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2024年 42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4-15
上一期 |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研究的数据生态及其模式演进研究
  • 夏义堃 管茜
  • 2024 Vol. 42 (4): 673-682.
  • 摘要 ( )
  • 科学研究活动过程具有动态递进、扩张衍生的复杂结构性特征,科研创新链-数据链-出版链之间紧密衔接、循环迭代,数据生态及其模式演进对于促进科研创新、扩大知识传播至关重要。在概念回溯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生态理论深入阐述科研创新与学术出版的不同数据驱动逻辑。同时,从数据思维、数据制度、数据主体关系、数据管理结构、数据流通环境、数据管理方法的不同维度将科研数据生态划分为封闭型、扩张型、协同型三个演进阶段,总结科研数据生态从单一到融合、从碎片到系统、从单边到协同、从点对点到一体化、从手工到智能的发展趋势与表现形态,提出科学研究数据生态模式演进的理论模型,为促进科研生态体系各要素各环节的整体质量跃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 科学测量的客观性建构———以水质指纹溯源为例
  • 徐灿 洪伟
  • 2024 Vol. 42 (4): 683-690.
  • 摘要 ( )
  • 当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面临着污染源难以快速准确地识别锁定的难题。水质指纹溯源技术通过测量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形成可与污染源数据库比对的水质指纹,从而快速准确地识别锁定污染源。本文以水质指纹溯源技术为案例,通过对于某水环境实验室的田野调查,从客观性的视角打开科学测量的“黑箱”。研究发现,该技术的试点应用实质上是实验室逐步建构科学测量客观性的过程。测量可以被视为量化数值的生产,实验室在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标准的制定和测量结果的解读三个层面分别建构了水质指纹溯源的绝对客观性、局部客观性和互动客观性,让该技术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在试点应用中取得了成功。
  • 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与动力机制研究
  • 李颖明 王子彤 汪明月 刘昌新
  • 2024 Vol. 42 (4): 691-703.
  • 摘要 ( )
  •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需要锚定构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目标。利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探究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构建“状态-压力-响应”模型识别影响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形成的因素,并通过聚类分析对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研判。研究结果表明:(1)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形成是以总体科技水平为基础状态,受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等压力因素驱动,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科技响应的过程;(2)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存在转移现象,且可以同时有多个中心;(3)促使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形成的驱动力有多种,其中农业经济压力与基础科技状态影响最为显著;(4)亚洲的世界农业科学副中心正在形成,中国的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特征日渐明显。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技术标准竞争、未来产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博弈
  • 毛 昊 柏 杨
  • 2024 Vol. 42 (4): 713-720.
  • 摘要 ( )
  • 随着未来技术发展和新兴市场拓展,部分国家从维护产业安全和国家利益出发,动用国家力量介入SEP技术标准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SEP技术标准许可费率的对抗性裁判,干扰了创新主体预期和市场营商环境,产生了对技术扩散和产业发展的阻碍效应。为更好适应由SEP全球许可费率引发的技术标准定价和国家竞争博弈环境变化,我国应当以更大的力度参与技术贸易市场规则秩序构建,支持中国企业逐步掌握全球技术标准定价机制主动权:司法层面,设定产业安全底线,积极审慎地实施反制约举措,制定符合国情创新特征的司法许可费率裁判规则;行政层面,强调行政机构在技术标准价格管辖中的协调作用,搭建SEP诚信许可谈判环境,发挥国家专利审查机构SEP许可费率价格锚定功能;国际规则治理层面,依托双边与小多边经济贸易往来构建区域性管辖权分配新秩序,推进中国参与设计和完善国际公约对管辖权分配的程序性条款,继而构建起一套市场优先、行政引导、司法兜底、国际协调的技术标准全球公共治理框架。
  • 中美专利影响力研究:基于 PageRank 算法
  • 宋敏 张学人 聂聪
  • 2024 Vol. 42 (4): 721-732.
  • 摘要 ( )
  • 在逆全球化和中美科技脱钩风险激增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美国科技封锁的重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全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研究利用专利申请和引用数据构建国际专利网络,并基于PageRank算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专利网络中的影响力以及中国的核心技术掌握情况,结果表明:PageRank算法计算得到的核心技术中,中国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占比逐年提升,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网络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就具体行业而言,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创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增长迅速,并逐步在新材料掌握核心技术。本研究基于中美可能的科技脱钩背景,站在全球视角评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影响力,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研究
  • 柳美君 李伟平 杨斯杰 黄奕淇
  • 2024 Vol. 42 (4): 733-745.
