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与现代服务外包
冯之浚;于丽英
2007 Vol. 25 (6): 1025-1031.
摘要 (
)
如何通过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服务外包对承包方的影响,而后基于OECD关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与创新的新观点,论证了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推动了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若干思路。
科学学理论
科学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文庭孝
2007 Vol. 25 (6): 1032-1040.
摘要 (
)
科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理论集合体,由多学科理论共同构成。科学评价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学科理论:哲学中的价值论和认识论;劳动价值理论;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知识计量学和经济计量学理论;比较与分类理论;信息管理科学理论;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理论等。
从实验室研究看认知文化
盛晓明;陈海丹
2007 Vol. 25 (6): 1041-1046.
摘要 (
)
科学作为认知的典范,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条件,它的认知范式是如何演变、转换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认知文化领域。本文重点讨论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尤其是实验室研究进路所理解的认知文化问题。实验室研究为我们展示了科学认知的多个维度,以及不同的科学学科在认知范式上的差异,为我们探讨认知文化的构成和演进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范例。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利益模式研究
姚莉萍;曹南燕
2007 Vol. 25 (6): 1047-1051.
摘要 (
)
利益模式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最重要的研究纲领之一,它以“利益”作为科学家选择判断的导向和动力以及共识达成的社会学说明手段,充分体现了爱丁堡学派的现实分析进路。本文以巴恩斯、皮克林的利益分析为主线,对SSK的利益模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评价。
从科学学看苏联科学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宋兆杰;王续琨
2007 Vol. 25 (6): 1052-1056.
摘要 (
)
苏联科学社会学是在科学学的框架下产生和发展的。受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被禁止研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重新开始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科学的黄金时期,也是科学社会学的成熟时期。
科学素质建设:国外在行动
陈首
2007 Vol. 25 (6): 1057-1062.
摘要 (
)
国外的科学素质建设行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萌发、勃兴和战略推进三个阶段。根据它们的发起模式,这些建设行动可分为:专项行动、能力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议宣示三个类型。通过科学教育和传统科普的改革,以及传媒平台的打造,这些行动以其良好的运作体系、细化了的对象层次、动员者的动员、基础设施和强势传媒的建设而特色鲜明。
科学思想扩散的阶段性 ——以绿色会计思想在我国的扩散为例
王勔追;王铮
2007 Vol. 25 (6): 1063-1066.
摘要 (
)
本文利用维普数据库资料的实证调查核算,研究了绿色会计思想在我国的扩散问题。文章发现,绿色会计思想在我国的扩散经历了3个阶段,目前处于一种稳步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反映了知识创新包括三个阶段:发现-初步接受阶段,学术界热点阶段和社会应用阶段。
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简论——《江泽民文选》学习笔记
潘鈜
2007 Vol. 25 (6): 1067-1071.
摘要 (
)
文章论述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对江泽民科技思想从科教兴国→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深化、发展过程的论述,突出江泽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而提高学习《江泽民文选》和贯彻江泽民科技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西南地区科技工作者审美倾向调查报告 ——兼与全国科技工作者审美倾向比较
滕瀚;陈小容
2007 Vol. 25 (6): 1072-1076.
摘要 (
)
采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西南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7人进行了调查。对西南地区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审美倾向、艺术审美倾向、社会审美倾向、自然审美倾向及其它审美倾向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并与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同类审美倾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科技工作者和全国科技工作者在审美活动的选择上,平均数由高到低依次都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2)科技工作者科学审美倾向显著低于自然审美倾向、社会审美倾向、艺术审美倾向;(3) 西南科技工作者在艺术美选项上显著高于全国科技工作者,而在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选择上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与发展策略研究
余振刚;邱菀华;余振华
2007 Vol. 25 (6): 1077-1082.
摘要 (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构成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概念;从重点分析关键技术的角度介绍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在略述了日本和美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上,得出对于我国的有益启示;最后详细论证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有利因素和发展策略。
专利申请信息与法律状态信息的整合分析研究
赖院根;朱东华;刘玉琴
2007 Vol. 25 (6): 1083-1090.
摘要 (
)
本文对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分析的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将其与专利申请信息分析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DSP技术领域展开了实证分析,发现将两者整合起来分析能使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丰富。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在衡量技术差距、研发实力和专利质量等多方面都能给专利申请信息分析予以很好的补充。
实现“中国创造”的12条路径
王德禄
2007 Vol. 25 (6): 1091-1094.
摘要 (
)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关于实现“中国创造”的讨论和研究持续进行,讨论的焦点逐渐聚焦于“中国创造”的目标、路径以及实现的手段。本文基于价值链全球转移和分解的规律,提出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总体价值链演变路径,并结合总体路径,详细研讨了12条关键路径,以及路径所适用的条件、对象及具体实现手段。
