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人脸识别技术与应用的风险及治理研究
  • 张溪瑨 王晓丽
  • 2023 Vol. 41 (3): 385-393.
  • 摘要 ( )
  •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落地标杆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具有自然性、非接触性、不易察觉性、并发性等特征。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领域和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缺陷引发的风险和信息处理合法性风险使得人脸信息的保护备受挑战。人脸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重要合法性基础,“知情同意原则”在人脸信息保护方面面临实践困境。因此,我国亟需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有必要从法律层面(源头上风险治理)、技术标准(填补式风险治理)、监管沙盒(适应性风险治理)三个角度来完善我国人脸识别技术风险治理体系,在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应用与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之间寻求平衡,从而打造负责任的人脸识别技术。
  • 智能可穿戴装置设计中的价值和责任
  • 戴文杰 张小彤 周洪涛
  • 2023 Vol. 41 (3): 394-401.
  • 摘要 ( )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人工物不断趋于智能化。智能可穿戴装置作为技术人工物的一种,以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功能性装置为主。现代科学不仅要关心如何为智能可穿戴装置提供技术应用,还要思考如何将道德价值和伦理责任设计到智能可穿戴装置中,这是智能人工物技术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追溯了智能可穿戴装置的价值和责任问题,分析了其起源和范围以及责任划分,以期为智能可穿戴设计中的技术伦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最后得出智能可穿戴装置的价值分为其技术设计价值、道德伦理主体价值,责任则是四个主要责任主体由设计师和工程师、智能可穿戴装置、用户和政府监管单位形成了一个责任闭环。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焦点变迁与演进规律
  • 罗茜 王海燕 康志男
  • 2023 Vol. 41 (3): 413-423.
  • 摘要 ( )
  • 以2001-2020年中国国家层面颁布的93项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数量、政策发文主体和政策焦点的变迁过程与演变特征进行归纳梳理。研究发现,自2000年我国出台首项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文本以来,单年政策发文数量伴随纲领性政策颁布呈现阶段性爆发式增长;政策主体变化表现为自十二五以来参与主体更多元、府际合作更频繁,即中央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政府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依五年规划和政策焦点分布将政策阶段划分为从无到有追跑期、创新能力培养期、产业规律重视期、发展质量提升期;政策焦点变迁过程总体呈现为早期注重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与发展,中期关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和产业创新链向系统化完善,近期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发展。政策演变逻辑为政府治理理念随着对集成电路产业特征和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对已有政策体系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 “双碳”挤压、经济增长与创新驱动
  • 李勃昕 任赟 韩先锋
  • 2023 Vol. 41 (3): 424-434.
  • 摘要 ( )
  • “双碳”目标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基因,科学降碳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理论模型阐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原生演化关系,以“波特假说”剖析降碳减排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双向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经济产出规模扩张,单位碳排放的经济贡献有所提升,而产业结构在低阶水平时,需要一定碳排放容忍度才能驱动结构升级。同时,CO2排放强度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具有较为复杂的动态演化规律,适度降碳约束能够撬动技术创新的最佳外延驱动力,而碳排放强度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影响存在边际递减特征。此外,CO2排放强度的调节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创新驱动力最佳的门槛阈值在经济产出维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顺势传导轨迹,而低强度CO2排放约束普遍更有利于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由此,“双碳”推行要科学研判、循序渐进,在降碳挤压、经济增长与创新驱动之间,寻求多维平衡和动态优化的实施策略。
  •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中国碳减排政策工具研究
  • 付琳 张东雨 闫昊本 曹颖
  • 2023 Vol. 41 (3): 435-443.
  • 摘要 ( )
  • 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政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气候政策能够为碳减排做出贡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以“1+N”政策体系作为支撑,但尚缺乏可执行且具有约束力度的政策工具支撑。运用政策内容量化分析方法,按照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的政策工具分类方式,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排放领域对我国碳减排政策进行了二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和工业领域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实施碳减排政策,建筑领域的碳减排政策高度倚赖需求型政策工具,交通领域的碳减排政策则以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并重。同时,我国碳减排政策工具在不同规制主体间的运用存在失衡,部分领域内部政策工具组合存在失衡或实施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最后,从坚持“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并重”,提高能源和工业领域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可执行度、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比例,研究制定建筑和交通领域碳减排的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思路。
  • 美国基础研究体系:主要特征与经验启示
  • 马双 陈凯华
  • 2023 Vol. 41 (3): 444-453.