  • 摘要 ( )
  • 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科技人才流动?基于科学文献大数据,本文利用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科技人才流动,对自然科学领域、非相邻城市间及省际城市间的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更大;区域一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人才向中小城市聚集;在高校资源越丰富,创新产出更多,第三产业越发达且高铁开通的城市,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越强。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作用存在多方面的“马太效应”。本研究为优化人才资源的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治理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 营商环境生态驱动制造业智能化的组态路径研究
  • 李晓娣 原媛
  • 2024 Vol. 42 (4): 746-756.
  • 摘要 ( )
  • 制造业智能化是建设制造强国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组态视角,采用NCA与QCA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30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营商环境生态对制造业智能化的多样化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单个营商环境条件并非是产生高制造业智能化的必要条件,高制造业智能化受到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共六个条件的“多重并发”影响,形成了三条组态路径,具体归纳为金融与资源驱动型、市场助力下依托创新环境的资源驱动型、政府主导下的创新驱动型。通过进一步探究研究样本的空间情境差异可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驱动路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从组态视角系统地探究了营商环境生态驱动制造业智能化的组态路径,为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 老龄化背景下机器人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 张耀军 张睿勍
  • 2024 Vol. 42 (4): 757-765.
  • 摘要 ( )
  • 自动化是新技术条件下诞生的对未来经济走向具有结构性影响的重要力量,在具有推动增长潜力的同时也对就业产生复杂影响。因此,在老龄化背景下研究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了包含65个国家(地区)1999~201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自动化对就业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自动化对就业率的影响与人口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及自动化影响就业率的具体机制表明,自动化对就业率产生的不良影响受人口结构调节。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由于劳动市场竞争较低,自动化对就业率的负面影响会被老龄化缓解。此外,自动化对就业率的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在于其取代了制造业劳动者,这一效应在男性劳动者中表现尤为明显。对中国而言,大规模的自动化可以在保证就业率稳定的同时补充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供给,自动化可能是应对当下高速老龄化进程的有效手段之一。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资源与能力匹配下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 牛璐 陈志军 刘振
  • 2024 Vol. 42 (4): 766-777.
  • 摘要 ( )
  •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有研究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效率和绩效提升等方面的检验已取得较大突破,但忽视了其转型前因的探索,特别是多种前因要素的综合影响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选择的作用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对有限的重要特征,从资源与能力匹配的视角,探究不同要素禀赋组合下中小企业会构建何种数字化转型模式。通过对128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借助fsQCA方法进行前因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资源和动态能力之间存在“多重并发”的效应,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路径实现七种数字化模式的转型发展;(2)将七类模式进一步聚类并提出适用于资源实力较强而动态能力较弱的资源推动型辅助价值链转型、资源实力均衡但动态能力突出的能力拉动型增值价值链转型以及小型及微型企业适用的并行式数字化转型。研究丰富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前因要素的研究,并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参考。
  • 海归高管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吗?
  • 张慧 黄群慧
  • 2024 Vol. 42 (4): 778-796.
  • 摘要 ( )
  •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海归高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海归高管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并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作用机制表明,海归高管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学习吸收能力以及ESG责任履行程度三重机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3)异质性分析表明,海归高管的海归高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中小企业以及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既丰富和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还有助于为企业如何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经验证据。
  • 创业导向如何影响专精特新企业绩效? ———创业拼凑和组织韧性的多重中介作用
  • 葛宝山 赵丽仪
  • 2024 Vol. 42 (4): 805-816.
  • 摘要 ( )
  • 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和维持全球产业链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高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尤其是疫情肆虐和逆全球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平稳度过危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视角,本文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来探索创业导向对专精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利用372个专精特新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创业导向对专精特新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创业拼凑和组织韧性在创业导向对专精特新企业绩效之间具有同步和链式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专精特新企业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解释意义,同时对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创业制度环境何以激发科技人才创业意愿? ———基于 AMO 理论视角
  • 谭新雨
  • 2024 Vol. 42 (4): 817-827.
  • 摘要 ( )
  • 以高质量创业制度环境“磁吸”全球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俨然成为新形势下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迫切现实需求。于是,本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与AMO理论的整合视角,构建创业制度环境影响科技人才创业意愿的多重中介模型。本研究面向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展开多阶段、多来源的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制度环境会通过规制维度、规范维度、认知维度3种形式影响科技人才的创业意愿,其中,创业效能感、创业激情、创业机会认知在创业制度环境与科技人才的创业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本研究系统呈现创业制度环境影响科技人才创业的深层次心理机制,为提升创业制度环境对科技人才创业的激励效果提供政策“着力点”。
  • 不同战略导向下新产品开发优势提升路径研究
  • 吕冲冲 张宗泽 孙俊勤
  • 2024 Vol. 42 (4): 828-836.
