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工程项目应对与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策略研究 ——以“临平净水厂”项目为例
  • 丛杭青 顾萍 沈琪 孙国金
  • 2019 Vol. 37 (3): 385-391.
  • 摘要 ( )
  • 社会稳定风险的应对与化解对于工程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临平净水厂”项目两次选址的过程为例,分析了第一次选址所面临的困境,第二次选址方案的优化细节,以及该方案应对社会稳定风险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组织属地居民考察国内同类工程项目现状、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方案、评估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源和风险等级。基于此,论文对社会公众的风险感知进行分析,并对以往的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概念和种类加以修正和重新划分。最后,论文从工程项目的社会维稳设计、利益均衡最大化原则、工程的公众具身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与总结了工程项目应对与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策略。
  • 如何理解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与“普遍性”
  • 陈强强 李霞
  • 2019 Vol. 37 (3): 399-405.
  • 摘要 ( )
  • 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科学知识的“地方性”,认为科学认识中不存在先验因素,这实际上倒向了经验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众所周知,经验主义不但难以克服来自怀疑论的挑战,而且缺失对科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的论证。有意克服怀疑论的先验主义是理解科学知识的“普遍性”的关键。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的认知框架,即面对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时的别无二选。在由改造康德哲学而来的先验语用学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间的先验语言游戏。然而,科学知识的现实存在以“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合理的有效性”为代价,代价起因于知性认知的奠基本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本性之间的错位。上述的探究启示我们应尝试将经验主义、先验主义与对科学知识的实际状况的反思结合起来,这样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普遍性”及二者对立的根源。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我国技术转移制度的问题与分析——基于美对华的301调查报告
  • 陈泽宇
  • 2019 Vol. 37 (3): 406-413.
  • 摘要 ( )
  • 美国在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法律、政策或实践是不合理的或歧视性的,加重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我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引入国外技术,一是通过技术转让合同,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虽然我国法律、政策或实践对于这两种途径或有所限制、或加以鼓励,但我国政府的行为并未违反相关的国际条约与义务。美国的指控并没有证据的支持,属于无稽之谈。我国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可以对某些法律加以完善,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美国在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法律、政策或实践是不合理的或歧视性的,加重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我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引入国外技术,一是通过技术转让合同,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虽然我国法律、政策或实践对于这两种途径或有所限制、或加以鼓励,但我国政府的行为并未违反相关的国际条约与义务。美国的指控并没有证据的支持,属于无稽之谈。我国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可以对某些法律加以完善,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 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 徐倪妮 郭俊华
  • 2019 Vol. 37 (3): 414-421.
  • 摘要 ( )
  • 基于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视角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环境是影响省际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宏观环境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东中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动受R&D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及第二产业发达的中部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偏弱。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建议。
  • 时空压缩下的空间知识溢出与产业升级
  • 毛琦梁
  • 2019 Vol. 37 (3): 422-435.
  • 摘要 ( )
  • 本文基于多维距离视角,探索了时空压缩背景下空间知识溢出对于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升级受空间知识溢出的正面效应,但作用程度受地区间空间距离、技术距离与文化距离的综合性影响,表现出随着距离增大而衰减的特征,而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性与多维距离复合作用有关。时空压缩有助于缓解地区间技术距离对于空间知识溢出的限制作用,但对文化距离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考察空间知识溢出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时,需要从多维距离角度分析空间知识溢出,否则可能遗漏有价值的政策信息。各地区在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加大对自身知识与创新的投入外,还要进行有效的地区间互动,重视利用相邻地区的知识溢出效应。通过发展交通等措施,提高可达性、促使地区有更多机会与可能利用外部地区的生产能力禀赋,可能实现产业升级更大程度的“跳跃”。
  • 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钱娟
  • 2019 Vol. 37 (3): 436-449.
  • 摘要 ( )
  • 本文通过构建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和包含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函数模型,实证考察中国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991~2015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和能源要素,偏向资本和能源使用、劳动节约型;要素替代弹性,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节约偏向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创新R&D的经济增长效应最高,技术改进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
  • 集群中科技中介角色演变与网络结构互动机制
  • 郭元源 贺易宁 程聪 许紫岳
  • 2019 Vol. 37 (3): 450-461.
  • 摘要 ( )
  • 科技中介是优化集群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但其具体作用形式随着集群内周边环境的变迁而动态转化。通过搜集浙江省41个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数据资料,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网络结构下科技中介所扮演角色的功能作用进行整合分析,研究发现,科技中介对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对等网络知识传播模式、密集网络知识传播模式和细碎网络媒介模式三种类型,其中媒介角色在所有模式中都发挥着基础性主导作用。此外,受限于资源总量和产业发展水平,科技中介依托于创新链的多元化业务拓展尚不能对集群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为合理设计科技中介发展路径、优化集群科技资源配置提供了有效借鉴和参考。
  • 品牌资本、R&D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
  • 何秋琴 郭美晨 汪同三
  • 2019 Vol. 37 (3): 462-469.
  • 摘要 ( )
  • 发展品牌经济成为我国供给侧改革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3-2016年的财务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品牌资本、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以此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论表明,品牌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国有企业中的正向关系强度大于非国有企业的,大型企业中的强度大于中小企业的;另外,品牌资本与R&D资本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但这种效应仅存在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品牌资本和R&D资本的作用,从而为管理者在品牌资本和R&D资本资源分配上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研究结论也表明应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这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企业研发的“羊群效应”及其负面影响
  • 张峰 胡锟 杨霓
  • 2019 Vol. 37 (3): 484-491.
