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元宇宙技术本质、演进机制与其产业发展逻辑
  • 陈林生 赵 星 明文彪 张 蕾
  • 2024 Vol. 42 (2): 233-239.
  • 摘要 ( )
  • 从技术演进看,元宇宙是信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技术体组合的概念表达。从“内部视角”提出元宇宙技术的本质是对信息数字现象有目的的编程与其技术演进的核心机制是“组合进化”。基于此,遵照复杂经济学和技术-经济范式,通过理论应用、推理归纳与分析思辨等研究方法,论证了元宇宙技术与其产业发展是循环互构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结论是:元宇宙是复杂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综合体现,元宇宙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发生颠覆性改变。其中,并明确了元宇宙关键技术组分模块、技术自创生创新机制与路径、技术集合与经济形成算法、技术与经济重新域定促进产业发展等相关议题。研究“技术本质与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政府产业规划部门、技术研发者、企业厂商以及投资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思维指向作用与实践参考价值。
  • 科学研究中个人信息权利的克减及其限度
  • 徐 磊
  • 2024 Vol. 42 (2): 240-247.
  • 摘要 ( )
  • 在科研信息处理活动中克减个人信息权利,有助于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夯实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法治基石。文章在对在科研信息处理活动中个人信息权利的克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阐明个人信息权利克减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原则,为个人信息权利克减的制度构建提出合理建议。为了确保在科研信息处理活动中克减个人信息权利具有正当性,应当通过法律法规等框定个人信息权利克减的适用范围,通过利益衡量合理构建个人信息权利克减的实体内容,通过利益沟通科学筑构个人信息权利克减的程序设计,以及通过司法审查确保个人信息权利克减真正符合公共利益。
  • 社会化研究框架下算法公平性的实现策略研究
  • 张贵红 邓克涛
  • 2024 Vol. 42 (2): 248-255.
  • 摘要 ( )
  • 算法公平性是当下人工智能领域和信息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它来自于算法决策系统中的算法歧视现象。尽管技术人员在避免算法歧视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于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算法公平性,至今仍没有达成共识。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从技术路径实现算法公平性的方法及其缺陷,接着,沿着当前对于单从技术路径实现算法公平性的批判及修正,提出一种基于布雷的“披露性的计算机伦理学”的社会化研究框架,为算法公平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全球双链与中国制造业增长:事实与启示
  • 黄莉芳 吴福象 王 芳
  • 2024 Vol. 42 (2): 266-277.
  • 摘要 ( )
  • 随着中国制造业广泛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和国际贸易循环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双链关系日益密切。文章首先剖析全球双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逻辑,然后基于中国海关微观数据和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双链视角切入探讨中国制造业增长趋势及其结构演变。研究表明:前沿技术持续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要素变动成因显示,不同于全球价值链抑制规模效率改进,全球创新链对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提升作用抢眼。由研发合作创新-技术引进创新-出口产品创新形成的全球多环节链式交互作用能显著推动前沿技术进步。进一步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创新链双链交互有助于规模效率改进。另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依赖自主研发创新。鉴于全球创新链在中国制造业TFP增长结构演变中的核心驱动作用,文章提出要秉持系统性创新思维,建立全球价值链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全球创新链内生驱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策略,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芯片产业技术链风险及其演化
  • 项丽瑶 赵一智 俞荣建
  • 2024 Vol. 42 (2): 278-288.
  • 摘要 ( )
  • 全球新冠疫情与逆全球化等大变局冲击下,我国产业技术链面临巨大风险。识别产业技术链风险,需要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产业技术链风险研究的理论争议和测度方法问题,基于技术差距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技术水平差距、技术价值和可替代性”三维度的风险测度模型。选择芯片领域3大环节、共15个主要技术为样本,443285条发明专利数据,测度中国内地[ 本文使用中国内地专利发明数据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技术保护受地理区位限制,中国台湾的发明专利并不能被中国内地直接使用;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台湾在芯片制造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但经过专利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台湾拥有的发明专利大部分是由美国和日本等申请并控制的,中国台湾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发明专利占比较少。 ]、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五国(地区)芯片产业技术链的结构、运行情况、面临的风险及多阶段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芯片产业技术链的风险指数最小,中国内地面临的风险最大;美国在IC设计环节、日本在IC制造环节的风险指数长期处于最低位置,韩国和欧洲在各环节均面临一定风险,中国内地在各环节面临的风险均呈下降趋势,但仍较大。研究丰富了产业技术链风险的理论内涵及测度维度。基于发明专利数据的全量化测度方法,为全面开展产业技术链风险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对国际技术形势研判、产业链风险预测和排查、提高产业技术链韧性等具有启示意义。
  • 什么样的制度产生高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 ———一个基于动态 QCA 方法的研究
  • 王颖 刘艺扬
  • 2024 Vol. 42 (2): 289-299.
