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政治对科学的遮蔽机制及其成因分析———基于美国疫情治理初期实践的考察
  • 冯雷 邵春霞
  • 2023 Vol. 41 (6): 971-979.
  • 摘要 ( )
  • 科学被认为有助于增强疫情治理成效,为何却在一些情况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在新冠疫情初期陷入治理低效的困境,为认识上述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综合分析其政策内容和执行情况可以发现,政治遮蔽科学是其治理低效的重要原因。遮蔽机制体现着政治对科学的压制,可从治理目标、意见表达和运行逻辑等三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具体而言,以经济绩效目标扭曲科学防疫目标、以政治偏好约束科学意见表达、以政治逻辑替代科学逻辑等压制性措施直接导致了治理低效困境,而特朗普政府的权威主义化则是遮蔽机制的发生根源。政治对科学的遮蔽可能出现在现代国家治理的诸多领域,其遮蔽程度、类型、动因等仍有待更深入的讨论。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技治理体系演变趋势与对策研究
  • 贺德方 陈宝明 汤富强
  • 2023 Vol. 41 (6): 989-997.
  • 摘要 ( )
  • 现代科技治理体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法律制度—内部规范”共同构成了现代科技治理体系的基本架构。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形成了典型的战略驱动型科技治理路径,而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治理体系演进趋势存在趋同的倾向。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深入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和阶段性需求基础上的战略规划能力,加快科技立法进程和科技政策措施的系统设计,深化对科技创新主体微观治理改造,加强与国际科技治理体系的衔接。
  • 中国制造业70 年:从简易加工到智能制造
  • 李健旋
  • 2023 Vol. 41 (6): 998-1005.
  • 摘要 ( )
  • 本文沿着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制造业发展轨迹,述评了中国制造业三个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其一是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主要聚焦苏联制造业发展经验、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建立制造业工业体系等;其二是改革开放后至加入WTO前,主要聚焦经济结构调整、乡镇工业、引进外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经验及迎接新技术革命等方面;其三是加入WTO至今,主要聚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制造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等。
  • 技术依赖形成和影响经济安全的机制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安全视角
  • 刘志鹏 程燕林 代涛 李怡洁
  • 2023 Vol. 41 (6): 1006-1013.
  • 摘要 ( )
  • 近年来,技术经济安全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支撑。文章聚焦技术依赖,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相关理论,分析了生产能力、依赖关系和创新能力相互关系及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技术依赖影响经济安全的PTIER(“三阶段两效应”)机制。技术接受国引进技术形成生产能力后,可能会形成技术依赖关系,如果未能及时形成创新能力,依赖关系将自我持续。技术依赖既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也会因依赖关系而带来成本和风险,威胁经济安全。如果形成依赖关系的技术转移受限,技术接受国短期经济受损难以避免,但是也可能倒逼本土创新能力提升。
  • 技术轨道延伸与破解技术路径锁定研究———以光刻产业为例
  • 杨武 陈培 Gad David 孙世强
  • 2023 Vol. 41 (6): 1014-1026.
  • 摘要 ( )
  • 以光刻为代表的系列产业处于“技术路径锁定”的困局,能否走向更深层次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取决于能否破解“技术路径锁定”。以光刻为例,通过近期科学研究与技术主路径的关联,将技术轨道延伸和扩展至最新研究前沿,揭示可能发生技术改进和技术突破的领域,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破解技术锁定提供了机会。研究发现:光刻的技术轨道演化方向为:纳米压印技术、脱模技术、掩膜定位和EUV光刻胶工艺;主路径上光刻技术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但通过扩展和延伸,逐渐有大量中国的研究成果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轨道与科学研究存在关联,但也有差异;关于如何破解技术路径锁定,可以从顺轨创新型路径和技术跨越型路径两个维度采取不同的破解策略。本研究对于发现技术突破窗口,破解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路径锁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市场一体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 陆远权 赵婉莹 蒙媛
  • 2023 Vol. 41 (6): 1038-1047.
