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卷首语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技术科学究竟是什么
  • 陈悦 宋超 刘则渊
  • 2020 Vol. 38 (1): 3-9.
  • 摘要 ( )
  • 钱老的技术科学思想是着眼于国家科技政策、立足于工程教育、统筹科学技术整体知识体系,有着深邃意义的国家创新理论思想。但由于科技界和学术界对相关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存在混淆,使得该思想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创新政策指导功能。文章在试图厘清技术科学词源的基础上,明确技术科学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阐释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中的作用,以呼吁社会各界弘扬钱老的技术科学思想,建设以技术科学为重点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教育,启动技术科学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潜能。
  • 空气污染对科学家感知科学传播重要性的影响
  • 朱俊明 胡赛全 王佳丽 李正风
  • 2020 Vol. 38 (1): 16-23.
  • 摘要 ( )
  • 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科学家感知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及个体心理特征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压力转换理论,建立不同主动性人格的科学家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的两个假设,并通过匹配官方公布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与基于问卷调查的科学家自我报告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面对空气污染时,强主动性的科学家会显著增强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这种感知的改变是通过自我效能感增强实现的;而弱主动性的科学家在面对空气污染时,则不会改变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该研究为理解外部环境压力下科学家如何对科学传播重要性做出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技创新政策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分析
  • 陈升 何增华 顾娟
  • 2020 Vol. 38 (1): 24-33.
  • 摘要 ( )
  • 本文以2008—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2007—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比创新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创新政策中的人事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财税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启示。
  • 国际视野下的创新政策过程研究
  • 文皓 池康伟
  • 2020 Vol. 38 (1): 34-44.
  • 摘要 ( )
  •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创新政策越来越受到国际力量的关注,并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力量的干预和影响。因此,从国际视野审视创新政策及过程对中国科学地制定创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创新政策目标、内容和工具的变化,并把创新政策看作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政治活动,从政策过程讨论全球化和国际因素对创新政策的影响还不多见。本文从国际视野出发构建了基于“过程—主体—影响力”的创新政策过程三维分析框架,并对“中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政策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的创新政策与贸易乃至对外事务的界限模糊化使得创新政策过程成为国际—国内双重博弈的复杂过程,创新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各类利益相关者基于形势变化和利益需求在不同政策中发挥的作用有明显区别,政策出台国和政策干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最终决定了一国创新政策的受干预程度。
  • 科技领域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研究
  • 张振华 张国兴 马亮 刘薇
  • 2020 Vol. 38 (1): 45-53.
  • 摘要 ( )
  • 基于政策量化打分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策属性、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制定府际合作网络等方面对我国1978至2016年制定的219条科技领域环境规制政策进行文献量化研究,进而有效梳理科技领域环境规制政策变迁和府际合作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我国科技领域环境规制政策的演进逻辑主要表现在政策机制不断完善、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以及部门合作不断强化等四个方面。最后,从制度层面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政策属性力度的完善、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持续优化以及政策制定府际合作的强化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 人工智能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了吗
  • 金陈飞 吴杨 池仁勇 吴宝
  • 2020 Vol. 38 (1): 54-62.
  • 摘要 ( )
  •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产业体系与生产方式发生着转变,对劳动力市场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基于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法(PSM-DID)的研究结论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平均而言可以提升1.4-1.7个百分点,且这一效果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出口参与行为抑制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私营企业强于非私营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积极影响最为突出。利用因果中介分析(CMA)模型的机制验证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以劳动增进效应为主,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对我国在“人工智能革命”中的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 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的影响及区域比较
  • 杨浩昌 李廉水 张发明
  • 2020 Vol. 38 (1): 63-75.
  • 摘要 ( )
  • 基于2003-2015年我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主要通过创新投入不断减少和创新产出有效增加,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的提高等作用机制来促进创新生产率提升。实证结果显示,(1)制造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其创新生产率提升,并且技术效率的改善而非技术进步是制造业集聚促进创新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途径;(2)分区域比较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作用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集聚均有利于显著促进其创新生产率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但作用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虽为正,却不显著;(3)无论是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还是分时间段进行回归估计,抑或对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影响的作用途径进行检验,上述结果均成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生产率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 技术转移办公室促进了高校技术转移吗?