  • 摘要 ( )
  • 基于25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在提升新产品开发优势中所发挥的比较效应,以及知识整合和组织忘却在其中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均能提升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优势(开发速度、创新性),且市场导向对新产品开发速度的作用效果强于技术导向,而技术导向对新产品创新性的作用效果强于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对两种不同的组织学习行为均有正向影响,但市场导向对知识整合的作用效果强于技术导向,而技术导向对组织忘却的作用效果强于市场导向。两种不同的学习行为在提升新产品开发优势中发挥着差异化的作用效果:知识整合对新产品开发速度的作用效果强于组织忘却,而组织忘却对新产品创新性的作用效果强于知识整合。通过进一步探究影响机制,发现市场导向通过知识整合影响新产品开发速度,而技术导向通过组织忘却影响新产品创新性。相关研究结论厘清了战略导向与新产品开发优势间的复杂关系,突破了原有研究仅从知识摄入的角度对组织学习进行划分的局限,阐明了战略导向在提升新产品开发优势中的路径选择。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技创新试点能否成为创新增长极? ———来自 15 项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 范旭 肖鸿波
  • 2024 Vol. 42 (4): 837-849.
  • 摘要 ( )
  • 试点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优势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科技创新试点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从“增长极”到“创新极”的理论增进过程中,“创新增长极”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发展方向。然而科技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成效如何,试点能否成为创新增长极等问题仍缺乏系统性分析。研究界定了“创新增长极”的概念与内涵,并结合科技创新试点的政治运转逻辑搭建理论框架,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了其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实施的科技创新试点能够成为创新增长极,理论和实证分析都支持这一观点。科技创新试点伴随着“集聚创新资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辐射带动邻近地区发展”的发展机理,通过强化综合优势成为创新增长极。此外,相比于系统性评估,单项试点政策的集聚效应和经济效应会存在约7%-19%和8%-26%的高估。研究基于中国实施的典型科技创新试点政策,旨在为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证据。
  • 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的路径研究
  • 耿红军 王昶
  • 2024 Vol. 42 (4): 850-862.
  • 摘要 ( )
  • 赶超型创新政策是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一种类型,为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提供了新型政策方案,但现有研究对赶超型创新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仍未给出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结合我国政策实践,构建赶超型创新政策传导路径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赶超型创新政策通过编织与焦点企业相关的产业链、创新链与服务链等链条,并通过促进多链融合完成“结网”,发挥“织链结网”的作用,推动了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2)服务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力传导的核心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中间桥梁;(3)创新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传导的有效路径,二者协同耦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行为;(4)创新期望与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赶超型创新政策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本研究深化了创新政策传导路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
  • 张司飞 陈勇岐
  • 2024 Vol. 42 (4): 873-884.
  • 摘要 ( )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鉴于学界缺少对其创新绩效微观层面的研究,本文从复杂因果效应分析的视角出发,混合NCA、实证回归与QCA方法,考察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显著关键条件与组态效应,并提炼相应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研发能力、融资环境与市场竞争力会显著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2)存在5条提升不同类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3)在融资受阻时,小规模生产或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都可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创新绩效。本文尝试了一种复杂因果效应分析的新思考,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未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 校企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的耦合协调分析
  • 张煜 赵静 张金国 史冬梅
  • 2024 Vol. 42 (4): 885-896.
  • 摘要 ( )
  • 采用重点高校和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数据,分别构建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综合衡量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衡量二者的综合创新水平得分。然后,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元系统的宏观耦合协调关系,并进一步在微观指标层面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详细考察重点大学创新指标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指标的相互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两系统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大创新系统已逐渐从低水平均衡过渡到高水平均衡中,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状态。第二,在高校影响企业的各指标中,科研项目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的影响大多靠前;科技人力不如科技经费的影响大。第三,在企业影响高校的各指标中,外贸出口影响最大,技术引进影响最小;人力要素和企业规模比资本要素的影响大。提出建议:社会各界应采取措施促进校企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合作,增加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研发经费投入。科技领军企业应加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项目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适度扩大自身人员和机构规模,增加外贸出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坚持自主创新战略。
全部文章 >