  • 摘要 ( )
  • 基于2004—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三方面考察市场一体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影响和空间效应,并检验科技创新在市场一体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过程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市场一体化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市场一体化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水平,但对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产生抑制作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仍局限于本地;(3)科技创新在市场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化路径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无中介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科研人员非产出性科研贡献认可度调查与分析
  • 常杲 宁宝英 马建霞
  • 2023 Vol. 41 (6): 1048-1056.
  • 摘要 ( )
  • 科研人员在学术产出生产活动之外做出了大量有益于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目前需了解科研人员对该类非产出性科研贡献的认可现状和差异,以支持科研人员非产出性科研贡献的评价工作。基于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理论构建科研人员非产出性科研贡献指标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科研人员对非产出性科研贡献的认可程度。基于科学社会分层理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群体科研人员非产出性科研贡献认可度偏好。当前非产出性科研贡献获得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可,但认可范围有限,不同性别、职称、学科和学术任职情况的群体对非产出性科研贡献活动存在认可差异。
  • 横向结余经费投资成果转化的治理机制研究
  • 黄涛 于若溪 张胜 张岭
  • 2023 Vol. 41 (6): 1057-1065.
  • 摘要 ( )
  • 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是改革试点的新方向,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和盘活存量资金有重要意义,但试点任务的实施仍面临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障碍。本文基于产权理论,剖析了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权利配置问题,并提出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赋予教师经费的使用权源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项目结题后,作为执行人的教师享有结余的剩余索取权,因此应赋予其部分经费的所有权;基于此,提出了“剩余索取权分配→资金池专业化管理→内部结转投资”的治理机制,将有助于引导教师利用横向科研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并加速产学研“三螺旋”关系的内循环。
  • 企业科研人员开放科研数据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叶丁菱 许鑫
  • 2023 Vol. 41 (6): 1066-1075.
  • 摘要 ( )
  • 企业科研人员掌握众多高价值数据,激励企业科研人员开放科研数据,利于释放企业科研数据潜力。本文基于期望确认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企业科研人员开放科研数据意愿模型,使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数据和研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挖掘企业科研人员开放意愿的细节诱因。通过模型检验发现,感知科研数据质量、感知科研数据价值和开放科研数据接受度对开放科研数据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科研人员学术年龄在开放科研数据接受度和开放科研数据意愿中呈现正向调节作用。通过诱因挖掘发现,数据保护、数据影响力、公共利益、机构要求等对企业科研人员开放意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企业科研人员开放科研数据意愿的影响机制分析,拓宽了企业数据的开发路径研究,也为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融合创新提供了相关管理建议。
  • 数字平台的合法性建设与治理研究
  • 潘巧虹 骆温平 王婧 戴建平
  • 2023 Vol. 41 (6): 1076-1084.
  • 摘要 ( )
  • 随着数字平台的发展,平台的合法性建设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尽管平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是合法性建设的重点,但是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应如何处理未被厘清。基于此,通过阿里巴巴平台案例研究,构建了“合法性前因-合法性响应-新的合法性”的数字平台合法性建设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受社会和企业环境驱动,平台企业在初始、发展和成熟阶段分别采取战略操纵、道德推理和同构适应的合法性战略。不同阶段的合法性战略实施过程中,平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价值创造-价值获取、边界控制-边界开放、个体身份-集体身份的紧张关系。为了应对这些紧张关系,平台企业采取协调、控制和价值机制获取合法性。研究结论对数字平台合法性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平台企业建设合法性和治理平台提供实践指导作用。
  • 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与智能化模式选择
  • 张涌鑫 原毅军 尚薇
  • 2023 Vol. 41 (6): 1085-1095.
