推广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技术推广和市场推广的两个重要因素均对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推广产生正向影响。(2)相较于通过扩大用户基础规模实现市场推广的方式,通过专利许可方式对技术推广的作用力更强。从市场细分来看,国际市场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国内市场呈现负向作用,说明过度关注国内市场会对国际市场的培育形成挤占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追赶型以及模仿型企业通过市场推广机制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效果更为显著,它们更倾向于通过优势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带动技术标准国际化。科技领先型企业、过渡型企业、创新型企业通过技术推广方式实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效果更为显著,它们更倾向于通过专利许可方式带动技术标准国际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目前中国正大力推进的“增强标准化开放程度”、“标准国际国内协同发展”等标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依据。
  • 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技术选择与效果评估
  • 宋培 李琳 艾阳 白雪洁
  • 2023 Vol. 41 (8): 1410-1421.
  • 摘要 ( )
  •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挖掘数字经济市场潜力、保障和激励数字社会安全稳定发展、提高中国数字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探索。本文聚焦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采用国际对比分析、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网络DEA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首先,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与专利质量较发达国家仍具有较大差距;其次,以数字经济硬件产业为例进行技术路径探究,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须依靠自主创新,而不是技术外取;再有,中国研发投入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整体支持效率较低,原因在于虽然研发资源投入能够较为有效地形成创新成果,但技术创新转化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最后,研发投入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效率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几乎呈断层式分布,多个省市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象,东部省市内部两极分化现象最为明显。本文研究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避免陷入“数字经济发展幻境”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
  • 投入数字化的减排增效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检验
  • 张晴 于津平
  • 2023 Vol. 41 (8): 1422-1432.
  • 摘要 ( )
  •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进程,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为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双赢目标带来新契机。理论剖析投入数字化对企业绿色转型生产的理论机理基础上;结合WIOD投入产出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与治理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了投入数字化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与绿色增长效率的影响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投入数字化具有显著的“减排增效”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与生产柔性化渠道发挥作用。(2)“减排增效”效应呈现高耗能行业大于低耗能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大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特征;“减排”效应对老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作用更大,“增效”效应对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更大。(3)企业高技能劳动要素、各省份的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对投入数字化的“减排增效”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
  • 魏江 苏钟海 路云飞 刘洋 沈睿
  • 2023 Vol. 41 (8): 1433-1441.
  • 摘要 ( )
  • 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是创业研究的新情境和新热点,然而该新兴研究领域概念混乱、争议颇多。研究首先基于内容分析和实践洞察,厘清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典型特征及基本构型。其次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出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三大流派:创业流派、战略管理流派和商业模式流派,并对各流派的研究问题、内容及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最后从动力体系、赋能机制、协同与演化、治理机制四大方面提出了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
  • 平台生态系统下新型研发机构价值创造研究
  • 周君璧 汪明月 胡贝贝
  • 2023 Vol. 41 (8): 1442-1453.
  • 摘要 ( )
  • 相较传统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网络放大等平台属性功能,尤其体现在科技企业孵化方面。研究试图从平台生态系统视角构建平台组织属性对新型研发机构价值创造影响的理论框架,包括以平台类型、平台功能等为核心的内部结构,以平台开放为基础的平台外部互动和治理机制等,都将影响新型研发机构的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技部2020年4月对全国1458家新型研发机构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识别何种新型研发机构在价值创造方面有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从平台类型看,事业单位类型占优;从平台功能看,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发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化功能占优;从平台开放看,创建创新联盟、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企业服务网络占优;从治理机制看,按照市场化手段实施理(董)事会治理占优。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
  • 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员素质能力构成及培养
  • 吕旭宁 白新文
  • 2023 Vol. 41 (8): 1464-1473.
  • 摘要 ( )
  • 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推动国立科研机构完善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形成高价值核心专利的重要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人员培养,提升其素质能力是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和有效运用的关键环节。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中国科学院97家院属单位知识产权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评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员素质能力的内容和结构。研究发现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员素质能力由通用能力、个人素养、职业素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能力和知识产权专业能力5个维度构成,素质能力对知识产权人员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从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培养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美国337调查、动态能力与企业专利国际化
  • 徐晨倩 朱雪忠
  • 2023 Vol. 41 (8): 1474-1483.