  • 摘要 ( )
  •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制度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各地“抢人大战”之后最应该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本文提出了影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的制度框架,即“积累—配置—创新”(Accumulation-Allocation-Innovation,简称AAI)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动态的汇总型fsQCA方法使用2001-2017年的省际数据,对推动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提升的制度组态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1)积累制度、配置制度和创新制度均不是高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的必要条件,说明单一条件不能约束高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的实现。(2) 推动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提升的制度组态模式有四种,即配置-创新型制度组态、积累-创新型制度组态、创新型制度组态以及均衡型制度组态。(3)即使配置制度和积累制度缺失,创新制度的完善也能拉动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4) 在多时段比较分析中,发现多重轨迹演化的现象,创新型制度组态的变化轨迹是“主导轨迹”、配置型制度组态的变化轨迹是“缓冲主导轨迹”、积累-创新型制度组态的变化轨迹是“转折轨迹”。最后提出加强积累制度、配置制度、创新制度之间的互动整合的建议。区别于静态的组态视角,本文从复杂动态视角出发,既拓展了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视野,也为如何完善高人力资本经济效应的制度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考。
  • 制度压力、地方政府响应与区域环境绩效———基于 30 省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
  • 闫妍 叶广宇 梁肖梅
  • 2024 Vol. 42 (2): 300-309.
  • 摘要 ( )
  • 研究基于“制度压力—组织响应”的理论机制,以我国30个省级政府为案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环境绩效的因果机制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高水平环境绩效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四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实现高水平环境绩效的驱动路径。第二,制度压力和政府响应条件多重并发,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环境绩效。第三,正式制度压力与非正式制度压力之间的替代和协同关系,制度压力与当地政府响应之间的匹配关系,阐释了实现高水平环境绩效的联动匹配模式。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我国区域环境绩效背后多重因素间复杂互动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 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经验考察
  • 王 山 余东华
  • 2024 Vol. 42 (2): 310-321.
  • 摘要 ( )
  • 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然后基于全局基准技术的MinDS模型,对省际制造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进而就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作用路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上升,但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演进趋势和“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U形”非线性影响,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路径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升—制造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劳动效率增进效应,以及“数字经济发展—能源强度降低—制造业碳排放效率提高”的能源要素节约效应,是发挥“数字降碳”效应的两条可行路径,并且后者的降碳效应更加明显。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贯标效果与机理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问卷调查的分析
  • 刘海波 安涌洁 任 婧 张亚峰
  • 2024 Vol. 42 (2): 322-334.
  • 摘要 ( )
  • 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知识产权工作事关高质量发展,但是我国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发布和实施为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供了标准化模板和原则性要求。本文基于135名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科研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科研机构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间接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创造和知识产权转化。此外,科研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的动机对于发挥贯标作用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概念基础、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 周冬梅 朱璇玮 陈雪琳 鲁若愚
  • 2024 Vol. 42 (2): 335-344.
  • 摘要 ( )
  • 近年来,大量进行生态化战略的数字平台企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然而,由于不同研究领域使用了各自的术语、理论和方法,造成了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这不仅会造成实践层面的模棱两可,更会阻碍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基于此,本文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学视角、技术视角、战略视角、组织视角等不同研究流派核心观点的梳理,形成对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研究的系统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进一步阐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可能的研究方向,以促进未来研究的发展与融合。
  • 企业数字化与劳动收入份额新变化
  • 丁守海 冀承
  • 2024 Vol. 42 (2): 345-354.
  • 摘要 ( )
  •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出现止降转升的新变化。本文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考察了数字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随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而呈向下的“倒U型”关系;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程度对技能结构的“倒U型”影响是数字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现阶段上市公司数字化程度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化程度提升仍将有助于改善劳资分配关系;不同要素密集度、所有制的上市公司数字化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倒U型”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为持续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政府应继续加速推进与数字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力度;企业应定期组织职工参与数字化培训,推动劳动者技能结构升级。
  • 技术和数据知识产品交易平台模式及实现路径
  • 胡锴 熊焰 梁玲玲 卓训方
  • 2024 Vol. 42 (2): 355-365.
  • 摘要 ( )
  • 知识产品交易服务创新有助于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通过技术、数据交易企业服务和产品的嵌套式多案例研究,归纳了一种开放型白标服务平台下的知识产品交易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与服务架构,结合应用场景与具体行业说明了该模式的技术实现路径。研究有三点主要发现,一是开放型白标服务平台模式以知识资源持有企业为核心面向,重点强调服务定制化和生态开放性;二是该模式建立于知识产品交易所“后台—中台—前台”的统一服务架构之下,并根据知识产品生产流通、外部获取、共享应用等不同应用场景而具有差异化的服务特点,模式运行依赖于平台服务体系所拥有的生产加工、汇聚整合、共享连通、价值变现等综合能力;三是该模式对于交易产业链创新链具有牵引全链赋能和驱动双链融合的作用。研究结论对改变当前技术和数据交易平台困境、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 卓越与活力:中国企业家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 闫 伟 肖 雪 严 飞
  • 2024 Vol. 42 (2): 366-374.