  • 摘要 ( )
  • 摘 要:通过构建我国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与发展模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面板probit计量模型分析我国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探讨了我国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与智能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发展模式:并行模式与递进模式,其中递进模式,可分为网络递进模式与智能递进模式。在并行模式与递进模式之间,企业随着其技术能力的提高,会更倾向于选择并行模式;在智能递进模式和网络递进模式之间,企业随着其技术基础能力的提高,将倾向于选择智能递进模式,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倾向于选择网络递进模式;政策和融资的支持促进了企业对模式选择的分化;模式选择在企业性质、行业特征、地域分布上显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技创新人才能力的动态演变及国际比较研究
  • 陈劲 杨硕 吴善超
  • 2023 Vol. 41 (6): 1096-1105.
  • 摘要 ( )
  • 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人才能力评估已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必要前提,现有评估体系缺乏国际视野,难以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为了全面评估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研判中国科技人才队伍优势与短板,本文基于人才规模、结构和效能等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并采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测度全球科技人才发展差异及分布动态。结果显示全球科技人才发展非均衡问题突出,且存在明显的区域重叠效应。中国在科技人才规模、结构和效能等维度上均取得长足进步,但中国“高精尖”人才匮乏,科技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提升。中国应从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导向、人才集聚、自主培养与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针对性地出台政策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能力。
  • 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提高数字创新绩效的路径
  • 张海丽 王宇凡 Michael Song
  • 2023 Vol. 41 (6): 1106-1120.
  • 摘要 ( )
  • 企业数字创新进程不断加速,研究表明,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但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水平的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仍有待研究,数字创新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数字创新理论亟待发展。 本文探究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通过产品创新度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机理,收集594个中国、475个美国和507个英国数字创新项目,采用多元回归、层次回归与“pick-a-point”方法,实证分析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对产品创新度的倒U型影响,检验大数据驱动运营对产品创新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大数据驱动商业分析、产品设计与商业化对产品创新度产生倒U型影响,即双元驱动商业分析、产品设计与商业化最能提升产品创新度。调节检验结果表明,随经验驱动运营向大数据驱动运营转变,产品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由U型影响变为正向影响。当产品创新度很低或很高时,大数据驱动运营抑制产品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而当产品创新度处于中间水平时,大数据驱动运营促进产品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跨国比较还发现,美国和英国具有类似的研究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丰富了数字创新理论,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创新理论发展,揭示了大数据驱动创新过程、产品创新度与创新绩效的效应路径与作用机理,发展了大数据驱动运营相关理论,拓展了影响产品创新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情境因素,为企业数字创新实施提供了新的管理见解和策略启示。
  • 用户多样性、情感特征与数字产品适应性创新
  • 徐宁 吴晓波 李思涵 李嘉伟
  • 2023 Vol. 41 (6): 1121-1129.
  • 摘要 ( )
  •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如何开发匹配市场需求动态变化的产品,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备受关注,但鲜有研究从微观层面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品创新逻辑的转变,并刻画产品适应性创新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机理。基于组织学习和用户创新理论,探讨了用户经验多样性和需求多样性对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探索了情感负极性和争议性的调节作用。基于App Store应用商店中58款腾讯系手游的35,059位用户以及135,884条历史评论记录,采用层次回归等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经验多样性和需求多样性对产品适应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情感负极性和争议性在用户经验多样性与产品适应性的关系中均未起到调节作用,但在用户需求多样性与产品适应性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用户创新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开发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产品提供了参考。
  • 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结构演化驱动因素
  • 苏屹 付宁宁
  • 2023 Vol. 41 (6): 1130-1141.
  • 摘要 ( )
  • 以中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5-2020年专利授权数和研发投资为样本,利用DEA交叉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应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联关系,运用 Ucinet 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网络特征,运用社区算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揭示网络结构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系显著,且关联趋向紧密;关联网络形成了四个板块,各板块内部企业创新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差,表现出高度凝聚子群特征;关联网络跨区域空间演化特征逐渐显现,由地理邻近主导的地域化社区结构转向注重行业邻近和社会邻近的跨地域社区结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