高技术产业演化的时空分异测度研究
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
2007 Vol. 25 (6): 1095-1103.
摘要 (
)
利用信息熵、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空间集聚β指数等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演化的时空分异状况进行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我国高技术产业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演化特征呈现“均衡→非均衡→均衡”格局。在空间布局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较强的地理集中现象,且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存在地方性行业垄断特征,不同行业集中趋势不同,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地区。高技术产业分工的地方化特征是导致高技术产业布局与空间距离具有弱相关性的直接原因。
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区域科技能力评价
赵希男;王艳梅;温馨
2007 Vol. 25 (6): 1104-1111.
摘要 (
)
在分析现有区域科技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从最有利于每个被评价对象的角度确定指标权重,利用该权重对所有对象进行评价,从而挖掘被评价对象的个性优势特征;在汇集每个被评价对象所有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全体被评价对象进行民主评价,用以判断各评价对象的个性优势特征民主评价情况。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31个省级区域科技能力的评价,对各地区科技能力的个性优势特征及排名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生产要素集中的规模收益分析
李强
2007 Vol. 25 (6): 1112-1121.
摘要 (
)
基于对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内涵的界定,本研究引入带有科技进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生产要素的地理集中及其规模收益递增入手,通过构建产业集聚判定的模型框架,对其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集聚已具雏形,但部分高新区产业集聚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提升:科技园的温床效应
吕萍;杨震宁;王以华
2007 Vol. 25 (6): 1122-1128.
摘要 (
)
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科技园为园内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服务支持维度,以及科技园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行绩效维度,然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科技园提供的服务支持与科技园内高新技术企业运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变量呈显著正相关。科技园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办公服务和文化氛围,对科技园内企业的技术绩效和资金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了科技园在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过程中的温床效应。
地区技术创业活跃程度评价——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实证研究
彭学兵;张钢
2007 Vol. 25 (6): 1129-1135.
摘要 (
)
技术创业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重要方式,是连接技术发明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桥梁。科学的测量地区技术创业活动对于掌握地区技术创业状况,制定相应创业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类型学分类方法对地区技术创业活跃程度进行分类,并通过四个方面八个指标的技术创业测量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业活跃程度的不同类型。
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调查分析——以上海市科技系统为例
夏琛桂;石金涛
2007 Vol. 25 (6): 1136-1140.
摘要 (
)
机关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集中地,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于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和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上海市科技系统机关事业单位近10年来收入分配情况的调查统计,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相互比较分析,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现行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为今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科技系统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建议参考。
日本的社会技术研究
梁波
2007 Vol. 25 (6): 1141-1146.
摘要 (
)
本文介绍了日本社会技术的研究体制、研究项目和研究活动,对中日两国的社会技术研究进行了比较,认为开展社会技术研究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科技论文产出的协整分析
孟浩;周立;何建坤
2007 Vol. 25 (6): 1147-1150.
摘要 (
)
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科技产出的动态计量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及SCI、EI、ISTP论文的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而且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SCI论文产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与EI、ISTP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是SCI论文产出的Granger原因,而且SCI论文产出也是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间已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反馈与发展机制。
科研项目遴选制度的缺陷:证据及其解释
马健
2007 Vol. 25 (6): 1151-1155.
摘要 (
)
虽然科研项目遴选制度在科研资助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但是,科研项目遴选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案例研究表明,科研项目遴选制度存在三大缺陷,即同行评议的一致性程度不高,遴选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及人情关系可能影响评议意见。这是因为,科研资源与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并不属于评议专家,评议者与被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科研项目遴选过程存在“交易收益”,而科研项目遴选制度还要受到遴选成本的约束。
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社会网络分析
冯博;刘佳
2007 Vol. 25 (6): 1156-1163.
摘要 (
)
本文从大学科研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所处的网络位置与其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研究出发,通过对9个科研团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个人在“学习咨询网络”的结构位置中心性受到个人在正式组织结构中的职务、科研工作协作网络中心性、科研任务相依性的正向影响,以及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而个人在“友谊关系网络”的结构位置中心性,则仅受到科研网络的正向影响,以及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受到职务、科研协作网络、学习咨询网络、友谊关系网络等变量的正向影响,而受到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
企业常见内耗机理分析
孙玉麟;王政铭
2007 Vol. 25 (6): 1164-1167.
摘要 (
)
文分析了企业中由分配及职位晋升引起的内耗机理、特征及危害。由于个体贡献的相对性及认识的非客观性,分配公平的相对性及认识的非客观性,分配问题导致的内耗非常普遍。在国有企业中由于职位晋升的影响因素复杂,并导致内耗非常严重。内耗治理需要从体制及文化等根本性因素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创业机会的深度分析——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
林嵩
2007 Vol. 25 (6): 1168-1172.
摘要 (
)
在创业研究领域,创业机会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现有的研究中,创业机会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创业机会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上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本文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对创业机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考察,基于创业机会内在特征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了几类创业机会,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创业机会提出了不同的机会开发措施。