  • 摘要 ( )
  • 低端产品过度供给、高端产品却供给不足是困扰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难题,供给侧改革成为近些年的关键举措。企业在研发等投资活动中的盲目跟风是造成产品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本文利用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从制度和市场的双重视角检验了地区-行业层面的企业研发联动的影响因素,并检验了研发联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过度干预,或者市场的技术和需求波动性越强,企业越有可能“跟风”研发,即联动程度越高;相反,法律保护制度越完善,或者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不倾向于“跟风”研发,即联动程度越低。进一步地,研发联动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这在政府过度干预的地区-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揭示了企业研发“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对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 创业导向能有效克服组织惰性吗
  • 白景坤 王健
  • 2019 Vol. 37 (3): 492-499.
  • 摘要 ( )
  • 组织惰性日益成为制约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对于如何克服组织惰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从创业导向视角来研究组织惰性克服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现有研究并不一致。为此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84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组织即兴和环境动态性视角来构建创业导向对组织惰性的克服机制。研究发现:创业导向对组织即兴具有积极影响。组织即兴对组织惰性具有负向影响。创业导向对组织惰性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是创业导向可以通过组织即兴间接克服组织惰性;动态环境下,创业导向能克服组织惰性。
  • 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迭代机制研究
  • 刘志阳 李斌 庄欣荷
  • 2019 Vol. 37 (3): 500-516.
  • 摘要 ( )
  • 创业机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创建后初始创业机会仍然会不断迭代。尽管现有研究指出了创业机会迭代的重要性,但有关创业机会迭代的内在机制在理论上仍然不清晰。本文通过对四家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发现,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的交互推动了初创企业创业机会的迭代,且迭代遵循着从创业机会迭代动力生成到创业机会迭代决策制定,再到创业机会迭代结果形成的内在机制,其中:(1)利益相关者机会共识的破坏是创业机会迭代的主要动力;(2)创始人动态心智模式影响了创业机会迭代的战略;(3)组织内是否达成战略共识最终决定了创业机会迭代的速度。本文关于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迭代的交互机制研究,是对创业机会构建理论的拓展,本文结论对精益创业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AI领域基础科学网络对技术创新网络影响研究
  • 朱桂龙 李兴耀
  • 2019 Vol. 37 (3): 517-525.
  • 摘要 ( )
  • 随着人类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基础科学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也愈发显现。本文围绕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基于WOS数据库,以及USPTO数据库,构建了人工智能基础科学合作网络和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全球区域发展格局,以及其他多样性网络特征,探讨了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网络与专利技术网络的相互影响。研究显示,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中国在论文发表上占优,但技术创新较弱,而印度则技术转化能力强;英、法和意大利等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上失去了领先优势。模型研究发现,基础科学网络中心性程度高的国家对技术创新有显著帮助,而科学网络结构洞和聚集系数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
  • 网络视角下创新生态位与系统稳定性关系研究
  • 雷雨嫣 刘启雷 陈关聚
  • 2019 Vol. 37 (3): 535-544.
  • 摘要 ( )
  • 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分析系统稳定性、网络结构与创新生态位的关联,并对系统稳定性与创新生态位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之间的研发协作关系网络。通过计算汽车产业中核心企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运用SNA分析对核心企业群落形成的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结构测度,从而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系统结构中网络聚集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倒U关系;核心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系统的效能中网络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应结论建议。
  • 中国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程度研究
  • 靳来群 胡善成 张伯超
  • 2019 Vol. 37 (3): 545-555.
  • 摘要 ( )
  • 创新资源错配乃中国总体创新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其中结构性错配是重要方面。通过构建部门间资源错配程度测算模型,并利用2005-2015年工业数据,研究表明:创新资源的区域结构性错配最为严重,其导致创新效率及产出损失17.4%,而这样的错配主要表现在东北及西北地区资源投入过度,而东南及西南地区却相对不足;其次是所有制结构错配,在国有部门创新资源投入严重过度的情况下,其导致创新效率及产出损失6.56%;最后是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间的错配,其导致创新效率及产出损失0.53%,而高技术产业的资源投入依然相对不足,尤其是医疗设备制造业。而进一步分析发现,三类结构性错配都表现出研发物质资本错配比研发人力资本错配严重的局面。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创新的价值链外溢效应
  • 韩先锋
  • 2019 Vol. 37 (3): 556-567.
  • 摘要 ( )
  • 本文采用中国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技术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创新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及政策启示。研究发现:(1)OFDI具有显著的逆向创新价值链外溢效应,且对技术开发能力的积极影响大于技术转化能力;(2)OFDI的动态逆向溢出在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分别表现出正向边际效率递增和正向“U”型非线性特征;(3)两阶段创新的外溢规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东部地区出现OFDI逆向外溢的正向边际效率递减的动态约束值得关注;(4)新时期东、中部地区OFDI均具有逆向创新价值链溢出的持续动态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OFDI逆向外溢效果则相对有限。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得出了OFDI逆向创新溢出存在阶段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等新结论,这为新时代背景下更加精确和理性地处理OFDI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关联提供参考借鉴。
  • 基于突变理论的技术创新形成机理研究
  • 苏屹 林周周 欧忠辉
  • 2019 Vol. 37 (3): 568-574.
  • 摘要 ( )
  • 技术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提高创新能力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立足于知识聚合视角,在分析技术创新熵变和突变特性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形成机理进行隐喻分析;借鉴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构建技术创新形成机理模型,并选取系统内部知识为状态变量,系统外部知识引起的负熵和系统内部知识引起的熵增为控制变量,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形成机理由技术创新孕育阶段、渐进性技术创新形成阶段和突破性技术创新形成阶段三个环节构成。最后从构建系统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增加系统外部知识引入、建立系统内外部知识聚合机制及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形成的相关策略。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