  • 摘要 ( )
  • 为什么卓越企业家可以展现出优秀的企业管理能力与战略设计能力?本文提出企业家活力这一重要概念,并在实证层面选取了2017-202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作为封面人物的三十位卓越企业家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家的活力品质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能量、警醒、坚韧、平和。这其中,能量、警醒类属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激发”“通外”的活力特性,而坚韧、平和则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独有的“沉静”“内敛”的活力特性,从而构成了动静相宜、内外兼顾的具有辩证特性的中国企业家活力结构。这和西方学界更多将能量作为活力概念的核心、更加强调“动”的活力维度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 专利质量动态监测二维指标模型构建与实证
  • 栾春娟 邓思铭
  • 2024 Vol. 42 (2): 375-382.
  • 摘要 ( )
  • 构建专利质量的测度与动态监测的指标模型,对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成本收益理论,选择专利寿命与专利数量二维指标相结合,构建了专利质量指数模型,并运用其对中国产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个人等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专利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专利质量的二维结合指标模型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克服了已有的单一维度评价指标的缺陷;第二,能够动态监测专利质量的发展变化趋势。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产业的专利质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创新主体,并且在监测期间内上升趋势明显,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尤为突出;大学的专利质量有待提升。最后探讨了专利质量指数的合理取值以及将该指标嵌入专利数据库、以动态监测专利质量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虚拟空间的创新:空间演进、理论框架与展望
  • 国容毓 陈 劲 李振东
  • 2024 Vol. 42 (2): 383-394.
  • 摘要 ( )
  • 虚拟空间的出现对创新管理实践和创新理论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重塑基于空间的创新演绎逻辑及其相随而变的组织新范式。在阐明虚拟空间的定义与内涵基础上,厘清空间结构和特点的演进。进一步,基于2000-2021年间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的248篇相关文献,对该领域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演进脉络进行了系统归纳,从空间演化的视角,沿着“传统商业时代—VUCA时代—BANI时代”的发展脉络,以“物理距离—关系距离—时空距离”为主线,以“创新特征—创新流程—组织结构”为支线,构建演进视角下基于虚拟空间创新的“环境—空间—创新”理论框架,以阐释虚拟空间演化下的创新逻辑演绎及其适配的组织范式变革。最后,全面探讨了虚拟空间对现有创新管理理论的挑战,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基于虚拟空间的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 “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 贺茂斌 任福君
  • 2024 Vol. 42 (2): 395-404.
  • 摘要 ( )
  • 构建需求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构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下区域创新体系,从功能集成的视角出发,凝练形成探索世界科技前沿能力、赋能国家经济发展能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能力四个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一花独放+四个梯队”的橄榄型分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引领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科学研究活动和创新要素高度集中于少数中心城市是造成区域创新能力地区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但是各地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能力发展相对均衡。
  • 可供性理论视角下制造业数字创新的驱动机制
  • 洪江涛 张思悦
  • 2024 Vol. 42 (2): 405-414.
  • 摘要 ( )
  •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新部署,而制造业的数字创新是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关键。本文基于可供性理论,构建以“基础—转型—创新”为主线的理论框架,分析组织环境和数字技术影响数字创新的内在机理,考察业务流程与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组织环境对数字创新而言更为重要;外部市场环境动态性会对数字技术与组织环境的作用产生不同方向的调节效果。本文通过探究制造业数字创新过程的“黑箱”,能够为改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提升创新效率做出一定贡献。
  •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多学科交叉创新机制研究
  • 张贝贝 尹西明 余 江
  • 2024 Vol. 42 (2): 415-426.
  • 摘要 ( )
  • 多学科交叉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突出特征,透彻了解多学科交叉创新机制是促进知识密集型技术快速创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聚焦芯片制造这一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2000-2020年的42785条芯片制造专利数据为例,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实证探究多学科交叉对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学科系统均衡性与技术创新价值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创新产生于混沌的边缘”。相较于“无中心型”和“绝对中心型”的学科交互模式,“主导-辅助型”学科交互模式更有利于技术创新价值的提升。(2)学科内容差异性能够显著提升技术创新价值。(3)由于知识约束与互补效应的存在,学科种类多样性与技术创新价值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辩证地运用多学科交叉原理和方法、更有效地加快以芯片制造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突破,进而有效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