  • 李兰花 郑素丽 徐戈 黄灿
  • 2020 Vol. 38 (1): 76-84.
  • 摘要 ( )
  •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专利生命周期的技术转让生存分析模型,利用116所211高校的专利转让微观数据拟合了技术转让可能性曲线。专利转让的可能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申请后第五年左右达到峰值。文章进一步探究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在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的微观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异质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转移办公室对高校的专利转让速度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存在强化了专利地域保护范围、发明人数量对于专利转让时间的负向影响,同时削弱了发明人团队以往专利转让经验对后续专利转让时间的影响。文章在微观层面上对高校技术转让行为模式研究进行了拓展,对进一步提升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作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我国政府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特征分析
  • 陈秀娟 张志强
  • 2020 Vol. 38 (1): 85-96.
  • 摘要 ( )
  • 国际科研合作是科学复杂化、科研人员专业化的产物,也是提升科学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选择。分析我国政府支持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特征及项目层面我国国际科研合作情况对科技政策制定者、科研管理人员制定与优化国际科研合作政策、管理规章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1-2018年资助的1053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为对象,通过数理统计、地理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项目资助和合作网络两个层面分析“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时间、地区、学科分布特征以及国家、机构合作网络特征。分析发现:?2001-2018年“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规模整体呈先快速上升后平稳发展的趋势。?从资助地区来看,2001-2018年我国共28个地区受到资助,东部地区是资助重点,北京、上海、江苏是资助的主要区域,且资助重心呈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转移趋势,但总体转移幅度不大,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依然是资助的薄弱区域。?从资助学科领域来看,不同学科领域资助起始年存在差异,2007年之后资助的学科领域分布开始逐步稳定,其中,医学科学是受资助的重点学科领域,受资助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其他学科领域;此外,2011年之后除医学科学领域之外各学科领域的资助比例趋于稳定。?从项目合作国家来看,我国共与38个国家(地区)开展过项目合作,但合作国家(地区)总体集中度较高,美、英、德三个国家为重点合作国家,美国与我国的合作最为突出;2001-2018年项目合作国家(地区)不断增加,中美合作强度最为突出,但总体集中于欧洲地区;?从项目合作机构来看,机构资助面越来越广,与国外合作越来越密切;合作网络的连通性不断提升,机构间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国外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是国内外合作开展项目较为频繁的机构。建议我国在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层面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重心、调整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资助领域比例、提高国际科研合作广度与深度。
  • 协作研发网络对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竞争-互补关系视角
  • 邹思明 邹增明 曾德明
  • 2020 Vol. 38 (1): 97-104.
  • 摘要 ( )
  • 收集了1985年至2010年汽车产业内申请过联合申请专利的3800家企业拥有的所有专利与标准等数据,基于联合专利构建协作研发网络,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相近性测度成员企业的竞争或互补程度,探讨协作研发网络的竞争与互补性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适当竞争的合作网络中,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数量最多;在竞争性网络中,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开展技术多元化活动提高知识吸收与知识整合能力,加强与配套技术的兼容性,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但当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之间互补性降低,开展知识共享的意愿降低,会抑制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提升。
  • 吸收能力对创业拼凑的影响:善待员工的作用
  • 孟猛猛 焦捷 雷家骕 董加天 田园
  • 2020 Vol. 38 (1): 105-112.
  • 摘要 ( )
  • 以创业拼凑理论为基础,采用中国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吸收能力、创业拼凑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探讨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吸收能力与创业拼凑和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企业员工社会责任(善待员工)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创业拼凑的关系,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承担水平越高,吸收能力与创业拼凑的正向关系越强。(3)创业拼凑在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为企业管理者实践提出了管理启示。
  • 数字化情境下互联网独角兽的公司创业路径研究
  • 刘莎莎 宋立丰 宋远方
  • 2020 Vol. 38 (1): 113-123.