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张炜;王重鸣
2007 Vol. 25 (6): 1173-1177.
摘要 (
)
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知识资产。本研究将智力资本概念引入技术创业研究中,采用多层次问卷测量法,开发和检验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模型,以更好地反映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概念构思,并指出创业智力资本的积累和变化显著影响创业成长。
IOS中信任、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刘怡;高山行
2007 Vol. 25 (6): 1178-1182.
摘要 (
)
近年来,IOS作为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已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信任作为IOS的本质要素,对其成功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在华跨国企业的调研,引入技术性学习这一中介变量,试图对IOS中的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OS中组织间信任可以通过组织间的技术性学习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
区域知识能力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比较研究——基于空间知识溢出视角的分析
朱美光
2007 Vol. 25 (6): 1183-1187.
摘要 (
)
本文围绕区域知识能力、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和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综合评价展开,根据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揭示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与区域知识能力和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李长玲;翟雪梅
2007 Vol. 25 (6): 1188-1191.
摘要 (
)
本文统计分析了《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2005年间的472篇知识管理学位论文的年代分布及数量增长趋势、论文研究机构分布、学科分布及研究热点分布等并得出相关结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中国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历程——追溯儒家伦理动因
杨帆;石金涛
2007 Vol. 25 (6): 1192-1196.
摘要 (
)
文章从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思想的角度,对中国科技发展史进行了划分,即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古代,以模仿创新为导向的近代,以及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并存、并明确提倡自主创新的现代等三个阶段,并对中国科技发展史中所体现出的创新模式变更原因进行伦理追溯。
控制机制对自主创新过程的影响研究
杨东;李垣;廖貅武
2007 Vol. 25 (6): 1197-1202.
摘要 (
)
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地位的国家战略。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较低,为了有效的实施自主创新,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合作快速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来促进自主创新的有效开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技术合作、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这一链式过程的研究框架,分别讨论了企业间合作的控制方式对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对实现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
不同层次创新主体自主创新策略研究
刘娜;薛耀文;耿丽萍
2007 Vol. 25 (6): 1203-1208.
摘要 (
)
本文分析了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实现形式,研究了超大型、大型、中小型企业的特点以及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自主创新实现形式选择实施的策略,最后阐述了对不同层次创新主体自主创新梯度发展策略。
制药业自主创新资源的规模—范围分析
陈向东;曹莉莉
2007 Vol. 25 (6): 1209-1215.
摘要 (
)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前瞻性产业,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1985-2005年的专利数据,利用熵的可加性原则定义了创新范围,并分析创新规模和创新范围之间的发展关系,分析了中国制药行业的技术资源竞争。通过内外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制药行业自主创新资源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与动态均衡 ——基于产业演进的思考
胡晓鹏
2007 Vol. 25 (6): 1216-1222.
摘要 (
)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演进的重要动力,而产业演进又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技术创新与产业演进是一对密切关联、相互促进的经济变量。尽管学术界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文献对两者的关系做出了界定,但它们大多是以案例的形式展开,缺乏理论化的证明和普遍性结论。本文尝试性将产业演进划分为产业初创期、产业发展期和产业成熟期三个阶段,通过博弈模型和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运用,揭示出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下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均衡条件,以期为我国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劲;邱嘉铭;沈海华
2007 Vol. 25 (6): 1223-1232.
摘要 (
)
以上海、杭州、深圳、青岛、洛阳等地的118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技术学习如何通过影响企业技术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学习的五方面要素——学习源、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层次和学习环境均会直接或通过影响技术能力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其中,学习源对创新绩效不具备间接影响作用,学习环境对创新绩效不具备直接影响作用,而对于创新绩效影响最为显著的要素依次是学习内容、学习层次和学习源。
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吴晓波;高忠仕;魏仕杰
2007 Vol. 25 (6): 1233-1238.
摘要 (
)
本文以采集的部分知识密集型产业企业样本为数据来源,运用结构方程分析了信息资源、制度结构、情境系统因素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及它们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资源、制度结构、情境系统因素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资源、情境系统因素之间显著相关,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制度结构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着间接影响,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实现;信息资源、情境系统因素、隐性知识显性化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耗散与灰关联熵的RIS演化机制研究
李柏洲;朱晓霞
2007 Vol. 25 (6): 1239-1243.
摘要 (
)
本文在论证区域创新系统(RIS)是一种耗散结构的基础上,以各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为序参量,来描述RIS的有序性和演化方向。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把灰关联度和熵结合起来,以序参量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灰关联熵的RIS演化方向判别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对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为RIS分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浙江产业集群高级化演进与区域创新网络研究
汪少华;汪佳蕾
2007 Vol. 25 (6): 1244-1248.
摘要 (
)
我国产业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与国际上相似的“集群化”趋势,集群中的很多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纷纷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以浙江传统特色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区域网络的角度对集群高级化演进的路径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模式进行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