  • 摘要 ( )
  • 文章从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基本框架出发,探讨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主要特征。联邦政府是美国基础研究体系最大的资金投入主体,高等教育机构则是最大的执行主体。联邦政府在基础研究体系中的资金投入和执行占比在逐渐减少,而企业和非营利机构在基础研究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在基础研究体系中的资金投入和执行占比均在增加。美国联邦政府在基础研究体系中积极拓展政府保障责任,发挥了政府投资基础研究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各个联邦机构主要为与其使命相一致的科学领域提供资金,以减少资助领域的重叠,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联邦政府越来越强调加速基础研究向产业实际应用的转化,吸引各创新主体联合推进全创新链条的研究。美国基础研究体系的各主体均非常重视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完全结合,并将国际人才作为重要的资源。本文剖析了我国基础研究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美国基础研究体系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的经验启示,对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配置方式、治理机制、成果转移转化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的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中美贸易战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 蔡中华 车翔宇 何浩东
  • 2023 Vol. 41 (3): 472-480.
  • 摘要 ( )
  • 美国单方面发起的本轮贸易战,给中国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在微观层面上识别出感知到贸易战影响的A股上市公司,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中美贸易战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的企业显著增加了研发投资,这种倒逼效应在进行多种检验后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能够正向调节这种倒逼效应,市场竞争越充分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倒逼效应越大。同时,中美贸易战对研发投资的倒逼效应在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以及处于受直接制裁行业更为明显。
  • 社群互动、知识距离与互联网内容创业
  • 刘征驰 孙达 周莎
  • 2023 Vol. 41 (3): 481-490.
  • 摘要 ( )
  • 以网络直播和知识付费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创业情境下,社群互动作为产消互动的主要形式,在互动结构、互动内容以及互动场所方面表现出网络化、知识化和在线化特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将社群互动区分为弱关系连接的“外延式互动”和强关系凝结的“内涵式互动”,并引入“知识距离”刻画社群互动主体知识基础的差异,构建了异质性社群互动、知识距离对内容创业绩效的影响分析框架。进一步,本文以在线知识社区知乎平台作为样本来源,利用网络爬虫分别抓取内容创业者的“创业收入”和“社群互动”数据(近百万量级),并建立计量模型对所提出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社群互动的“价值共创”和“价值共毁”效应交织存在:两种社群互动对内容创业绩效具有方向相反的非线性影响且受到产消双方知识距离的调节。传统文献大多关注线下产消互动对创业绩效的线性影响,本文首次提出社群互动对内容创业绩效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并立足于互联网创业实践,揭示了一个有趣而深刻的阶段性社群互动策略:创业启动期的社群互动应注重“小而美”,以“求同”建立信任关系;创业成熟期的社群互动应注重“大而全”,以“存异”整合多源信息。本研究丰富了价值共创理论的边界研究,并对内容创业者开展社群运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管理启示。
  • 基于角色认同的学术创业协同创新机理———来自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的实证研究
  • 陈艾华 陈婵
  • 2023 Vol. 41 (3): 491-499.
  • 摘要 ( )
  • 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是推动高校学术创业的关键载体,对实现高校组织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以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剖析跨学科创业团队异质性、角色认同、学术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发现: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社会性异质性中的年龄异质性和教育背景异质性以及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功能性异质性中的产业经验异质性均对学术创业绩效有显著正效应,而高校跨学科创业团队功能性异质性中的职能经验异质性对学术创业绩效有不显著的负效应;角色认同中的学术认同在功能性异质性中的产业经验异质性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学术认同在社会性异质性中的年龄异质性、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角色认同中的商业认同在社会性异质性中的教育背景异质性与学术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从研究样本而言,在促进高校学术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识别和选择合适的学术创业伙伴,而且需要关注团队成员的角色认同。
  • 吸收速度、互补资产链接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郑刚 莫康 王颂 邹腾剑 邓宛如
  • 2023 Vol. 41 (3): 500-510.
  • 摘要 ( )
  • 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涵与意义、影响因素、过程、机制、模式和路径等,但对于后发企业如何在较短时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讨论尚不足。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海思半导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引入吸收速度概念,后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呈现从提升个体、组织到组织间对外部知识吸收速度动态演进过程;第二,定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概念,通过区分互补资产内链接能力、互补资产间链接能力、核心-互补链接能力分别在吸收速度动态演进过程中加速作用,揭示核心—互补链接能力有助于技术研发与内部市场耦合作用,进而加速技术积累、迭代和升级;第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提升知识吸收速度,支撑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成果丰富吸收能力、互补资产和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内涵,研究结论为芯片设计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 企业科技向善:内涵、量表开发与检验
  • 阮荣彬 陈莞
  • 2023 Vol. 41 (3): 511-520.