  • 摘要 ( )
  • 滴滴出行进入共享单车行业、美团点评进入网约车领域等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看似“不理智”的公司创业行为引起了全社会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创业逻辑难以适用于此类公司创业行为的解释、评价和预测。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综述及案例对比发现,不同创业逻辑的适用情境有所区别,数字化创业情境突破核心资源有限性假设,创业边界趋向模糊,创业环境高度不确定,创业目标难以预定义。在此情境下,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路径通过机会构建+识别的方式,通过构建数据关系,实现数据协同培育机会发育土壤,通过数据价值再生构建创业机会,通过挖掘数据组合识别细分需求,通过提高数据迁移成本反哺机会培育土壤,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公司创业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围绕数据的公司创业评价体系。
  • 科创型企业盈利前景评价机制及影响因素
  • 汪建 吴会琴 张驰 倪晓杰
  • 2020 Vol. 38 (1): 124-132.
  • 摘要 ( )
  • 上海证交所科创板挂牌企业吸引投资的优势不在于现在的盈利状态而是盈利前景。本研究通过研究科创型企业的盈利前景为科创板申请评价以及信息披露内容提供建议。在方法上,以2015年-2017年上海某区三年共计797家企业为样本,以经济效益增长性为目标,从多个方面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性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以及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在另外一个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良好循环是区分企业增长性强弱的重要特征。由于单方面指标无法很好地评价长期盈利能力,建议同时评价三个方面的信息: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经济效益。同时建议培育第三方市场用于统计和发布难以统计的其他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合理评价科创板企业,例如市场占有率及独占性技术。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服从性如何影响创新实施
  • 刘电光 苏敬勤
  • 2020 Vol. 38 (1): 133-144.
  • 摘要 ( )
  • 创新实施是创新的应有之意和关键组成部分,而服从性对创新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围绕服从性对创新实施的影响关系问题,从组织“内生观”视角出发,根据服从性在“认知主动性——行为灵活性”维度上的不同情况,于一手数据基础上,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组织服从性通过传承机制、复制机制和能动机制共同作用于创新实施,分别在保证实施基础稳定性、提升实施速度和效率、破解实施中关键性障碍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进而构建出创新实施能力“阶梯式上升”的理论模型。研究补强了创新实施相关理论,丰富了组织情境下服从性的表现形态,细化了服从性与创新实施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上为企业提升创新实施能力,培养并强化组织服从性提供参考。
  • 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演进与服务创新能力升级
  • 刘念 简兆权 刘洋
  • 2020 Vol. 38 (1): 145-157.
  • 摘要 ( )
  • 从动态演进角度切入,通过对佛朗斯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究企业通过动态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促进服务创新能力升级的具体机理和管理内涵。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环境要素即市场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该企业的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演进历经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的内部整合导向战略,过渡为注重外部的资源获取导向战略,最后演变为注重多重网络的协同重构导向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由此引发了渐进式服务创新能力到更新式服务创新能力再到再生式服务创新能力的跃迁。研究揭示了服务创新能力升级的基本逻辑,并据以发展出关于服务供应链整合战略和服务创新能力间关系的启示,对中国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制度环境、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徐辉 周孝华
  • 2020 Vol. 38 (1): 158-168.
  • 摘要 ( )
  • 作为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可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内在驱动力,而如何改善企业创新绩效是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利用2007-2018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将制度环境与产权性质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可以改善实体企业创新绩效,即产融结合显著增加了专利申请数,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数,但非发明专利申请数并未显著增加,而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优化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拓展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改善创新绩效可以显著提升实体企业未来经营业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增加;产融结合更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而且优化制度环境可以强化这一促进作用。
  • 技术标准规制、出口二元边际与企业技术创新
  • 张肇中 王磊
  • 2020 Vol. 38 (1): 180-192.
  • 摘要 ( )
  • 由典型的技术标准规制——进口国食品安全标准出发,在匹配和整合了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和专利数据等微观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进口国技术标准在出口当年确实通过提高贸易成本抑制了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进口国技术标准引致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这导致在未来数年中进口国标准对企业出口增长形成推注作用。这种引致技术创新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主要体现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当中。研究结论表明:进口国技术标准并非只是单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非关税壁垒,且对于技术上相对劣势的出口国具有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