  • 摘要 ( )
  • 美国337调查是典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应对的根本在于加强在美国市场的专利布局。理论上,企业在遭遇337调查后会加剧资源约束,加大了专利国际化的难度。然而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却能突破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双重约束,实现专利国际化,现有文献还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研究。本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经历337调查后的专利国际化行为,并利用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解释。结论表明:有四类企业可以在遭遇337调查后实现专利国际化,包括“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型”、“内部资源-外部能力型”、“内部资源型”和“外部能力型”企业。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为中国企业和政府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启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数字化变革如何影响城市创新———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经验证据
  • 张慧 易金彪 徐建新
  • 2023 Vol. 41 (8): 1484-1494.
  • 摘要 ( )
  • 文章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看作是地区数字化变革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09-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和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高,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在上述路径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创新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上,而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产生了负向影响;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了低数字赋能行业创新数量提升而抑制了高数字赋能行业创新数量,提升了高数字赋能行业创新质量而未对低数字赋能行业创新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深化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 数字技术影响产业链内部创新分工的机制研究
  • 杨勇
  • 2023 Vol. 41 (8): 1495-1506.
  • 摘要 ( )
  •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被各国及其企业视为技术经济竞争的主战场。然而,数字技术现在及将来如何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创新分工,学术界仍然知之甚少。借鉴“社会环境—异质性劳动匹配结构”理论、组织经济学的镜像假说和系统集成假说等理论框架,在数字化的动态过程中尝试揭示这一机制。将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区分为“组件协同”、“人机对话”和“自动控制”三个阶段,使用1970—2018年USPTO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利用二值选择模型检验供应商和制造商在不同数字化发展阶段选择产品构架创新或产品组件创新的相对概率。结果表明,当产业链从“组件协同”阶段转向“人机对话”阶段时,选择构架创新的组件供应商数量占比显著提高,在进一步向“自动控制”阶段转变时有所下降,但尚未发现降低至“组件协同”阶段的证据。因此,数字化将激励更多供应商选择产品构架创新,进而加剧产业链内部创新分工的竞争程度。结合机制分析,拥有占优的认知性劳动及其对生产性劳动、交易性劳动和研发性劳动的支配能力,将成为供应链数字化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而产业链短化和企业组织边界模糊化可能是产业链数字化的重要副产品。研究结论可为数字化时代企业参与供应链创新分工竞争、组织形式及管理模式适应性变革提供重要启示。
  • 欠发达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研究———以西部地区范式突破为例
  • 董铠军
  • 2023 Vol. 41 (8): 1517-1524.
  • 摘要 ( )
  • 西部地区囿于传统产业发展范式的弊端,长期居于经济地理空间的劣势地位。以欠发达地区发展途径作为研究问题出发点,摒弃以往学科隔离、国别照搬、生硬进化的路线,选择“理论(依据)-实践(效果)”的逻辑范式作为研究进路。产业迁移范式将大概率地使得西部地区永远处于被动追随者地位,甚至迁移可能中断会导致西部相对代差不断加大;地区突破范式下,西部难以发挥出类似东部的极化效应,反而处于竞争弱势地位,西部城乡矛盾也进一步拉大,加重欠发达程度;创新驱动范式,未将西部大部分地区视作主体,产业发展政策仍以东部特点为据制定实施,发挥不出西部特色潜力。全球秩序倾圮重建、民族复兴大业实现,巍巍之势要求西部欠发达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必克之关,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下,从直线、辐射式的物理学思维向共生、包容式的生物学思维转变,以创新涌现范式带动国内创新链条与国际生产力资源重组,以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未来最高优势产业为目标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为思路,实现范式突破,有可能成为实现融合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之衢。
  • 资源视角下组织创新合作机理研究
  • 刘晓燕 孙丽娜 单晓红
  • 2023 Vol. 41 (8): 1525-1536.
  • 摘要 ( )
  • 在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创新合作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企业获得互补性资源的手段,也是降低研发风险的工具。挖掘组织合作机理可以帮助企业维护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降低合作成本,提升合作效率。文章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了资源视角下的创新合作机理分析模型,借助随机行动者模型(Siena)对组织创新合作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组织创新合作专利数量虽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创新合作的技术种类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组织间合作关系网络结构由“一枝独秀”向“遍地开花”的格局演变。②从社会资源上看,组织倾向于与拥有较高平均社会价值的伙伴产生合作行为;合作伙伴的伙伴更易成为他们新的合作对象;社会声誉并不能有效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③从知识资源上看,专业领域知识深度大的组织更倾向于合作;专业领域知识宽度大、技术专有性高的组织则不倾向于合作;技术互补的组织间倾向于进行合作,但这种现象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