  • 摘要 ( )
  • 面对复杂易变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科技向善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然而关于企业科技向善内涵、维度与测量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回顾现有企业科技向善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扎根理论并运用NVivo11软件对相关原始质性材料进行三级编码,明确企业科技向善的主要特征,探究并验证其维度,并开发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科技向善分为理念文化向善、行动实践向善与治理制度向善三个维度。基于两阶段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实证检验后,结果显示研究开发的企业科技向善测量量表具备较佳信度与效度水平,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科技向善内涵与维度,并完善了现有关于企业科技向善研究施测量表缺失的不足,给后续企业科技向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数字创新、战略柔性与企业智能化转型———考虑环境复杂性的调节效应
  • 李婉红 王帆
  • 2023 Vol. 41 (3): 521-533.
  • 摘要 ( )
  • 利用数字创新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新动能。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企业数字创新水平,并提出数字创新如何通过影响战略柔性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并通过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正向影响企业智能化转型程度。同时,考察环境复杂性对数字创新与企业智能化转型关系所发挥的调节效应,发现企业所处环境复杂性越高,数字创新对智能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越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环境-创新-战略”三轮驱动下的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黑箱”,也为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与政策启示。
  •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了城市群创新能力了吗? ———以十九大城市群为例
  • 马为彪 吴玉鸣
  • 2023 Vol. 41 (3): 534-546.
  • 摘要 ( )
  •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空间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城市创新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重差分,以十九大城市群共2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并利用中介方法探讨了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确实有利于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企业、产业、城市等不同层面数据和不同检验方法的估计,结果依然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高于内陆中西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规模越大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越明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要高于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城市群功能分工、知识溢出、市场可达性和金融集聚度等途径影响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空间距离是影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与空间距离呈现倒“U”型关系。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效应取决于城市群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而不是拥有的数量。为此,要坚持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城市群合理分工,积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平衡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合理规划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
  • 商业模式衍生式创新:动因、方式与类型识别
  • 刘丰 邢小强
  • 2023 Vol. 41 (3): 547-555.
  • 摘要 ( )
  • 越来越多的在位企业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以及外部机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实现颠覆性成长。基于此,本文在商业模式创新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式衍生式创新的概念,以市场和技术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结合探索和利用的创新方式识别出4种商业模式衍生类型并探寻了具体的衍生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的衍生类型在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面表现有所不同,衍生后的商业模式之间在空间、时序以及创新程度方面表现出差异化的关系属性。对商业模式衍生式创新具体衍生机制、类型的识别以及不同关系的探讨,呼应了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组合等相关理论,将为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以及对不同商业模式的投资和治理提供有价值的洞见和指引
  • 制度资本对生物医药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 李钰婷 高山行
  • 2023 Vol. 41 (3): 556-564.
  • 摘要 ( )
  • 基于制度理论,探索了企业制度资本影响突破性创新的相对直接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制度执行对以上关系的情境约束机制。通过对中国165家生物医药企业问卷调研和5家企业访谈调研的实证分析发现:财务资助比政策支持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商业联系比政治联系对突破性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同时,制度执行减弱了政策支持和政治联系与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关系,却增强了商业联系与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关系。该研究为中国医药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实现以及企业制度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创新型企业的论文与专利关联性研究———以基因工程领域为例
  • 陈茜 毛进 马亚雪 李纲
  • 2023 Vol. 41 (3): 565-576.
  • 摘要 ( )
  • 科学与技术具有双向互惠、协同发展的特征。当前研究多从领域发展视阈探究科学与技术间的关联模式及相互作用,而较少从特定创新主体出发分析两者关联。论文和专利分别是科学与技术的代表性产出,本文以基因工程领域为例,构建以论文和专利为节点的创新型企业科学—技术关联网络,结合知识网络分析方法,整合节点语义特征与网络结构特征,揭示创新型企业科学与技术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中,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程度更高,但科技规模过大会导致转化速度降低;(2)相比跨企业的科技关联,创新型企业内部的科技关联更具优势,科学到技术的知识流动速度更快,且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能够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产生关联;(3)创新型企业科学与技术关联的领域多样性与领域平衡性和企业的异质性能力相关,而领域平衡性仅与领域多样性有关。本研究能够为创新型企业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提供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